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应用文写作-第十章-科技文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财经应用文写作-第十章-科技文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经 应用文 写作 第十 科技 文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章第十章 科技文书科技文书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科技文书的含义和作用 科技文书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中,用以记载研究成果,传播科学信息的一种实用文体。科技文书是总结、交流、传播、推广、运用科技成果的必要手段,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媒介,是沟通科技工作者与交流者之间的桥梁。它成为广大科学研究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文体。它作为最新科研成果的载体,在交流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理论上有所建树,必须学会写好相应的科技文书,熟练掌握科技文书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对于大学生和
2、研究生来说,科技文书的写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取得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甚至还会影响毕业后的工作方向。二、科技文书的分类和特点二、科技文书的分类和特点(一)科技文书的分类(1)论文类,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工科毕业设计说明书等。(2)报告类,如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3)说明类,如产品说明书或科普文章等。(二)科技文书的特点 1科学性科学性 2创新性创新性 3专业性专业性 4规范性规范性三、科技文书的写作要求三、科技文书的写作要求(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追求严谨的文风(三)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节第二节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 一、学术论文概述(一)学术论文的含义和
3、作用 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论说性文章,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个课题研究成果的书面反映和描述。具体讲,学术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学术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工程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描述与概括、阐释与说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诠释、公式、图示等手段,阐明各种问题的本质、特征、原理、定律的一种实用文体;第二,学术论文是对人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工程技术实践进行科学探求的书面成果,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事物、事理
4、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的发掘;第三,科技论文要求探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新课题,提供新的学术信息,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成果,要力争在所论述的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尽管科研成果的反映形式是多样的,但论文是记录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的最为简便实用的方式。没有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科研成果无法为社会所知,科研的社会价值便无从实现。撰写论文既是科研活动的结果,也是科研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文科论文的写作,从选题、构思到表达,论文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科研的过程,脱离写作活动,课题的研究就难以展开。学术论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承载功能,承
5、载科学研究成果;二是传递功能,传递科学信息;三是指导服务作用,指导社会生产实践,为经济建设服务;四是培养考察作用,学术论文是培养和考察研究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和很重要的标准。(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1按写作目的划分按写作目的划分(1)交流性论文是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的一般性论文,其目的在于学术探讨,发表一家之言,这种论文选题比较自由,写法比较灵活。(2)考核性论文也可以称为规范性论文,其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它是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评定的依据,也是高校检验学生学习成绩、业务水平的依据。在高校,考核性论文分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三种。2按研究领域和对象划分按研
6、究领域和对象划分(1)社会科学论文,习惯上被称为文科论文。与理工科论文相比,文科论文有着突出的社会性特点。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宽广,研究对象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它的读者更为广泛,除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外,有文化的社会成员都会接触文科论文。它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样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文科论文带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倾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并常常表现出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政治倾向性。根据研究角度、研究方式和论文写作方法上的差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分为论证型论文、考证型论文、诠释型论文、调研型论文等多种类型。(2)自然科学论文,也称理工科论文。如果说文科论文更突出社会性、思想性,理
7、工科论文则更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研究方法的差异,自然科学论文可分为理论型论文、实验型论文、观测型论文等类型。3按学科性质划分按学科性质划分 按学科性质划分,学术论文可以分为基础学科学术论文和技术应用学科学术论文两类。(三)学术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 2.理论性理论性 3独创性独创性二、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二、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 学术论文最基本的内容有10项:题名、作者及其所在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一)题名 题名又称标题,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用准确、精练的文字反映论文最重要的学术信息,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采用副标题,以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
8、内容。(二)作者及其所在单位 本项内容主要指论文责任者,必须是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的直接参加者。有多个作者时按贡献大小排名,其要素包括真实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地区),邮政编码等。(三)摘要 摘要又称提要,是论文基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背景、方法和结论。篇幅一般为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四)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为了检索的需要而从文中选出用以表示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应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和相关专业性主题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一般为38个词。它不考虑语法上的结构,也不一定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仅仅是将几个词语简单地排列在一起。(五)引言 引言又称
9、前言、序论、绪论、导言,是论文的开端。主要介绍研究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中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研究设想和方法、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的写作应言简意赅,避免与摘要雷同。(六)正文 正文又称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集中体现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在这部分里,作者要充分展开论题,对所研究的课题和获得的成果做详细表述,深刻地进行理论推导和理论分析,周密地进行逻辑论证,切实地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和见解。正文撰写时采用的结构方式有以下几种。1.并列式。将总论点分为若干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为并列关系,内容紧紧相连,分说不同的小问题。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纲目清楚。其思路是:先
10、概括整体,再逐一展开,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2.递进式。将总论点分为若干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层层深入、逐步上升的关系。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符合认识事物的过程。其思路是:将总论点分解为起点和发展,后一个问题总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最后获得结论。3.过程式。将研究过程作为整体结构,其思路是:发现问题、研究、实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4.综合式。兼用上述方式,根据文章内容灵活运用。(七)结论 结论又称结语、结束语,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也是对引言中所提问题的回答。主要应阐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研究出了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课题研究的展望等。结论不是正
11、文各论点的简单重复,而是集中表述经分析、论证、提炼、归纳后的总观点和最终的结论。结论的写作要求精练、准确、完整。(八)致谢 致谢又称谢辞,是作者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给予过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以示尊重他人的劳动。这并非完全出于礼貌和客套,而是讲究科学道德的表现,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治学上必须具有的思想作风。致谢言辞应恳切、简洁。(九)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绝大部分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撰写学术论文时,引用前人所积累的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作者对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程度,也是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参考文献应按论文所引
12、证和参考的文献资料的先后顺序,依次写明序号、作者(译者)、题名、期刊名、年份、期次及起迄页码等。若是专著,则应写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名称、版别等。著录格式应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十)附录 科研中有些与正文关系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材料,写入正文往往影响行文的条理性、逻辑性或精练性,这类材料则可作为附录编于正文之后,也可以另编成册。附录是学术论文重要的补充项目,适用于大型研究课题和篇幅较长的论文,并非每篇论文必备。此外,还有注释。注释是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的解释,原则上凡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加注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夹注,即段中注,注写在正文中,一律用括号标明,适宜全篇注释较少(只限三处)的文章;
13、二是脚注,即页下注,多见于出版书刊,标注在该页的下端,便于阅读;三是章注,即注在一章之后,一般书刊、特长论文中使用;四是尾注,即所有注释都放在文章结尾或全书末尾。文内统一编码集中注释,这种注释比较规范。注释出处一般顺序是:著者名、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以上是学术论文完整、通用的规范格式,在实际写作中,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结构。三、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一)把握各部分的写作要点。(二)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三)文稿的文字书写、行文款式要整齐、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正确。四、例文四、例文风险导向审计中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Resear
