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事诉讼法 基本原则 制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l第一节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l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感念及涵义 l(一)概念: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阶段或重要的诉讼阶段起着指导作用的准则。l(二)涵义:l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民事诉讼法的根本性规则 l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法实施具有指导性 l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具体制度相比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l4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宪法原则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具体落实 l5 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要求比基本原则更加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 l立法准则:立法准则: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为民事诉讼法的局部修改和调整提供了依据 l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指导
2、诉讼主体正确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 l引导创造性司法:引导创造性司法: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有利于克服既定民事诉讼法的有限针对性 l 多数教科书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章为依据,罗列出多达十几项基本原则,如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独立审判原则、民事检察监督原则等等。应当把基本原则、一般性原则和基本制度加以区分,实际上第一章包括了基本原则,也包括了一般原则和具体制度。l 目前民事诉讼法学界把基本原则和一般原则、制度的一般要求等相混淆l(一)依据宪法,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一)依据宪法,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定确立的原则关规定确立的原则 (1 1)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的原则)民事审判权由人民
3、法院行使的原则(2 2)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民事案件的原则)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民事案件的原则(3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4 4)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原则(5 5)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6 6)检察监督原则)检察监督原则l(二)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二)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 (1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2 2)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3 3)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法院调解自愿
4、与合法原则(4 4)辩论原则)辩论原则(5 5)处分原则)处分原则(6 6)检察监督原则)检察监督原则(7 7)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l一、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涵义 l(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l(二)法院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攻击和防御平等 l(三)具有不同国籍、无国籍的当事人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时,其诉讼地位与我国当事人相同l1为了裁判主体发现真实,作出公正裁决 l2具体体现了程序正义 l3体现了宪法关于“公民在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l4体现了当事人民事实体法律地位的平等l5是民事诉讼对抗式结构的必然要求 l一、含义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
5、己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 l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l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案件的事实方面、适用法律及程序法上的争论l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言辞辩论与书面辩论l辩论权贯穿诉讼程序的全过程 l二、非约束性辩论原则 l 辩论原则的“非原则化”和“空洞化”,辩论权相对的义务就只停留在被虚无化的保障行为这一层面 l(一)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基本涵义 l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官裁判的依据。l l2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方无争议的,法官应当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l l3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
6、方在辩论中所提出来的证据。l1使作为民事诉讼核心的辩论程序真正得以实在化,避免了审判过程中裁判者的“黑箱操作”l2使当事人对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能够得到完整和充分的体现。l3真正使法院置于中立的第三者立场,保证其公正审判l1法院裁判要受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量和质两方面的限制l(1)量的方面 l(2)质的方面 l2法院裁判的诉讼标的应当与当事人主张的诉讼标的具有同一性 l3法院裁判的依据来自当事人的主张 l4法院虽然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并非完全没有作为 l一、处分原则的涵义 l 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有权支配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l1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起诉权而开始,因当事人资助的撤诉行为而结
7、束 l2诉讼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l3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 l4原告可以放弃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在诉讼中就民事争议的解决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 l1积极处分 l当事人主动行使某种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积极处分,如,起诉、提起上诉、变更或追加诉讼请求 l2消极处分l 当事人不行使某种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消极处分,如,放弃上诉等。l l 处分原则的重点在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自由支配的肯定和保障。在诉讼中,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总是通过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来实现。l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l1从作用上看 l2从限制法院权力上来看l3从包
8、容性来看 l 辩论原则中的辩论从广义上包含了当事人的主张和陈述,因此,可以说辩论原则包括了处分权的部分内容 l4从是否与权利行使相联系上看l 处分原则强调了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自由支配,辩论原则则没有从权利的形式角度来加以规范 l1民事诉讼中的处分权是实体法平等自愿这一“公理性原则”在诉讼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必要延伸 l2如果否定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诉讼的开始、进行和诉讼对象都由人民法院来决定的话,必然对侵害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 l一、诚信原则的历史发展 l 诚信原则又称为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20世纪30年代,修改后的德国民事诉
9、讼法典开始规定“真实义务”,即当事人应当完全真实地陈述案件事实。l诚信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信和善意 l1当事人的诚信义务l(1)不得以不正当的手段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诉讼状态 l(2)不得滥用诉讼权利,故意拖延诉讼 l(3)不得在民事诉讼中作虚假陈述 l(4)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让证人作假证 l(5)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陈述 l (6)当事人在承认对方陈述的事实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作出虚伪承认 l(1)法官对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进行自由裁量时,应当忠实地行使自有裁量权 l(2)法官在判断证据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得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
