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械第十四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起重机械第十四章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起重机械 第十四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四章起重机械安全目 录/CONTENTS 1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2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3 起重机械安全设计 4 起重机械安全防护系统及设置要求第1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意的,并使活动停止,同时可能导致人员伤(病)亡、物品损失(破坏)以及危害环境的意外事件。事故往往由危险引发,并使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处于危险状态。一、事故与安全基本概念1.事故、危险及危险源和危险因素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所谓安全,就是指系统处于能够免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客观状态,即在人
2、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一切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之中都不发生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物资损失以及生态与环境破坏等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具有多重概念和含义。充分理解安全的多重概念和含义,对实现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 安全的概念与系统安全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1)安全与危险相对立的概念。包括预知危险和消除危险两个基本含义,两者都是获得安全的必由途径且缺一不可,都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与安全的内在关系,由此已形成一种安全技术危险控制技术。2)安全与能量的概念。安全是对能量和危险物质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因此,限制和约束能量以及广义的隔离屏蔽技术是安全技术的重要分支。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
3、述 3)安全与多重属性。强化安全的成果性(弱化依附性),安全不仅是一种目的,更应该是成果和获得成果的手段,强调后者突显了人的积极主动性和良好的安全成果观。4)安全与系统安全。安全具有系统性,在功能、效率、时间、费用等约束条件下实现人员和设备等所受损害及损害风险为最小值。总之,从广义上讲,安全是预知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固有(或潜在)的危险,并为约束能量和消除危险而系统地采用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和行为防止灾害的总称。起重机械安全一定是一种系统安全。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员伤害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之间具有因果连
4、锁关系,可用图14-1 中的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加以形象描述。二、事故致因理论概述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图14-114-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示意图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20 世纪60 年代,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等人提出了用物理观点解释事故发生机理的能量意外释放(转移)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一种新概念: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或转移。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因此,各种形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转移)是构成伤害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伤害事故的预防为: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和转移,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
5、物质接触。2 能量意外释放(转移)理论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对伤害事故物理本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理论上把约束、限制能量并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用安全的能源物质代替危险的能源物质;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防止能量和危险物质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屏蔽设施;在时空上把能量或危险物质与人隔离。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近几十年比较流行的是“人-物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关联事件可概括为: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物的因素不安全状态,两者运动轨迹在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中顺序
6、延伸。当两类因素运动轨迹在时间、空间上相接触(交叉)时,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伤害事故的预防为: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人-物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3 人-物轨迹交叉理论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综上所述,安全概念、事故特性以及事故致因理论等都说明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即通过对危险的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限制和约束能量的释放和转移,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并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可使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这就是事故预防原理的基本观点。为了有效地预防事故,应单独(或同时)采取以下方式: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
7、全状态(包括限制和约束能量);同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采取隔离屏蔽防护措施,使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安全状态不在同一时空相关联。事故预防原理为起重机械安全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三、安全工程基本原理1事故预防原理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潜隐性和突发性,人的“冒险”和侥幸心理以及事故损失的严重性和不可挽回性等,都使得安全工作必须遵从强制原理不经被管理者同意即可采取控制行动。安全强制原理主要体现为安全第一原则和安全监督原则。2 强制原理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安全工程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第一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安全监督原则;科学技术原则;系统安全原
