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心理学-刘海燕-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 文档编号:3239201
  • 上传时间:2022-08-10
  • 格式:PPT
  • 页数:45
  • 大小:28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刘海燕-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 心理学 刘海 第九 品德 形成 培养
    资源描述:

    1、第九章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一、品德 (一)道德(一)道德道德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原则和规范。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一节品德概述(二)品德(二)品德1、定义、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向。2、特征特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品德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

    2、稳定的道德观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与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映。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品德的形成和发

    3、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

    4、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

    5、是指对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认识包括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和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两个部分。两个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3、道德信念、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

    6、的意识倾向。信念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的意识倾向。信念是认识和情感的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合金”。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部表现。(二二) 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n品德的动态开放系统结构品德的动态开放系统结构n道德价值结构道德价值结构n品德形成心理结构品德形成心理结构(三三)国外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国外有关

    7、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n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n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n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一)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岁以前是“无律期无律期”,顾不,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

    8、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来考虑问题。(二二) 权威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68岁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三三) 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810岁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变的

    9、,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四四) 公正阶段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这一阶段(1112岁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

    10、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二)习俗水平(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第四阶段:

    11、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三)后习俗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一)道德概念的掌握(一)道德概念的掌握(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n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1、从、从“模仿模仿”到到“独立独立”2、从效果到动机、从效果到动机3、从评人到评己、从评人到评己4、从片面到全面、从片面到全面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

    12、价来进行评价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情感的内容(一)道德情感的内容(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感、直觉的道德感 2、想象性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 3、伦理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三)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三)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第一,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第一,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第二,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第二,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的共鸣。第三,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第三,在具

    13、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三、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三、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第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第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

    14、世界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观。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动机的激发(一)道德动机的激发(二)掌握道德行为方式(二)掌握道德行为方式1.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常规,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常规,懂得最基本的行为要求。懂得最基本的行为要求。2.组织开展对典型人物行为表现的分析讨论,组织开展对典型人物行为表现的分析讨论,让他们仿效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让他们仿效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3.正确对待和处理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心办坏事好心办坏事”的行为。的行为。(三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

    15、生自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愿练习的意向。2 .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律行动的条件,其中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律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并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包括集体的监督,并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3 .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4. 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

    16、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等等。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等等。(四四)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的锻炼1.使学生明确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意义,并为他们使学生明确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意义,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引发他们锻炼意志的愿望。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引发他们锻炼意志的愿望。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提出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绩。对学生在活动中作出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绩。对学生在活动中作出的各种

    17、意志努力要及时鼓励和赞扬。的各种意志努力要及时鼓励和赞扬。3. 根据学生意志类型,采取不同锻炼措施,根据学生意志类型,采取不同锻炼措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锻炼意志过程中的成功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锻炼意志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学生意志锻炼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学生意志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的信心和积极性。第四节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一、品德不良与过错行为的涵义一、品德不良与过错行为的涵义n过错行为过错行为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的一些不符合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道德要

    18、求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等。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等。n品德不良行为品德不良行为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学生中出现的偷窃、流氓的道德过错行为。学生中出现的偷窃、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行为。行为。二、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二、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客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 第一,家庭结构不良。第一,家庭结构不良。第二,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第二,家庭教

    19、育功能不良。第三,第三, 家风不正。家风不正。(二)学校方面的原因二)学校方面的原因(三)社会方面的原因(三)社会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内在原因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 2.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3. 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薄弱 4. 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5. 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三、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三、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一)醒悟阶段(一)醒悟阶段一是消除疑惧,也就是说使学生信任教师,一是消除疑惧,也就是说使学生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相信教师;二是引发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二是引发学生爱和

    20、归属的需要 。(二)转变阶段(二)转变阶段避免反复的方法有:避免反复的方法有: 第一,暂时避开原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第一,暂时避开原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 第二,避免旧有刺激不是积极的方法,这些个第二,避免旧有刺激不是积极的方法,这些个体最终仍会遇到这类刺激。体最终仍会遇到这类刺激。(三)自新阶段(三)自新阶段n避免歧视和翻旧帐,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避免歧视和翻旧帐,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n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四、不良品德的矫正四、不良品德的矫正(一一) 消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1. 动机障碍动机障碍2. 认知意义障碍认知意义障碍3. 情绪障碍情绪障碍4. 习惯惰性障碍习惯惰性障碍 (二二) 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三三) 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 (四四)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五五) 增强抗诱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增强抗诱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六六) 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七七) 不良品德矫正方法举隅不良品德矫正方法举隅 1、订立契约、订立契约2、代币法、代币法(表征性奖励表征性奖励)3、强化暂停、强化暂停4、过矫正、过矫正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刘海燕-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3920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