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学(《西方美学史》)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分析美学(《西方美学史》)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美学史 分析 美学 西方 美学史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分析美学分析美学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叶在国际美学界逐渐占据主流位置的美学流派。它在面对美学问题时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当作语言问题来解决,从而适应了西方社会与文化从现代到当代发展的历史语境。分析美学秉承了20世纪新哲学的分析视角,与拥有相当历史深度的大陆美学既对立又互补,并行发展,不相上下,并逐渐形成为国际美学界特别是英美美学界的一股主流思潮。作为20世纪历时较长的西方美学主潮之一,分析美学的重要地位迄今仍然保持着。目录目录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一、论美学概念二、语言游戏理论三、家族相似观念第二节 沃尔海姆一、作为生活形式的艺术二、“看进
2、”理论目录目录第三节 丹托一、艺术界理论二、艺术终结论第四节 迪基一、早期艺术惯例论二、晚期艺术惯例论哲学分析意义上的“分析”,就是指把某一思想拆分成为它的“终极逻辑构成要素”。分析美学就是自觉运用了分析哲学方法所形成的美学流派。“对于分析哲学而言,其学科性的目标既在于语言的精确又在于语言的明晰。这种目标,通过拒斥建基在语言和概念基础上的形而上学理论而不将之轻易地还原为可量化的经验主义的逻辑语言术语,或者辅之以通过检验日常语言当中诸如美和艺术之类术语的运用而对其加以明晰化的方式而得以实现。后者就是英美的分析哲学阵营的首选。”从历史上看,分析美学就是从早期分析哲学当中分化出来的,它恰恰是借用了分
3、析哲学的分析工具,并将之应用于美学问题的解析,从而使得分析美学最终得以独立。从狭义来看,分析美学史就是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50年代后期逐步达到高潮、步入60年代继续发展的欧美美学的这段历史所累积的成就。但是,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20世纪,那么分析美学就会得到更宽泛的理解。从20世纪50年代向前追溯,可以将维特根斯坦等诸家的美学纳入其中,因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家里面对“分析美学”的影响至深至远;从50年代向后推,原本并不属于狭义分析美学序列的英国分析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美国分析哲学家古德曼(19061998)和阿瑟丹托等就会被纳入其中,他们真正将“后分析美学”(Post-analyt
4、ic Aesthetics)推向了高潮,70年代才真正是分析美学攀到高峰的时期,80年代至今的分析美学尽管由于面临诸多挑战而衰微,但是它的历史仍在新世纪被新的美学家们继续书写着。第一节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者,也是分析美学最重要的开拓者。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1908年在柏林一所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他便转到曼彻斯特大学就读,1911年秋他来到剑桥拜罗素为师学习逻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维特根斯坦参加奥地利的军队并在战争后期被俘。在战俘营里,维特根斯坦完成了逻辑
5、哲学论。此后,维特根斯坦自认为一切哲学问题均已被他解决,便放弃了哲学事业。一、论美学概念一、论美学概念从表面上看,维特根斯坦对于美学学科采取了一种取消主义的态度。他自己就明确地认定,当人们谈论一种“美学科学”的时候,他就立即想到:美学究竟是意指什么?如果美学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科学,那么“美学”就语词而论就显得荒谬可笑,因为这样的学科还应将“何种咖啡的味道更好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包含在内,而这些问题显然不属于美学范围。特根斯坦还曾举出两个例证。一个是说明美学用语其实与日常用语基本无异,另一个则指明了一般使用美学用语的基本情况。前者说的是,我们经常用如下方式来区分艺术品,对有的作品我们“向上看
6、”,而对另外的作品我们“向下看”。这种用语方式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吃某种食物也会产生相同的“向上看”的体验,所以这种“仰观俯察”在某种范围内可以推导出某些东西,但在另外的范围之内则推不出任何东西(就像某些着装在某种社会中有超出衣着本身的含义但在别的社会却没有一样)。后者所举的例子是,假如你设计了一扇门,那么,在最后安装它的时候,看着门我们经常会说:“再高点儿,再高点儿,再高点儿嗯,好的。”如果安得不满意,我们就会说:“再让它高点儿太低了!像这样做吧。”这种语言上的描述立刻给读者们勾勒出一幅场景,维特根斯坦就此追问,我们在安门的时候所打的“手势”是什么意味?它是满意的一种表达吗?这
7、意味着,“审美反应”才是高于美学玄思而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在许多语境下,那些在文本里面才现身的“美学语词”难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我们面对对象做出审美反应的时候,常常使用各种各样、彼此不同的表达形式(各种审美反应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看这幅画、听这段音乐“觉得不舒服”,这种否定性的表达就经常出现,这才是美学所应该关注的表达形式。然而,不能就此认定维特根斯坦拒绝美学了,他反对的是传统美学理解美学的方式。二、语言游戏理论二、语言游戏理论当维特根斯坦从探讨词语的意义来开始美学沉思的时候,“游戏”便作为一个特别彰显的概念而被提将出来,对于后来的分析美学影响深远。那么,究竟何谓“游戏”呢?在晚期
