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件-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配套课件-计算机数据恢复技术.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套 课件 计算机 数据 恢复 技术
- 资源描述:
-
1、第第1章章 硬盘和分区硬盘和分区 1.1 硬盘基础知识 1.2 格式化与分区 1.3 MBR和分区表 思考题 1.1 硬盘基础知识硬盘基础知识硬盘的英文全称是Hard Disk,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外部存储器。硬盘也被称作计算机的仓库,其所存放信息资源的价值往往要远高于硬盘本身的价值。自1956年IBM推出第一台硬盘驱动器IBM 350 Disk Storage(见图1-1)至今已有几十年了,其间虽没有CPU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速发展与技术飞跃,但我们也确实看到在这几十年里,硬盘驱动器从控制技术、接口标准、机械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技术上的研究与突破,才使我们今天得以用
2、上容量更大、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性能更可靠、价格更便宜的硬盘。图1-1 IBM 350硬盘驱动器如今,虽然号称新一代驱动器的JAZ、DVD-ROM、DVD-RAM、CD-RW、MO、PD等纷纷登陆大容量驱动器市场,但硬盘以其容量大、体积小、速度快、价格便宜等优点,依然当之无愧地成为台式机最主要的外部存储器,也是每一台PC必不可少的配置之一。1.1.1 硬盘的物理结构硬盘的物理结构目前微机系统中使用的硬盘大多为温彻斯特盘(Winchester),其特点是硬盘采用封闭式结构,读写数据时磁头与磁盘片不接触,而是悬浮在高速旋转的盘片上。硬盘按盘径大小分,主要有5.25英寸(135mm)、3.5英寸(9
3、0mm)、2.5英寸(64mm)、1.8英寸(46mm)和l.3英寸(33mm)等几种。其中5.25英寸的硬盘主要配置在早期286以下的PC中,目前的台式电脑一般配置的都是3.5英寸硬盘,笔记本电脑中则主要配置的是2.5英寸以下的硬盘。1硬盘的外观硬盘的外观从外观上看,硬盘包括金属外壳、电路板、数据接口、电源输入接口和跳线。由于硬盘产品在外形的设计上要遵守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不同厂商的硬盘产品外形很相似,只有细节设计上的差异。硬盘外壳使用金属制造,呈长方形。硬盘外壳里面封装着盘片、磁头、电机等部件。一般环境下绝对不能打开外壳,因为空气中的尘埃会对盘片造成严重的损坏。硬盘工厂都是在超纯净的车间(
4、每立方米小于10颗尘埃)中生产和封装盘片的。在硬盘外壳的正面贴着硬盘的标签,上面有硬盘的生产厂家、转速、容量、工作电压等信息,如图1-2所示。硬盘外壳的背面裸露着控制芯片、电阻等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裸露在外面而不包裹在金属匣子里面的原因在于这样更有利于散热,如图1-3所示。图1-2 硬盘标签 图1-3 硬盘的控制电路 数据接口、电源接口和跳线位于硬盘的同一个侧面(如图1-4所示),它们直接和硬盘电路板相连。数据接口通过数据线将硬盘和计算机主板连接起来,电源接口则为硬盘提供工作电源,用户可以通过跳线将硬盘设置为主盘、从盘或安全模式等。目前最常见的数据传输接口有PATA(IDE)、SATA、SC
5、SI三种,前两种接口主要应用于个人计算机,而SCSI接口则主要应用在服务器中。此外,还有USB接口和IEEE 1394接口,其中USB接口主要用于移动硬盘。图1-4 硬盘IDE接口、电源输入接口和跳线 PATA(Parallel ATA)接口也叫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和长度,使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也更容易。对硬盘厂商而言,无需担心自己的硬盘与其他厂商生产的控制器是否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
6、装起来更方便。图1-5所示为主板上的数据接口,通常称为IDE接口,它通过数据线和硬盘相连。图1-5 主板上的IDE接口 IDE数据接口共有40个引脚,其中第20个引脚是空的,如图1-4所示。接口上框有一个缺口,相应的硬盘数据线上有一个凸起,它的作用是防止用户在连接时出现错误。IDE接口引脚的排列如表1-1所示。各引脚定义如表1-2所示。与318引脚连接的电阻阻值均相同,与33、35、36引脚连接的电阻阻值均相同,检修时可对比测量。表1-1 IDE数据接口的引脚排列 表1-2 IDE数据接口各引脚定义注:CSEL:一条排线上有两个存储设备时,通过该信号确定主、从设备。PDIAG-/CBLID-:
7、一条排线上有两个存储设备时,设备1通知设备0,设备1已检测通过。该引脚也用于确定是否有80芯的排线连接到接口上。IDE接口的数据线有两种,分别是40芯数据线和80芯数据线,如图1-6所示。其中,40芯数据线只适用于数据传输速率在33MB/s以下的IDE驱动器,现在大多用于光驱。80芯数据线适用于数据传输速率在66MB/s以上的IDE驱动器,并且向下兼容。80芯的数据线同样适用于40个引脚的接口,80芯数据线中新增的都是地线。当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66MB/s以上时,信号线之间的电磁干扰就会增强,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电磁干扰。图1-6 IDE数据线 2硬盘的内部结构硬盘的内部结构
