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文题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57265
  • 上传时间:2022-08-13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1.5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文题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文 题目 基于 信息 不对称 视角 银行业 信用风险 监管 问题 研究 课件
    资源描述:

    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 目录v第一章 引 言 v第二章 银行监管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 v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v第四章 博弈论视角下的银行信用分析 v第五章 对我国银行业信用监管问题的建议 v参考文献 v致 谢 v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摘要 摘摘 要要 从银行诞生之日起,信用风险便伴随其左右。信用风险不仅导致银行资从银行诞生之日起,信用风险便伴随其左右。信用风险不仅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更是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乃至引发区域性甚至产质量下降,更是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推动因素

    2、之一,乃至引发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滞后的问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滞后的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仍是构成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仍是构成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信信用风险的形成根植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导致用风险的形成根植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导致交易双方之间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引起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交易双方之间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引起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

    3、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基于此,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薄弱环节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薄弱环节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本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创新之处本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创新之处v本文第一部分对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理论研本文第一部分对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及概述;究进行了整理及概述;v第二部分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及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信第二部分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及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以

    4、及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对银行监管的影响;v第三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概括;第三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概括;v第四部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第四部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关系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探讨;关系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探讨;v第五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第五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办法。尝试性的解决办法。v本文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原理以及信本文主

    5、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原理以及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信用风险的建议和对策。用风险的建议和对策。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l 1.1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l 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极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危害至今尚在蔓延。此次危机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危害至今尚在蔓延。此次危机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显示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流动性

    6、过剩的大背景下,显示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一再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放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商业银行一再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利率,放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最终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良影响。这次危机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风险,最终对银行的经营产生不良影响。这次危机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巨大破坏力,给各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警示。信用风险的巨大破坏力,给各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警示。l 信息不对称是引起交易过程中失信行为的主要因素。信用是奠定市场经信息不对称是引起交易过程中失信行为的主要因素。信用是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

    7、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向信用经济过渡,信用交易的规模日益扩大,迅速膨胀的信用交易规步向信用经济过渡,信用交易的规模日益扩大,迅速膨胀的信用交易规模与巨大的信用风险相依而生。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主模与巨大的信用风险相依而生。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l 国外学者对银行监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3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rt

    8、hur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将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问题。l 管制理论中的社会利益论认为由于自然垄断、外部性效应、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难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1.2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l 明斯基(Minsky,1963)提出的银行脆弱性理论认为由于银行业务的“借短还长”和高负债特征难以避免先天的内生脆弱性,阐述了周期上升阶段过度负债和周期下降阶段金融危机发生的机制。l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和米什金(S.

    9、Mishkin,1991)运用信息经济学从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的微观角度解释了单个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脆弱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偷懒与机会主义,放大了银行的外部负效应,使单个银行的信贷安全边界日益下降。l 麦金农(Mckinnon,1973)、肖(Shaw,1973)和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从金融监管失灵方面论述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l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魏斯(Joseph E.Stiglitz,Weiss,1981)的研究表明,每两个市场主体之间都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内生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市

    10、场失灵不可避免。l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1997)和青木昌彦(90年代中期)在信息经济学分析框架下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他们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会使金融机构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l 其他的银行监管理论包括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银行管制论(Roe,1990)、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佩茨曼,Peltzman,1976;Stockman,1991)以及基于组织结构角度对银行监管的研究。v国内学者对银行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对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的起步较晚,对银行业信用风险问题的研究较为滞后,主要还是基于国外理论基础的

    11、探讨,停留在局部性和实务性研究上。王霞的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2000)、储敏伟等校译的金融规管(1991)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先进技术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分析。张维迎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一书中对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分析。第二章第二章 银行监管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银行监管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l 2.1 银行监管的概念及理论发展银行监管的概念及理论发展l 狭义上的银行监管是指政府机构对银行的监管行为,主要指监管机构所制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广义的银行监管还包括市场纪律与市场监控、银行机构倒闭时政府的干预与救助措施等范

    12、畴。l 2.2银行监管的理论起源:市场失灵银行监管的理论起源:市场失灵 l 2.2.12.2.1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是客观存在的,金融市场的失灵表现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监管能够降低或消除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是金融监管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l 2.2.22.2.2银行监管的金融学分析银行监管的金融学分析l 基于金融学角度对银行监管的理论分析主要是从监管的必要性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社会崩溃论、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等相关理论。随着信息经济学及博弈论的兴起,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完全受到重视。l

    13、2.32.3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与金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与金融市场失灵l 2.3.12.3.1信用及信用风险的范畴信用及信用风险的范畴l 经济学信用是在道德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它表现为非即时交易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性,同时表现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经济上的信赖。l 现代信用风险的范畴已经不仅包括交易对象直接违约产生的损失的风险,还包括交易对象违约可能性的变化给对方带来资产损失的风险。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l 2.3.2 2.3.2 信用风险的特征信用风险的特征l 信用风险具有内生性、非系统性、参考数据难以统计的特征。l

    14、2.3.32.3.3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是信用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是信用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l 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分为(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是信用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借贷交易中,借款人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履约能力以及借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银行明显处于信息弱势一方,这种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借贷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l 2.3.4 2.3.4信息不对称与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对称与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l 一个可信的理性经济也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倾向。信用问 题正是由于自利的理性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引起的,这一

    15、点在研究由于信用不对称引起的信用问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契约的可执行性受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失信的存在,因而信息甄别机制、声誉机制、制度保障等办法被应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l 3.13.1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发展历程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发展历程l 第一阶段:1948-1977年是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萌芽阶段l 第二阶段:19781985年是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起步阶段l 第三阶段:1986-1993年是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逐步发展阶段,我国银行业

