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治疗课件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治疗课件2.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转移 机制 相关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治疗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治疗 第1页,共76页。第一节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过程肿瘤转移的过程(1)n肿瘤转移(Tomur metastasis)是指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生长部位,通过各种转运途径,在机体远隔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性肿瘤的过程。n肿瘤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肿瘤选择转移部位、产生多样性表型的根本原因。肿瘤转移是一系列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多个事件的连续过程,中断任何一步都会使转移停止。第2页,共76页。肿瘤转移的过程(肿瘤转移的过程(2)n正常细胞转化、增生为具有侵袭性的肿瘤细胞n当肿瘤长到12mm时,合成和自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新生血管产
2、生,构建从周围组织通向肿瘤内部的毛细血管网。n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增强,在粘附分子作用下,部分肿瘤细胞浸入周围间质,穿透并进入微循环系统。n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进入循环系统,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内被迅速清除 第3页,共76页。肿瘤转移的过程(肿瘤转移的过程(3)n循环中存活的肿瘤细胞粘附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或基质膜上,在远处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床滞留、附着n肿瘤细胞通过与浸润类似的机制侵入到器官的实质内 n转移性的肿瘤细胞逃避宿主的免疫机制,在器官的实质内增殖,完成了转移过程 第4页,共76页。(一一)肿瘤的血管生成肿瘤的血管生成 n肿瘤直径小于12mm时,渗透作用。转移发生在血管生成之后。
3、血管生成是指有新的微血管生长,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增殖和管道形成。实体瘤的新生血管在通透性、血管稳定性和生长调节上与正常组织均有差异。n血管密度方面,良性肿瘤的血管分布少,密度低,生长缓慢;恶性肿瘤血管丰富,生长迅速,其密度与浸润及转移潜能呈正相关。n临床上观察到,微血管密度高的浸润性乳腺癌容易发生转移,而血管生成指数高又是前列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的预后不良指标。第5页,共76页。(二二)肿瘤的浸润肿瘤的浸润n肿瘤转移的关键是肿瘤细胞通过间质进入到血管和淋巴管系统。有几种机制参与了肿瘤细胞的浸润:压力梯度;运动能力;粘附力;降解酶介导的组织损伤。n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有自主运动能力。某些
4、肿瘤细胞存在运动因子受体,通过与配体的结合增加了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能力。组织特异性的降解酶增加了细胞外基质的不稳定性,有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第6页,共76页。(三三)肿瘤的血道转移肿瘤的血道转移n血道转移是大多数肉瘤、肾癌、恶性黑素瘤等恶性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肿瘤出血坏死,瘤栓容易进入血液循环,临床持续时间长,进入血液循环中的肿瘤栓子数量也相应增多。只有进入临近组织并增殖的肿瘤细胞才能发生血道转移,比例小于0.1%。n肿瘤细胞之间或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聚集、纤维蛋白凝结和血小板凝聚,使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减少机械性损伤,逃避宿主的免疫杀灭机制。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阻断上述凝集机制,有防治肿瘤血道
5、转移的作用。第7页,共76页。(四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肿瘤的淋巴道转移n淋巴道转移癌多于肉瘤。肿瘤浸润时,肿瘤细胞穿透小的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系统并引流到淋巴结发生“瀑式转移”或“跳跃式转移”,区域淋巴结增大。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瘤发生部位和引流区域有关,与肿瘤组织来源无关。n区域淋巴结的清扫能阻止肿瘤细胞扩散,现在这个观点有很大的争议。大肠癌患者切除原发肿瘤和清扫区域淋巴结,提高了生存率;黑色素瘤广泛切除转移的淋巴结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但在乳腺癌的随机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切除同侧腋窝淋巴结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第8页,共76页。(五五)肿瘤细胞的滞留、粘附和肿瘤细胞的滞留、粘附和穿出脉管穿出脉
6、管n微循环中的肿瘤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损伤处,形成团块并滞留,附着、结合是通过粘附作用实现的。粘附分子能够调节这种作用。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与部位的选择、肿瘤细胞粘附能力以及内皮细胞的反应有关。n滞留在微循环中的肿瘤细胞破坏管壁,穿透基质膜,或随游动的白细胞浸入到周围的器官组织。恶性细胞在某些特定的继发部位浸润、增殖和生长,与肿瘤细胞对组织及器官因子的反应性有关。肿瘤细胞完成了转移的全部过程后,又开始了增殖,诱发新生血管生成并发生新的转移。第9页,共76页。(六六)肿瘤转移的异质性肿瘤转移的异质性n人类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单个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在进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克隆的复杂组合,肿瘤具有异质
7、性以及含有不同转移性能的细胞亚群。n同一肿瘤病灶内可以有异质性表现。单一细胞起源的肿瘤也是一个异质性的细胞群。n黑色素瘤、乳腺癌、结肠癌等含有转移能力差异的细胞亚群。肿瘤细胞的转移性能越强,产生多形性表型和对治疗耐受的几率就越大,化疗药物的诱导能够增加这种异质性。(乳腺癌)第10页,共76页。(七七)肿瘤转移与宿主的免疫力肿瘤转移与宿主的免疫力n免疫机制与肿瘤抗原异质性、免疫原性以及宿主识别和消除抗原的能力有关。宿主的免疫反应低下使自发性和实验性转移瘤的转移率增高;另一些肿瘤中,免疫功能下降反而减少了肿瘤转移;也有一些肿瘤,免疫能力的变化对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生长影响不大。免疫系统有抑制和刺激肿瘤
