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控制系统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混杂控制系统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杂 控制系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8章1第8章 混杂控制系统第8章2第8章 混杂控制系统混杂系统涵盖的系统范围极广,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较为广泛的一类混杂系统是指由事件-时间或者时间-事件驱动的一类动态系统。这类系统具有很强的物理背景,如太阳能接收器、飞行目标跟踪、航天飞行器的容错控制以及制造系统中的最优控制等。其研究成果与控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兴趣,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仍是一个较新的科学前沿,它的系统理论(尤其是在混合非线性系统方面)和有效方法尚待完善和发展。第8章3了解混杂系统产生背景、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目前常用的几种建模方法以及几种典型的混杂系
2、统模型的等价性,着重分析混杂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控制。第8章4 8.1.1混杂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混杂系统是由连续变量动态系统和离散变量动态系统相互混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动态系统。系统中既包含了符合牛顿力学因果律的连续动态系统,又包含了遵从优化决策信息逻辑原则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而且两者之间处在一种强相互作用的制约机制中。一般而言,混杂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8.1 混杂系统概论 第8章5(1)系统内存在性质不同的两类变量,一类是离散事件状态变量,它是符号变量,其演化由事件驱动;另一类是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状态变量,它是数值变量,其演化由时间驱动。(2)整个系统的状态演化由时间和事件共同驱动,
3、动态特征显著。(3)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变量穿越阈值触发离散事件的产生。(4)离散事件的发生使离散事件状态使能或失能。(5)离散事件状态的变化改变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变量演化的动态行为模式。(6)离散事件发生在离散时刻,具有顺序、选择、并发等特色。(7)对系统的控制表现为对离散事件状态和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状态的集成控制。(8)对系统的优化表现为在定性和定量双重指标下的集成优化。第8章68.1.2混杂系统模型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混杂系统有下面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混杂系统所包含的时间状态变量类型)按照混杂系统所包含的时间状态变量类型 (1)连续混杂系统,它是指由离散事件系统与连续时间系统构成的混杂系统
4、。(2)离散混杂系统,它是指由离散事件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构成的混杂系统。2)按照混杂系统是否包含非线性连续时间)按照混杂系统是否包含非线性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动态 (1)线性混杂系统,它是指由离散事件系统和线性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系统构成的混杂系统。(2)非线性混杂系统,它是指由离散事件系统和非线性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系统构成的混杂系统。第8章73)按照离散事件状态转移时连续时间)按照离散事件状态转移时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或离散时间)状态是否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 (1)含状态跳变的混杂系统。这类混杂系统在离散事件状态转移时,不仅其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行为模式会发生
5、改变,其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状态也会按照一定规律发生跳变,而且时间状态的跳变与离散事件状态的转移同步。对于含状态跳变的连续混杂系统来说,其连续时间状态轨迹在离散事件状态切换时刻不连续。(2)不含状态跳变的混杂系统。这类混杂系统在离散事件状态转移时,只有其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行为模式会发生改变,而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状态在离散事件状态转移的时刻不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含状态跳变的连续混杂系统来说,其连续时间状态轨迹在离散事件状态切换时刻连续。第8章8 4)按照混杂系统是否包含不确定性)按照混杂系统是否包含不确定性 分为确定性混杂系统和不确定混杂系统。不确定混杂系统是混杂系统鲁棒控制理论的研
