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职院校的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地方 服务 人才培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0 说明说明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需要在实践层面研究政策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需要在实践层面研究政策0-1 学会理解政策、使用政策。把握方向、找到办法,多样化、多元化地实践创新。0-2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政策的阶段性和区域性问题。要有定力,更要与时俱进。上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理解上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理解与体会与体会1 1 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理解与体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理解与体会2 2 高职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实践题解高职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实践题解3 3 高职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向高职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向下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服务与人才下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
2、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定位选择与实践策略培养的定位选择与实践策略4 4 服务地方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5 5 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设6 6 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合作7 7 深化和挑战:高职的深化和挑战:高职的“服务域服务域”与与“发展域发展域”(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8 8 最终目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最终目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篇上篇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 相关政策理解与体会相关政策理解与体会近期的一个热点问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期的一个热点问题:发展现代职
3、业教育6月23日,国务院在时隔八年后,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农业部和扶贫办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把决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在下一步的发展规划里面。政府有关办学定位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地方本科和高职的发展政府有关办学定位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地方本科和高职的发展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会议之后,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讲话,在教育界内外引来了很大讨论和争议。1 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理解与体会高等职
4、业教育的政策理解与体会1-1 新动向: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新动向:领导重视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
5、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地要结合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工作,同步规划职业教育。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努力在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学生“双证书”、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部分本科高校转型等制度建设,以及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模式改革等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突破。二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创新办学模式,探索通过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发展股份制、混合所
6、有制职业院校,建立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注:葛道凯司长答记者:近期有媒体报道的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说法并不准确。决定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也就是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在现有情况下推动一批本科学校转型,这些学校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新建学校,但前提是要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今后基本走向是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1-2 新动向: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动向: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
7、育 三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务(职称)评聘、编制管理等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把全社会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教学一线中来。四是要推动职业教育治理创新。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成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把各利益相关方吸收到学校决策体系中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确保决策科学、按规律办学。五是要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高等职业
8、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限期整改、奖惩制度等。要将推进重大改革、健全办学标准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1-2 新动向: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动向: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3 之前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定位之前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定位 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基础之上的础之上的,目前处于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专科学历层次,这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主
9、要面向广大适龄青年,是为他们提供进入高校学习并获主要面向广大适龄青年,是为他们提供进入高校学习并获得就业技能机会的职业教育。得就业技能机会的职业教育。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
10、专门化知识底蕴。“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的多元办学格局。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的办学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
11、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与实际工作现场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注重与行业对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1-3 之前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定位之前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定位(续)(续)1.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2.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3.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舆论最关注的三大话题:舆论最关注的三大话题:1-4 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实践中的纠结实践中的纠结 政府
12、、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对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期望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甚至差异很大,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客观理性看待各种差异,高职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也有理性与非理性一面,也同样有合理与不合理的需求。有一种说法,此次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与其他普通大学相比,办学历史相对比较短,办学基础和条件相对比较弱,硬件条件还不够好、师资力量还不太强,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声誉度还不是很高。这600多所院校基本上是1999年后新建的学校,大多是师专、高职、电大等升格而来,它们建立之初在定位上就出现过摇摆的现象:一方面想往普通型、研究型教育上
13、去靠,另一方面,其地方性很强,服务于地方、走应用型道路才是它们的长项。现在政府引导其转型成应用型大学,是一种纠偏,是对其本身应用型、行业性、地方性的一种强化,指引其走一条正确的路线。因此,如果是这些学校本转职,与其说是一种“转型”,不如说是“回归”更贴切一些。一个负面影响:职业教育依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个负面影响:职业教育依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地方本科与其说地方本科与其说“转型转型”,不如说,不如说“回归回归”更贴切更贴切1-4 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 似乎理性?不应该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捆绑在一起。职教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如果以学历
14、等级为依据给职业技术划分层次,依然落入唯学历的陷阱。以学历等级为标准,在现有的淘汰机制下,职教仍难以跟普教平起平坐,仍是等而下之。现实的两难选择:现在我国还没有摆脱学历社会、文凭社会,如果职业教育靠学历、文凭达到顶端来拉动,盲目追求职教的学历层次,会助长新的学历主义,也不一定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地位和价值。在目前争论尚存的情况下,是否一定要去纠缠职业教育的学历情结,或者追求其独立体系的存在。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不赞成将应用技术型高校直接等同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因为除了高职院校及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职业教育外,在普通高校包括“985”大学里,也大量存在有着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本科职业教