8、则。3 安全工程基本原则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由安全工程原理可知,危险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层次:1)控制危险源和危险因素,形成本质安全化。2)降低事故发生频率。3)降低事故严重程度并控制损害。四、事故预防的危险控制技术1危险控制的目标和类型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微观危险控制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设计视角,其六种具体方法按措施等级顺序分别为:消除危险、预防危险、减弱危险、隔离危险、危险联锁、危险警告。措施等级越高,危险控制效果越好,故应优先采用高等级措施。2 危险控制技术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1)消除(根除)危险。避免事故发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根除)危险,从根
9、本上杜绝危险或将危险控制到无害化程度来达到系的根本安全,即实现本质安全化。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装设安全制动器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2)预防危险。当现阶段难以做到完全消除危险时,应进入预防危险阶段,可采取的预防性技术措施包括:安全系数法;故障最小化(优选目标之一),即增大安全阈,用可靠性技术降低故障率,在线安全监测监控体系,设备的修复和报废等;故障-安全设计(Fail-Safe),即通过合理的故障技术设计(包括部分或全部中断生产,或使系统处于低能量状态等),使系统自动避免进入可能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危险状态,从而保证系统安全,如电气系统中的熔断器、行程开关及工作
10、原理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3)减弱危险。在无法实现消除和预防危险时,可采取减弱危险的措施,如薄弱环节设计(接受小损失设计)、能量缓冲装置、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避雷装置、减振装置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4)隔离危险。把人员与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隔离,包括物理屏蔽和空间分离两种措施。物理屏蔽措施更为可靠和常见,如实物隔离(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人员(个体)防护设备(防毒服、防护面具)、逃逸和营救设计(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安全距离、遥控作业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5)危险联锁。系统自动防止逻辑不相容事件(在不正确的时间上或错误的顺序等)发
11、生从而终止危险进一步发展,包括闭锁、锁定、联锁,通称为联锁。联锁是最常用的安全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机电设备上常和隔离措施并用。6)危险警告。包括视觉告警和听觉告警(最好两者组合),如发光、信号灯、旗帜和彩带、标志和标记、符号和告警词语、发声、音乐、警铃、提示语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防失误技术主要针对人的失误行为。人的失误是指人的某种失常行为,其结果已偏离规定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界限并产生不良后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表现为当事人在系统中直接引发事故的错误行为,一般可以看做是人失误行为的特例。由于引发人失误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防止人失误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除教育、训练(矫正行为)等方法外,
12、应尽可能优先采取技术措施防止人失误(其目标与危险控制时间)。五、事故预防的防失误控制技术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1)用机器(或装置)代替人。对于工作人简单重复的一般操作行为,其人失误的概率为10-2 10-3,若用机器或装置代替人操作,则机器故障率(一般为10-4 10-6)远远小于人的失误概率。因此,在工作人容易失误的地方,优先采用机器(或装置)等自动技术代替人操作,既可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失误。但应注意人机功能合理分配的问题。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2)冗余系统。含有冗余元素的系统称为冗余系统。采用冗余系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人的可靠性
13、、防止人失误的有效措施。防失误冗余系统主要有两人并行操作、人-机并行、机-机并行、审查等。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3)防失误设计(Fool Proof)。防失误设计是一种专门的系统设计方法,其能使系统自动具有正确动作而防止人失误,或人失误后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功能,一般可包括:利用器物的不同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用联锁装置防止误操作或使人失误无害化;采用紧急开关装置等。4)良好的人机工效。重点解决人-机-环境系统人机工效设计等,包括最简单易行的各种警告措施。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广义的起重机械系统实质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物、环境)系统,也构成系统安全的三要素,若其中每一
14、要素自身都能独立地成为实现系统安全的充分条件,即可实现系统本质安全化(intrinsic safety)。最能体现本质安全化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1)系统安全性主要依靠系统自身内部(非系统之外的附加方法)来主动实现。2)该系统中人对机、物、环境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六、事故预防的本质安全化原理1起重机械本质安全化概念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人类经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与其所处社会、经济、科技等相适应的系统本质安全化。除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本质安全化素质以外,起重机械本质安全化的源头应主要体现在设计,即体现于起重机械“全寿命”的各阶段,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包括故障诊断)、拆卸
15、、运输、监督监查、报废及处理等,还应考虑机器系统的各种状态,包括正常作业状态、非正常状态和其他一切可能的状态。总之,起重机械设计是系统安全的源头。2起重机械系统本质安全化设计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1)本质安全系统建立原则。安全先于经济;设计先于使用;可行设计措施不能推给用户施行,不能轻易使用遗留信息代替设计技术手段来解决安全问题;设计缺陷不可轻易用信息弥补,现有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的设计缺陷应作为遗留风险通知用户。3 本质安全化根本原则第一节 安全工程基本原理概述 2)本质安全设计技术优先顺序原则。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系统设计中能直接解决安全问题的技术措施,即本质安全技术(不包括使用专门的安全
16、防护装置);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建立专门的安全防护系统;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遗留风险信息通知用户(文字、符号等);附加预防技术措施(紧急状态及使用过程),如紧急开关、逃逸装置、装卸搬运、人员进入及退出等。3)用户可采取的安全措施。劳动防护、作业场地与环境安全及安全管理等。3 本质安全化根本原则第2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起重机械是用来对物品进行起重、输送、装卸或安装等作业的机械设备,其特殊的功能和结构形式,使起重机械和起重作业方式本身具有以下安全特点:1)势能高,动能大,能量积聚;货种繁多,形态各异(有时甚至是危险品);高空悬吊空间运动过程复杂而危险。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
