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议论文写作训练5 写好时事评论与文学评论-切口小巧评论深入.pptx

  •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 文档编号:3229534
  • 上传时间:2022-08-08
  • 格式:PPTX
  • 页数:53
  • 大小:7.7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议论文写作训练5 写好时事评论与文学评论-切口小巧评论深入.ppt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 2023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PPT 议论文 写作 训练 时事评论 文学评论 切口 小巧 评论 深入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板块四写好时事评论与文学评论切口小巧,评论深入议论文写作训练5复习任务1.学写时事评论。2.学写文学评论。【课前速览】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一学写时事评论(时评文)“关注时事,贴近热点”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者高举的大旗。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价值取向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这样的命题形势下,写时事评论备受青睐。1.时事评论的定义及类别时事评论的定义及类别何为“时事评论”?时事评论,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思想、某种现象、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说理,其特点是就事说理,有的放矢,激浊扬清,短小灵活,驰骋自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时事评论写作要求有比较敏锐的观察

    2、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思想比较深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理性地、深入地、缜密地分析,语言逻辑性强。从类别上说,一般有三种:一是赞扬式,即对热点事件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热点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热点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2.时事评论的特点时事评论的特点时事评论之所以被称为“特殊议论文”,是因为时事评论通常以时事及社会热点为评论对象,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因此,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3、1)准确的针对性写时事评论要就事评事,就事说理,所以时事评论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都应当十分准确。准确的针对性是高考时事评论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2)严密的逻辑性时事评论是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在写法上,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练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行文时注意层次,对文章诸多段落层次进行谋划和布局,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逻辑关系要非常严密,这样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严谨而和谐,才能保证文章

    4、提出的观点令人信服。可以说,规范、严谨的结构,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3)透彻的说理性“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事评论写作的基本原则。时事评论就事评事,就事说理,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需要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准确的阐释,找出事件产生的因果关系,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现象存在的背景,探究现象的本质,分析现象发生的意义等,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从而让读者信之、服之。3.时事评论的结构时事评论的结构时事评论写作思路一般遵循“引析联结”的基本模式。(1)引引材料,明观点。(概

    5、述材料中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提出中心论点。)(2)析(议)析材料,议根源。(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并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正面影响或反面危害;内在原因(个人成长、性格、眼界、学识等)和外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他人眼光等);追根溯源、由表及里(制度、观念、风俗、文化背景等)。(3)联联现实,找办法。(进行同类联想,联系实际说道理,探求解决问题的手段。)(4)结得结论,作呼告。(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在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化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号召。)请看一则例文结构: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据报载,郑州已将全市街头巷尾的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该市成了目前国内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对此,有人说: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应该拆除。也有人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在报刊亭没了,叫他们如何生活?还有人说:拆除报刊亭后,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急剧萎缩的势头,对城市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结构导图例文结构导图引材料,明观点报刊亭,夹杂着多少市民甜蜜的回忆。然而不过几月,421个报刊亭便消失在郑州的街头巷尾为何不让报刊亭点缀城市,成为新的风景线呢?

    7、析材料,议根源(重点)1.报刊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报刊亭之于城市,确实不可或缺。2.然而,拆除报刊亭同样有其苦衷。正因这样一个个报刊亭仿佛“城市补丁”般接连不断,郑州及某些城市才选择了拆除报刊亭这样极端的措施。联现实,找办法(重点)所以,报刊亭应该成为鲜花,点缀城市;而并非补丁,影响城市。得结论,作呼告愿在清幽的小道旁,再见精致的报刊亭,手捧报纸,眼前心中便是大千世界;让报刊亭点缀城市,让报刊亭回归城市,这是你我的愿望,也是我们身为城市中人,应当为城市做的一点小事。考场上时事评论要获得高分,除了立意深刻、结构严谨外,还必须在主体两个关键处下功夫:(一)析就事析理,深入透彻1.由表及里揭

    8、本质由表及里揭本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个侧面,往往包含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时事评论立意要深,就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例文例文从我们牙牙学语时便熟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五柳先生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到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劳动的传统,劳动精神从古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炎黄子孙。劳动,带给万千人民财富与幸福,给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与力量。分析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由表及里”的思维,从

    9、中国古代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提炼出“劳动精神”的内涵,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实质,阐明了自己的看法。2.光照社会析背景光照社会析背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联系产生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现象、状态所依存的大背景、大气候,并对其进行探究和追问,发现二者之间的隐性因果关系。往往社会的大背景、大气候是社会人事的因。例文例文国家在飞速发展,时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中国将开启新的篇章,踏上新的征程。仰望星空,心怀梦想。为梦想而战,让我们为梦想而站立起新的高度。时代在新,我在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必须扛起振兴国家的大旗。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

