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件-移动通信技术.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配套课件-移动通信技术.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套 课件 移动 通信 技术
- 资源描述:
-
1、u 本课程是为通信工程系本科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亦可作为选修课程。u 主要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几代移动通信的典型系统及应用。内容以当前广泛应用的移动通信新技术和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力求能反映近年来国内外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1.11.1移动通信发展概况移动通信发展概况1.21.2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1.31.3 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1.41.4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1.51.51.1 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1.1.1 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
2、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运动中是在运动中 实现通实现通信的通信方式。信的通信方式。例如,固定体与移动体之间或移动例如,固定体与移动体之间或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属于移体与移动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属于移动通信。动通信。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的特点1.l 2.3.4.5.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特点是专用系统的应用,工作频率较低。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出现了公用移动通信业务。
3、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移动通信从专用网向公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从从20世纪世纪60年代中期至年代中期至70年代年代中期。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系统(IMTS),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到公用电话网。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自动选频
4、与自动接续。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提出了蜂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提出了蜂窝网的概念,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个蜂窝窝网的概念,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个蜂窝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速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统。n 第一代移动通信特点:第一代移动通信特点: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
5、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即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3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第六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伴随着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大量谈论,以及2.5G产品GPRS系统的过渡,3G(3G技术名为IMT-2000)走上了通信舞台的前沿。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l 虽然虽然3G系统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大规模商业系统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但另一方面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从固定向应用,但另一方面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从固定向移动化发展,形成了与移动通信技术竞争的局移动化发展,形成了与移动通信技术竞争的局面。为应对面。为应对“宽带接入移动化宽
6、带接入移动化”的挑战,同时的挑战,同时为了满足新型业务需求,为了满足新型业务需求,2004年底第三代合作年底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伙伴项目(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启动了长期演进()组织启动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标准化工作。)的标准化工作。3rd1.2 1.2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LTE致力于进一步改进和增强现有3G技术的性能,以提供更快的分组速率、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延迟。在推动3G系统产业化的同时,世界各国已把研究重点转入后三代/第四代(B3G/4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称之为移动通信发展的
7、第七阶段。l 2005年10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将B3G/4G移动通信技术命名为IMT-Advanced(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Advanced)。l “IMT-Advanced”1.3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1.3.1 移动通信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使用对象分为民用通信和军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为民用通信和军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按使用环境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空中通信。l 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l 按覆盖范围
8、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按业务类型分为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等。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双工和半双工。按服务范围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 1单工通信 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单工通信通常用于点到点通信,如图1.1所示。1.3.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图图1.1 单工通信示意图单工通信示意图 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单工通信又分为: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单工通信又分为:l 同频单工:同频单工:同频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同频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如图方(如图1.1中的电台甲和电台乙)使用中的电台甲
9、和电台乙)使用相同的频率相同的频率f1工作,发送时不接收,接收工作,发送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送。时不发送。l 异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单工通信方式,收发信异频单工通信方式,收发信机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进行发送和机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分别进行发送和接收。接收。2双工通信 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消息传输的工作方式,亦称全双工通信,如图1.2所示。双工通信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图图1.2 双工通信示意图双工通信示意图3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是指移动台采用单工方式,基站采用双工方式的通话方式,如图1.3所示。该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双工方式耗电大的问题。图图1.3 半双工通信
10、示意图半双工通信示意图1.4 移动通信采用的基本技术 1.4.1 调制技术 数字移动通信对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要求: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数字信号调制的基本类型分为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3种。在实际应用中,两类数字调制方式用得在实际应用中,两类数字调制方式用得最多,分别为最多,分别为线性调制线性调制和和恒定包络调制恒定包络调制技术。技术。(1)线性调制技术 主要包括PSK、QPSK、DQPSK、OQPSK、/4-DQPSK和多电平PSK等调制方式。(2)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
11、 主要包括MSK、GMSK、GFSK和TFM等调制方式。除了以上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调制技术,另外还提到的两种调制技术,另外还有一种获得迅速发展的数字调制技术是振有一种获得迅速发展的数字调制技术是振幅和相位联合调制(幅和相位联合调制(QAM)技术。)技术。1.4.2 移动信道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研究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首先要弄清移动信道的传播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机理以及这些现象对信号传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研究消除各种不良影响的对策。理论分析方法:通常用射线表示电磁波束的传播,在确定收发天线的高度、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后,根据直射、折射、反射、散射、透射等波动现象,用电磁波理论计算电波传播
12、的路径损耗及有关信道参数。实测分析方法:在典型的传播环境中进行现场测试,并用计算机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建立预测模型(如冲击响应模型),进行传播预测。1.4.3 多址方式 多址方式的基本类型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实际中也常用到3种基本多址方式混合的多址方式,如FDMA/TDMA、FDMA/CDMA、TDMA/CDMA等。TDMA系统的通信容量大于FDMA系统,CDMA系统的通信容量又大于TDMA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研制中,码分多在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研制中,码分多址(址(CDMA)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址方式。1.4.