8、细胞的生长的双重作用,这二种作用可同时发生。n肿瘤内在的抗原性和宿主对这些抗原的免疫反应能力,是影响免疫治疗的两个重要因素。第11页,共76页。(八八)微环境与肿瘤转移微环境与肿瘤转移n解剖的或机械性因素可以造成肿瘤的区域性转移;许多肿瘤转移,是由于肿瘤细胞对微环境特异的亲合作用造成的n微环境能影响肿瘤细胞稳定性,抑制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存活和生长;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激素也能刺激肿瘤表型发生改变,促进转移性肿瘤的存活和生长。微环境的酸碱度、氧供因素,也能影响肿瘤转移结果n血管生成因子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抑制或下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可以使一些转移性肿瘤消退第12页,共76页。小结n转
9、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极少数的肿瘤细胞能在循环中存活并发生致死性转移。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与宿主体内各种平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转移的最终结果。第13页,共76页。第二节第二节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n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特殊基因的调控,它们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被激活或抑制,起协同或拮抗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质。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内在原因。第14页,共76页。(一一)肿瘤细胞运动与运动因子肿瘤细胞运动与运动因子n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与其运动能力呈正向关系。狭义的运动因子是指一类只影响细胞运动的蛋白因子,它可刺激肿瘤细胞形成迁移、
10、化学趋化、吞噬等多方面的运动;广义的运动因子是指影响细胞运动和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n运动因子三种主要类型:刺激细胞运动和浸润的因子,包括迁徙刺激因子、自分泌运动因子等;刺激生长和运动的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散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运动而抑制生长的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和干扰素等。第15页,共76页。自分泌运动因子(AMF)第16页,共76页。迁徙刺激因子(MSF)nMSF由肿瘤性纤维母细胞产生,其氨基酸序列含有大量的吡咯氨酸,部分氨基酸序列与纤维连接素的胶原结合片段(GBF)有同源性。nMSF能与肝素结合,以自分泌的方式刺激肿瘤细胞的运动和对胶原的侵袭。胶原基质中玻尿酸积累使细胞运动增
11、强n目前认为,MSF是恶性疾病的一般特征。大部分乳腺癌病人的成纤维细胞能释放MSF,可能增强了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转化生长因子1(TGF-1)可能是MSF的抑制物第17页,共76页。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散因子(HGF/SF)(1)nHGF是很强的致有丝分裂原,对内皮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旁分泌促进运动的作用,又称为分散因子(SF)。HGF能刺激胃癌、肺癌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运动和生长,也使结肠癌、肝细胞癌和胃癌等细胞群落分散、改变细胞骨架和使运动能力增加。nSakon和Kaneko发现有肝转移的肿瘤病人血中HGF的值比正常对照者高,肺癌及其它一些癌症转移性浆膜渗出液中HGF明显增高。第18页,共
12、76页。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散因子(HGF/SF)(2)nHGF的受体是原癌基因C-met编码的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n正常组织C-met mRNNA低表达或不表达,在相应的恶性肿瘤细胞中则过度表达。肝、胃肠、甲状腺等肿瘤组织中,C-met的mRNA及其蛋白产物表达比相应的正常组织高出数十倍。可能过度表达C-met 的肿瘤细胞对HGF反应更敏感,从而增加了恶性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能力。第19页,共76页。(二二)肿瘤细胞粘附与粘附分子肿瘤细胞粘附与粘附分子n恶性肿瘤侵袭基质膜(ECM)是远处转移的关键。肿瘤细胞首先粘附在ECM上,在粘附分子或基质成分诱导下激活或增强蛋白酶的活性,降解EC
13、M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向周围组织浸润。n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是一组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的细胞表面结构,它增强了细胞间的粘附力。粘附分子缺失可使细胞转变为运动或侵袭状态。粘附分子由四个超家族组成,即整合素、钙粘连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选择素。第20页,共76页。整合素(Integrin)nIntegrin是一组二价离子依赖性细胞表面糖蛋白,由和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成异二聚体,为广谱的粘附分子受体。其配体为层粘连蛋白(LN)、型胶原等。nIntegrin的胞浆内部分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基因表达和肿瘤生长等。n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大量LN受体。基质LN的B1链
14、上YIGSR(Tyr-Ile-Gly-Ser-Arg)顺序,促进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迁移。Integrin分子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异常与恶性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第21页,共76页。钙粘连素(Cadherin)nCadherin家族是一组钙离子依赖性细胞表面糖蛋白,通过胞外结构中组-丙-缬(HAV)序列识别、介导同种细胞-细胞之间的粘附,有抑制转移的作用。nE-钙粘合素(E-cadherin)参与同型细胞间粘附,使肿瘤细胞间密切接触。E-cadherin基因突变、失活能使细胞获得浸润表型。转染E-cadherin 的mRNA降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抗E-cadherin的单抗降低细胞间的粘附作用,能增强其
