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跨文化交际概论(全套课件319P).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219097
  • 上传时间:2022-08-07
  • 格式:PPT
  • 页数:319
  • 大小:3.2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跨文化交际概论(全套课件319P).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文化 交际 概论 全套 课件 319
    资源描述:

    1、跨文化交际概论跨文化交际概论1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目目 录录第二章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四章第四章 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第六章第六章 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第五章第五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七章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2 第二节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

    2、二二 关于交际的概念关于交际的概念 三三 关于语言的概念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一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学科背景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学科背景 二二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必要性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必要性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 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第二章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一一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 二二 民族性格民族性格 三三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一一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二二 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 三三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4 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人际关系

    3、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一一 角色概念角色概念 二二 角色关系角色关系 三三 角色关系的变量角色关系的变量 一一 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二二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三三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第一节第一节 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5 第二节第二节 代码与文化过滤代码与文化过滤第四章第四章 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 一一 关于规范和规则关于规范和规则 二二 规范和规则系统规范和规则系统 三三 规范系统的文化冲突规范系统的文化冲突 一一 文化过滤及代码系统文化过滤及

    4、代码系统 二二 明指意义和暗涵意义明指意义和暗涵意义 三三 句法意义和认知意义句法意义和认知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行为与规范系统行为与规范系统6 第二节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第五章第五章 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一一 社会语言差异社会语言差异 二二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三三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一一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二二 语言表达的间接性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三三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7 第二节第二节 语篇结构差异的对比分析语篇结构差异的对

    5、比分析第六章第六章 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 一一 语篇及其相关概念语篇及其相关概念 二二 语篇的文化差异研究语篇的文化差异研究 三三 语篇差异与语境因素语篇差异与语境因素 一一 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结构差异 二二 语篇结构差异的相对性语篇结构差异的相对性第一节第一节 跨文化语篇差异的相关研究跨文化语篇差异的相关研究8 第二节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第七章第七章 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一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二二 非言语行为的功能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一一 身姿语的文化差异身姿语的文化差异 二二

    6、 手势语的文化差异手势语的文化差异 三三 表情语的文化差异表情语的文化差异第一节第一节 非言语行为的类型与功能非言语行为的类型与功能 四四 体距语的文化差异体距语的文化差异9 第二节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八章第八章 性别差异、性别歧视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一一 性别文化与性别角色性别文化与性别角色 二二 性别差异与交际规范性别差异与交际规范 三三 跨性别交际的文化冲突跨性别交际的文化冲突 一一 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女权运动与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二二 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 三三 语言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性别

    7、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第一节第一节 性别差异及跨性别交际性别差异及跨性别交际10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 二二 关于交际的概念关于交际的概念 三三 关于语言的概念关于语言的概念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11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1.1.文化文化 “文化”的概念古已有之,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汉刘向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晋束广微补

    8、亡诗由仪)一一 关于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一)文化的定义12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13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

    9、确的。然而专家们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以说各有千秋。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Tylor)和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功能性和制度性能性和制度性。14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视为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

    10、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15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着眼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还有两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更准确、更直接。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前者突出了民族内部的规范民族内部的规范,后者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之间的差异。16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Goodenough)指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

    11、终端产品知识组成”。本尼迪克特(Benedict)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17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广义广义: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通常情况下,提到“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狭义方面,即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18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

    12、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2.2.文化定势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文化定势。19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在文化学研究领域,通常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概念具有层次性,一种整体文化中往往包含了各种不同的

    13、次范畴“变体”,形成某种文化圈内的亚文化圈。亚文化产生于亚群体,亚群体是某个民族内部的群体分化,他们在亚群体中享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规范以及认知模式。不同亚群体之间在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大同”的一面,也有“小异”的一面。20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1.1.交际的符号性交际的符号性 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明和运用符号的过程。在人类的文化创造中,人类不断把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转化为一定的具体可感的形

    14、式或行为方式,从而使这些特定的形式或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构成文化符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习俗或法则。(二)文化的特征(二)文化的特征21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文化的符号性导致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交际是文化的编码、解码过程,语言是编码、解码的工具,也是它的传承和储存系统。我们可以把文化概括为“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模式指文化的规则性和稳定性;符号指代表现实的语言、非语言或其他什么东西;而意义则指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是人们对所处社会中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诠释。

