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三篇组织与人事汇编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83672
  • 上传时间:2022-08-16
  • 格式:PPT
  • 页数:68
  • 大小:14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篇组织与人事汇编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三 组织 人事 汇编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篇 组织与人事第七章 组织概述第八章 组织结构第九章 人员配备 第七章 组织概述第一节 组织的含义及作用第二节 组织的类型及组织工作原则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及组织工作原则。2.教学要求:1)知道组织的作用。2)了解组织的含义及组织的类型。3)理解组织的工作原则。第一节 组织的含义及作用一、组织的含义(一)组织的一般含义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理解:1.组织是一个人为的系统2.组织必须有特定的目标3.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合作4.组织必须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二)组织的管理学含义 组织被看作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网络

    2、式结构。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理解:1.从静态来理解,指组织结构。2.从动态来理解,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被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含义理解: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二、组织的作用(一)组织是帮助人类社会 超越自身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二)组织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三)组织是连接企业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 第二节 组织的类型及组织工作原则 一

    3、、组织的类型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二、组织工作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责权利相结合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第八章 组织结构第一节 组织结构设计第二节 组织结构形式第三节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第四节 集权与分权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几种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2.教学要求:1)知道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与内容及部门划分的方法与特点。2)了解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含义以其影响因素。3)理解并掌握几种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合理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确定;理解分权与集权的性质及关系

    4、,集权与分权的划分原则。第一节 组织结构设计一、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因素分析2.职能分解与设计3.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4.组织运行保障设计5.反馈和修正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一)分析制约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1.企业目标2.企业外部环境3.企业内部因素(二)职能分解与设计1.基本职能设计2.关键职能 设计3.职能分解4.横向协调设计1)制度协调方式设计2)结构协调方式设计3)人际关系协调方式设计(三)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1.企业高层权责关系的形式2.企业各部门、岗位的责权划分 (四)组织运行保障设计1.管理规范设计2.人员配备设计与训练设 (五)反馈与修正 第二节 组织结构形式一、直线制组织结构二

    5、、职能制组织结构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四、控股型组织结构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六、矩阵制组织结构七、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第三节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一、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人数。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2.工作的性质3.工作的类别4.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倾向性5.组织沟通的状况6.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二、管理层次 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一)管理层次的划分 三个层次(二)管理层次的确定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规模 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成反比关系。管理越宽,层次越少,其管理组织结构形式成扁平型。相反则成高层型。第

    6、四节 集权与分权一、集权与分权(一)集权与分权的含义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二)集权与分权的标志1.决策的数量2.决策的范围3.决策的重要性4.决策的审核 (三)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1.决策的代价2.政策的一致性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成长方式5.管理哲学6.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7.控制技术与手段二、授权 (一)授权的含义 所谓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其含义包括:1.委派任务 2.委任权力 3.明确责任 (二)授权的原则1.因事设人,视能授权2.明确

    7、责任3.不越级授权4.授权要适度三、部门的划分 所谓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 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划分部门的方法主要有:1.按人数划分2.按时间划分3.按职能划分4.按产品划分5.按地区划分 第九章 人员配备第一节 人员配备概述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考评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及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2.教学要求:1)知道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2)了解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及培训方法。3)理解并掌握管理人员的选聘与考评的程序和方法,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第一节

    8、人员配备概述一、人员配备的任务1.物色合适的人选2.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3.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二、人员配备的程序1.制定用人计划,2.确定人员的来源3.确定备选人员4.确定人选5.将所定人选配置到合适的 岗位上6.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 三、人员配备的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2.任人唯贤原则3.因事择人原则4.量才使用原则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一、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管理人员需要量取决于:1.组织规模2.业务的复杂程度3.管理部门的数目4.管理人员的储备需要二、管理人员的来源 1.内部招聘2.外部招聘三、管理人员选聘标准1.较高的政治素质2.良好的道德品质3.相应的

    9、业务知识和水平4.良好的决策能力5.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6.富于创新精神7.健康的身体素质 四、管理人员选聘的程序和方法1.制定管理人员选聘计划2.进行职务分析,制定选聘标准3.发布招聘信息4.搜集应聘人员(求职者)信息5.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与筛选1)面谈2)模拟情景训练a.文件柜b.与人谈话c.无领导小组讨论d.角色扮演e.即席发言6.聘任7.管理人员的使用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一、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管理人员考评是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行为及绩效所作的考核和评价。1.目的1)了解管理者的管理业绩2)了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3)发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2.作用1)为人事调整提供依

