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全套课件上158P).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水文学原理(全套课件上158P).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文学 原理 全套 课件 158
- 资源描述:
-
1、水文学原理(Principles of Hydrology)第一章 绪 论(Introduction)主要内容:水文学的研究对象水文学发展的动力水文学的分支学科水文学研究方法本课程内容及主要的学习方法分布规律,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作用)以及在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科学称为水文学。第一节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1、水文学的定义(Definition of Hydrology)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运动、循环和时空2、水文学的研究内容(Research fields ofHydrology)水文学是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水文学又是水利工程科学的
2、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揭示地球系统中水的运动规律、水的循环机理和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揭示水与生态的相互关系、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在防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必须的水文水利计算技术3、水文学的性质(Nature of Hydrology)水文学是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水文学又是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水文学是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自然科学)水文学是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科学)水文学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社会科学)第二节 水文学发展的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hydrolog
3、y)1.水 文 学 发 展 简 史(History ofHydrology)水文学是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水文学又是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究。法国塞纳河流域:年径流系数为1/6UNESCO and WMO:1674定为水文学的生日第一阶段:十九世纪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第三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第四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第五阶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第一阶段:十九世纪1856年,Darcy定律渗流运动定律1871年,圣维南(St.Venant)方程组(明渠缓变不稳定流运动规律)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1914年,Hazen,水文频率计算1932年,She
4、rman,提出了单位线1935年,Horton,产流量计算1938年,MaCarthy,提出Muskingum法第三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流域水文模型(Hydrological Mode)水资源水文学环境水文学第四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全球尺度水文学(Global Scale Hydrology)第五阶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生态水文学的兴起与发展of1.水 文 学 发 展 简 史(HistoryHydrology)2、水文学发展的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Development of Hydrology)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追求真理的愿望3、水文学新机遇(New oppo
5、rtunities)水问题(water issues)水旱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解决水问题的困难水污染加剧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管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Major 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1、按理论或应用可分为:2、按水体可分为:3、按应用的对象可分为:4、按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分类:第四节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ies on Hydrology)多 学 科 交 叉 的 研 究 途 径(Interdisciplinary appoach)实验途径(Experimental approa
6、ch)流域水文模拟(Hydrological Modelling)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的结合(Combination of deterministic andstochastic approaches)第五节 本课程内容及主要的学习方法内容:水文学的物理原理+计算方法方法: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物理概念强),不要死记硬背,不要钻入数学公式的牛角尖善于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认真完成作业理解所学的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与老师交流(学术交流、人格交流、教学相长(互动)第二章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主要内容:水的奇异的物理性质水文循环的
7、现象及尺度地球系统中的水和水平衡第一节 水的奇异的物理性质(Remarkabl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ater)1、水的密度(Water Density)2、水的冰点和沸点(freezing point and boiling point)3、水的比热(specific heat of water)4、水的热传性(heat conductivity)5、水的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force)6、水的压缩性(Water Compressibility)第二节 水文循环的现象及尺度(WaterCycle and its scales)水文循环现象水文
8、循环的意义水文循环的尺度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我们把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
9、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我们把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我们把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1、水文循
10、环现象(Water cycle)水分由海洋输送到海洋,又回到海洋,叫海洋小循环。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圈中的水汽可以凝结成水滴,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凝结的水滴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我们把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也无明确的“终了”的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水分由陆地输送到陆地,又回到陆地,叫内陆小循环。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Plant transpiratio
11、nSoil evaporationPrecipitationover oceansinfiltrationEvaporationover oceansSurface runoffGroundwaterrunoff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Precipitation over landMoisture from oceans to land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圜道: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将进酒作
