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政策制定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制定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 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方案的规划政策方案的规划公共政策的决策公共政策的决策公共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合法化第1页,共54页。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一、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 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美美 乔恩乔恩谢泼德,哈文谢泼德,哈文沃斯:沃斯:美美国社会问题国社
2、会问题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第2页,共54页。l二、社会问题的类型二、社会问题的类型l(一)过失性社会问题(一)过失性社会问题l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犯罪、酗酒、吸毒等。为,如犯罪、酗酒、吸毒等。l(二)结构性社会问题(二)结构性社会问题l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就业、人口、贫困、腐败。象,如就业、人口、贫困、腐败。第3页,共54页。第二节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问题的确认l一、问题确认一、问题确认l政策问题的
3、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l(感性(感性理性的认知)理性的认知)l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题解决的有效途径。l美国学者邓恩强调政策问题构建在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美国学者邓恩强调政策问题构建在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恰当的疑问,有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重新构建,以至会凸现问题的解决通过恰当的疑问,有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重新构建,以至会凸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4、,即问题找准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方案,即问题找准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第4页,共54页。l二、问题察觉二、问题察觉l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l察觉者普遍认为应该采取行动改变现状,但未提出具体建议和措察觉者普遍认为应该采取行动改变现状,但未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施。第5页,共54页。l三、问题界定三、问题界定l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决的过程。l1.1.对问题进行分类对问题进行分类l 2.2.诊断问题:诊断问题:差距何在?原因何在?差距
5、何在?原因何在?l 3.3.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分析主要矛盾,关注重要因分析主要矛盾,关注重要因素素第6页,共54页。l四、问题描述四、问题描述l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l政策问题确认和政策决策经常是两个系统,决策者更多地依赖政策问题确认和政策决策经常是两个系统,决策者更多地依赖于问题的描述而不直接参与问题的确认。于问题的描述而不直接参与问题的确认。l第一,问题描述应真实详尽(客观);第一,问题描述应真实详尽(客观);l
6、第二,减少报告层次(直接)。第二,减少报告层次(直接)。第7页,共54页。l举例:举例: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l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4.5:1 1扩大到目前的接扩大到目前的接近近1313: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1998年的年的2.522.52:1 1,扩大到,扩大到20112011年的年的3.133.13:1 1;全国收入最高的;全国收入最高的10%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
7、%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1988年的年的7.37.3倍上升到目前的倍上升到目前的23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1990年就已经达到年就已经达到0.4450.445,接近国,接近国际上公认的际上公认的0.45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2011年达到年达到0.39490.3949,逼近,逼近0.40.4的警戒线。的警戒线。第8页,共54页。第三节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议程的建立l指的是政策问题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并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指的是政策问题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并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过
8、程。过程。l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l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和政府议程(也称制度性议程)是两种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和政府议程(也称制度性议程)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政策议程两个不同的阶段。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政策议程两个不同的阶段。第9页,共54页。l公众议程: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l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
9、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第10页,共54页。l政府议程: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l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新旧旧之分:之分:l旧项目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l新项目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
10、的项目,如罢工、外交事件等。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罢工、外交事件等。第11页,共54页。l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联系与区别: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联系与区别:l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够在政府议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够在政府议程中获得一席之地;程中获得一席之地;l政府议程政府议程往往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所组成,具有制度
11、化的操作程序、运行往往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所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运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做出主观认定。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做出主观认定。l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进入政府议程。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进入政府议程。l例外: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决策者有时能够例外: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决策者有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把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主动发现问题,并把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第12页,共54页。l二、政策议程的基
12、本类型二、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l1.1.外在创始型:外在创始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阐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释(对政策诉求进行阐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府议程。l2.2.政治动员型:政治动员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入政府议程。l3.3.内在创始型
13、:内在创始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第13页,共54页。l三、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三、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l1.1.公民个人的作用公民个人的作用l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l作用方式:作用方式:l 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将自己
14、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l 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出抗议;l 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l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第14页,共54页。l2.2.利益团体的作用利益团体的作用l 寻求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争取政策诉求的满足寻求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争取政策诉求的满足l3.3.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的作用l 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国家和公众的名义加以表现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国家和公众的名义加以表现第15页,共54