8、硬盘的内部结构由盘片、主轴、磁头、传动臂、传动轴、反力矩弹簧装置、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前置控制电路及其附件组成。硬盘中的盘头组件(HDA,Hard Disk Assembly)是构成硬盘的核心,它封装在硬盘的净化腔内,包括浮动磁头、磁头驱动机构、盘片及主轴驱动机构、前置读写控制电路等。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就是盘片主轴。所有的盘片都是平行的,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来控制各个磁头的运动。当磁头沿盘片的半径方向运动时,盘片则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
9、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将硬盘盒盖打开后,硬盘内部结构即一目了然。把硬盘上表面的塑料纸彻底撕掉,拧下8颗螺钉(四周6颗,中间2颗),再撕掉后侧面的密封锡纸,看到的硬盘如图1-7所示。这即硬盘的内部结构,硬盘的盘片相当光滑,比我们常用的镜子还要平整。SATA接口的硬盘,其内部结构与IDE接口的硬盘一样,只是外部接口不一样,如图1-8所示。图1-7 硬盘腔体 图1-8 SATA硬盘的外部接口(1)磁头组件。这个组件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件,它由读写磁头、传动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磁头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实际上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头、盘结构,加电后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移
10、动,与盘片之间的间隙只有0.10.3m,这样可以获得极佳的数据传输率,如图1-9所示。图1-9 磁头组件(2)磁头驱动机构。磁头驱动机构由电磁线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防震动装置构成。高精度的轻型磁头驱动机构能够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与定位,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3)盘片。盘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现在的硬盘盘片大多采用的是金属薄膜材料,这种金属薄膜与软盘的不连续颗粒载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高剩磁及高矫顽力等优点。(4)主轴组件。主轴组件包括轴承和驱动电机等,如图1-10所示。随着硬盘容量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轴电机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有厂商开始采用精密机械工业的液
11、态轴承电机技术(FDB)。采用FDB电机不仅可以使硬盘的工作噪音降低许多,而且还可以增加硬盘的工作稳定性。(5)前置控制电路。前置电路控制磁头感应的信号、主轴电机调速、磁头驱动和伺服定位等(见图1-9)。由于磁头读取的信号微弱,故将放大电路密封在腔体内,以减少外来信号的干扰,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确性。图1-10 主轴组件 目前,计算机上安装的硬盘几乎都是采用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制造的硬盘。这种硬盘也被称为温盘,其结构特点如下:(1)磁头、盘片、主轴等运动部件密封在一个壳体中,形成了一个盘头组件(HDA),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了灰尘的污染。(2)磁头在启动、停止时与盘片接触,而在工作
12、时磁头悬浮于盘片上约10nm(人的头发直径是50 000 nm)处。早期硬盘的磁头悬浮高度为34m。(3)磁头工作时与盘片不直接接触,所以磁头的加载较小。磁头可以做得很精细,检测磁道的能力很强,可大大提高位密度。3硬盘的工作原理硬盘的工作原理当硬盘驱动器加电工作后,利用控制电路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完成后主轴电机将启动并高速旋转,装载磁头的小车机构移动,将浮动磁头置于盘片表面的0道,处于等待指令的启动状态。当接口电路接收到微机系统传来的指令信号时,对该指令信号通过前置放大控制电路,驱动音圈电机发出磁信号,根据感应阻值变化的磁头对盘片数据进行正确定位并将接收后的数据信息解码,然后通过放大控制电路
13、传输到接口电路,反馈给主机系统以完成指令操作。当硬盘断电停止工作时,在反力矩弹簧的作用下浮动磁头驻留到盘面中心。由于硬盘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这里仅作简要介绍,下面重点介绍磁头读写原理。硬盘的数据都保存在盘片上,盘片上布满了磁性物质。我们都知道磁性有S、N两极,正好可以表示二进制的0和1,而计算机数据的存储和运算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的。写入数据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磁头对硬盘盘片表面上磁性物质的磁极进行改变的过程;读取数据则是通过磁头去感应磁阻的变化过程。在这里磁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硬盘里最昂贵的部件。早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数据的读和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因此,