10、任意加以取舍和否定 l(3)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权,为当事人提供主张实施的机会。不得进行突袭裁突袭裁判 突袭裁判突袭裁判发现真实的突袭发现真实的突袭促进诉讼的突促进诉讼的突袭袭推理过程的突袭推理过程的突袭认认定定事事实实的的突突袭袭当事人未能充分提出诉讼资料或作必要当事人未能充分提出诉讼资料或作必要的陈述(包括对证据的分析)的情况下的陈述(包括对证据的分析)的情况下,受到法院的裁判。,受到法院的裁判。在当事人言词辩论终结前,未能使当事人在当事人言词辩论终结前,未能使当事人充分认识、预测法院所认定事实或该事实充分认识、预测法院所认定事实或该事实的具体内容,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就对己不的具体内容
11、,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就对己不利的事实作充分的攻击防御的情况下,受利的事实作充分的攻击防御的情况下,受到法院的裁判到法院的裁判l诚信原则要求其实施诉讼行为时必须善意。例如,诉讼代理人不得在诉讼中滥用和超越代理权;证人不得作虚假证词鉴定人不得做不符合事实的鉴定结论 l诉讼公正的具体涵义 l一方面,立法者可以根据诚信原则制定更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达到精密司法。司法解释者可以根据诚信原则对有关规定进行解释 l另一方面,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以诚信原则约束自己和相互约束,实现诉讼的公正性 l诚信原则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l诚信原则使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成为一个完整、协调和整合的体系 l民事诉讼的诚信原则与
12、道德上的诚实信用有一定联系,但是两者的不同 l随着我国民事诉讼体制改革、诉讼观念的转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和处分权的强化,诚信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 一、含义 检察监督原则的含义:指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二、内容和方式检察监督的方式:提起民事抗诉。三、局限 检察监督原则的局限:与“两审终审制”存在冲突。与诉讼经济性的价值取向有冲突。与审判独立原则有冲突。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有冲突。l38.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9年卷三单选第38题)lA.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体现lB
13、.当事人均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处分原则的体现lC.原告与被告在诉讼中有一些不同但相对等的权利,是同等原则的体现lD.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不仅要自愿,内容也不得违法,是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的体现l36.王某以借款纠纷为由起诉吴某。经审理,法院认为该借款关系不存在,王某交付吴某的款项为应支付的货款,王某与吴某之间存在买卖关系而非借用关系。法院向王某作出说明,但王某坚持己见,不予变更诉讼请求和理由。法院遂作出裁定,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9年卷三单选第36题)lA.法院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lB.法院适用裁判形式错误lC.法院违反了辩论原则lD.法院违反
14、了处分原则l第一节第一节 合议制与独任制合议制与独任制l第二节第二节 回避制度回避制度l第三节第三节 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l第四节第四节 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制度l第五节第五节 陪审制度陪审制度l一、合议制度的概念一、合议制度的概念指由三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指由三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体,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独任制度是指由一名审判员独立地对独任制度是指由一名审判员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l二、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二、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第一审合议庭第一审合议庭
15、l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或者由审判员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第二审合议庭第二审合议庭l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是单数再审合议庭再审合议庭l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 合议庭合议庭第一审第一审民事案件民事案件第二审第二审民事案件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发回重审案件案件再审
16、案件再审案件审判员审判员+陪审员陪审员审判员审判员审判员审判员按一审程序按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另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原来是一审原来是一审按一审程序按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另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原来是二审原来是二审或上级法院或上级法院提审提审按二审程序按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另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l合议庭的活动原则和职责合议庭的活动原则和职责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活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活动 意见不一致时,少数服从多数意见不一致时,少数服从多数合议庭组成人员必须共同参加对案件的审理,合议庭组成人员必须共同参加对案件的审理,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性质、责任、适用法律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性质、责任、适用法律以及处理结果等
17、共同负责以及处理结果等共同负责经过开庭审理,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经过开庭审理,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调解书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调解书 l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领导审判工作的组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织机构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的关系,是在审判业务上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的关系,是在审判业务上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判委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判委员会在审判业务上对合议庭进行指导和监督。员会在审判业务上对合议庭进行指导和监督。l2.2.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
18、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一表述是错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误的?(20192019年卷三第年卷三第3737题)题)lA.A.第二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第二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lB.B.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院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lC.C.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只能采用独任制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只能采用独任制 lD.D.独任制只适用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独任制只适用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 l38.关于合议庭评议案件,下列哪一表述是
19、正确的?()(2019年卷三单选第38题)lA.审判长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以其意见为准判决lB.陪审员意见得到支持、形成多数的,可按该意见判决lC.合议庭意见存在分歧的,也可提交院长审查决定lD.审判人员的不同意见均须写入笔录l一、回避的概念一、回避的概念回避制度的概念回避制度的概念l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审理或诉讼活动的情形时,退出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审理或诉讼活动的制度制度l二、法定原因及适用对象二、法定原因及适用对象法定原因法定原因l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