    10、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足以说明青年对国家的重要性。我们是国家之脊梁,时代之脉搏,振兴国家,不负韶华,我们应当仁不让。分析分析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背景分析”的思维,扣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社会大背景展开分析和思考,提出作为青年一代要肩负起时代责任,时代在新,我在行,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让文章走向深刻。3.寻因溯果善挖掘寻因溯果善挖掘为了获得最理想、最深刻的本质,我们必须不断地运用多重(多向)原因分析的思维,探索事物现象出现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即寻因溯果。寻因溯果,就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推理事物发展的结果,从“为什么

    11、”的角度去作理性分析。例文例文副处长送外卖累瘫街头,“委屈”就对了中青评论近期,北京卫视播出了一档节目,节目将镜头对准北京市各委办局的局处长以及他们拜师的普通劳动者,这些局处长们隐藏真实身份,深入基层一线,体验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在首期节目中,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拜师某外卖平台经验丰富的老骑手高治晓,骑着电动车在中关村送外卖。起初王林只是跟着骑手师父学习经验,震惊于师父一下子接15单的速度。当轮到他“单飞”时,12个小时却只送了5单,收入仅有41元,距离一天挣100元的目标差距不小。节目中有个很戳人心的镜头,当夜幕降临,在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累瘫的王林坐在马路牙子上感慨万千,表

    12、示:“真的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太委屈,这个钱太不好挣了。”不少关于外卖骑手的新闻,看完都让人有鼻子一酸的感觉。在这个节目之前,就有人注册为外卖骑手,体验配送工作,或跟拍骑手送餐,发布一些还原骑手工作、冲突和辛酸的视频。只是这次,体验送外卖的人变成了政府官员。政策的制定者主动靠近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工作,聆听他们的想法,既能唤醒社会持续关注呵护新兴职业群体,作为一种工作调研形式,也有利于官方从一线提炼民意,辅助政策制定。事非经过不知难。由于是新兴职业群体,外卖骑手的难处,除了在工作上遭遇的沟沟坎坎,灵活就业形式下的“劳动关系”确认难、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新问题,更削弱着外卖骑手的职业安全感。一旦出现劳

    13、动争议和纠纷,“劳动关系”不明时,便难以界定明晰多方利益主体的权责,这些新问题不能被有效解决,便无法免除骑手从业的后顾之忧。王林坐在马路边感慨的镜头,让节目多了些人文情怀,但节目本身又是严肃现实的,是对外卖骑手生存权益的审视。节目最吸引我的,不是王林作为官员的级别头衔,而是他正好从事劳动关系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相关工作,实地体验延伸了他的工作触角,是很好的换位思考方式。官员走出办公室,亲身体验骑手接单、送单过程,新兴职业的诸多痛点也就顺利进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这番切身感悟,则会激励其勤勉为政,推动实施一些带着关怀、面向实际的好政策。(选自中国青年报)分析分析这篇“中青评论”短小精悍。开头叙述新闻

    14、事件,表明格外关注。主体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是王林角度,二是骑手角度。尾段干净利索地得出结论。(二)联拓展发散,适度联想“拓展发散”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象,就像摄影机镜头的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拓展发散一般是在第一层次就事析理的基础上联系古今中外的同类或相反事实或相关论述

    15、。与一味就事论事析理的时事评论不同,这种写法因其有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哲理的层次跃升递进,文章便显现出更加高远的境界,往往显得思路开阔,高屋建瓴,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曾就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写成令人质疑的普法(因是书信,引用时略作删改)一文。此文开头部分用简洁的语言引述材料并略作分析,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警方依法处罚交通违规行为是对的,但公开这种“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是错的,因而对警方的做法表示否定。主体部分分两层来评议:第一层联系古今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警方的做法作辩证分析,辨明是非,阐述利害;第二层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其

    16、中主体部分第一层是这样写的: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后世一直延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人之间理应亲密无间,如果亲人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相互猜忌和防范,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当然,即使在古代,亲亲相隐也并非要隐瞒所有问题,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是不鼓励亲亲相隐的,汉人赵岐就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警方在微博这一公共平台上公布交通违章案例,既是普法也是警示。但公布“子女举报父亲”最终使父亲被法律追责,无疑是在鼓励这种行为,也确实产生了这种效果。几年前,有部门以加强反腐为名,鼓励小学生举报公务员父母在家收礼的活动,在广泛的质疑声中被叫停。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