14、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上必须兼顾读和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磁阻磁头)和GMR磁头(巨磁阻磁头)采用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而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或GMR磁头,因此写操作由感应磁头完成,读操作由MR磁头(或GMR磁头)完成。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取得更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的变化来感应信号的,因而对信号的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率很高。而且由于读取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所以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有利于提高盘片的容量。硬盘的有效数据都存储在盘片上,磁头用于读取和写
15、入数据。主轴电机带动盘片旋转,磁头通过音圈电机的驱动,以音圈电机为轴心,沿盘片直径方向作内外圆弧运动,这样通过盘片的旋转和磁头的内外移动,磁头就可以读写到盘片每个位置的数据。磁头上有一个磁头芯片,用于磁头的逻辑分配和电磁信号的放大。前置信号处理器处理磁头芯片传过来的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器进一步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信号,然后传递给接口。接口芯片对数据再作进一步处理,然后传递给计算机,没能及时处理的数据暂存在高速缓存中。硬盘微处理器控制着电机驱动芯片、前置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接口,它们在微处理器统一管理下协调地工作。微处理器是整个硬盘电路的控制中枢,现在大多数硬盘的微处理器、接口、数字
16、信号处理器都已经集成到了一个芯片中。1.1.2 硬盘的逻辑结构硬盘的逻辑结构1盘片盘片硬盘的盘片一般用铝合金作基片,高速旋转的硬盘也有用玻璃作基片的。玻璃基片更容易达到其要求的平面度和光洁度,并且有很高的硬度。磁头传动装置是使磁头部件作径向移动的部件,通常有两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一种是齿条传动的步进电机传动装置;另一种是音圈电机传动装置。前者是固定推算的传动定位器,而后者则采用伺服反馈返回到正确的位置上。磁头传动装置以很小的等距离使磁头部件作径向移动,用以变换磁道。硬盘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Side),即上、下盘面,也有极个别的硬盘其盘面数为单数。一般每个盘面都会利用上,即都可以装上磁头存储
17、数据,成为有效盘片。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称为0面、1面、2面由于每个面都专有一个读写磁头,故也常称为0头(head)、1头等。按照硬盘容量和规格的不同,硬盘面数(或头数)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两面,多的可达数十面。2磁道磁道磁盘上存放数据的同心圆轨道就是磁道(Track),如图1-11所示。这些磁道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区域,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磁道从外向内自0开始顺序编号。随着存储密度的提高,磁道宽度已降至200nm以内。磁道宽度决定了硬盘的道密度(TPI,Trac
18、ks Per Inch),道密度的提高得益于磁道宽度的不断缩小。目前,容量在200GB以上的盘片,道密度为145kTPI(注意,是kTPI而不是TPI)。早期,5.25英寸的20MB硬盘Seagate ST225,道密度才588 TPI,而同样尺寸的1.44MB软盘上也只有寥寥80个磁道,道密度为135 TPI。图1-11 磁道 3柱面柱面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假想的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Cylinder),如图1-12所示。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相等。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
19、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进行的,即磁头在读写数据时首先在同一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有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全部读写完毕后才移动磁头到下一柱面,这是因为选取磁头只需通过电子切换即可,而选取柱面则必须通过机械切换。电子切换相当快,比机械切换快得多,所以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来进行,而不是按盘面来进行的。图1-12 柱面4扇区扇区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成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Sector)。一个扇区一般存放512字节的数据。扇区也需要编号,同一磁道中的扇区,分别称为1扇区,2扇区,计算机对硬盘的读写,出于效率的考虑,是以扇区
