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佛教文化概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38996
  • 上传时间:2022-08-10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6.5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佛教文化概论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佛教文化 概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佛教文化概论佛教文化概论v 1、佛教基本概念、佛教基本概念v 2、佛教东传、佛教东传v 3、佛教的兴盛、佛教的兴盛v 4、禅宗简介、禅宗简介佛教的基本概念v 佛教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是一种全世界约有亿人信仰的宗教。有亿人信仰的宗教。v “佛佛”(budhi),意),意思是思是“觉悟觉悟”。v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Sakyamuni),华言能仁寂默。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能仁”者,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寂默”者,不着相。者,不着相。v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一生补处菩菩萨,住萨,住兜率天兜率天内院

    2、,以因缘成熟,内院,以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色莲花,从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

    3、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此日即为浴佛日.v释迦牟尼佛圣诞释迦牟尼佛圣诞四月初八日四月初八日 v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世,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即后来的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大爱道比丘尼)养育成人。太子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五明、四吠陀、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并且相貌英伟,具足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十种好无人能及。无人

    4、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活优裕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出宫门,出家修道。v三十二相三十二相v足下平满相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这是佛

    5、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v足下轮形相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v手指细长相手指细长相: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v足跟广平相足跟广平相: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证得的相,表示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v指间缦网相指间缦网相: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v手足柔软相手足柔软相: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饮食

    6、、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的手摄取亲疏之德。v足趺高满相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的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v如鹿王相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纤圆,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vv 垂手过膝相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v象马阴藏相: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v身广长等相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

    7、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v身毛上靡相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v一毛一孔相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v身色金黄相身色金黄相: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的妙金台,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v身放光明相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发大

    8、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v皮肤润泽相皮肤润泽相: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v 七处隆满相: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v两腋充满相两腋充满相: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予众生医疗、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v上身如狮相上身如狮相:佛之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

    9、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v身形端直相身形端直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的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v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的相,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v牙齿有四十相牙齿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的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v牙齿紧密相牙齿紧密相: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v牙齿齐白相牙齿齐

    10、白相: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v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vv 常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v舌广而长相舌广而长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感得的相。现此相,可灭除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亿的诸佛菩萨授记。v声如梵王相声如梵王相: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

    11、切恶言所感得的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v目绀青色相目绀青色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v眼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怜愍爱护众生而感得。v顶上肉髻相顶上肉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v眉间白毫相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v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

    12、舍城。尔后又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尔后又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实行苦行。经过6年,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

    13、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座!”他在树下静坐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的种种“魔障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止息一切妄想无明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无上正等正觉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世人尊称他为“佛陀佛陀”(意为觉者),圣号(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时,时年年35岁。岁。

    14、v v 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受到外道迫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种的灾难。根据害及各种的灾难。根据佛说兴起行经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为让众生明了

    15、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证永恒法身。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依了义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临入涅盘涅盘之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v释迦牟尼涅槃日:释迦牟尼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农历二月十五日v 佛陀入灭,遗体

    16、留下佛陀入灭,遗体留下舍利舍利八斛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各建舍利塔供四斗,被分成八份,各建舍利塔供养。养。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传入中国。v 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

    17、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所记与实物吻合。与实物吻合。v佛学基本概念 三法印: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四圣谛四圣谛:苦谛、集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灭谛、道谛。五蕴: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根: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五尘:五尘:色、声、香、味、

    18、触。色、声、香、味、触。三业:三业:思、言、行。思、言、行。八正道:八正道:正见正见 、正思维、正语、正思维、正语 、正业、正业 、正命、正命 、正精进、正、正精进、正念、正定。念、正定。v三善根:三善根:无贪、无嗔、无贪、无嗔、无痴无痴v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v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無明、行、識、名色、無明、行、識、名色、六处、觸、受、愛、取、六处、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有、生、老死 v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天人等俱。尔时世尊告苾刍闻菩萨天人等俱。尔时世

    19、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吾今为汝分别汝应谛听极善思惟。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苾刍众言。唯然愿说。我等解说。苾刍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乐闻。v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云何名为缘起如是名

    20、为缘起初义。云何名为缘起差别。谓无明缘行者。差别。谓无明缘行者。v 云何无明。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

    21、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是谓无明。v 云何为行。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行缘识者。语行、意行。是名为行。行缘识者。v 云何为识。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

    22、。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识缘名色者。识缘名色者。v 云何为名。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蕴。云何为色。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名色缘六处者。名色缘六处者。v 云何六处。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六处缘触者。六处缘触者。v 云何

    23、为触。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触缘受者。触缘受者。v 云何为受。云何为受。受有三种。谓乐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受。受缘爱者。受。受缘爱者。v 云何为爱。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爱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爱缘取者。爱缘取者。v 云何为取。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谓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语取。是名为取。取缘有者。者