15、体外侵袭能力。在乳腺癌和头颈部肿瘤,E-钙粘合素表达明显减少。第22页,共76页。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n此类分子的细胞外结构含有免疫球蛋白样折叠,介导钙离子依赖性细胞间粘附反应。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神经粘附分子(NCAM)和癌胚抗原(CEA)等是与肿瘤转移相关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DCC是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产物为粘附分子,该基因缺失使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增加。结直肠癌中,DCC的表达减少;CEA介导结直肠癌细胞间或与基质胶原间的粘附反应,血清CEA升高对肿瘤转移与复发有指示作用。第23页,共76页。选择素(Selectin)
16、nSelectin是一类以糖基为识别配体的粘附分子,已发现至少有L-selectin、E-selectin和P-selectin三种,其细胞外成分含有一个独特的类凝集素样的结构,与循环中肿瘤细胞的靶器官选择性有关 第24页,共76页。(三三)基质成分降解与蛋白水解基质成分降解与蛋白水解酶酶(1)n细胞外的ECM主要成分是纤维结合素、层粘连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是肿瘤细胞在转移中的屏障。n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的蛋白水解酶,降解基质成分。包括金属蛋白酶、肝素酶(Heparase)、半胱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如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纤溶酶、弹性蛋白酶)等,它们参与了肿瘤细胞降解ECM的过程,
17、可由肿瘤细胞或基质细胞产生,多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组织间质中,被组织中的抑制剂抑制。第25页,共76页。(三三)基质成分降解与蛋白水解基质成分降解与蛋白水解酶酶(2)n肿瘤细胞在侵袭时,可分泌某些激活因子,活化组织中无活性的蛋白水解酶使其发挥作用。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剂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纤溶酶原激活物(PA)及其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是两个重要的蛋白水解酶系统,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26页,共76页。MMP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1)nMMP为一个庞大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指一系列生理情况下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及ECM的内肽酶总
18、称,它能降解各类几乎所有的ECM骨架成分。nMMP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了肿瘤转移过程:肿瘤浸润、降解ECM和基质;降解内皮下的ECM,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在远处部位降解毛细血管内皮下的ECM,进入转移部位;在转移部位的浸润。第27页,共76页。MMP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2)第28页,共76页。MMP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3)n间质胶原酶(Interstitial collagenase,MMP-1、MMP-7)能降解、型胶原。MMP-1在头颈表皮样癌、肺癌、乳腺癌中表达n明胶酶(MMP-2,MMP-9)分解ECM中的型胶原。在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中表达。n三螺旋型胶原构建成
19、为基质的基本骨架,而型胶原酶(MMP-9)是能够降解型胶原的唯一的基质水解酶。多种恶性肿瘤表达高水平的型胶原酶第29页,共76页。TIMP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1)n TIMP蛋白产物特异性地下调MMP的活性,对于维持ECM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TIMP以1:1的非共价键的方式结合MMP,抑制后者的活性。n至少发现四种TIMP家族成员,即TIMP-1、TIMP-2、TIMP-3、TIMP-4。TIMP-1主要在肿瘤细胞表达;TIMP-2在间质表达。外源性重组的TIMP-1或TIMP-2均可以使肿瘤细胞株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而TIMP-1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增加转染鼠3T3细胞株的侵袭能力。第
20、30页,共76页。TIMP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2)n实体瘤中,MMP升高与肿瘤的进展与预后相关,前列腺癌MMP/TIMP比率升高与肿瘤的分期晚、分化差有关;n乳腺癌中MMP-2、MMP-9活性较纤维腺瘤明显升高;小细胞肺癌中MMP-3、MMP-11、MMP-14表达升高与生存率下降显著相关。第31页,共76页。PA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nPA将纤溶酶原转换为纤溶酶,以降解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和ECM中的LN、FN成分。肿瘤细胞产生PA,降解正常血管ECM,介导MMP的作用。nPA分为尿激酶型(uPA)和组织型(tPA),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uPA在组织重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肿
21、瘤细胞分泌uPA 或表达uPA 受体的水平,与其降解ECM及浸润能力呈正相关,抗uPA的抗体能够抑制这种作用。VEGF和bFGF能诱导uPA及其受体的表达。第32页,共76页。PAI蛋白水解酶系统蛋白水解酶系统nPAI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PAI有PAI-1、PAI-2和PN-1三种亚型,由不同的细胞产生。PA与 PAI以非共价健结合,形成复合物,特异性抑制PA的活性。n将PAI的基因转导肿瘤细胞后,发现它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已有动物实验显示PAI具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在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PA及其抑制剂PAI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第33页,共7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