    17、上开车时接电话的性质与此相同。违反社会伦理、造成亲情疏离的行为,无论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都是不应该鼓励和提倡的。“文革”期间,社会上鼓励甚至强制血亲之间互相揭发,亲人间因相互举报而酿成家庭惨剧的事件不计其数。也正因为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尝够了“大义灭亲”的苦果,人们对亲人间相互举报才会特别敏感和恐惧。这里,第段引用孔子的主张来论述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亲人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的危害,第段引述前些年鼓励小学生举报公务员父母在家收礼活动的措施被叫停的事实来论述不应该倡导疏离亲情的行为,第段进一步联系“文革”期间鼓励甚至强制血亲之间互相揭发而酿成苦果的事实来再次论证“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可见,这个

    18、层次的说服力主要在于作者善于引用历史和现实的相关事实或经典论述来分析评说,如果删除这些拓展的材料,就事论事,此文将变得空泛单薄,其说服力也将大打折扣。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写出作文的结构框架。某校一高三学生认为父母应让孩子自主自立,不宜过多干预孩子的事情。一次,学校举行文化研学活动,他向父亲借用一架价格不菲的照相机,父亲当即和他立下字据。后来他在活动中不小心损坏了照相机,父亲要他按照约定赔偿,没钱可以劳动抵债。此事一经公开,立即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说不必赔偿,父亲未免太认真;有人说应该赔偿,契约不应视同儿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评论。时评思维结构图引材料,明观点析材料,议根源

    19、(重点)联现实,找办法(重点)得结论,作呼告让契约帮孩子自主独立,孩子应该赔偿。理性看待契约与亲情的关系,不以亲情毁契约,不以亲情扼杀孩子的成长。联系现实,论述培养孩子契约精神的必要性。亲情与契约可以双赢,家长和孩子可以双赢。让契约帮孩子自主独立,让契约精神帮孩子赢得完美人生。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二学写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

    20、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可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与文学作品有关,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21、、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分析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

    22、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评价。4.评论作品的构思技巧评论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

    23、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

    24、、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1.研读原作研读原作写文学短评之前,需要仔细阅读写作对象,即选定的文学作品。指向“文学短评”的阅读不同于指向“文学创作”的阅读,后者主要是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知识,并将其迁移到“文学创作”中,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借鉴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联想与想象等方面的手法,尝试创作诗歌。而指向“文学短评”的阅读则是把文学作品当成蕴藏着无穷写作“感点”的学习资源,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体验写作“感点”的过程。带着这样的写作目的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

    25、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到作品之外,评价作品,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全面细致地阅读文学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深入的理解;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高一个层次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空空而论,泛泛而谈,更有甚者会误解作品原意。2.善于聚焦善于聚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文学短评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涉及很多方面,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精雕细琢。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如李白

    2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某个方面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决定着写作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有一定相关理论基础,能够分析得清晰、透彻的角度来写。写文学短评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如想象、象征、对比、以

    27、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写文学短评一定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3.叙议结合叙议结合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议结合不仅指向表达方式,更指向写作内容。文学短评的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评”从“据”出,叙议结合。“叙”是根据评论的需要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是分析和评价,分析作品思

    28、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评价其优劣得失。“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说“叙”解决“是这样”的问题,那么“议”就是解决“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的问题。以羽扇纶巾话周郎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形象为例,“叙”是评论者对周郎形象的描写与事迹介绍,“议”则是评论苏东坡怎样描写的、为何如此描写以及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联系自己的阅读与生活经验,形成价值判断。只有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若通篇为“叙”,以“叙”代“议”,就颠覆了短评写作的基本圭臬;若通篇为“议”,以“议”代“叙”,便失去了短评之“评”的根基。4.结构清晰结构清晰写文

    29、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必须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所谓结构完整,就是首先要有标题,最好可以点明短评的对象及角度。例如,“着意点染,尽得风流琵琶行之人物塑造技法短评”“也无风雨也无晴评定风波中苏轼的心灵突围”“诗意的栖居评归园田居之居”,这几个题目既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又明确了写作的角度,使读者可以对短评的内容一目了然。其次要开好头,简明扼要地亮出观点。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写作的角度,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最后加个简单的结尾。下面三种结构可供参考:(1)“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根据需要还可以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

    30、结尾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论点并列式结构。文学短评虽小,但中心明确。这一中心有时还可以“化整为零”,可以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比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3)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感慨,或谈启发等。边练边悟2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

    31、待凌云始道高。答案(示例一)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

    32、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无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点评:这是一段诗歌赏析的文字,作者从炼字的角度对杜荀鹤的小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刺”字表现了“松”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品格,“出”字展示的是“松”生长的情景和结构上的暗示作用。至于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更是抓住两个“凌云”进行重锤敲打,拓展评议,最后联系诗人的境遇,深化总结,照应开头提出的“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的观点。答案(示例二)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

    33、,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点评: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我们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板块四本课结束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议论文写作训练5 写好时事评论与文学评论-切口小巧评论深入.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295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