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3234372
  • 上传时间:2022-08-0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8.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2022 年高 中统 教材 历史 培训 冷战 国际 格局 演变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认识冷战的影响。时空观念:梳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历史解释:通过对两极格局特点的分析,总结认识两极格局的不稳定性。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家国情怀:认识到冷战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感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历史发展的进步观。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冷战

    2、的基本特点,以及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趋势。教学方式: 阅读分析法,概括归纳法【情境创设】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齐世荣,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思考:请问这里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两级格局的含义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

    3、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思考1:为什么是美苏?2.冷战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同盟关系破裂: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为美苏对抗提供了条件。现实原因:大国战略相对立材料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沈志华冷战五书阅读材料并指出:二战后美苏两国反

    4、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特里亚斯特,一个铁幕降落在欧洲大陆。在铁幕后面,是中欧和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附近的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遭受苏联的影响,而且越来越被莫斯科控制.”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一:二战后的美国,一跃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之首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在经济上,它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的国家。二:美国的开放性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将追求海外市场作为保持战后国内繁荣

    5、与稳定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国主动向全球扩张的重要因素。三:美国在战后还认为再也不能允许其潜在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和军事上的侵略等手段来取得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从而危及美国的安全。四:美国在十月革命后所形成的反共意识,其历史所孕育的的自认为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和由此而产生的美国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的天定使命观,则成为其全球扩张的又一内在动力。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萨纳克耶

    6、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兵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一:战后的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十分强大。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它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国家的领土,从而改善了西部的战略环境;它进一步使整个东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二:苏联战后国家大战略的核心是保障苏联的国家安

    7、全,并将确保西部边界安全视为第一要务。这是苏联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控制的东欧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友好政府,从而将东欧这条“危险走廊”变成“安全带”的根本原因。由于斯大林坚持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中综合实力最强的美国,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三: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倾向于将其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变成封闭的经济区域,而这又是与确保打赢未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直接相关。四: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世界革命的信念,也使苏联在其军事能力所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社会制度,尽管这种理想与信念是从属于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的。这一切,便形成了战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8、并使苏联决心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力量,通过局部扩张而使其权势超出本国领土。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美国作为比苏联强大的多的国家,对苏联行动的反应相当过度。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的巨大战略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于是美国的冷战政策便得以形成,并做出了意识形态上的解释:通过遏制共产主义来捍卫自由。苏联由于意识到自己力量的限度并出于严重的不安全感,在战后初期的许多重要问题上,一方面努力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基本框架,甚至不惜对西方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

    9、环境;另一方面出于对本国利益的绝对考虑,在处置战败国和处理东欧国家的问题上,苏联也采取了一些很僵硬的缺乏妥协精神的酝酿与促进冷战的对抗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同样借助了意识形态的力量。总之,在上述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在美苏大战略相互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两国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在许多问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于是,冷战就在美苏之间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之中爆发了。3.冷战的表现:全面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情况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10、阵营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的阵营。经济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一项大规模帮助欧洲医治战争创伤的“欧洲复兴计划”,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1948年4月开始实施,到1952年结束,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针对该计划,苏联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国家称为“莫洛托夫

    11、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8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基本划定。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5月,苏联直接抗衡北约,建立了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另一个欧洲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地缘政治1948年8月,美国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马歇尔计划是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是将西占区的德国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因此,在苏联退出后,美国正式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的工作,采取了从合并美英法占领区到在西占区

    12、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分裂德国的行动。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948年9月,苏联支持下,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以西占区的币制改革为导火索,在自己的占领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币制改革,并于1948年6月对进出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实行封锁,由此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相继成立。4.两极格局: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从此,美苏关系便被冷战支配。随着冷战的不断升级,两国冲突也迅速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两大集团的尖锐对立,两极格局逐渐定型。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了政

    13、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强大到使美国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持续攀升的军事威胁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的进行。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两国对抗过程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20世纪70年代)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缓和:美苏展开对话。195

    14、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此后,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1962年10月,美国 指责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

    15、的183艘军舰和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他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并促使他们考虑防止核战争的措施。思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一,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二,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三,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四,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2.多极力量的

    16、成长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担当西欧复兴的重任,只有走联合之路,欧洲成为世界另一个力量的中心。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由于经济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岸信介任首相期间,日美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法国、西德和日本的发展和美国政策调整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正在分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

    17、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二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具有共同利益,但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严重伤害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感情,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反对苏联控制和干涉的斗争,如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遭苏联镇压的事件,都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破裂的事件。中国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和导弹,并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意识到它对新中国的封锁、遏制、孤立政策都未成功,终于改变对华政策。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正式访问中国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发展中

    18、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非殖民化浪潮,使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也称“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崛起发端于1955年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以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思考3: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如何出现的?一,两极格局形成时,一些国家如南斯拉夫、印度等就没有处于两极格局中,

    19、它们后来发展为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造成牵制;二,西欧、日本和中古哟等偶在发展,国际地位都在提升,之间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道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三、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1.冷战从缓和到结束再次紧张:1979年苏联人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日益恶化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社会对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持续谴责,感受到东欧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压力,戈尔巴乔夫形成了以“新思维”为理论的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改革的思想,以此

    20、为依据改变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实施与美国缓和的政策。1985年里根总统也调整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使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美苏关系出现了从对抗走向对话甚至合作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1985-1991年,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大进展。1987年,签署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联战略收缩:以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为收缩力量的主要标志,苏联减少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东西方关系缓和:苏联承认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秘密议定书。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以及1948年苏联对南

    21、斯拉夫的指责等历史错误,宣布不再干涉特别是不再用武力干涉东欧事务。1988年6月,经互会和欧共体实现了关系正常化。随着东欧政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德国的统一,苏军也基本撤出了东欧。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正式访问中国,确立了两国发展关系的新原则。冷战结束。随着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改变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为苏联传统势力范围的东欧发生了巨大变化。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巨变的国家。同年,柏林墙的倒塌开启了德国统一的进程,苏联采取支持德国统一的政策。1990年11月3日,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1991年,以苏联为主要成员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戈尔

    22、巴乔夫在国内进行的改革过于激进,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迷失社会主义方向,最终造成了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和社会动荡不安,以及长期积累的十分复杂的民族矛盾表面化,使国家陷入政治、经济、民族和信仰的全面危机,1991年,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25日,苏联国旗在克林姆林宫降下,苏联正式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德国的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以及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解体。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世界局势出

    23、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2.多极化趋势在发展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欧共体经过几次扩大,到1986年发展为12个成员国。同时,欧共体在政治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争取在外交政策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推出了

    24、战后第一个具有全球观点和长远考虑的国家总体战略,即“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日本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与欧美保持协调与合作,同时加强防卫力量。就综合国力来说,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仍然远超日本和欧共体中的任何国家,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西欧和日本仍然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中国在成长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表明中国正在走出冷战的阴影,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随着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了调整,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也逐步放弃了以往坚持的大规模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提出来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正确论断,成为改革开放的基础。总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思考3: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冷战双方处理危机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合作共赢,应成为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34372.html
    四川天地人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