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自然辨证法3第三篇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55586
  • 上传时间:2022-08-13
  • 格式:PPT
  • 页数:37
  • 大小:32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然辨证法3第三篇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自然 辨证 第三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1页,共37页。第八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2页,共37页。(一)技术的定义(一)技术的定义1、狭义定义、狭义定义n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最终起改造世界作用的一特定目标的功能、最终起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切工具和方法。第3页,共37页。2、广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 n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过程并受到科

    2、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制约的知识总和。n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技术就是人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技术就是人利用对象和对象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自己目利用对象和对象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和方法(手段),是物的使用方的的方式和方法(手段),是物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是在实践中利用对象性质属性式和方法,是在实践中利用对象性质属性和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和规律的方式和方法。第4页,共37页。(二)技术的本质(二)技术的本质 1 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技术与科学的区别n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

    3、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n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于直接生产力。第5页,共37页。n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其次,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n技术属于实

    4、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界(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做什么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做”的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第6页,共37页。n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n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第7页,共37页。n最

    5、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学知识的储备。n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产品。n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正是技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差异,人们才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得以对它们分别研究,建立起相应的技术体系与科学体系。体系与科学体系。第8页,共37页。2、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n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

    6、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这种理解概括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这种理解概括了技术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技术是人与自然中介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技术是人与自然中介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n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第9页,共37页。1.1.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2.2.物质性和精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3 3

    7、中立性与价值性中立性与价值性 4 4主体性和客体性主体性和客体性 5 5跃迁性和累积性跃迁性和累积性 第10页,共37页。1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n技术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技术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n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第11页,共37页。n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

    8、术要素。n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导要素。2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1)相关性与独立性相关性与独立性(2)互补性与主导性互补性与主导性(3)自稳性与变异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第12页,共37页。1 1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 n所有的技术都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技术、所有的技术都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的技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的技术。n自然技术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

    9、相互作用中产自然技术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n社会技术是指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社会技术是指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运用。识和物质手段的运用。n人类自身的技术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人类自身的技术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的技术,包括医疗技术、心理技术和思维技的技术,包括医疗技术、心理技术和思维技术等。术等。第13页,共37页。2 2自然技术分类自然技术分类n实验技术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实验技术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

    10、科学仪器和设备,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的条件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术在人为的条件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术或方法的集合。或方法的集合。n专业技术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专业技术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n工程技术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工程技术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业部门技术的总称。n生产技术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直接体现生产技术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直接体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第14页,共37页。3 3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n 根据自然界的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可把根据自然界的基本运动形式进行

    11、分类,可把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4生产技术分类生产技术分类n 首先,根据生产中改造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首先,根据生产中改造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技术分为物质材料技术、动力能源技术和信技术分为物质材料技术、动力能源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息通讯技术。n其次,根据生产过程进行分类,可把技术分其次,根据生产过程进行分类,可把技术分为三类:为三类:第15页,共37页。n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包括植物栽培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包括植物栽培技术、饲养育种技术、捕获技术等;饲养育种技术、捕获技术等;n最后,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集中的

    12、最后,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集中的程度把社会生产及其产品划分为程度把社会生产及其产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劳动密集型型”、“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与知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的产业(或部门或部门)和产品,与此相应,把技术和产品,与此相应,把技术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第16页,共37页。1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技术体系及其特征n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成的。n技术体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技术体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功能的整体性。其一,功能的

    13、整体性。其二,目的的社会性。其二,目的的社会性。其三,构成的层次性。其三,构成的层次性。其四,环境的制约性。其四,环境的制约性。第17页,共37页。2 2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发展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发展n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n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18世纪末到世纪末到1919世纪末。世纪末。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下,纺织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下,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要求提供一种能代替手工劳动业的迅速发展要求提供一种能代替手工劳动的强大动力能源,这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诞的强大动力能源,这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诞生。生。n

    14、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19世纪下半叶到世纪下半叶到2020世纪世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术。第18页,共37页。n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世纪40年代,其发端年代,其发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的需要刺激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的需要刺激产生的火箭技术、雷达技术、核技术和电子计算的火箭技术、雷达技术、核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到机技术的产生。

    15、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了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尖端技了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尖端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第19页,共37页。二、技术的结构二、技术的结构1技术结构及其类型技术结构及其类型 n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型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型技术结构这三种技术结构分别在农业社会、技术结构这三种技术结构分别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形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

    16、地位,形成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技术基础。成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技术基础。(1)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2)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3)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第20页,共37页。2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n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技术结构的转

    17、变。(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第21页,共37页。第九章第九章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技术方法与技术创新第22页,共37页。第一节第一节 技术原理技术原理1 1、技术原理的含义:、技术原理的含义:n所谓技术原理,是指在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所谓技术原理,是指在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术实践中,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经术实践中,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通过

    18、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试验所获得的验,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试验所获得的关于实现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关于实现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特定的理论规范。方法的特定的理论规范。第23页,共37页。n技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某种功能目标。技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某种功能目标。技术原理的理论规范中的最高层次是功能技术原理的理论规范中的最高层次是功能规范,即是指实现一定的功能所依据的基规范,即是指实现一定的功能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本原则和基本规律。2技术原理的演变技术原理的演变n技术原理作为技术实践的产物,其结构是技术原理作为技术实践的产物,其结构是随着技术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技术原理随