6、究对象。如果一个混杂系统的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子系统的参数是不确定的,那么该混杂系统称为参数不确定混杂系统。5)按离散事件和连续变量相互作用的类型)按离散事件和连续变量相互作用的类型 可把混杂系统分为切换型、水箱型、集中控制型、旅行商型(TSP)、递阶型、仿真语言型和混杂自动机或混杂Petri网等多种类型。(1)切换型:切换型混杂系统是按离散事件机制选择连续变量部分模型的一类混杂系统,切换机制可有不同形式,切换前后系统服从不同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但状态始终为连续。研究重点涉及切换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手段是李亚普诺夫方法。第8章9 (2)水箱型:水箱型混杂系统是针对制造系统和数据通讯等网
7、络问题的一类混杂系统,水箱中液体的连续流动对应于网络中工件或数据的连续流动,阀门开关的调度对应于网络中工件加工和数据处理的调度。对水箱型混杂系统,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是路由选择机制和阀门开关调度策略,主要研究问题是调度策略的稳定性和实时性。(3)集中控制型:集中控制型混杂系统是属于单个控制中心控制多个连续对象的一类混杂系统。它可看成为一种特定的切换型混杂系统。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控制中心选择被控连续对象的调度策略以及调度策略的稳定性。(4)旅行商型:旅行商型混杂系统是按TSP即旅行商问题形式控制点-点运动的一类混杂系统,点-点运动由连续动态过程决定,点-点访问顺序归结为TSP问题,而以最小的时间代价
8、来遍历访问所有的点是目标。对于这类混杂系统,需要综合考虑连续运动过程和离散点的访问顺序,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最优调度策略问题,包括调度策略和优化算法。第8章10 (5)递阶型:递阶型混杂系统属于时间和空间具有明显层次的一类混杂系统,采用递阶的建模和分析方法,把系统化为若干个层面,上层向下层的输出作为下层的给定量,下层向上层的输出作为上层的观测量,不同层面只处理相应时间尺度或空间范围的问题。采用递阶思路有利于简化混杂系统的研究过程。(6)仿真语言类型:仿真语言类混杂系统模型适合描述复杂约束条件如不规则边界条件或关系型约束等混杂系统问题。仿真语言类混杂系统模型是对实际混杂系统比较接近物理模型的一种描述
9、,也便于对复杂混杂系统的指标全面进行计算机模拟,可以直接应用计算机科学中成熟的编译技术对程序进行仿真运行,可以导出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也可以对系统的性能规范或指标进行验证。(7)混杂自动机或混杂Petri网:混杂自动机或混杂Petri网是着重描述事件驱动机制,将离散事件和连续变量置于单一框架内考虑的一类混杂系统模型。混杂自动机或混杂Petri网模型能对“事件发生对整个系统的推动作用”进行清晰的结构表征,适合于强调系统逻辑行为等的一类混杂系统。第8章11 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混杂系统定义如下:(1)随机混杂系统:随机混杂系统是指离散事件动态为随机过程的混杂系统。(2)切换系统:如果一个混杂系统的
10、离散事件状态的某次转移只与所对应的离散事件是否发生有关,与当前的离散事件状态无关,即离散事件过程是静态的,那么这个混杂系统称为切换系统。切换系统也可分为非线性切换系统和线性切换系统两类。非线性切换系统由静态离散事件过程和非线性连续时间系统构成;线性切换系统由静态离散事件过程和线性连续时间系统构成。第8章128.1.3混杂系统的基本结构 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从外部特征分析,混杂系统都表现出明显的非纯一特性。概括地讲,混杂系统的结构是三位一体的。如图8.1所示,混杂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8章13(1)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系统部分: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其动态行为模式根据上层离散事件
11、动态系统输出的控制指令发生改变。(2)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部分:一般用自动机、Petri网、马尔可夫过程或某种逻辑程序语言来描述。该部分根据来自接口部分的输入信息分析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系统部分的运行状况并向其发出控制指令。(3)接口部分:主要完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部分和连续时间(或离散时间)动态系统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任务,因此,有时也称为接口信息解释器。这部分由事件触发器和模式变换器组成。第8章14 一个混杂受控系统可由事件驱动的离散操作机构、连续变量受控过程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转换接口这样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而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其开 环模型可用一个九元组表出,即:(8.1),;,;,(gfUX