8、思想的代表作哲学研究当中,维特根斯坦首先就否定了一种“对普遍性的追求”,亦即认定它们之所以称为“游戏”便是由于具有共同的东西。所以,在仔细地去观和看究竟有无共同的东西之后,结论只能是:“如果你观看它们,不能看到对于所有一切而言的共同的东西,但是却可以看到一些类似关系、亲缘关系以及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关系。”比如看看牌类游戏的“多样性的亲缘关系”,就会发现,在任何某两个牌类游戏之间,一定有某些对应之处,但是,许多共同的游戏特征却在它们那里消失了,然而,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征被保留了下来。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游戏之间俯瞰和浏览,我们看到的真实现象就是许多“相似之处”是如何出现而又消失的情况。维特根斯坦给这种
9、“游戏”现象一个比喻,那就是“相似关系网络”。他说,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重叠、彼此交叉之相似关系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则是细节上的相似”。维特根斯坦的本意是说,“语言运用的技术”就好比这诸种游戏,不同的语词作用不同,即使相近,如果被置于不同语境里又会发生变异,语言的使用就是这般的复杂多样而难以捉摸。这便是“语言游戏”的真实内涵。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游移、变动、重合、胶合的特征,又不能抹煞“游戏”之为“游戏”的“确定的规则”的存在,维特根斯坦还是强调了在“游戏的实践”当中所见的规则,就犹如“自然律”一般在统治着游戏,使得游戏成其为自身。与此同时,这种规则又是不稳定的,因为经常会出现一边玩一
10、边“改变规则”的情况。所以,“游戏规则”也被置于流动性当中被加以观照。三、家族相似观念三、家族相似观念在将“语言游戏”比作网络之后,维特根斯坦又提出了一个更为精妙的比喻“家族相似”,这个相似所指的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类似性。在此,如果不仅仅用“家族相似”来描述“语言游戏”的特征,而且将之移植到艺术问题的考察,那么分析美学便获得了广阔的运思空间,“家族相似”也被分析美学家们反复引述。“家族相似”集中论述的是游戏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两个不同的游戏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性,就好似同一家族的两个成员之间的鼻子相似那样,然而,并不能由此推导出这两个游戏与第三个游戏之间一定是相似的,就像第三位家族成员与前两位并不是
11、鼻子像,而可能眼睛只与其中一位相似,而与另一位毫无相似之处。关键还是在审美过程当中,找到在这种游戏关联当中的差异与共同之处,这两方面都要看到、不可偏颇,而且,共同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要力图找到差异中的共同与共同中的差异。我们常常说:“我让你注意到差异并且说:看看这些差异是多么不同呀!看看这些差异的例证的共同点,看看什么是审美判断的共同点。留下来的就是大量复杂的例证家族。”照此而论,从审美语词的角度来看,“家族相似”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这些独特的观念,不仅被应用到审美语词的分析,它还直接激发了分析美学对艺术的分析,后来的分析美学家们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应用到艺术定义中,从而倾向于认定
12、艺术就是个“开放的概念”,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的深广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沃沃 尔尔 海海 姆姆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最重要的美学家。做出这样的论断,在英美学界恐怕都不会出现任何反对的意见。沃尔海姆的学术成就也充分证明,英国同美国一样也是分析美学研究的重要国度,上世纪的后50年间,英国分析美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确是贡献巨大的。一、作为生活形式的艺术一、作为生活形式的艺术沃尔海姆究竟是如何在总体上看待艺术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切入的角度是典型的分析美学思路“艺术与语言的相似”。由此出发,沃尔海姆在艺术及其对象的第45节开始,明确提出了如下看法:“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
13、成熟表达当中,生活形式成为了一个频繁出现的用语。艺术,就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一种生活形式。”按照这种独创的观点,沃尔海姆天才地将艺术与生活形式勾连起来,认定艺术就是生活形式之一种(维特根斯坦只是暗示性而非明确地表达出这种关联),并由此确立了艺术与语言类似的基本涵义。这种被沃尔海姆确立的基本观念,在英美的美学界当中获得了极大的赞同。这里的差异在于,维特根斯坦更为关注的是语言行为与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而沃尔海姆则将语言替换为艺术,他关注的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基本关联。“生活形式生活形式”依据沃尔海姆的理解,维特根斯坦所论的“生活形式”,主要是将语言与习惯、经验与技术的复合体的联通,所以,想象一种语言
14、就成为了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语言的述说就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这都是维特根斯坦的著名结论。一方面,如果没有“生活形式”这种多种要素的复合体,语言本身就无法得以运作,语言也没有所指(传统语言学理论也承认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如若没有语言的指称,那些“生活形式”所包含的诸要素也无法得到确定(这是维特根斯坦创建语言哲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如沃尔海姆所见,维特根斯坦反对的是两种错误的语言观:第一种认为语言本质上是由“名称”组成的,按照这种观点,语言作为整体是经验并依赖于特定经验的;第二种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非能动的“记号”构成的,按照这种观点,在经验之前语言就已经完满了。这两种语言观虽然都预设了经验的存