    10、据2)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依据3)激励管理者不断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4)为合理确定并适当调整管理者的报酬提供依据二、管理人员考评内容 德、能、勤、绩及个性三、管理人员的考评程序及方法(一)管理人员的考评程序1.制定考评计划2.考评前的技术准备3.实施考评1)制定考评标准2)选择设计考核方法与工具3)选择考评人员4.分析考评结果5.反馈考评结果(二)管理人员的考评方法1.目标考评法 2.民意测验法3.专家评估法4.排队法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一、管理人员培训的作用1.通过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2.通过培训可以增强组织的运作效率3.通过培训可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4.培训增强管理人员储备

    11、的重要方式二、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1.业务培训2.管理理论培训3.管理能力培训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三、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1.脱产学习2.在职培训1)职务轮换2)临时职务3)委以助手职务3.其他方法1)决策训练2)角色扮演3)敏感性训练第四篇 领导与激励第十章 领导第十一章 激励 第十章 领导第一节 领导的实质与作用第二节 领导理论与方式第三节 领导素质及领导班子构成第四节 领导艺术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领导理论,领导者的素质、领导方式及领导艺术。2.教学要求:1)知道领导工作的作用,领导班子的构成。2)了解领导的含义及实质,领导方式的类型。3)理解并掌握领导理论,领导者的素质以及

    12、领导艺术。第一节 领导的实质与作用一、领导的含义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 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具有下述特征:1.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2.领导的基本职责3.领导的本质4.领导的工作绩效二、领导的权限(一)法定权力 1.决策权2.组织权3.指挥权4.人事权5.奖惩权(二)自身影响力1.品德2.学识3.能力4.情感三、领导的作用1.制定并落实组织目标2.指导组织设计并从事人员配备3.保证组织维系和正常运行4.领导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一、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13、,性格理论阶段 第二,行为理论阶段 第三,权变理论阶段(一)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二)管理系统理论(利克特和阿吉里斯)(三)管理方格理论(四)权变理论1.菲德勒的随机制宜领导理论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3.不成熟-成熟理论 二、领导方式(一)按权力控制程度,可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均权型领导(二)按领导重心所向,可以分为以事为中心的领导、以人为中心的领导和人事并重的领导(三)按领导者态度,可分为体谅型领导和严厉型领导(四)按决策权大小,可分为专断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自由型领导 第三节 领导素质及领导班子构成一、领导者个人素质1.政治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

    14、质4.身体素质二、领导班子构成1.年龄结构2.知识结构3.能力结构4.专业构成 第四节 领导艺术一、领导决策的艺术二、合理用人的艺术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四、科学利用时间的艺术 第十一章 激励第一节 激励概述第二节 激励理论第三节 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及激励方法。2.教学要求:1)知道激励过程与激励模式。2)了解影响激励的因素,了解期望理论、公平理论。3)理解并掌握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及激励方法。第一节 激励概述一、激励过程与激励模式二、激励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3.有助于增强

    15、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激励理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2.双因素理论3.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二、过程型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2.波特-劳勒模式3.公平理论三、行为改造理论1.强化理论2.归因理论 第三节 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 一、物质激励二、精神激励三、职工参与管理四、工作丰富化第五篇 控制与协调第十二章 控制的基础理论第十三章 控制技术与方法第十四章 协调 第十二章 控制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控制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控制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控制的基本过程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控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过程及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则。2.教学要求:1)知道控制的类型;2)

    16、了解衡量标准的执行情况,了解控制的基本内容。3)理解控制的标准;理解并掌握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则。第一节 控制的基本内容一、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在管理实践中,控制包括控制活动和控制过程。控制始终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活动的起点。在现代管理中控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控制是对组织未来行动的谋划和设计,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执行的行动规划。2.控制是及时改正缺点,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二、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2.集中控制、分