    16、进入合规性监管的历史时期。l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是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完善阶段,相关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l 3.23.2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现状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现状l 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利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但是从发展历程与现状来看,还存在起步晚、基础弱、发展慢的问题,无论是在信用风险理念还是在管理技术、监管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l 3.33.3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缺陷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缺陷l 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l 相关法规亟需完善。l 信用数据积累不足。l 内部评级方式滞后。l

    17、资信评估市场发育不足。l 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第四章第四章 博弈论视角下的银行信用分析博弈论视角下的银行信用分析l 4.14.1契约的稳定性与信用契约的稳定性与信用l 4.1.14.1.1契约的经济学含义契约的经济学含义l 经济学上的契约本质上是一种合意,即缔约各方就某一事务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达成意见一致的状态,现代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可以看做是一份契约的达成。由于个体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人的有限理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契约本质上就具有不稳定的性质。l 4.1.24.1.2信息不对称对契约稳定性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对契约稳定性的影响l 契约的签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博弈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局中

    18、人、博弈信息、博弈的阶次方式等等直接影响到博弈的结果。局中人对契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局中人的经济人属性上。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契约双方获得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并且能够获得的信息并不对等。在博弈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个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加大。l 4.24.2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博弈分析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博弈分析l 在现实的信用活动中,最为基本和简单的情况常常是商业银行在现实的信用活动中,最为基本和简单的情况常常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从事放贷和贷款业务。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利和借款人从事放贷和贷款业务。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利用博弈论中的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用活用博弈论中

    19、的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用活动中的基本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放松模型的条件贴近动中的基本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放松模型的条件贴近现实情形,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现实情形,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l 4.2.14.2.1完全信息为条件的静态博弈模型完全信息为条件的静态博弈模型 图图4-14-1l 在图4-1这个以完全信息为条件的静态博弈,局中人1(商业银行)和局中人2(借款人)均具有完全信息,且都知道各种策略配对的结果。双方都选择守信是最优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关系能够稳定确立。l 4.2.24.2.2局中人无追偿力的动态博弈局中人无追偿力的动态博弈 图4-2l 图4-2表示

    20、的是由图4-1的博弈转化的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h表示守信,c表示不守信。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具有完全信息。局中人1先行动,局中人2后行动。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守信,守信)成为该博弈的唯一均衡,影响到这个契约稳定性的前提就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l 4.2.34.2.3局中人具备追偿力的动态博弈局中人具备追偿力的动态博弈 图4-3l 假设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先行动者具备在后行动者违约后惩罚后行动者的能力,局中人1在选择守信后,局中人2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选择了不守信,如果局中人局中人1 1具备惩罚局中人具备惩罚局中人2 2违约的违约的能力,局中人能力,局中人1 1不仅能够追回自

    21、己应得的收益并使局中人不仅能够追回自己应得的收益并使局中人2 2付出付出更大的代价。更大的代价。由于这一点是局中人共同的知识,博弈双方都能够预见这一结果,这就能够保证局中人1在选择守信策略后,在局中人1的约束下局中人2只能选择守信,从而保证了契约的实施和信用得以实现。l 以上博弈过程可以看出,信息的完备和局中人具备追偿力是保以上博弈过程可以看出,信息的完备和局中人具备追偿力是保证契约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证契约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局中人之间具备约束力由此产生的信用我们称之为内生信用,由第三方介入所带来的对局中人的约束力产生的信用关系成为外生信用。l 4.34.3解决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意

    22、义解决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意义l 通过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完备的信息是避免失信行为的前提,是解决“失信者驱逐守信者”、避免挤兑风潮问题的关键条件,尤其是在缺乏第三方监管的单次博弈过程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系统的低效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同时强化博弈双方的内生约束力,通过制度安排,将同时强化博弈双方的内生约束力,通过制度安排,将外在约束力尽量内部化,外在约束力尽量内部化,使失信的外部性纳入经济主体的成本函数,确保交易双方这守信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五章第五章 对我国银行业信用监管问题的建议对我国银行业信用监管问题的建议l 5.15.1加强银行信用风险

    23、监管的必要性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必要性l 我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仍处于过渡阶段,信用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信用缺失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的发挥。l 5.25.2加强我国银行业信用监管问题的几点建议加强我国银行业信用监管问题的几点建议l 要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并保证这些机制能够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可以认为,这是解决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应遵循的一般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信息的对称化。l 第一,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法律作为正式制度是一种最重要的信用保障方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24、,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l 第二,强化信用体系的他律机制。通过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完善由金融交易当事人自发进行的市场性惩戒、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而形成的社会性惩戒、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戒等,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l 第三,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本土的征信机构,加强个人信用征集,完备充实信用信息数据库。l 第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加强第三方信息披露,使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被需求者获得。l 第五,完善信用制度建设。通过不断尝试性建设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贷款专业化制度、贷款承诺制度等,加强交易双方的长期联系,增强信息收集。l 第六,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加

    25、强对资信评估行业的监管。l 5.35.3结论及本文不足之处结论及本文不足之处l 有效的银行监管是经济大环境经济大环境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法律和各种基础设施、制度建立,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解决银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大透明度透明度建设,动态跟踪各类贷款间迁徙变化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方式,信用评级方式,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监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促进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l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l 第一,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国银行业信用数据来源不足,对论文的分析及结论支撑力度不够。l 第二,对于银行如何通过本文所提出的思路和建议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监管水平,须在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予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文题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银行业信用风险监管问题研究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5726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