    24、我语取。是名为取。取缘有者。v 云何为有。云何为有。有有三种。谓欲有有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有缘生者。有缘生者。v 云何为生。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生缘老死者。根出现。是名为生。生缘老死者。v 云何为老。云何为老。谓发衰变。皮肤谓发衰变。皮肤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黶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黶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

    25、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其形腐败。是名为老。其形腐败。是名为老。v 云何为死。云何为死。谓彼彼有情。从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运尽。是名为死。此死前老总略运尽。是名为死。此死前老总略为一。合名老死。为一。合名老死。v 如是名为缘起差别。义苾刍。如是名为缘起差别。义苾刍。我已为汝等说所标缘起初差别义我已为汝等说所标缘起初差别义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声闻菩萨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声闻菩萨天人等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天人等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得未曾

    26、有信受奉行。v六趣,六趣,亦曰六道 一地狱趣。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一地狱趣。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二饿鬼趣。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三畜生趣。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常怀嗔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四阿修罗趣。常怀嗔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五人趣。人类

    27、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六天趣。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

    28、为道。”法华经序品曰: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v 大乘义章之八(节选)大乘义章之八(节选)饮酒之过。有三十五失。饮酒之过。有三十五失。出大智论。一者现世财物空竭。二众病之出大智论。一者现世财物空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多致忿讼。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声人不恭敬。六覆门。三斗诤之本。多致忿讼。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声人不恭敬。六覆没智慧。七所应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复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论没智慧。七所应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复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论说。九种种事业废而不

    29、成。十忧愁之本。十一身力减少。十二形色损坏。说。九种种事业废而不成。十忧愁之本。十一身力减少。十二形色损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伯叔尊长。十六不敬沙门。十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伯叔尊长。十六不敬沙门。十七不敬婆罗门。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不知敬僧。二十一七不敬婆罗门。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不知敬僧。二十一恶人亲附。二十二疏远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饮酒违戒法故。二恶人亲附。二十二疏远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饮酒违戒法故。二十四心无惭愧。二十五不守根门。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十四心无惭愧。二十五不守根门。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

    30、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由其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由其饮酒多生罪故。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远离饮酒多生罪故。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多种世世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三十五若涅槃。三十三多种世世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三十五若得为人。随所生处常当愚騃。酒过如是。应当断之。得为人。随所生处常当愚騃。酒过如是。应当断之。2、佛教东传、佛教东传路线:v陆路说:陆路说:经西域由陆路传经西域由陆路传入(汤用彤、羽入(汤用彤、羽田亨等主张)。田亨等主张)。v

    31、海路说:海路说:佛教初传中国取佛教初传中国取自海道自海道(梁启超、(梁启超、冯承钧)冯承钧)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v佛教东传时间的不同说法佛教东传时间的不同说法 v 三五之世伯益说三五之世伯益说v 周昭王佛法已来说、周昭王佛法已来说、v 孔子深知佛为大圣说、孔子深知佛为大圣说、v 燕昭王时传入说燕昭王时传入说v 秦始皇时诸沙门释利防等赍经来化始皇说、秦始皇时诸沙门释利防等赍经来化始皇说、v 汉武帝时休屠金人说、汉武帝时休屠金人说、v 张骞通西域始闻说、张骞通西域始闻说、v 东方朔劫灰说、东方朔劫灰说、v 西汉成哀时刘向叙列仙说、西汉成哀时刘向叙列仙说、v 汉哀帝景卢受大月氏王

    32、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说、汉哀帝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说、v 东汉明帝求法说等(东汉明帝求法说等(西元西元5775年在位年在位)昔昔孝明皇帝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传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传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等十八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

    33、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时,预修造寿陵曰,显节亦于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时,预修造寿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牟子牟子理理惑论惑论 中国第一古刹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v东来高僧东来高僧 1、摄摩腾摄摩腾 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

    34、国讲金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经云。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经云。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达。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达。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愔博士弟子秦景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

    35、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汉地有沙门之始也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阳。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阳。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今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相传云。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今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相

    36、传云。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v2、竺法兰、竺法兰 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

    37、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愔又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汉武穿昆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

    38、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矣。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矣。3、安清安清 字世高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

    39、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故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初外国三译众经改胡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

    40、百六十品。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经是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经是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蹇与汉殊异。华。质而不野。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蹇与汉殊异。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v 三国时期之佛教三国时期之佛教 魏明帝(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见年)曾大起浮屠(见魏书魏书.释老志释老志),陈思),陈

    41、思王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吴据江南,建都建业。佛教由中原辗王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吴据江南,建都建业。佛教由中原辗转传入。当时转传入。当时支谦、康僧会支谦、康僧会等先后入吴。孙权问支谦以经中深义,拜为等先后入吴。孙权问支谦以经中深义,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见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又康僧卷十三)。又康僧会感得舍利,使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尚书令阚泽答孙权问:评会感得舍利,使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尚书令阚泽答孙权问:评比三教的高下而推尊佛法(比三教的高下而推尊佛法(广弘明集广弘明集卷一引卷一引吴书吴书)。后来孙权)。后来孙权之