    17、层控制和分散控制三、控制的内容1.控制的目的2.控制的主体3.控制的客体4.控制的媒体5.控制系统 第二节 控制的基本要求一、控制的原则1.目标明确原则2.重点原则3.及时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二、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2.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的未来发展3.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4.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个别情况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第三节 控制的基本过程一、制定控制标准1.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1)统计方法2)工业工程法3)经验估计法2.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1)目的性2)多元性3)可检验性4)可行性5)利益目标一致性3.控制标准的类型1)实物标准与价值标准

    18、2)成本标准与收益标准3)历史标准与计划标准4)有形标准与无形标准二、衡量工作绩效 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调查研究2.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3.必须分清主次 用于衡量工作业绩的各种信息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及时2.可靠3.经济适用性三、纠正偏差(一)原因分析(二)采取措施1.改进工作方法2.改进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3.调整或修正原有计划或标准 第十三章 控制技术与方法第一节 质量控制第二节 预算控制第三节 成本控制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控制的基本方法。2.教学要求:1)了解控制的三种方法的含义及基本内容。2)理解质量控制、预算控制、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第一节 质量控

    19、制 一、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意义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产品质量;二是工作质量。二、产品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把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新产品、设计外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第二节 预算控制一、预算的概念1.预算是指一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形式,预算多数是指财务预算即用财务数字表明的组织未来经济活

    20、动的成本费用和总收入、净收益等。2.预算具有如下特点:1)计划性2)预测性3)控制性二、预算的种类1.刚性预算与弹性预算2.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3.总预算与部门预算三、预算控制的一般程序1.深入了解-2.围绕-3.将-4.企业-5.组织-四、零基预算1.零基预算程序2.采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成本控制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可比产品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二、成本控制方法 步骤:1.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2.根据企业的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3.进行成本差异分析4.

    21、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第十四章 协调第一节 协调第二节 冲突的协调第三节 沟通 教学重点及教学要求1.教学重点:协调的原则、内容与方式。2.教学要求:1)知道信息沟通的形式与过程,知道信息沟通的方法与原则。2)了解信息沟通的障碍与克服,了解协调的作用。3)理解并掌握协调的原则以及协调的内容与方式。第一节 协调一、协调的含义与作用(一)协调的含义 即和谐(二)协调的作用1.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2.解决冲突,促进协作。3.提高组织效率。二、协调的原则1.目标一致原则2.效率原则3.责任明确原则4.加强沟通原则三、协调的内容 (一)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1.对各生产要素的协调

    22、1)对生产要素进行协调的主要工具是计划和规章制度2)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协调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3)会议也是协调的重要方式2.对企业与股东关系的协调3.对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1.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协调2.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协调3.企业与新闻界关系的协调4.企业与社区的关系 第二节 冲突的协调一、冲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一)冲突的含义冲突广泛存在于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影响和制约着组织及其成员个体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是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之一。冲突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因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

    23、种态势。(二)冲突的二重性 传统观点2种 现代观点: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管理者的任务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二、冲突的分类(一)按冲突对组织的作用,可以把冲突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冲突两种(二)根据冲突表现出来的状态,可以把冲突分为以下几种:1、战斗2、竞争3、辩论(三)根据冲突双方主体的不同,还可以把冲突分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三、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1.回避2.强制解决3.妥协4.树立更高目标5.合作 第三节 沟通一、沟通的含义和作用(一)沟通的含义 信息沟

    24、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二)沟通的作用1.提高管理者决策能力2.解决冲突,协调组织行动3.有效沟通可以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的变革、创新二、沟通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沟通过程信息源 编码 沟通通道 接受者 译码 反馈(二)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1.信息发送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2.信息接受者的技能、态度、知识和价值观3.沟通通道的选择4.外部噪声三、信息沟通方式(一)正式沟通1.正式沟通的概念和特点2.正式沟通的方式1)向下沟通2)向上沟通3)横向沟通4)越级沟通3.正式沟通的具体模式1)链式沟通2)环式沟通3)轮盘式沟通4)Y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二)非正式沟通1.非正式沟通的概念2.产生非正式沟通的原因3.非正式沟通的特点4.非正式沟通的模式1)单线式2)随机式3)传播流言式4)群体式(三)管理信息系统四、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一)信息沟通障碍1.沟通方式选择不当2.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3.态度和兴趣障碍4.沟通双方情绪障碍5.信息过滤(二)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2.善于运用反馈3.学会积极倾听4.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篇组织与人事汇编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8367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