14、ch on Risks Assessment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at the Assertion Level in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Oriented Auditing Pattern郭巧玲GUO Qiaoling(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42)摘要 2006年颁布的中国审计准则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新发展,对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摒弃了原来的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但是目前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彻底地执行准则中的这部分规定。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基础有待发展,并且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
15、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包括:一方面在过渡时期允许采用原来的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另一方面由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积极探索风险综合评估方法。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认定层面 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549(2011)10009304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审计方法,以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与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设计相衔接,其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虽然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16、风险分别代表所评估风险的整体和部分,但是两者在数量关系上并不存在简单的加和关系,对其的风险评估中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得出的是整体结果,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等有关,也与总体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有关。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基于每个认定进行的风险评估,需要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种类和数量较多,并且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认定层次风险评估时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也因每个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及特定情况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中国研究风险导向审计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先进性和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面,对认定层
17、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笔者进行了国内外审计准则的比较,分析了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重在完善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准则和方法,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课题的重视。一、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一、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2003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对原有的审计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发布了三个新的审计准则: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330“针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ISA500“审计证据”(修订)”,并要求从2004年12月15日起实施。在新的审计准则引入了“重
18、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由原来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的审计模式相比,新准则强调将对客户情况的了解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包括内部控制),来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以此为导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将整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这三个准则的发布和执行,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和地位正式确立。中国审计准则2006年的重大修订吸取了国际审计准则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19、相关的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即审计风险准则的对照见下表。在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审计程序和方法方面,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趋同。(审计风险准则对照略)目前,中国国内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模型,都强调了对原有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单独评估方法的摒弃。陈毓圭(2004)认为,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做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同时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谢荣、吴建友(20
20、04)指出,首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过于简化,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存在缺陷。其次,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基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实际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并且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然而,国际审计准则规定认定层面风险评估既可以采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估方法,也允许采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单独评估方法。ISA 200“遵循国际审计准则的独立审计总体目标和行为规范”指出:“国际审计准则通常不单独提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是支持对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估。然而注册会计师可按照偏好的审计
21、技术或方法、实践中的考虑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单独或综合评估。这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以定量形式(如百分比)表示,也可非定量表示。”其中,“综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与“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相对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也就是不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将所有影响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风险评估;单独评估方法即通过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使用这两种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中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但是在准则全文中没有提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隐含着不允许采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单独评估方法的涵义。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注册会计师
22、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仅提到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是全书中采用的都是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评估方法,而不认可单独评估方法。该教材的相关表述如下:“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单独进行评估,本教材中通常不再单独提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只是将这两者合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在实践当中,目前中国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用传统的制度审计方法。在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会计师事务所中,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依然采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单独评估后,确定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例如,某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具体方法如下:在认定层面以单个审计目标来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将固有风险评估结果分为重大、中、低三档,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分为“控制有效”、“部分有效”、“无效”三种结果,最终来综合评估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分别确定后,最终对应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以下表为参照确定。(某会计师事务所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对照表略)二、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二、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目前,中国在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目前,中国在认定层面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按现行中国审计准则的
24、规定进行风险综合评估。未能按现行中国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风险综合评估。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理论基础有待发展(略)(一)理论基础有待发展(略)(二)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略)(二)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略)三、推进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风险评估的建议三、推进中国认定层面重大风险评估的建议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应在过渡时期暂时允许使用原来的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应在过渡时期暂时允许使用原来的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同时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共同积极探索风险综合评估方法,逐步有序推行风
25、险的方法,同时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共同积极探索风险综合评估方法,逐步有序推行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一)过渡时期的措施(略)(一)过渡时期的措施(略)(二)积极探索综合评估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的有效方法(略)(二)积极探索综合评估认定层面重大错报风险的有效方法(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4(2)2 秦荣生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反思秦荣生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反思J审计与经济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3 王宏霞模糊综合评价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的应用王宏霞模糊综合评价在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