15、页。l4.4.政府体制的作用政府体制的作用l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l政策议程能否建立,很多时候取决于政府体制的开放程度;政策议程能否建立,很多时候取决于政府体制的开放程度;l社会问题能否被政府关注不仅依赖于社会大众的发动,而且还需社会问题能否被政府关注不仅依赖于社会大众的发动,而且还需要政府系统自身的努力。要政府系统自身的努力。第16页,共54页。l5.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l把少数人发现的问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把少数人发现的问
16、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条件;支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条件;l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愿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政府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望和要求;l连接公众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连接公众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可能;l发挥政策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发挥政策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第17页,共54页。l6.6.问题自身的作用问题自身的作用l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的明朗化
17、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影响;l明朗化的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明朗化的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的政策反应;l问题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问题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l但政府总是忙于应付严重的问题绝非好的运行模式。但政府总是忙于应付严重的问题绝非好的运行模式。第18页,共54页。l四、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四、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l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早期阶段,触发机制表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政策制定的早期阶段,触发机制表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识别和澄清面临的问题。它有助于识别和澄清
18、面临的问题。第19页,共54页。l(一)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一)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l1.1.范围:指的是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范围:指的是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l2.2.强度:是指公众的态度反映;强度:是指公众的态度反映;l3.3.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瞬时机制和持续机制)。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瞬时机制和持续机制)。第20页,共54页。l(二)触发机制的类型(二)触发机制的类型l1.1.内在触发机制: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内在触发机制: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迁、社会变迁l2.2.外在触发机制:战争行动、地区与
19、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外在触发机制:战争行动、地区与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器与力量失衡第21页,共54页。l(三)政策议程与具体事件(三)政策议程与具体事件l美国政策学家美国政策学家J J E E安德森在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一书中对政策一书中对政策议程问题做了更为具体的阐述,认为下列因素促成了政策议程议程问题做了更为具体的阐述,认为下列因素促成了政策议程的建立:的建立:l1.1.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往往会使形势发生逆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往往会使形势发生逆转,从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转,从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
20、焦点,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l2.2.抗议活动(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是一种激烈的利益表达抗议活动(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是一种激烈的利益表达方式,往往带有某些反常规的行动特征;是建立政策议程的有方式,往往带有某些反常规的行动特征;是建立政策议程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最佳的途径;效方法,但不是最佳的途径;l3.3.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第22页,共54页。l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l1.1.实质性议程实质性议程l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l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
21、条件: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l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l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l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第23页,共54页。l2.2.象征性议程象征性议程l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识;l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形成互补关系: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形成互补关系:l有时,政府因为某项实质性议程所提出的议题该如何去做并不明有时,政府因为某项实质性议程所提出的议题该如
22、何去做并不明确时,采取象征性的回应态度;确时,采取象征性的回应态度;l有时,象征性议程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又会引起政府采取实质性有时,象征性议程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又会引起政府采取实质性的议程来解决;的议程来解决;第24页,共54页。l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l1.1.政治原则的偏离:政治原则的偏离:政策诉求一旦偏离基本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政策诉求一旦偏离基本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度化程序之外;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度化程序之外;l2.2.价值体系的排斥:价值体系的排斥: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系不符,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
23、系不符,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政府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政府议程;l3.3.政府体系的封闭:政府体系的封闭:如果决策过程封闭,人们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如果决策过程封闭,人们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l4.4.承受能力的超重:承受能力的超重:即使问题的提出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但超出了决即使问题的提出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但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和回避,也很难进入政策议程;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
24、和回避,也很难进入政策议程;l5.5.表达方式的失当表达方式的失当第25页,共54页。第四节第四节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l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l特征:特征:l从规划主体来看,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并存;从规划主体来看,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并存;l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处于政策目标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处于政策目标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第26页,共54页。l二、政策规划主体二、政策规划主体l政策规划主体类型:政策规划主体类
25、型:l1.1.单一型:规划在政府系统内部进行。单一型:规划在政府系统内部进行。l优点:优点:l 政府对问题了解具体详细,能从全局考虑;政府对问题了解具体详细,能从全局考虑;l缺点:缺点:l 政府的自利性和价值偏好,不能确保公正;政府的自利性和价值偏好,不能确保公正;l 政府的理性认知能力有限,规划也难保科学;政府的理性认知能力有限,规划也难保科学;l 政策规划缺乏民主性;政策规划缺乏民主性;第27页,共54页。l2.2.多元型:多种主体的合法介入。多元型:多种主体的合法介入。l优点:优点:l 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作用;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作用;l 有利于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