20、为基本单位的。即使计算机只需要硬盘上存储的某个字节,也必须一次把这个字节所在的扇区中的512字节全部读入内存,再使用所需的那个字节。不过,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盘面、磁道、扇区的划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迹的,虽然磁头可以根据某个磁道的应有半径来对准这个磁道,但怎样才能在首尾相连的一圈扇区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区呢?原来,每个扇区并不仅仅是由512个字节组成的,在这些由计算机存取的数据的前、后两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扇区的界限标志,标志中含有扇区的编号和其他信息,计算机就凭借着这些标志来识别扇区,如图1-13所示。图1-13 扇区柱面数、磁头数和扇区数称为CHS(Cylinder/
21、Head/Sector)参数。柱面数表示硬盘每一个盘片上的磁道数量,最大值为1023(用10个二进制位来表示)。磁头数表示硬盘总共的磁头数量,最大值为255(用8个二进制位来表示)。扇区数表示每一条磁道上的扇区数量,最大值为63(用6个二进制位来表示)。在CHS寻址方式中,柱面取值范围是0(柱面数-1),磁头的取值范围是0(磁头数1),扇区的取值范围是1扇区数,所以CHS寻址方式的硬盘容量最大只能是7.8GB。早期的硬盘中,由于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浪费了很多磁盘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厂家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这样外圈磁道的扇区就比内
22、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CHS寻址方式,改为线性寻址方式,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5交叉因子交叉因子给扇区编号的最简单方法是按1、2、3、4、的顺序编号。如果扇区按顺序绕着磁道依次编号,那么由于硬盘控制的处理速度较慢,当硬盘控制器处理完一个扇区的数据,磁头准备要读出或写入下一扇区的数据时,该扇区已经通过了磁头。这种情况下,硬盘控制器就只能等待磁盘再次转过来,才能使得需要的扇区到达磁头下面。IBM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即对扇区不使用顺序编号,而是使用一个交叉因子(Interleave)进行编号。交叉因子用比值的方法来表示,如3 1表示磁道上的第1个
23、物理扇区为1号扇区,然后往下数3个物理扇区为2号扇区(也就是第4个物理扇区),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直到给每个扇区编上逻辑号为止。在早期的硬盘管理工作中,设置交叉因子需要用户自己完成。现在的硬盘BIOS已经能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一般低级格式化程序不再提供交叉因子这一选项设置。1.1.3 硬盘的基本参数硬盘的基本参数1容量容量硬盘是个人计算机中重要的数据存储部件,其容量决定着个人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能力,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硬盘的容量是由硬盘的磁头数、柱面数和每磁道扇区数决定的,因PC机中每扇区容量为512字节,所以硬盘容量的具体计算公式为:总容量(字节数)=磁头数柱面数每磁道扇区数5122转速
24、转速 转速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m(revolutions per minute,转/分钟,通常写为rpm)。转速越大,内部传输速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读写速度。3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寻道时间一般是指读取数据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它是指硬盘接到读取指令后,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上方所需时间的平均值。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与全程寻道时间。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
25、troke)指磁头从最外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圈磁道上方,或从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平均寻道时间是其中最重要的参数,它与磁头的移动速度有关,与硬盘的转速无关。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为812ms,而SCSI硬盘(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都低于8ms。平均寻道时间越短,硬盘性能越好。4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速率包括外部数据传输速率和内部数据传输速率。外部数据传输速率也称接口传输速率,它是指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外部数据传输速率与硬盘的接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