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宋元时期的教育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92599
  • 上传时间:2022-08-17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10.9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宋元时期的教育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宋元 时期 教育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公元公元960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封建格局局面。两宋时期,在北方先后有辽、西夏、金等的封建格局局面。两宋时期,在北方先后有辽、西夏、金等着政权,着政权,13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相继灭金和南宋,于世纪初,蒙古族兴起,相继灭金和南宋,于12761276年建立统一全国的元朝。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年建立统一全国的元朝。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尊孔崇儒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

    2、,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一、一、宋代宋代“重文重文”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提倡佛道提倡佛道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在开封特设译经院,在各

    3、地修建寺院,大度僧尼。真宗时北宋佛教最为盛行,全国僧徒达46万余人,他还撰写崇释论,有意将佛学作为辅助儒学的统治工具。一、一、宋代宋代“重文重文”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提倡佛道提倡佛道宋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封为“希夷先生”。又在开封、苏州等地修道观。宋真宗热心鼓吹道教,伪造天书,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名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卷。徽宗更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治,并立先生、处士等道阶二十六级,职位比于中大夫至将士郎;置道官二十六等,也一一比于朝官。一、一、宋代宋代“重文重文”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促

    4、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周敦颐首先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开端。张载、程颢、程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体系。宁宗嘉定二年,诏赐朱熹遗表恩泽,称“朱文公”,嘉定五年把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列为法定教科书。理宗宝庆二年下诏“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一、一、宋代宋代“重文重文”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庆历兴学和胡瑗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苏湖教法”庆历兴学是北宋

    5、第一次兴学,发生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范仲淹参知政事时。范仲淹屡屡上书改革科举,兴学育人,以策论、诗赋考察人才,转变学者“专于记诵”的现象,执朝政后联合宋祁等推动兴学。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庆历兴学和胡瑗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苏湖教法”l 令州县立学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经应过试的,亦需在学百日。l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l设立四门学,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l改革太学诏令下湖州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明体达用”主张。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

    6、和教育制度v 庆历兴学和胡瑗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苏湖教法”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讲学二十余年,主持苏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

    7、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78年),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进士出身。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中,提出了涉及教育、科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如:财力日困、风俗日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教教”是培养人才。要建立

    8、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要使“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养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要保证人才有充足的物质待遇,同时以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对违反者以法制裁。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如:财力日困、风俗日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取取”是选拔人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选拔,经严格考核,“然后随其德之

    9、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任任”是任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职务,并“使之得行其意”,充分施展个人才干。只要胜任,就应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如不称职,就应坚决罢免。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变法内容:l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改革太学教学制度,除主管官外,太学置有十员直讲,每二人讲一经,对“教导有方”的学官予以提升,而“职事不修”的予以罢黜。学官成绩考核依据学生“行、艺进退”的人数多少加以评定。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

    10、舍。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变法内容:l 整顿地方学校熙宁四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选置教官,采访有“经术行谊”者担任教授。每所学校给田四十顷以充学粮,保证地方官学的经费。l 颁定三经新义为统一思想,熙宁六年特置经义局,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之周官新义。诗、书则由其子王雱(png)和弟子吕慧卿共同诠释,合谓三经新义。八年经神宗批准颁发学校学习。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

    11、、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熙宁、元丰变法内容:l 设置专门学校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l 改革科举制度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崇宁兴学崇宁兴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徽宗崇宁、大观年间蔡京蔡京执政时发起的。蔡京,今福建省莆田人,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12、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崇宁兴学崇宁兴学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l 扩大太学规模外舍生定员三千人,内舍生定员六百人,上舍生定员二百人。l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崇宁三年诏诸路州军末置学处并置学。各州县除了办高等教育程度的儒学外,还要办初等程度的小学。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崇宁兴学崇宁兴学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13、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l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l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每岁考试上舍生入礼部试法。二二、北宋的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国子监管理学校的机构,有时亦将国子学称国子监,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宋初建立,建隆三年(926年)开始招生讲学。较之前代品第限制有所放宽,凡官员七品以上子弟皆可入学。设判监事两人,总管监事;

    14、直讲八人,讲授经术,此外有丞簿和专管刻书之责的书库和监官各一人。元丰以后,改设祭酒一人总管国子监事,统辖所属各校,其下设司业、参丞、主簿各一,分掌各项事务。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太学宋代中央官学主要形式,学生资格限于八品官员以下子弟和庶民俊秀者。崇宁时规定州学每三年选送太学生一次。南宋高宗时,规定州学学生在学满一年,三次考试及格未犯过者,可送入太学。孝宗时又有混补、待补之法,从科举落第举人中,取合格者入太学。太学在崇宁时最盛,南宋时期学生锐减,最多时不过七百余人。课程内容基本以五经为教材,南宋时期逐渐增入程朱语录即四书。考试除