    15、22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2.2.民族的选择性民族的选择性 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必须植根于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总是以相对集中聚居并有共同生活历史的民族为区分单位的。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文化的疆界通常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貌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所谓民族性主要也是指文化上的特性。23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因此文化具有选择性。人类可供选择的行为规则是无限的,然而每一特定文化所选

    16、择的规则是有限的。文化这一集体无意识的不可避免的产物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人们会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观察别人行为的窗口,其结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无意识地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道理的。24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观念的整合性观念的整合性 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可以被理想化地推定可能出现在某一社会或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为之中。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世界观、价值观念等文化的核心成分,尽管不属于行为范畴,也会像电脑一样为人们编制行为和思维程序,规定交际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以

    17、及编码过程,因此世界观、价值观等常被称为“文化实体”、“民族性格”。25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整个民族文化又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由价值选择结果为出发点的“文化内核”,这样的文化内核就像遗传因子一样无所不在地渗入该民族的所有文化细胞之中,发挥着整合文化的潜在作用,从而使整个文化产生一种保守性、内聚性、排异性和对外来文化要素的同化力。文化的整合性是一种文化得以自我完善和形成独特面貌的动力。26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4.4.动态的可变性动态的可变性 文化的稳定性也是相

    18、对的。一方面,既然文化是一种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采取的手段,那么当生存条件有了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要发生变化,这是文化可变性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从一种文化的外部而言,文化传播、文化碰撞可能造成其内部要素和结构的量的变化,也可能促使这种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进化、退化、没落、重组或转移等结果。27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表层文化结构(物质形态)的变化,无论从速度和质量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层文化结构(精神形态)的变化。比如现代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要比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变化明显得多。所以“同国际接轨”是有

    19、限的,因为能“接轨”的多数属于文化结构的表层,而不是它的深层。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深层文化的差异、冲突都是无法避免的。28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者是相通的。没有交际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只有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的目标。二二 关于交际的概念关于交际的概念(一)交

    20、际的本质属性(一)交际的本质属性29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1.1.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 在正常交际中,人们惯常的交际行为是无意识的,或意识性很弱;但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的交际行为有时会是有意识的,或自觉的。这意味着在与文化背景相似的人交际和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际时,交际行为是有差异的;也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或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某些与对方文化规范相悖的无意识行为恰好被对方意识到,可能就会产生特定的消极反应。30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

    21、言文化、交际和语言2.2.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过程,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编码是一个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如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一个对从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31 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共享同一或相近的语码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而仅仅共享同一语言符号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把握也许更重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文化背景)文化背景 (2)交际情景)交际情景 (3)代码系统)代码系统第一章第一章

    22、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2 3.3.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 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必须遵循某些规则,除了固定的词法、句法等语言规则之外,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这些规则,他们之间的交际并不困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些规则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之间的交际会变得困难。从另一角度看,只要人们掌握了有关的文化规则,有效交际就是可以实现的。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3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往往会对彼此交际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背

    23、景和交际情景中进行的,而且交际行为有其固有的语言规则以及语用规则,因此交际过程是一个交际双方对彼此的交际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的过程。这种预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交际环境因素及其与交际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化和语用规则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运用的灵活程度。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4 语言交际在本质上属于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构成,必须具备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信息论认为,一个信息传播系统的构成,必须有信息输入(X)和输出(Y)以及处于共同的变换(R),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信息传播可描述为:

    24、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二)交际的构成要素(二)交际的构成要素35 通常来说信息传播系统的构成包括七个环节:1.1.传播者传播者(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2.2.编编 码码(传播者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运用某种语言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3.3.信信 息息(传播者编码的结果)4.4.通通 道道(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物质媒介)5.5.接收者接收者(信息接收者)6.6.解解 码码(接受者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为意义的过程)7.7.反反 馈馈(接收者对所接收的信息所采取的相应

    25、行为的选择)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6 1.1.交际媒介与语言符号交际媒介与语言符号 (1 1)交际媒介与符号)交际媒介与符号 语言交际是一种交换活动,也需要一种媒介,需要一种能代表确切含义的“符号”作为交际的中介。简单地说,“符号”就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由形式形式和意义意义两个要素构成。人类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三三 关于语言的概念关于语言的概念(一)语言是交际工具(一)语言是交际工具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

