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部编统编版语文教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部编统编版语文教材.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部编统编版语文教材 六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导学案部编 统编 语文教材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
2、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朗
3、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北京的春节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北京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
4、开始做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5、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交流民俗资料。2读中感悟、交流探讨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写作特点。3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重点
6、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师: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难点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7、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
8、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9、,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
10、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
11、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第二课时1默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2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
12、所写到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三、领悟表达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
13、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
14、启发和帮助。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对于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等)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
15、残灯末庙)节日气氛:热闹、喜庆、团圆、祥和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2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2腊八粥这篇课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
16、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描绘出一幅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1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2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1本节课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2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
17、么事?”这一话题展开,进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过程与方法】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3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和表达的技巧,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人
18、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2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师:多媒体课件、录音。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相关民俗。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
19、粥的由来。?偅i2同学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圈画出读不准音的字词。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边听边正音,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本文围绕主人公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课文分为爱粥、等粥、喝粥三部分,其中等粥是通过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来体现的。)三、
20、细读文本,学习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方法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2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原料在锅里煮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3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1)运用排比句式,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2)调动人的视觉、嗅觉来展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21、。(“合拢、叹气样儿”写出了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出了粥的诱人香味,“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写出了人们吃粥时酣畅淋漓的情景。)四、课堂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新词。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最爱的食物。腊八粥第二课时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2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
22、回答)3第218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盼、想、猜、看)4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垂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一员,面对这一锅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这篇课文。二、细读文本,学习第二部分(一) 研读“盼粥”部分1默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行为、表情展现人物心理。“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神态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