12、XSCDH第8章151)事件驱动的离散操作机构(DEDS)为离散状态的有限集合,一般而言,任意 代表了在不同物理模式或控制水平下受控系统的连续状态空间的不同区域或状态子集合。为混杂受控系统的事件集合,可分解为DXDXqcu(8.2)第8章16 为一般物理事件集合,其发生条件是由连续状态的演化结果决定的,故为不能控;为控制决策事件集合,为能控。为DEDS部分的状态转移映射函数 (8.3)在事件 的驱动下,由状态 到 的转移(跃迁)可用 的转移映射关系表示为:ucDDXX:DXq 1DXq 221qq(8.4)第8章17 2)连续变量受控过程(CVDS)这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常规控制系统理论中所研究的
13、对象基本一致,但在结构约束方面有所扩展。为连续变量状态空间,为对应的n维状态向量;为m维的控制空间;分别为对应的内部和外部控制向量。状态映射函数f为状态向量x(t)的向量场,即 (8.5)一般情况下可表示为 (8.6)在扩展情况下可表示为微分包含(differential inclusion)形式,即DXtx)(mRU UtuUtud)(,)(XUXf:)(),(),()(tututxftxd第8章18 (8.7)其中 为光滑或分段光滑函数,如为后者,其间断点应出现在离散事件状态转移的时刻,且 。g为状态向量x(t)发生不连续跃变的条件映射关系函数,即 (8.8)在一般情况下可表示为代数方程
14、(8.9)(),(),(),(),(),()(21tututxftututxfInclusiontxdd)(),(),(21fff)()(21ffCDCXXXg:),),()(qtxgtx第8章193)转换接口(interface)在混杂系统中,转换接口部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在信号表达与处理方面有着本质差别的另外两部分的动态行为响应关系正是通过这一环节建立起来的。为从连续状态空间 到离散事件集合 的映射,即 (8.10)事实上,充当了与不同物理模式相对应连续状态的区域转换相一致的事件发生器的角色。,其中每一个 事件都和 中的某一状态区域相对应。为从离散事件状态集合 到控制空间U的映射,即
15、(8.11)CXuuCX:ku,21iCXDXUXD:第8章20 从系统的组态结构上看,映射 为一个基于离散事件状态的控制律(指令,模式)生成器。离散操作机构的决策结果正是通过这一映射关系来支配连续受控过程的动态行为。图8.1还展示出混杂受控系统中外部离散事件控制输入 和连续变量控制u(t)的制约关系,以及离散事件输出值 和连续变量输出值y(t)的耦合关系。这些端部特性和约束机制与系统的整体结构密切相关。第8章218.1.4混杂系统示例 考虑一个装有单向制冷空调器的室内温度控制问题。为室内温度;,为对空调器开关的操作;太冷,太热,适中;,。表明 处在开关操作的“on”状态;表明 处在开关操作的
16、“off”状态。RXtxC)(1C1432,U4321,UC 1,0,1iDqqX4,3,2i11q101q1第8章22 (i=2,3,4)为相应的事件发生状态为真;(i=2,3,4)为相应的事件发生状态为假。,。u(t)为连续的外部输入,代表了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若使室内温度控制在 16 24 之间,在此约束条件下,离散事件驱动的状态转移规 则如下1iq0iq)(),(),()(tututxftxd)()(DdXtu x(t)()(016)()()(124)(2111decoolingutuandqThentxIFcoolingutuandqThentxIFdddd第8章23这一室温调
17、控系统的状态演化过程可用一个混杂的自动机模型表出,如图8.2所示。图8.2 室温调控混杂自动机16),(111xuuxfxqd24),(021xuuxfxqd16x24x第8章24在这种混杂控制的机制作用下,室内温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和空调器的开关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8.3所示 图8.3 室温变化与开关状态的对应关系第8章258.2 混杂系统模型混杂系统模型n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如Petri网模型,n混杂系统模型(如混杂自动机,赋时Petri网);n混杂系统的模型(如切换系统,PWA模型,MLD模型)。第8章268.2.1 混杂自动机模型 混杂自动机模型(Hybrid Automata,HA)
18、,本质上是属于有限状态机模型,即对应每一离散的状态,存在一个特定的连续动态。混杂自动机模型H可由以下的一个八元组来表示 其中,(1)是连续状态变量集;(2)是离散状态变量集,是系统工作模态的集合;(3)是连续动态部分的控制输入;(4)是离散事件输入的有限集合;(5)表示每个离散状态对应连续状态的变化规律;(6)表示系统维持离散状态不跳变的模态不变集,即在模 态不变集内,模态不切换,系统按照连续动态过程演化;(7)为系统的模态切换区域,当系统的状态演化进入该区域时,模态切换(Switch)发生,系统的状态可能发生跳变(Jump)。),(RGInvfuQXHnRX,.,21qqQ uXXQf:)(