    26、际和语言37 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是使用方便。声音是每个人都能发出来的,没有“重量”,便于携带,张嘴就能说,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二是容量最大。几十个语音单位(音位)通过排列组合构成几千个音节,组成数十万个词语,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或现象。三是效果最佳。说话可以大声疾呼,也可以慢声细语;不管多么复杂的道理,动人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38 (2 2)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符号的特征 “符号”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荀子对此作出了论断: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

    27、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从本质从本质上来说是任意的上来说是任意的;另一方面,特定的名称和特定的意义一旦结合在一起,常常就会具备所谓的“理据的可探究性理据的可探究性”。任意性通常就单个符号而言,符号 组合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根据的。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39 2.2.交际工具与辅助工具交际工具与辅助工具 (1 1)文字)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仅次于有声语言的交际工具。文字的创制使语言由凭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成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

    28、式,从而克服了语言在交际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同语言比较起来,文字属于辅助性的。同语言比较起来,文字属于辅助性的。首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离开了语言,文字就没有了依托。其次,从人类历史 的发展来看,文字出现之前,语言早已存 在几十万年了,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40 (2 2)盲文和手语)盲文和手语 盲文和手语属于特殊群体使用的交际工具。盲人通过触觉触摸硬纸版上凸出的圆点符号来进行“阅读”。手语的使用对象是聋哑人,它不是一般正常人交际时伴随的手势,而是一种视觉符号。

    29、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3 3)旗语、灯语和号语)旗语、灯语和号语 这些符号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能传递的信息也是很有限的。41 1.1.思维依托于语言思维依托于语言 “言为心声”,“言者,意之声”,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们头脑中“内部状态的外部表现”,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一系列词”。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二)语言是思维工具(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说什么”或“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因为“说什么

    30、”和“怎么说”只是思考的结果,“想什么”和“怎么想”才是思考的过程。42 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即想的过程和想的结果,实际上都离不开语言。因为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单句;一些比较复杂的叙述和论证,更非得借助于许多句子,甚至是语段和篇章才可能说得清楚。43 2.2.语言取决于思维语言取决于思维 语言是人创造的,是特定民族精神创造活动的

    31、结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在从事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时的体验、感受和经验,莫不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可以说,语言就是人类所建立的、通过特定语言就是人类所建立的、通过特定思维方式所感知和认识的关于外在物质世界的镜像。思维方式所感知和认识的关于外在物质世界的镜像。按照学者们的说法,客观物质世界(存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由思维决定的语言“样本”,语言本质上是“被领悟的存在”。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44 语言中概念体系的构成取决于我们的思维,也就是取决于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一种

    32、客观“存在”假如尚未被我们所认知,没有编入语言的概念体系,没有赋予一定形式的语言符号,那么在我们的语言中就没有这样的“存在”。相反,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许多事物、现象和事件,由于已经构成了概念和叙述,而成了语言概念体系的一部分。第一章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述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交际和语言 既然语言取决于思维,而特定的思维方式又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那么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差异就是顺理成章的现象了。45 第二章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一一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二二 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三三

    33、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46 认知模式的差别可能表现在思维活动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方面。一一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无领域依附无领域依附”文化的人们具备更强的把某一组成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具有较强的解决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把某些组成成分从环境中离析出来并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解决。“领域依附领域依附”文化的人们具备更强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具有较强的统摄整体问题统摄整体问题的能力,能领悟事物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辩证的、内在的有机联系。47 1.1.整体思维的特征整体思维的特征 东方人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34、属于“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一)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一)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直觉的整体性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不依靠逻辑思维推理,而是讲究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领悟,即灵感或顿悟。和谐的辩证性和谐的辩证性。善于发现事物的对立,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以达到整体系统之平衡;善于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以达到和谐。48 2.2.分析思维的特征分析思维的特征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这是一种“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加以分门别类,把复杂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细节或简单要素,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各细节、各要素在整体中的性质、

    35、地位、作用和联系,从而了解其特殊本质。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49 3.3.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差异表现很多,举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差异表现很多,举例)中医与西医中医与西医 中国传统国画与西方传统油画中国传统国画与西方传统油画 中西方饮食中西方饮食50 1.1.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特征 (二)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二)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具象思维具象思维由类比、比喻和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抽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