12、者: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2、产生水文循环的原因(Causes)2、产生水文循环
13、的原因(Causes)3、水文循环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形成各种地貌,塑造地球表面;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形成一切水文现象、调节气候;提供巨大的水利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具有再生性。4、水文循环尺度(Scales of water cycle)111385大尺度水文循环(Macro-scale water cycle)全球水文循环(Global water cycle)空间尺度最大,最完整的水文循环。中尺度水文循环(Mesoscale water cycle)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Watershed wa
14、ter cycle)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开放式循环系统。小尺度水文循环(Micro-scale water cycle)水-土-植物循环系统空间尺度最小,开放式循环系统。第三节 地球系统中的水和水平衡(EarthsWater and Water Balance)1、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Earths Water)地面水(surface water)地下水(groundwater)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Surface waterGlacier and ice capslakesmarshesriversgroundwaterGrav
15、itational watergroundwaterSoil waterAtmospheric waterBiological waterTotal wateroceansSalinewaterFreshwater2、地球系统中的水更新速度(Water Renewal Rate)13.86 亿km3/(57.7万km3/year)=2400years2、地球系统中的水更新速度(Water Renewal Rate)3、水平衡原理(Water Balance)要正确理解水量平衡方程必须掌握两个关键点:针对一定长度的时间段(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针对某一空间尺度(a
16、study area)4、水-土-植系统的水平衡方程precipitationtranspirationinterceptionSoil evaporationpercolationWsiWsoWsuoWsui潜水蒸发5、流域水平衡方程qiRsRgE 蒸散发降水 P流域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交换闭合流域:qi qo0若q0,则In:POut:E+Rs+RgP(E+Rs+Rg)W令R=Rs+Rg,则P-(E+R)=W非闭合流域:In:P+qiOut:q+E+Rs+Rg+qo(P+qi)(q+E+Rs+Rg+qo)W引用水 qExchange with the adjacent basinsqoP c
17、输入项:EcR输出项:cP Ec R=Sc水量平衡式:Po输入项:RoEoP+R Eo=So输出项:水量平衡式:短时段内,Sc,So 可正可负,但是对于多年平均的情况,正负可以相互抵消,蓄水量的变化量趋于零大陆:海洋:6、全球水平衡(Global water balance)ococ EEPP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cP c R =E大陆:Po +R =E o海洋: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式(大陆+海洋):P=E=1130mm也就是说,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为1130mm复习思考题(chr2-1)水文循环的定义;水文循环的内因与外因大循环和小循环的定义;水文循环的尺度;水量平衡
18、原理(不同尺度);大陆水量平衡方程式(多年平均);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多年平均);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第三章 流域和水系(River basin&river system)本章主要内容1.基 本 概 念2.水系的地貌特征3.流域的地貌特征4.数字流域和数字水系1基本概念1、分水线(Water Divide Lines)山峰(summit)、山脊(ridge)、鞍部(saddle)的连接线称分水线。通常情况下分水线是指地面分水线(surfacewatershed divide)1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2、流域和流域面积(River basin&Drainage Area)流域:地面
19、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流域面积F(km2):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流域面积。1基本概念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非闭合流域。1基本概念3、水系(River Stream)流域中大大小小河道交汇形成的树枝状(tree-shaped)或网状(mesh-shaped)结构称为水系、河系或河网.1基本概念羽毛状水系 平行状水系树状结构种类混合状水系1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4、坡地:流域中除水系以外的部分称为坡地。1基本概念5、流域的基本单元(Basic Unit of River Basin)一个流
20、域如果按内部的分水线划分可以分成若干个不嵌套的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又可以按各自的内部分水线分成若干个子流域,如此划分下去,直到最后得到的不可再划分的部分就是流域基本单元,它是组成一个流域的最小单位。2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拓扑学特征是指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不变的一些特征。2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1 水系分叉(Bifurcation)拓扑结构水系组成(分叉结构(Bifurcation))河源节点出口外链内链2
21、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2 河流的分级(Stream Ordering)11111111111222122333444Strahler分级法2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Strahler分级法原则(1)直接发源于河源的小河流为一级河流;(2)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级别比原来高一级(*=+1);(3)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而成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的较高(*n=n,n);(4)整个河网中所有河流的级别的最大值取为整个河网的级
22、别,也称流域级别。2 河流的分级2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2 河流的分级其它分级方法:格雷夫利厄斯;霍顿;施里夫;沙伊达格;2 水系的拓扑学特征(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3 河数定律(the Law of Stream Numbers),=1,2,1NN+1Rb =1,2,N =Rb ,分叉比:河数定律:自然水系的分叉比:Rb=3 5这里所谓一条河流是指一条外链或由同级内链串联而成的河流。3 水系的几何学特征(Geometry characteri
23、stics of river system)河流长度河长定律链长度弯曲度河流比降比降定律河流横断面形状gg-40-40000000000000000000-40-40-40-40-10-10-10-10-20-20-20-20-20-20-20-20-10-10-10-10-10-10-10-40-40-10-10-10-10-10-10-10-10-30-30-30-20-20-20-20-20-20-20-20-40-40-40-30-30-30-30-30-30-20-20-20-20-20-20-20-30-30-30-30-30-30-30-30-20-20-20-20-20-20-
24、20-20-20-20-20-20-20-20-10-10-10-10005050-50050-50-40-40-40-40-40-40-40-40-10-10-10-10-10-10-10-10-10000000-20-20-20-20-20-20-20000000-10-10-10-10-10-10-10-10000000-30-30-30-30-30-30-30-30-20-20-20-20-20-20-20-10-10-10-10-10-10-10000000-30-30-30-30-30-30-30-30-10-10-10-10-10-10-10-10-100000000000000
25、00000-20-20-20-20-20-20-20-20L =L j,L j,L=Lj,6#000000-10-10-10-10-10-10-10-10000000000000-10-10-10-10-10-10-10-10000000000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000000000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3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