15、在,并认为经验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却将经验与语言相互分离开来了。艺术如何成为生活形式,或者对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的寻求,这两个问题是内在一致的。沃尔海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论证:第一个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第二个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第三个是从“习得”的角度来看。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艺术家被比作语言的“言说者”;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观众与听众往往被比作语言的“阅读者”或者“聆听者”;从“习得”的角度看,对语言的学习同对艺术的学习也具有某种类似性,这亦是类似的“认知过程”。但是,艺术家的角度与接受者的角度也是紧密相联的,因为“尽管并非所有的观众就是艺术家,但所有的艺术家却都是观众”。这是两方面趋同的部分。但进一
16、步而言,“观众的理解总是较之艺术家的意图要多,而艺术家的意图也一直比单一的观众理解要多。”这是两方面相互比照的地方。二、二、“看进看进”理论理论再现性的观看”是沃尔海姆美学最精彩的内核部分,它在艺术及其对象初版时就被关注,在该书后来收录的论文当中从理论的角度又详尽加以阐释,在另一本重要专著作为一种艺术的绘画当中结合艺术史的实践得以详尽阐发。“看进看进”“看进”是沃尔海姆发展维特根斯坦的视觉理论所提出的新概念,后者从“看见”当中区分出“看似”,而前者则从“看似”当中发展出“看进”。那么,“看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举个具体的例子,达芬奇在论绘画的著名笔记当中,曾劝告画家们要从受潮的墙壁、斑斓的石头
17、上面去发现奇妙的景致、战斗的场景和剧烈运用的人体形象。这就是“再现性的观看”的一个例子。这也是很普遍的日常经验,我们常常从自然奇峰、观赏石头当中“看出”一些具有形象性的东西。沃尔海姆所聚焦的问题是观者在观看图画的时候,如何看到画面以外的讯息。对此,沃尔海姆认定了如下的事实:人们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面是看到绘画表面被描绘的对象,一面是看到绘画表面上被标记的表层。沃尔海姆在艺术及其对象的附录论文当中继续发展了他的再现理论。他为了说明视觉的“双重性”问题,又继续论述“再现性的观看”的问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适于“再现”的观看是“一种更广泛的感觉类别”。更微观地看,沃尔海姆实际上一步步地划分开了“看似
18、”与“看进”,正因为“看进”突破了视觉“好奇阶段”,而在视觉经验的文化培育当中获得了更高的“修养性经验”,所以它便能使人感知到特殊事物及其相关的事态。这是最根本的。沃尔海姆在人与动物的视觉区分的意义上,也是从自然与文化区隔的角度看到这种基本的差异。由此出发,“看似何物”的经验往往是按照圈定来定位的,也就是从某一物指向类似的另一物(亦即将绘画中的某一部分圈定为某物),而“看进”则由于看出了画外的意味而不受圈定要求的限制,或者说是一种“非限制的且同时发生的注意”。在此,“非限制”是指空间性的规定,而“同时发生”则是指时间性的规定,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此一来,沃尔海姆就建构起了一套崭新的视觉再现理
19、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分析美学”的艺术再现观。影响影响总而言之,沃尔海姆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他的艺术及其对象,对于分析美学的基本原理产生了范式性的广泛影响。在分析哲学的系统当中,诸多哲学原理类著作在论述美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以沃尔海姆的思想作为范本的,足见沃尔海姆在分析美学领域的崇高地位。无论分析美学如何继续前行,都无法回避沃尔海姆所提出的那些重要的美学基本问题再现、表现、意图、风格、类型、审美态度、艺术家、观者、再现性的观看、看似、双重性在这些问题当中,前面一些都是分析美学家们所普遍关注的主题,越到后来就出现了越多沃尔海姆的原创思想。在对于艺术的本质规定上,早期沃尔海姆将艺术归结为一种生活形式
20、的确富有洞见。这种观点一方面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本然关联,另一方面又对于艺术与语言的近似性进行了说明,的确代表了分析美学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影响了后分析美学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丹丹 托托阿瑟丹托(19242013)是20世纪末期最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分析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丹托生于美国的密歇根州安阿伯市,在韦恩大学学习艺术与历史,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于1949年和1952年于该校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49年到1950年,他曾到巴黎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教书并于1966年成为哲学教授,从该年开始任约翰逊教席教授直到荣休,2013年病逝于纽约。自从20世纪8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