    36、、分类等途径加以系统化、精确化,并形成相关体系。从本质上看,不同民族都具有这两种思维方式,但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侧重和选择。从总体上看,传统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51 中国人的思维偏重具象性:中国人的思维偏重具象性:以“实”形式表示“虚”概念,以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逻辑性联系可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通常不需准确定义的概念、严格程序的推理,象征意味浓,思维的结果也以整体性感悟为归宿,不必条分缕析,追求精确。西方人的思维偏重抽象性:西方人的思维偏重抽象性:以第二信号(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作为思想或思维的工具;以各种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

    37、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52 2.2.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 反映在语言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倾向是: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结构。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英语抽象化、逻辑性较强。比如荀况劝学与培根论求知都论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但说理的方式截然不同。劝学多用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不直接点明主旨,读后仔细思考,意义深刻;论求知用的是陈述分析法,以冷静的逻辑论证阐明主题,条分缕析,说服力强。53 3.3.两种思维方式在文字上的表现两种思维方式在文字上的表现 世界上的文字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西方文字属于表

    38、音文字系统,拼音字母与语言中的声音单位(音素或音节)相联系,以形标音,是线性文字。西方文字的这种特点是西方人重抽象思维的必然结果。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字形与语言中的意义单位(语素)相联系,以形写意,而且形、音、义三位一体,是平面型文字。汉字的这种特点是中国人重具象思维的必然结果。54 定势定势是一种思维定势,过于一般化的、过于简单化的、过于忽略细节的、过于夸大某种信念的认知方式。定势往往带有既定的信念和情感。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二二 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一)民族中心主义与定势偏见(一)民族中心主义与定势偏见1.1.定势与偏见定势与偏见 偏见偏见是对事实调查之前就已形成了的判断,

    39、或不成熟的评价。一般来讲,它是一种对某一群体的否定的态度,因为它是一种以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一种反感心态。55 根据自身群体的标准评价其他群体,并认为其他群体是低下的;对不同群体成员持有敌意,因为对方的存在威胁着本群体利益;对不同群体持有反感,但通常自己不承认有偏见;与不同群体人相处时产生“不自在”感,回避或不愿与其接触。偏 见 在 人 际 交 际 中 的 表 现56 2.2.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民族自尊、民族优越感的极端心态所产生的一种定势与偏见;指某个民族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

    40、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对立起来。57 古代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很强的民族中心主义,这是过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产物。古代中国之所以叫做“华夏”,因为这是大国之号;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称谓前都要冠以“大”字。同时古代中国又把那些非华夏文化的民族称之为夷、戎、蛮、狄。事实上,其他民族和国家亦然。西方这种民族中心主义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人使用“野蛮人”来称呼世界上其他民族;英国人把本初子午线确定在伦敦附近的格林尼治,画地图时也把欧洲视为世界的中心。美国人则以“新世界”的中心自居。58 1.1.“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的消极影响(二)民族中心主义与交际距离(二)民族中心主义与交

    41、际距离 民 族 中 心 主 义 对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危 害 第一,关于自己文化的一些信条形成了某种社会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狭隘的、排外的狭隘的、排外的。第二,一般都把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归入某种特定的文化定式某种特定的文化定式。第三,首先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正常的、自然的,再将其他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结果是抬高自己的文化,贬低别人的文化抬高自己的文化,贬低别人的文化。59 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很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交际距离。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方方面面,包括说话人对对方的蔑视态度,以及说话人说话的内容、速度、口气等。交际距离是难以直接测量的,但又是人们非常敏感地能感觉到

    42、的。也就是说,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对交际距离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某些言语手段的知觉和对非言语手段的领悟,说话人的轻蔑态度往往溢于言表,反感情绪难以掩饰。60 交 际 距 离 实 际 上 是 交 际 中 产 生 障 碍 的 心 理 距 离 (1)漠不关心的距离:漠不关心的距离:对不同文化群体成员漠不关心,或麻木不仁,缺乏敏感性;(2)回避交往的距离:回避交往的距离:有意识地回避或限制与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交往;(3)蔑视反感的距离:蔑视反感的距离:对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反感或敌意,或表现出一种蔑视的态度;(4)心理补偿的距离:心理补偿的距离:当不同文化群体发生灾难、遭受损失时,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43、。61 2.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态度的积极态度 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文化相对主义”。任何文化都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却没有优劣之分。一种文化中的行为只能用该文化自身的准则去理解和评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事实证明降低民族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弊端的有效途径是创造机会,加强不同文化群体的接触。62 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自信。对西方文化的适度了解只会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会让他们对目的语深层文化有更多了解,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我们应客观分