13、4 抗干扰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抗干扰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l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纠错。l分集技术、均衡技术、调制技术。l扩频、跳频技术。l扇区天线、多波束天线和自适应天线等。l干扰抵消和多用户检测器技术。1.4.5 组网技术 1网络结构图图1.4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2网络接口 图图1.5 GSM系统的接口系统的接口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接口)的接口如图如图1.5 所示所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接口协议模型分别如图1.6所示。3网络的控制与管理网络的控制与管理图图1.6 GSM的无线接口协议模型的无线接
14、口协议模型1.5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已经发展成熟的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包括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即基站以双工方式工作,移动台以异频单工方式工作。集群系统主要以无线用户为主,即以调度台与移动台之间的通话为主。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基本技术是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基本技术是频率共用技术频率共用技术。集群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在各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合用)中间进行调度和指挥,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2.无线寻呼系统l 无线寻呼系统是一种不用语音的无
15、线寻呼系统是一种不用语音的单向单向选选择呼叫系统。其接收端是多个可以由用户携择呼叫系统。其接收端是多个可以由用户携带的高灵敏度收信机(称作袖珍铃),俗称带的高灵敏度收信机(称作袖珍铃),俗称“BB机机”。它在收信机收到呼叫时,就会自。它在收信机收到呼叫时,就会自动振铃、显示数码或汉字,向用户传递特定动振铃、显示数码或汉字,向用户传递特定的信息。可看做有线电话网中呼叫振铃功能的信息。可看做有线电话网中呼叫振铃功能的无线延伸或扩展。的无线延伸或扩展。无线寻呼系统可分为:无线寻呼系统可分为:l专用系统:专用系统:由用户交换机、寻呼中心、发由用户交换机、寻呼中心、发射台及射台及呼接收机组成,以采用人工
16、方式的呼接收机组成,以采用人工方式的较多。一般在操作台旁有一部有线电话。较多。一般在操作台旁有一部有线电话。l 公用系统:公用系统:由与公用电话网相连接的无线由与公用电话网相连接的无线寻呼控制中心、寻呼发射台及寻呼接收机寻呼控制中心、寻呼发射台及寻呼接收机组成,多采用人工和自动两种方式。组成,多采用人工和自动两种方式。无绳电话最初是应有线电话用户的需求而诞生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家庭。这种无绳电话只有一个与有线电话用户线相连接的基站和随身携带的手机,基站与手机之间利用无线电沟通,故而得名“无绳”。图图1.7 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3.无绳电话通信系统无绳电话通信系统 在此基础上相继开
17、发了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了DECT、PHS、PACS等无绳公众通信系统。等无绳公众通信系统。图图1.7 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 成本低廉是无绳电话系统的主要优点。成本低廉是无绳电话系统的主要优点。l 以上提到的以上提到的PAS系统俗称为系统俗称为“小灵通系小灵通系统统”。它是在日本。它是在日本PHS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无线市话系统无线市话系统。图图1.7 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4.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利用无线技术在空中传输数据、话音和视频信号。作为传统布线网络的一种替代方案或延伸
18、,无线局域网把个人从办公桌边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员工的办公效率。l WLAN是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支持小范围、低速的游牧移动通信。5.无线局域网6.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系统也叫蜂窝系统也叫“小区制小区制”系统。是将所有要覆盖的系统。是将所有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分布密度在110km左右。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左右。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小区的大小可根据容量和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小区的大小可根据容量和应用环境决定。应用环境决定。蜂窝式公用陆地移
19、动通信系统适用于全自动拨号、全双工工作、大容量公用移动陆地网组网,可与公用电话网中任何一级交换中心相连接,实现移动用户与本地电话网用户、长途电话网用户及国际电话网用户的通话接续。l 蜂窝式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系统具有越区切换、自动或人工漫游、计费及业务量统计等功能。第2章移动信道电波传播理论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移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衰落特性2.2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3 多径信道电波传播损耗模型2.4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特点有3个:(1)带宽有限,它取决于使用的频率资源和信道的传播特性;(2)干扰和噪声影响大,这主要是移动通信工作的电磁环境所决定的