    42、孙孙皓即位,将要毁坏佛寺,污秽佛像,因之孙孙皓即位,将要毁坏佛寺,污秽佛像,因康僧会康僧会说法感化,终于从说法感化,终于从受五戒。蜀僻处西偏,旧录相传有蜀受五戒。蜀僻处西偏,旧录相传有蜀首楞严首楞严二卷,蜀二卷,蜀普曜经普曜经二二卷(卷(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卷二),似乎已流传佛教,但这两部在蜀流传的经卷二),似乎已流传佛教,但这两部在蜀流传的经久已逸失,其详未见记载,所以历代经录中只有魏、吴录,而无蜀录。久已逸失,其详未见记载,所以历代经录中只有魏、吴录,而无蜀录。3、儒道佛之论争、儒道佛之论争 v 皓问曰: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曰:

    43、”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易称:称:积善余积善余庆。庆。诗诗咏:咏:求福不回。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明训。”皓曰: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

    44、永乐。举兹以明劝阻,不亦大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阻,不亦大哉。哉。高僧传高僧传康僧会传康僧会传v 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今子說道,虛無怳惚,不見其意,今子說道,虛無怳惚,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無常。老子曰:有物混於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無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

    45、曰道。道之為物,居家可以事親,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何異之有乎?v 問曰:夫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問曰:夫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門棄妻子,損財貨,或終身不沙門棄妻子,損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自苦而無奇,自拯而無異矣。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妻子財貨,世之餘也。

    46、清躬無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大前者必狹後。妻子財貨,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觀三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禮樂,崇仁義,視清潔。此中與貨孰多?觀三代之遺風。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禮樂,崇仁義,視清潔。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沙門修道德以易游世之樂,反淑賢以貿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沙門修道德以易游世之樂,反淑賢以貿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孰與為奇。是不為異,孰與為異哉?孰與為奇。是不為異,孰與為異哉?v 問曰:孔子稱: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今問曰:孔子稱: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今佛

    47、家以空財佛家以空財布施為名,盡貨與人為貴,豈有福哉?布施為名,盡貨與人為貴,豈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仲尼之言,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非禁布施也。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陰施出於不意,疾奢而無禮。非禁布施也。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陰施出於不意,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家財,發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善者應之以祚,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家財,發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牟子牟子理惑论理惑论v南北

    48、朝佛教之兴盛南北朝佛教之兴盛 梁武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以佛法治国,是南朝佛教最兴盛时期。在位四十八年,以佛法治国,是南朝佛教最兴盛时期。其在其在舍道归佛文舍道归佛文中云:中云:“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愿依老子教暂得生天。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愿依老子教暂得生天。”天监十六年天监十六年(西元五一七年西元五一七年)废除天下道观,令道士还俗,撰述废除天下道观,令道士还俗,撰述断酒肉文断酒肉文中坚中坚誓素食,中国僧众素食之风从此建立。誓素食,中国僧众素食之风从此建立。受菩萨戒,有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皇帝菩萨”之称;随皇之称;随皇帝同时受戒者,有四万八千人。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时,为四众讲经

    49、,热心帝同时受戒者,有四万八千人。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时,为四众讲经,热心佛教教理研究,著作有佛教教理研究,著作有涅槃经涅槃经、大品经大品经、净名经净名经、三慧经三慧经等等义疏百卷。义疏百卷。传武帝皇后郗氏,性好嫉妒,往生后堕为蟒蛇,痛苦不堪。武帝为传武帝皇后郗氏,性好嫉妒,往生后堕为蟒蛇,痛苦不堪。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制作超度其夫人郗氏,制作梁皇宝忏梁皇宝忏,请僧礼忏。在位期间,创建光宅寺、开,请僧礼忏。在位期间,创建光宅寺、开善寺、同泰寺等著名寺院,其中更为追荐父母而建大智度寺与大爱敬寺。据说,善寺、同泰寺等著名寺院,其中更为追荐父母而建大智度寺与大爱敬寺。据说,梁武帝在寺中行供养之际,

    50、对父母孺慕之情,油然而生,往往哽咽饮泣,左右梁武帝在寺中行供养之际,对父母孺慕之情,油然而生,往往哽咽饮泣,左右使从无不感动流泪。使从无不感动流泪。在位时,寺院增加八百余所,僧尼增加五万多人。在位时,寺院增加八百余所,僧尼增加五万多人。在佛教在佛教历史上,与印度阿育王,一东一西,相互辉映。历史上,与印度阿育王,一东一西,相互辉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杜牧 v后赵之石勒、石虎后赵之石勒、石虎 五胡十六国时,佛图澄见后赵王石勒残杀无辜,心生怜悯,于五胡十六国时,佛图澄见后赵王石勒残杀无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佛教文化概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389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