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刘海燕-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刘海燕-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刘海 第九 品德 形成 培养
- 资源描述:
-
1、第九章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一、品德 (一)道德(一)道德道德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原则和规范。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一节品德概述(二)品德(二)品德1、定义、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向。2、特征特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品德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
2、稳定的道德观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映。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品德的形成和发
3、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
4、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
5、是指对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认识包括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和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两个部分。两个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3、道德信念、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
6、的意识倾向。信念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的意识倾向。信念是认识和情感的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合金”。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部表现。(二二) 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n品德的动态开放系统结构品德的动态开放系统结构n道德价值结构道德价值结构n品德形成心理结构品德形成心理结构(三三)国外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国外有关
7、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n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n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n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一)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岁以前是“无律期无律期”,顾不,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
8、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来考虑问题。(二二) 权威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68岁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三三) 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810岁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变的
9、,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四四) 公正阶段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这一阶段(1112岁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
10、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二)习俗水平(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第四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