20、;(3)存在着多径衰落。移动信道的衰落特性取决于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移动信道复杂、恶劣的传播条件这一特征是由在运动中进行无线通信这一方式本身所决定的。2.1.1 概况 对移动信道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3种。(1)理论分析:缺陷是数学模型往往过于简化导致应用范围受限。(2)现场电波传播实测:缺陷是费时费力且往往只针对某个特定传播环境。(3)移动信道的计算机模拟:能灵活快速地模拟出各种移动通信信道,应用广泛。移动环境中电波传播特性研究的结果往往用两种方式给出。方式一:对移动环境中电波传播特性给出某种统计描述。方式二:建立电波传播模型:如图表、近似计算公式或计算机仿真模型等。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波波 段段
21、波波 长长频频 率率主主 要要 用用 途途长波长波10km10km1km1km30kHz30kHz300kHz300kHz中波中波1km1km100m100m300kHz300kHz3MHz3MHz调幅无线电广播调幅无线电广播短波短波100m100m10m10m3MHz3MHz30MHz30MHz微波微波米波(米波(VHFVHF)10m10m1m1m30MHz30MHz300MHz300MHz调频无线电广播调频无线电广播分米波(分米波(UHFUHF)1m1m0.1m0.1m300MHz300MHz3GHz3GHz电视、雷达、电视、雷达、导航、导航、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厘米波厘米波10cm10cm1
22、cm1cm3GHz3GHz30GHz30GHz毫米波毫米波10mm10mm1mm1mm30GHz30GHz300GHz300GHz2.1.2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从发射天线发出,可以沿着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到达接收天线,这与电波频率和极化方式有关。f30MHz时,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三种: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图2.1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 在VHF(米波)、UHF(分米波)移动信道中,电波在移动通信信道中传播时遇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因此,通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机的电波信号会产生衰落现象。直射波传播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指的是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
23、是无线电波的理想传播模式。在自由空间传播时,电波的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2.1.3 直射波传播 如果地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其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导磁率都等于1,传播路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天线的地面反射信号场强也可以忽略不计,则电波可视作在自由空间传播。虽然电波在自由空间里传播不受阻挡,不产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但当电波经过一段路径传播之后,能量仍有衰减,这是由辐射能量的扩散而引起的。设该球面上电波的功率密度为S,发射天线的增益为qr,则有 (2.1)(2.2)在球面处的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功率为Ar为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图2.2 自由空间
24、的传输损耗 发送功率Pt与接收功率Pr之比定义为传输损耗,或称系统损耗。经推导可得出传输损耗Ls的表达式为(2.3a)Gt和Gr为发射和接收天线增益(dB)损耗常用分贝表示。式(2.3a)也可表示成 (2.3b)d的单位是Km,频率f 的单位是MHz自由空间路径损耗或自由空间基本传输损耗可以表示为(2.4)Lbs单位:dB(分贝)。表示自由空间中两个理想点源天线(增益系数G=1的天线)之间的传输损耗。自由空间是不吸收电磁能量的理想介质。2.1.4 反射波传播反射波传播 当电波在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面时,如果界面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时会产生镜面反射,由于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所以入射波
25、会在界面上产生反射,如图2.3所示。图2.3 反射波与直射波 通常,在考虑地面对电波的反射时,按平面波处理,即电波在反射点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同界面的反射特性用反射系数R表示。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2.5)jRR e反射波与直射波的路径差为 (2.6)式中,d=d1+d2。2211dhhdhhddrtrt 通常ht+hrd,,故 (2.7)反射路径与直射路径的相位差 (2.8)2/称为传播相移常数。d2dhhdrt2 当传播路径远大于天线高度时,并假设一定的简化条件,则接收天线R处的总场强为(2.9)E0是自由空间单径传播的场强。在实际移动信道中,电波在低层大气中传播。由于低层大气不是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