    44、析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打破思维定势,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持正确的态度,消除传统的偏见。63 心理环境指人这一主体对客体环境的认知、态度以及如何利用环境等心理状态。从跨文化交际来说,集中体现在“隐私”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看,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这样隐私就成了一种与人交往的选择性控制机制,它制约着我们与谁交往和不与谁交往,制约着我们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地方与人交往,制约着我们同别人交往到什么程度。三三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64 (一)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一)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家”的文化

    45、,个人的存在价值与“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人的隐私存在于群体与群体之间,大都属于群体内部的秘密,具有很强的集体功利性。维护隐私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不同群体之间以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表现。这种隐私观的外化表现就是“墙”,“围墙心态”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说到底,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崇尚群体隐私的心态是集体或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1.1.中国文化的群体隐私观中国文化的群体隐私观 65 2.2.西方文化的个体隐私观西方文化的个体隐私观 西方文化中的隐私一般是关于个人的信息,以及个体认为与社会伦理道德不相符合的想法和事情,是个体价值利益的体现。维护隐私是尊重个性和人权,是崇尚个人主义

    46、的表现。在社会中,他们是独立的;在单位中,他们也是独立的;在家中,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为此他们需要构筑自己个人的领域。美国人崇尚空间,通过空间来构成个人领域,以调节与别人的交往。他们的界限意识十分敏感,他们需要一段空间距离来保护自己周围那块无形无影的领地。66 涉及个人隐私,中西方的差异特别明显,并产生了关于“社会社会关心关心”和“隐私侵犯隐私侵犯”的冲突。(二)社会关心和隐私侵犯(二)社会关心和隐私侵犯1.1.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67 在中国,所谓个人的隐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心。人们不经允许可以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可以事先不打招呼突然到朋

    47、友家串门,领导可以在任何时候去下属家看望 人们喜欢议论别人,不少人喜欢传递“小道消息”。议论者从未有侵犯别人隐私的感觉,“侵犯隐私者”也会安全无恙,因为法律上没有侵犯隐私的明文规定。因此在中国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最怕的是“众口铄金”、“人言可畏”。68 在美国文化中,年龄、工资、日记、私人信件、宗教信仰、家庭关系无不被看成隐私。隐私权在个人取向的社会中被视为是合法的、合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人们的安全需求。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拥有私人汽车、私人房间、私人电话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时间表安排活动,不必顾忌别人他们与谁交朋友、与谁相好、与谁结婚等都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哪怕父母亲都不过

    48、问,而且这些私事受到法律保护。69 2.2.中西方隐私调节的方式中西方隐私调节的方式 中国人常把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憎好恶以及个人态度等)视为隐私,对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的方式自我节制的心理压缩的方式。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态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或达到社会和谐。美国人则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隐私,他们通过关闭的门来保护自己,一旦门被关上,就自动传递出“请勿打扰”的信息。或者他们会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熟人,以保持自己的独处。70 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一一 角色概念角色概念 二二 角色关系角色关系 三三 角色关系的

    49、变量角色关系的变量第一节第一节 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角色关系与跨文化交际71 有效的交际不仅依赖于对文化背景的认识,也依赖于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而社会环境对交际来说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交际情景”。交际情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交际者:交际者:某一交际行为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者包括说话人(信息发出者)和听话人(信息接受者)。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从社会交际的目的来分析,可以分为文化型、职业型、专业型、普通型等类型。交际场景:交际场景:最重要的是物理场景(包括空间场景和时间场景)。72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身份的行为的期望,人们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角色关系

    50、。一一 角色概念角色概念(一)角色的社会学含义(一)角色的社会学含义 我们就置身于纷繁复杂的角色关系的网络之中,并被要求通过交际去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根据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谈话内容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对我们承担的角色的期望,不符合社会规范,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会被社会所 接受,我们将会受到冷落,受到疏远或受到排斥。73 如 何 判 断 角 色 在 交 际 中 是 否 达 到 了 某 一 社 会 期 望?(1)行为是否符合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即是否选择了准确的角色;(2)角色表现是否恰当,即行为是否已达到有关文化评价的规范或标准;(3)行为是否令人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跨文化交际概论(全套课件319P).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190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