    19、着技术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技术原理的变化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的变化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从技术体系的内部矛盾来分析,其变化可从技术体系的内部矛盾来分析,其变化可概括为如下几种形式:技术原理的局部性概括为如下几种形式:技术原理的局部性改良、技术原理的整体变革和技术原理的改良、技术原理的整体变革和技术原理的扩散。扩散。第24页,共37页。n技术原理的局部性改良,即技术原理的渐进性发技术原理的局部性改良,即技术原理的渐进性发展,是核心技术原理范围内的技术原理的完善和展,是核心技术原理范围内的技术原理的完善和发展。发展。n技术原理的整体变革,即技术原理的突变性发展,技术原理的整体变革

    20、,即技术原理的突变性发展,是指一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在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指一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在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用全新的技术原理代替已有的技术原理。即用全新的技术原理代替已有的技术原理。n技术原理的扩散,即技术原理的连锁性发展。技术原理的扩散,即技术原理的连锁性发展。当一项新的技术原理建立之后,它不仅对本技当一项新的技术原理建立之后,它不仅对本技术领域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向与其相关甚至无术领域产生影响,并且还会向与其相关甚至无关的技术领域扩散,引起一系列的技术发生原关的技术领域扩散,引起一系列的技术发生原理性的改良或变革,以至创立新的技术原理。理性的改良或变革,以至创立新的技术原理。第2

    21、5页,共37页。1技术原理构思的经验方法技术原理构思的经验方法 2技术原理构思的科学方法技术原理构思的科学方法(1)原理推演法)原理推演法(2)实验提升法)实验提升法(3)模拟法)模拟法(4)移植法)移植法(5)回采法)回采法第26页,共37页。n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吸收、创造、掌握、应用新的技行为主体吸收、创造、掌握、应用新的技术成晨,满足与重创市场需求,从而把科技进步与市场术成晨,满足与重创市场需求,从而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这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这种结合的转产口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以获得更大种结合的转产口与新工艺并

    22、开拓新的市场,以获得更大效益的创造性行为。或简单地说,技术创新就是使技术效益的创造性行为。或简单地说,技术创新就是使技术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的发展和应用,它是技术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的发展和应用,它是技术发明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延伸。发明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延伸。第27页,共37页。n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商业化的生产要素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商业化的生产要素引入新的产品、工艺管理方法等,以期得引入新的产品、工艺管理方法等,以期得到更大的商业利益到更大的商业利益;n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其特征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其特征为:风险性、资产性和收益性。为:风险性、资产性和收

    23、益性。1风险性:风险性:是指技术创新活动由于因素是指技术创新活动由于因素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创新活动中途夭折或达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创新活动中途夭折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使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使利益受损的可能性。第28页,共37页。2资产性:资产性:即创新资源的投入性。即创新资源的投入性。3收益性:收益性:指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所指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所伴随的适量的资金投入,都能取得相应数伴随的适量的资金投入,都能取得相应数量的物质、信息或货币收益。量的物质、信息或货币收益。第29页,共37页。n技术创新的理论,是由美

    24、籍奥地利经济学技术创新的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家熊彼特于19121912年在年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一一书中提出的,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用生产书中提出的,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来解释经济发展过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程。第30页,共37页。1 1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2 2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第31页,共37页。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历史性技术创新的历史性n 技术创新主体是与技术创新客体相对应的技术创新主体是与技术创新客体相对应的范畴范畴,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创新需是指在技术创新

    25、过程中,具有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求和创新能力,并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变革创并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变革创新客体的能动的活动者。新客体的能动的活动者。n创新需求是激励创新主体获得创造潜力、创新需求是激励创新主体获得创造潜力、实在威力的动力。实在威力的动力。第32页,共37页。n创新能力则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过程的了解创新能力则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过程的了解与掌握的能力。与掌握的能力。n历史的看,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历史的看,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受社会历史的力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受社会历史的进步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的制约,进步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6、。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33页,共37页。n创新客体是指进入创新主体的活动范围的创新客体是指进入创新主体的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是创新主体活动的接受者,即客观对象,是创新主体活动的接受者,即活动施予的对象。活动施予的对象。第34页,共37页。n中介是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两个对象以中介是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两个对象以及普遍联系的完整链条中的居间者,是事及普遍联系的完整链条中的居间者,是事物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物联系的桥梁和纽带。n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变革创新客体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变革创新客体的实在过程,既是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的实在过程,既是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加以认

    27、识并内化体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加以认识并内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又是技术创新主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又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这种本质力量加以对象化、客观化,体的这种本质力量加以对象化、客观化,使创新客体的形式发生改变成为使创新客体的形式发生改变成为“应然应然”创新客体的过程。创新客体的过程。第35页,共37页。n正是借助于中介的作用,才能够使得创新正是借助于中介的作用,才能够使得创新客体同创新主体间超越其绝对分明和固定客体同创新主体间超越其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而达到相互贯通、相互过渡,不变的界限而达到相互贯通、相互过渡,并使得创新主体的创新观念转化为客观现并使得创新主体的创新观念转化为客观现实

    28、,又使得创新客体的规定成为创新主体实,又使得创新客体的规定成为创新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从而展示创新主体在创的内在本质力量,从而展示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及其受制于客体的本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及其受制于客体的本性。性。第36页,共37页。n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包括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物质、能这些条件包括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量和信息系统。n一方面,这些条件限制着创新行为的取向一方面,这些条件限制着创新行为的取向和范围。和范围。n另一方面,这些条件又为创新行为提供着另一方面,这些条件又为创新行为提供着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途径,促使技术创新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途径,促使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活动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第37页,共37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3第三篇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5558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