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与对策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细菌的耐药与对策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耐药 对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细菌的耐药与对策细菌的耐药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 呼吸科 罗运春 抗菌素的问世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重要里程碑。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关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耐药物,合理应用抗菌素,采用相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有关问题做阐述。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一)-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细菌具有特定的细胞壁合成需要的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当-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PBP结合后,PBP失去酶的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最终细胞溶解、细胞死亡。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
2、分若干类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PBP2B、PBP3、6个亚型;流感杆菌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PBP3A、PBP3B、PBP4及PBP5等7种亚型。-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力决定于1、与PBP亲和力的强弱2、根据其对PBP及其亚型的作用特点 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的PBP2B亲和性较强。碳青酶烯类:作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作用点是PBP2和PBP3,主要作用于PBP2;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点是PBP1和PBP2。四代头孢菌素:对肺炎链球菌的PBP2X,流感杆菌PBP3A及PBP3B有较强的亲和力。(二)氨基糖苷
3、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特点: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膜蛋白质的合成并改变膜结构的完整性。1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能量依赖性转运系统“I相转运”蛋白呈低亲和力结合;2与细菌胞膜连接的核蛋白体30S亚基的高亲和力位点结合不断集聚药物;(三)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 的合成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靶位是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G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的第一靶位。DNA促旋酶通过暂时切断DNA双链,促进DNA超螺旋松解。喹诺酮类药物嵌入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拓扑异构酶、喹诺酮类三者复合物,阻止DNA拓扑异构变化,妨碍细菌DNA
4、复制,转录而杀菌。(四)大环内脂类 作用机制:通过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主要抑制肽酰基TRNA由A位移向P位,抑制移位酶,阻碍肽链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二、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1、细菌耐药的类型天然或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DNA发生突变,细菌经突变后的变异株对抗生素耐药。特点特点:突变率很低,耐药菌生长和分裂缓慢,不占主要地位。1、细菌耐药的类型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产生的耐药性,发生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外的DNA片段,即耐药质粒。耐药基因可从一个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或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特点特点:耐药因子增多,易于传
5、播,院内外流行,威胁严重。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产生灭活酶:如-内酰胺酶、氨基苷类钝化酶和氯霉素乙酸转移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G-菌产生的-内酰胺酶、G-杆菌产生的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和Bush I型-内酰胺酶。ESBLs可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三代头孢菌素,但可被酶抑制剂所抑制。1995年Bush等将-内酰胺酶分为型:第 I 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型为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内酰胺酶第型为不被所有的-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内酰胺酶第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Bush I型-内酰胺酶为一诱导酶特点特点:1.在无抗生素时产生极微量的-内酰胺酶;2.接触抗生
6、素后可诱导产生大量的酶;3.去除抗生素后产酶水平又可恢复。4.由Amp C基因编码;5.当Amp C基因突变后去阻遏表达,产生持续性高水平酶;6.除碳青霉烯、四代头孢菌素外,大多数-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复方酶抑制剂可被其破坏。Bush型是由质粒介导产生的ESBLs,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产生。ESBLs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传导、整合、易位等方式传播给其他细菌。从而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膜通透性的改变:包括改变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降低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两种机制。(1)阻止抗菌素进入细菌(2)将抗生素快速泵出(3)G+菌缺乏细菌外膜,不存在通透性下降耐
7、药机制(4)G-菌通过膜孔蛋白进入细胞,某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原因是其缺乏膜孔蛋白的微通道所致。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抗生素与PBP亲和力的改变:PBP基因的变异,使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蛋白酶的分子结构改变,-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或结合能力降低(1)产生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如MRSA的PBP2”使其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不敏感(2)PBP的结构改变,使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而导致耐药,如淋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3、细菌多重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多重耐药指细菌通过互不相系的耐药机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完全各异的抗生素出现耐药,Mar即多重抗生素耐药性(multiple-an
8、tibiotic-resistance)多药耐药的机制多药耐药的机制 主要有外膜蛋白的改变和主动排出机制。4、耐药基因的起源 目前认为,多数产生抗生素的细菌和真菌具有耐药决定因子,与那些临床中发现的细菌耐药决定因子相似,故认为耐药基因可以是早已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可以是通过突变(基因突变)而很快形成。细菌产生的突变也能传递(基因转移)。三、抗耐药菌药物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肠杆菌(VRE)的出现,医学界致力于研究开发具新作用靶位,新化学结构类型的新抗菌药,如抗菌增强剂、抗生素酶抑制剂、膜通透性增强剂、外排泵抑制剂等。1、抗革兰氏阳性耐药
9、菌新药 新链阳菌素(streptogramin)类抗生素Synercid:是奎奴普丁(quinapristin)与达福普丁(dalfopristin)30:70的混合剂,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达福普丁还能引起核糖体构型改变,增强奎奴普丁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两者合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Synercid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抗MRSA活性比万古霉素强,MIC为0.131mgL-1,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用也强于万古霉素,MIC为0.251mgL-1,抗屎肠球菌较强,1mgL-1可抑制97.8%的菌株。对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临床表明,对MRSA感染有效率为91
10、%,对万古霉素无效的屎球菌有效率为67%常见不良反应:恶心(4.6%)呕吐(2.7%)腹泻(2.7%)皮肤发红(2.5%)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抗菌药利奈唑酮(Linezolid):作用于50S核糖体亚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中的“起始复合物”形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G+球菌有强大抗菌活性,MIC 90(mgL-1),金葡菌为4.0,粪肠球菌为1.0,屎肠球菌2.0,肺炎链球菌2.0,对MRSA、VRE和PRSP仍保持活性。对金葡菌、表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严重感染显示出优异的疗效。主要用于VRE、MRSA感染,包括院内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性皮肤与皮肤组织感染。2、具新作用机
11、制的抗生素 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肽脱甲酰基酶(Peptide deformylase)为细菌必要的一种金属酶,催化新合成细菌蛋白的N甲酰甲硫氨酸脱去甲酰基,是原核细胞蛋白合成的关键一步。研究中的Actinonin,BB-3497、BB-83698,对呼吸道G+菌、包括耐奎诺酮、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与MRSA等有良好的作用。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酶抑制剂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酶抑制剂,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与哺乳动物的相同,但哺乳动物在合成途径中多种酶组成复合体发挥作用,细菌则由单独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此种差异使相差的酶成为抗菌靶位的可能性。Thiolactomycin通过各种酶的抑制,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