19、:XPQInv)(:XPEG第8章27 (8)表示系统离散状态跳变后连续变量的变化。Inv,G,R三者描述了混杂系统在离散事件驱动下的系统状态变化情况,即模态在什么条件下不切换,什么条件下切换,模态如何切换,系统的状态如何跳跃,如何从离散事件作用之前的状态转化为离散事件作用之后的新的状态。混杂系统的状态演化过程如下:给定系统的初始状态 ,给定系统的输入 ,混杂系统的连续状态 根据 的规律演化,而混杂系统的离散状态 保持不变。只要满足 ,连续状态一直按照上述的动态演化。如果在系统的状态演化过程中,满足 ,系统的工作模态就要发生切换,连续状态就有可能发生跳跃。重复以上过程,混杂系统的状态不断演化。
20、)(:XXPERQXqx),(00,uux)(),(),()(tutqtxftx)(tqInvuqx),(Guqx),(第8章28 8.2.2 分段仿射切换模型 切换模型可以看作是上述的混杂自动机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切换模型不包含离散事件输入,可以不包含离散状态)。分段仿射模型(PieceWise Affine,PWA)是切换模型中最为简单和最为重要的一种。切换系统是指系统包含有一系列的连续变量动态子系统,随着系统状态的不断演化,系统在不同的连续变量动态子系统之间不断地切换。连续时间PWA模型定义为 (8.12)离散时间PWA模型定义为 (8.13)iiiiiigtuDtxCtyftuBtxA
21、tx)()()()()()(itutx)()(iiiiiigkuDkxCkyfkuBkxAkx)()()()()()1(ikukx)()(第8章29 是系统的状态与输入空间的凸多面体集(Convex Polyhedra)。它可以由一系列的线性不等式表达出来。当系统的状态到达边界区域时,系统的切换发生。当控制输入 时,称为自立PWA模型。当 时,称为分段线性(PieceWise Linear,PWL)模型。连续时间PWA模型与离散时间PWA模型的区别是:连续时间PWA模型的状态演化方程在 的区域边界上连续,系统模态的切换也是连续的(指系统只能在相邻的 区域之间切换),而离散时间PWA模型在区域边
22、界上状态的演化方程可以不连续,可以产生跳跃,系统的模态可以在任意的区域之间切换。因而基于离散时间PWA模型的混杂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控制器的设计更为复杂,但是离散PWA模型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更为灵活。i0u0,0iigfii第8章30 PWA系统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人们较多的研究。主要原因是 (1)PWA模型是线性系统模型的一种最为“简单”的推广(虽然形式上简单,事实上表现出来的性能很复杂)。(2)PWA模型可以以任意的精确程度,用来描述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这种非线性特性既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是非光滑、非连续的。(3)PWA模型能够用来描述许多实际工程系统中的混杂特性。(4)混杂系统采用PWA模型,
23、可以比较方便地建立并求解系统的性能分析问题,如混杂系统的稳定性、混杂系统的可达性。第8章318.2.3混合逻辑动态模型 1)混合逻辑动态模型)混合逻辑动态模型(Mixed Logical Dynamical,MLD)概述概述 瑞士联邦工学院的Bemporad与Morari在1999年首先提出。混合逻辑动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物理规律、逻辑法则和操作约束所描述的系统,建模时可以用一组带不等式约束的线性动态方程描述,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中同时出现实型的连续变量和整型的二进制逻辑变量。第8章32 建立混杂系统的MLD描述,首先要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动态特性、定性知识、操作约束等建立命题逻辑,然后将命题逻
24、辑转化为整数线性不等式。由此,线性动态系统可以用一组带有不等式约束的线性动态方程描述,而不等式约束中同时出现实型的连续变量和整型的二进制逻辑变量。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一般表示式为 (8.14)(8.15)(8.16))()()()()1(321kzBkBkuBkAxkx)()()()()(321kzDkDkuDkCxky54132)()()()(EkxEkuEkzEkE第8章332)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数学基础)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数学基础 对于某一陈述如 或者温度T达到设定值等,用Xi来表示这一命题,那么这一命题有两个可能的取值就是真或者假,分别用大写字母T和F表示,在逻辑数学中可以通过逻辑运算符
25、将两个命题结合起来,如:“”(与),“”(或),“”(否),“”(蕴含),“”(等价于),“”(异或)等等,这些运算符的真值关系表8.1所示。0X第8章34表8.1 逻辑运算符的真值表 F F T F F T T F F T T T F T F T T F F T F F F T T T F T T T T F1x2x1 x21xx 21xx 21xx 21xx 21xx 第8章35 逻辑运算符可以用来将一个复合命题转化几个用逻辑运算符连接的简单命题,这种转化是等价并且是可逆的,逻辑运算符的定义可以用它的子集的形式来表示,例如,。下面列举一些转化形式:(8.17a)(8.17b)(8.17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