    15、平时考查和年度行艺外,主要有私诗和公试。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律学宋初于国子学中置博士,教授法律。熙宁六年单独设置,隶属于国子监。入学资格为命官和举人。学中分断案及律令两科,习古今刑书,新颁条令等。l 算学徽宗崇宁年间建立,隶属于太史局,学生定额二百一十人。入学资格为命官和庶人。学习九章、海岛、孙子算法及天文等,此外须兼习一小经,愿修大经者听便。考试略如太学。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书学徽宗时立,由翰林书艺局管辖。习篆、隶、草三体字,兼习说文、尔雅、论语、孟子,

    16、自愿修习大经。名额及入学资格均无明确规定。l 画学徽宗时立,由翰林图画局管辖。学生分“士流”和“杂流”。除学习绘画外,须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四种书。“士流”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医学宋初设立,初属太常寺,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崇宁时改属国子监,后又改隶太医局。南宋时仍专设医局。此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l 武学仁宗时立,不久即被停废。神宗时重又建立。学生以百员为额,习诵兵法。南宋时亦设。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中央官学中央官学l 广

    17、文馆系讲习性质,凡四方来京应试的士人,皆可入馆听讲。宋初设立,到哲宗元佑时增加到二千四百人,以后废置无常。l 四门学仁宗时设立,是一所比太学等级较低的中央官学,入学资格同太学。修业期限为一年,不久停办。l 辟雍又名外学,崇宁时设立。崇宁兴学恢复“三舍法”,将外舍生置于辟雍,州学学生选送到中央,先入外学修业一年,成绩合格再补入太学。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地方地方官学官学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州(府监军)、县三级。地方官学只有州(府监军)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官学于仁宗庆历四年诏诸州、府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可立县学。徽宗崇宁元年取消限制,所有州县一律

    18、置学,开始无名额限制,各学教官称教授。教学内容为“以经术德艺训练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者。”三三、宋代的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v 地方地方官学官学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l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l 实行“三舍法”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通令全国各学一律采用“三舍法”,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l 拨给学田,保障经费仁宗时诏赐衮州学田,神宗熙宁四年诏诸州给田四十顷以赡士。三三、宋代的

    19、教育制度宋代的教育制度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初罢察举对于科举特别重视,取士名额增加,及第后待遇优厚。唐代科举最盛时,每年取士不过五十人,一般只一二十人。宋太宗即位时,取进士一百九十人,诸科二百七十人,十五举以上一百八十人,开创亘古未有的取士规模。此后每科举士皆有几百人。另外,对有屡试不中者,开有“特奏名”和“赐出身”的特例,为后世恩科之始。宋代科举及第者待遇超越唐朝,凡中进士者立即授官,不需再经吏部考试。“仁宗一朝,凡十三举中,每次甲第前三名者,共有三十九人,其后不至公卿者不足五人。”一一、罢察举,重科举罢察举,重科举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科举大体沿用唐制,宋初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

    20、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九科,而以进士科最重。常科之外还有制科、武举及童科,均废置无常。考试内容效仿唐制,包括诗赋、帖经、墨义。熙宁变法取消诗赋,专用三经新义取士,后旧党秉政,诗赋、经义并行。绍圣元年,新党又起,再罢诗赋。以经义代诗赋本事王安石为改革学风空疏之举,但效果却不显著,当时出现“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经义”的现象。崇宁兴学期间一度诏行“八行取士”,注重选拔贤德之士。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具备八行则由县、州层层举报至太学上舍上等生,太学考察属实即报朝廷从优授官。科举考试时间也由宋初每年一次,到仁宗两年一次,神宗时定为三年一试。二二、科举科目、内容及办法科举科目、

    21、内容及办法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当时只是官方修书、藏书的机构,像唐代的集贤书院、丽正书院,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频繁、仕途险恶,一些学者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或乡间闾巷读书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如白鹿洞书院和应天府书院。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北宋初期,书院开始兴旺起来,其规模和数量大幅度扩展,成为宋初教育

    22、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 一文中谈到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精舍这种教学形式,来满足世人读书求学的需要。从上可见,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l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一一、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l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

    23、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l佛教禅林 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 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僧讲和俗讲 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 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一一、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l印刷术的应用,使

    24、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一一、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庐山。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和其弟在此读书,曾养一白鹿自随。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

    25、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的门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轼到书院主持讲事,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改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

    26、大书院之一。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嵩阳嵩阳书院书院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座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27、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唐元和中,州人李宽在此读书。宋至道三年郡民李士真,向郡守请求,在原址创建书院。宋景佑二年,仁宗根据集贤校理的要求,赐书院匾额和学田。到南宋更加扩充,朱熹曾为之记。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位于商丘睢县。原为宋名儒戚同文旧居。宋真宗祥符二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此建学舍,聚徒讲学,讲习甚盛。因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圣,所以又称睢阳书院。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