15、育并不是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所独有。在在目前唯学历的教育环境下,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落实,把职目前唯学历的教育环境下,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落实,把职业教育完全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反而无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业教育完全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反而无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地方本科的摆脱:我们不是职业职业!?理性的看法(做法)与现实的差距理性的看法(做法)与现实的差距1-4 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与此同时可以预见,对高职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可以预见,对高职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高职院校将面对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和中职学校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
16、,双重压力,如何通过准确定位和内涵建设找到自己生存和生存和发展空间,发展空间,面临巨大挑战。1-4 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争议观点以及对高职发展的挑战 不必太拘泥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专业教育的学术不必太拘泥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专业教育的学术内涵界定。内涵界定。国务院这次职教会议释放出的改革信号核心是否可以理解为:缩小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已经迫在缩小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已经迫在眉睫。眉睫。1-5 重提:高职教育重提:高职教育“一二二一一二二一”模式模式 (张尧学)(张尧学)第一个“一”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整合企业与各种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平台,例如企业的设备可以“借”到学校并可以不
17、断流动;政府也可把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搬到学校,这样既减少了学校投入,又方便了企业和政府,提高了资源共享度。第一个“二”是人才培养要注意两个系统,即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把实验、实训、实习以及顶岗成系统的设计之后去实践。这两个“轮子”互相联系、紧密结合,这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更是难点。第二个“二”是学生毕业时要有两个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用工学结合或者是产学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找得到工作、找得到好工作,并且是企业和社会能用、好用的。最后一个“一”指学校是一个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成为服务终身学
18、习的机构。高职培养的学生不是管一辈子的。技术发展进步很快,不能说高职类学生毕业以后一辈子就靠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吃饭谋生。高职院校要建立一个“回炉”机制,就是毕业生们以后想换工作,或者想提高的时候回来重新学习,要让他们随时随地能够回得来。这个“一二二一”模式就是力图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其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改革办学和管理机制、改变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系统地设计和开发新的实践和基础课程以及加强基地建设等。1-5 重提:高职教育重提:高职教育“一二二一一二二一”模式模式16号文件有关高职教育的“关键词”(走对方向 找到方法)类型类型 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不可替代。高等教育一个类型
19、,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不可替代。顶岗实习顶岗实习 至少有半年时间,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至少有半年时间,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 校企组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校企组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双师双师”结构结构 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德育为先德育为先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技术领域和职业岗
20、位(群)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教、学、做教、学、做”一体一体 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工学结合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通过评估引导高职改革方向和办学(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院士):高职
21、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变革期,这个变革就是由原来的本科的压缩饼干式转变成一个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转化。其一,我们一直在认识上对升本与不升本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学校总是在犹豫,在犹豫的过程中间自觉不自觉地照着本科办。其二,许多高职院校的校舍、校园跟普通本科根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大楼、很漂亮的校园。生产实训基地也好,实验室也好,大都是在已经盖好的楼房内再去打墙,或者设在很高的一层层的楼房里面,在盖那个楼房之前,根本没考虑到要盖成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其三,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时,总是强调要多少硕士、多少博士、多少教授,忽视实践技能。1.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2.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
22、3.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教学艺术与效果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4.技术服务能力5.教学团队建设高职国家名师的关注点(高职教师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强调教师下企业实践?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基本原则导向 1.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参赛院校关注竞赛过程,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改革。如:物流竞赛首先定位高职岗位 2.高技术与高效率相结合: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技术含量和技能复合度高。如:数控比赛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应用 3.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突出职业道德与协作精神,反映企业发展对团队精神的要求。如:所有比赛不设个人奖,只有团队奖技能大赛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23、风向标”扣准产业技术发展脉搏:如2010“复杂部件造型和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紧跟产业行业技术升级:如2009“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比赛检验学校实训“真刀实枪”:如2009“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1-5 再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职业性、高等性再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职业性、高等性 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地缘性、区域性问题,依托的行业企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高职院校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宁静的校园确实适合朗朗的读书声,但很难实现职业院校融入园区、社区“车水马龙”式的社会性特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这所高
24、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靠的是真正解决企业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2 高职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实践题解高职地方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实践题解 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为此,学校应根据地方发展战略布局,瞄准区域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互动,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学生和专业建设的需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学生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有效整合与配置地方各种资源。要,有效整合与配置地方各种资源。因为,办学资源相对不足是地方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难题,如何善于整合各方资
25、源、用好有限资源,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3 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向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指向3-1 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实践中常见的问题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区域社会需要?如何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学校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难题?地方院校应该做什么样的科研,科研成果有多少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学校在区域文化建设上能做并做了什么?给区域辐射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学校为区域、为社区提供了哪些服务?地方(社会)对学校给予了怎样的评价?3-2 实践中的总结与借鉴实践中的总结与借鉴 武汉职院:武汉职院:学校的社会贡献力具体归纳为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社会影响五个方面。合肥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