17、建一、起重机械与起重的安全特点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2)金属结构体形高大,工作机构构造复杂,四大机构多维运动,庞大结构整体移动,拥有大量形状不一、运动各异的可动零部件,全系统危险点多而分散,增加安全防护难度。3)长时间带重载覆盖作业场地、设施和人员,空间移动范围大,加大危险的影响范围。4)机上机下群体作业,多道工序顺次组合,多人参与协调工作,动作信息交流困难,相互配合难度很大,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发生意外。相关作业人员直接接触暴露的活动部件,潜在许多偶发的危险因素。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5)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地面设备多而杂乱,人员集中、场地限制、气候影响以及现场多伴有热、
18、电、燃、爆等多种危险因素,都对设备和作业人员形成较大的安全威胁。综上所述,起重机械和起重作业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多,影响范围大,凸现了其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相关人员在起重机械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所有环节上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害事故。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重物超载、吊具破(损)坏、绳扣断裂、物件捆绑不牢、挂钩不当、意外脱钩、电磁吸盘突然失电、起升(变幅)机构主要零部件故障或损坏(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断折、相关安全防护装置失效等),都可能引发吊运重物坠落的危险事故另外,处于系统高位置的无防护非固定物体以及系统零部件破坏后掉落等,也可能引发重物坠落的危险事
19、故。二、起重安全事故类型1 重物坠落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1)由于操作不当(如超载、臂架变幅或回转过快等)、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等原因,使倾覆力矩增大,导致起重机倾覆。2)由于风载荷或坡度载荷等作用,起重机械沿倾斜路面或轨道发生不应有的位移。3)使用不当(超载、运动干涉、相关安全防护装置失效)以及安装过程失稳等,会导致金属结构破坏、坠臂、倒杆或支腿垮塌等。2 金属结构破坏、垮塌、失稳倾覆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由于起重机械可运动部分与其他固定物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隔离)距离,使所吊重物及运行或回转的金属结构对人员造成夹挤;运行机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对人员造成碾轧伤害等。
20、3 夹挤和碾轧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起重机械自身高度大多超过安全防护临界高度(2m),相关安全防护装置缺失(或不当)以及违规操作等,都可能使相关人员在正常操作、高处维护检修、拆装以及安全检查等环节面临从距离地面2m 以上的高处坠落的危险。4 人员高处跌落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在输电线附近作业的起重机械,其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若与高压带电体距离过近感应带电或触碰带电物体等,都可引发触电伤害。另外,电动起重机械上的相关人员也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5 触电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相关人员身体与起重机械运动零部件接触引起的绞、碾、戳等伤害,液压起重机械液压元件破坏形成高压液体喷射所
21、造成的伤害,系统运动中飞出物件的打击伤害以及起重机碰撞等。6 其他机械危险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搬运高温及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毒化、腐蚀性以及其他有害物等危险品时,由于物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可能会导致相关人员烫伤、腐蚀、粉尘、有毒物等的伤害。7 由物料导致的危险损害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起重安全事故具有如下特性:1)事故高发性且趋于大型化、群体化、恶性化等。随着起重机械大型化和行业高速增长趋势以及普遍而广泛的应用,国内起重行业进入事故高发期,事故率显著增加,大型事故时有发生,单起事故有时就会涉及众多人员,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惨状,并经常伴随大面积设备、设施的损坏和环境污染破坏。三、
22、起重安全事故特性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2)事故的突发性和集中性。起重事故多数会在没有预警情况下突然发生,特别是重物坠落和金属结构倾覆垮塌,有时甚至没有避让空间或逃离通道。另外,起重机械可能会出现在同一设备上集中发生多起不同性质伤害事故的现象,这在其他类型机械中是不常见的。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3)事故影响严重性。起重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失(坏),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居事故之首的重物坠落,一旦发生往往会伤及相关人员,造成伤亡严重的恶性事故。位居事故第二的金属结构垮塌、失稳倾覆事故,也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4)事故发生环节
23、的全面性。起重机械“全寿命”期各阶段的所有环节都可能发生事故,其中起重作业中发生的事故最多。5)事故发生具有行业特点。起重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建筑、冶金、机械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与上述行业拥有起重设备数量多、使用频率高、作业复杂、条件恶劣等有关。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6)事故类型与起重机械类型相关。起重伤害事故统计表明,居前三位的伤害事故是重物坠落、金属结构失稳垮塌、夹挤和碾轧。重物坠落是各种起重机械共同的易发事故。另外,桥式起重机的夹挤事故、汽车式起重机的倾覆事故、塔式起重机的倒塔折臂事故、室外轨行式起重机的失稳倾覆事故以及大型起重机械的安装事故等都具有典型性。7)事故伤害涉及的人员范
24、围广且集中。起重事故中司索工、起重工等直接相关人员受到伤害的比例最高,其中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低下的群体是事故高发群体。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起重机械由驱动装置、工作机构、取物装置、操纵控制系统和金属结构组成,如图14-3所示。四、起重机械构造与安全图14-314-3起重机械的组成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1)各工作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及取物装置。几乎集中了起重机械所有的可动零部件,它们功能不同、类型繁多、形状复杂、正反交替、时动时停等,通过彼此协调动作共同完成物品的空间移动,是起重机械正常工作的危险区(使相关人员面临危害健康的风险)。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2)起重机械各机构
25、的危险程度不同。起升机构实现重物垂直方向的移动,是最直接和重点的危险区。运行、回转、变幅等机构实现物品的水平移动,工作区域面积大,涉及人员多、环境复杂等,是起重机械上又一重点危险区。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3)起升机构中的制动器、卷绕系统和取物装置等直接与作业对象发生联系,并需要作业人员介入,再加上取物装置与吊运物品构成联系,从而使操作区范围扩大,并不断变化成为机械伤害的高发区,也成为安全防护的重点和难点。4)运动着的高大金属结构上的作业人员及司机室内的工作人员,面临着坠落、夹挤碾压、紧急状态逃生等潜在危险,是应该关注的另一个危险区。第二节 起重机械安全系统构建 5)移动式支承装置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