    28、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茅山茅山书院书院位于江苏江宁,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教授生徒并供给伙食,达十余年。天圣二年,王随知江宁府,奏请学田供书院赡用,书院名声日盛。二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北宋的著名书院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到了南宋,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理学家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书院又进入复兴的阶段。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在史料中反映出的两宋书院,总数大体约在200到400所之间

    29、。其中,北宋和南宋的书院数量比例大致为2:8左右。以个别省区为例。江苏省在宋代创办的书院总共有19所,其中北宋只有茅山书院一所,创办于南宋的书院则有18所。安徽省在宋代创办的书院总共约12所,其中北宋只有1所,南宋11所。另如:浙江四明地区在北宋没有一所书院,进入南宋以后,则先后创办了贸山、翁州、岱山、慈湖、甬东五所书院。三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南宋书院的复兴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书院有私立、官办和私立公助等多种形式,主持人一般既负责书院的管理又负担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通常成为“山长”或“洞主”。其经费常设置院田作来源,院田或私人捐赠、或有官方拨充。学生来院听讲,由书院供给膳食,教材书籍亦由私人捐赠或

    30、官方颁发。书院讲学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书院的特点为:l 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l 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南宋朱熹和陆九渊分属两个观点对立的学派,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讲“喻义”章,并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内,首开“讲会”之风。四四、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l 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l 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和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讲义和笔记也由此因袭而来。l 书院内

    31、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感情相当深厚。四四、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定的“学规”或“教约”之中。学规是书院的教学总方针。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l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l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l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l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l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四四、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书院组织、教学和学规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我国

    32、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朝代,即辽辽(公元916-1125年)、金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元(公元1271-1368年)辽 契丹:耶律阿保机 金 女真:完颜阿骨打 元 蒙古:成吉思汗 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各朝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广泛的吸收先进的中原的文化,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培养本民族人才,金、元两朝还专门建立民族学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 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 “汉化”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兴学设教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一一、

    33、尊孔崇儒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一一、尊孔崇儒v 辽 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下诏建孔庙,第二年又亲谒孔庙,尊孔崇儒的政策由此奠基。圣宗:在汉人居住区普遍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以儒术取士,对契丹族进行儒家教育。道宗:下令“设学养设学养士”,于中京置国子监,颁行五经五经。“以国以国制治契丹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以汉制待汉人”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一一、尊孔崇儒v 金金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的奠基人是金太宗。太宗:开科举,以经义取士。建太学,修国子监,后谒山东曲阜孔庙。熙宗:封孔子第九十四代孙为衍圣公,亲祭上京孔庙,潜心研习尚书、论语。世宗:令置太学,亲祭孔庙,置译经所翻译儒经,令女真人研习。“城郭宫

    34、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一一、尊孔崇儒v 元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是元代文教政策的奠基人。元世祖:“武功迭兴,文治多缺”,重视研究并吸收儒家文化,重用名儒,广设儒学。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于京都建国子监。仁宗:重用理学家为国子监监丞、司业。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正式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金太祖曾颁行女真字书,编撰了女真文字的太公书、百家姓等蒙学课本。元世祖忽必烈将新创蒙古文字颁行天下,至元六年秋又设诸路蒙古字学,第二年又在京师设蒙古国子学。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二、维

    35、护民族文化传统保留本民族保留本民族“尚武尚武”精神及淳朴的学风精神及淳朴的学风注重骑射武艺的训练注重骑射武艺的训练文化教育强调实用文化教育强调实用道德教育强调言行一致道德教育强调言行一致各类学校各类学校第四节 辽金元的教育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祖籍安徽茂源(现属江西),出身于地主兼官僚家庭,十九岁登进士第。六十六岁时,派到中央为宁宗侍讲四十日。一生做官十余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继承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任同安主簿时开办县学,曾制定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重视整理编著教材,作四书集注。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关于

    36、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l 教育目的、作用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l 教育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人具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具有天理的人性,“气质之性”是理、气混杂的人性,“气”有清浊、昏明,则气质之性有善于不善,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l根据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教育目标不同。“圣人”天生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不需要教育;“贤人

    37、”则次于“圣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无异于圣人”的地步;教育在培养“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 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之首为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教育的需要,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目的、作用,认为违背或反抗封建道德的言行统归于“人欲”,必须禁止和根除。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二、关于教育阶段的论述l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l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l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l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l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二、关于教育阶段的论述v关于

    38、小学教育: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材。认为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v 关于大学教育:其纲领,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 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朱子读书法v 循序渐进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v熟读精思 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

    39、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的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朱子读书法v虚心涵泳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v切己体察“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第五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三、朱子读书法v着紧用力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进则退。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v居敬持志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居敬有专静纯一、持之以恒的意思。“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宋元时期的教育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9259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