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教育学7-课程.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09教育学7-课程.ppt》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教育学 课程 下载 _教研教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 课程v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一般把教学内容从教学中抽出来研究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一般把教学内容从教学中抽出来研究用用 “ 课程课程 ” 这一概念来表示。人们一致认为这一概念来表示。人们一致认为 , 课程是活动课程是活动的核心的核心 ,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 , 它都居于中心的地位。它都居于中心的地位。 课课程的学问就是课程论程的学问就是课程论。v 课程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v v 第一节 课程概述v一、什么是课程v
2、(一)课程的词源分析v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v 到了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就频频使用“课程”一词了,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而且这里的“课程”主要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与今天人们对课程的日常理解相近了。 v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为拉丁语
3、“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v(二)课程的国内外一般认识v 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有以下典型认识: 1.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2.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3. “课程是旨在遵循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 4. “课程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 5.“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v 在西方,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与我国不同的是,他们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定义课程:v1、课程即学
4、习计划(Taba,1962)v2、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Tanner & Tanner, 1980)v3、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Smith & Orlovsky,1978)v4、课程即教育程序,包括内容、目的以及他们的组织(Walker,1990)v5、课程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 v概括起来课程定义基本类型有:v1、课程即教学科目v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v3、课程即计划v4、课程即经验v5、课程即影响v(三)课程的定义v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本书观点v 课程是由
5、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v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我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广义和我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广义和最广义三最广义三个方面个方面 : 狭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 主要体现在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计划(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和和教材教材(教教科书)。科书)。 广义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
6、的经验, 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动 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最广义最广义的课程的课程可以说是可以说是所有影响学生发展因素所有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总和。的总和。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要有一个从观念转化成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 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 )和教材(教科书)。 v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课程系统日益复杂化、结构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
7、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起引导和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v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v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界特别重视对课程的研究,从各个层面对深化了对课程的认识。如古德来德(Goodlad,1979)等提出了课程的如下几种表现形式:v(1)理想课程即课程设计者的理想、意图。(2)正式课程指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如教材等。(3)感知课程主要指教师所理解到的课程。(4)操作课程即教学中运行的课程。(5)经验课程指学生经历到的课程。(6)获得课程指学生的真正所得。v 这些给人们深入思考和研究课程以诸多启示。 (二)一
8、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v三、课程的发展v 20世纪下半页以来。课程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课程观念呈现出如下一些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课程观念呈现出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多元的、不断创新的过程。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是不可完全预设的,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演进而逐渐生成的。v3强调师生的经验、教材、环境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v5、课程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四、课程类型v(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显性课程与
9、隐性课程v(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v(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v(四)必修课与选修课(四)必修课与选修课 v(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v(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v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以课程的表现形态来划分的。v 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v 隐性课程 , 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 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
10、级活动等。隐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v v(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v 这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 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围绕这两种课程的争论迄今都没有停止。v 1、“ 学科课程 ” :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 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 , 所以又被称做 “ 分科课程 ” 。v 2、 “ 活动课程 ” :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 , 儿 童通过活动学习 , 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 ,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v v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
11、文化遗产。v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显示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会。v 科目本位课程v学科课程 学术中心 课程v 综合学科课程v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v经验课程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v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v(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v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根据课程组织方式不同划分的。v 1、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 就叫 “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似乎就特指传统的学科课程 。v 2、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 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 就叫 “ 综合课程 ” 。v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v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v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v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又叫综合学
12、科课程 , 是传统学科课程的一 个变种。比如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合成的 科学 课 , 就是一 种综合的学科课程。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 典型的例子是 STS 课 ( 科学、技术、社会 课程 ), 它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 上颇为流行的一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以杜威的经验课程为典型代表。v v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v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息的视野与方法。v 人们曾一度把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视为对立的两种课程类型。 现有研究则表明 , 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综合课程往往也采用分科 的形式设置
13、 , 而分科课程的内容又总是综合的 。因此 , 不能简单、片面地看待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 v(四)必修课与选修课(四)必修课与选修课 v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而划分的两类课程。v 必修课 , 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v 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v 必修课的主导价值体现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化的价值取向, 它是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保证。v 选修课则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v 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 , 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 ; 只有选修课而
14、没有必修课 , 将难以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 , 会造成教育质量的巨大差距。因此 , 合理地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 , 是现代课程论和课程改革实践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v(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v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以课程开发、设计管理主体不同来划分。v 国家课程即国家一级的课程管理,是指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培养目 标、课程计划框架、课程标准以及实施与评价的要求等宏观课程政策 , 由教育部负责实施。v 地方课程即地方一级的课程管理,是指由省、地、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行上级 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政策 ; 监督下级对课程政策的执行 ; 结合本地
15、的实 际情况 , 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课程文件。v 校本课程即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 结合 本校的实际情况 , 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v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五、课程设计v(一)目标模式v 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博比特(FBobblt)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这是课程成为独立研究的标志。提倡:活动分析法v 随后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又形成了“泰勒原理”,这为科学化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倡:目标
16、设计。v 美国拉尔夫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被誉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 v 实践基础八年研究v 确立教育目标v 泰勒原理 基本内容 选择教育经验v 组织教育经验v 评价教育计划v 泰勒原理的实质追求技术兴趣v泰勒原理的贡献和局限v(1)贡献v A、 对课程开发原理的阐述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v B、 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v C、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使目标编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目标的明确性。v (2)局限v A、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过于强调科学程序没
17、有灵活性。v B、课程思想受“泰罗主义”影响,致使课程“见物不见人”。v (二)过程模式(二)过程模式v 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表述课程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肯定课程课程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课程内容的内内容的内在价值,并强调在价值,并强调学习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学习,重视,重视学生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使课程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v 第
18、一次明确提出第一次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过程模式”的,应的,应推英国推英国课程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理论家斯坦豪斯。过程模式的原理 v1.课程课程开发的依据开发的依据v 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即发展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即发展学习学习者的者的知识知识和理解和理解力,而不指向于对力,而不指向于对课程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v2.选择选择课程课程内容的标准内容的标准 v 既然过程模式重视的是既然过程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活动的内在价值,那么如何选择和鉴别那么如何选择和鉴别知识知识及活
19、动的内在价值就显得及活动的内在价值就显得至关重要,斯坦豪斯引用了拉思(至关重要,斯坦豪斯引用了拉思(J.D.Raths)提)提出的一套标准出的一套标准鉴别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鉴别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12条标条标准:准: v v(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完成它的过程中作出其所了解的允许儿童在完成它的过程中作出其所了解的选择,选择,并能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作出反应并能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作出反应,则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v (2)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
20、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动在学习学习情境中允许情境中允许学生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被动的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v (3)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动要求学生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智力过程的应用,过程的应用,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v (4)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动使学生学生涉及实物教具(
21、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与涉及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与人工制品),人工制品),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v (5)(5)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地完成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地完成,则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v (6) (6)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动要求学生学生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项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项对于对于智力智力活动的应用、或一个以前研究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