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法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07章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法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事诉讼法学 07 民事诉讼 证据 法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21/7/261(最新整理)第07章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法学马工程2021/7/262第七章第七章 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证据第一节第一节 民事诉讼证据概述民事诉讼证据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与法定种类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与法定种类第三节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与保全2021/7/263本章导语本章导语n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证据是证明未知事实或已知事实真实性的根据。民事诉讼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特征。凡具有证据能力且具有证明力的证据才能够被法院作为定案的依据。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主要有理论上的分类与立法上的分类
2、两种类型。证据的收集可分为当事人收集证据和法院收集证据两种方式。民事诉讼的证据保全可分为诉讼前的证据保全与诉讼中的证据保全两种形式。n本章考核要求: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民事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理解证据能力与证据证明力的关系;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证人证言的主要特征;证据保全的效力。n本章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难点: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与法定种类;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与保全。2021/7/264第一节第一节 民事诉讼证据概述民事诉讼证据概述一、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据材料一、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据材料n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物质材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物质材
3、料或信息,即用于证明民事案件客观情况的事实。只料或信息,即用于证明民事案件客观情况的事实。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的事实,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的事实,才能称为民事诉讼证据。才能称为民事诉讼证据。n证据材料,即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用以证明案件事证据材料,即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实的资料。n民事诉讼证据均来源于证据材料,证据材料经过法定民事诉讼证据均来源于证据材料,证据材料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后,又能成为民事诉讼证据,即作为认定民程序查证后,又能成为民事诉讼证据,即作为认定民事案件事实的根据。事案件事实的根据。2021/7/265二、民事诉讼
4、证据的特征二、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一)客观性(一)客观性n证据的客观性,亦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的形式和证据的客观性,亦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的形式和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捏造或虚构的东西。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捏造或虚构的东西。n首先,证据必须以某种能够被人感知的形式体现出来,首先,证据必须以某种能够被人感知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证据的形式客观性。这就是证据的形式客观性。n其次,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其次,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就是证据的内容客观性。情况,这就是证据的内容客观性。n证据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证据不具有丝毫主观
5、的成分。证据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证据不具有丝毫主观的成分。2021/7/266 (二)关联性(二)关联性n证据的关联性,又称相关性,是指只有与待证的案件证据的关联性,又称相关性,是指只有与待证的案件事实之间存在事实之间存在客观的、内在的、必然的客观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事实,才联系的事实,才能成为民事诉讼证据。能成为民事诉讼证据。n首先,从形式上看,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存在逻首先,从形式上看,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存在逻辑上的联系,即人们运用逻辑规则可以从作为证据的事辑上的联系,即人们运用逻辑规则可以从作为证据的事实推导出案件事实。实推导出案件事实。n其次,从内容上看,证据的关联性要求每一个
6、具体的其次,从内容上看,证据的关联性要求每一个具体的证据必须对证明案件事实具有实质性意义,其中的联系证据必须对证明案件事实具有实质性意义,其中的联系必须是客观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是客观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021/7/267 (三)合法性(三)合法性n证据的合法性,也称证据的法律性,是指某种事实在证据的合法性,也称证据的法律性,是指某种事实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认定案件事实根据的适格性或者容许性。民事诉讼中作为认定案件事实根据的适格性或者容许性。证据的合法性具有以下三层含义:证据的合法性具有以下三层含义:n1 1从形式上看,证据必须具备法定的表现形式。我国从形式上看,证据必须具备法定的表
7、现形式。我国有八种法定证据形式。此外,某些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有八种法定证据形式。此外,某些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必须用某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予以证明。必须用某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予以证明。n2 2从取证方法看,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调查从取证方法看,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和方法调查收集。收集。民诉法解释民诉法解释第第106106条规定:条规定:“对以严重侵害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实的根据。”2021/7/268n3
8、 3从证据的使用程序看,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法从证据的使用程序看,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才能成为定案根据。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定的程序才能成为定案根据。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审理前的准备阶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认可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视为质证过段认可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视为质证过的证据。的证据。n证据三性的关系证据三性的关系n证据的客观性是证据的自然属性,也是证据的客观性是证据的自然属性,也是最本质最本质的属性。证的属性。证据的客观性是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础。证据的关联性是在据的客
9、观性是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础。证据的关联性是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对证据特征的进一步揭示,体现了证据对客观性的基础上对证据特征的进一步揭示,体现了证据对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和价值。证据的合法性是在关联性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和价值。证据的合法性是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证据提出的法律要求,体现了诉讼证明与日常生基础上对证据提出的法律要求,体现了诉讼证明与日常生活中普通形式的证明的本质区别,体现了证据的法律属性。活中普通形式的证明的本质区别,体现了证据的法律属性。2021/7/269三、证据能力和证据的证明力三、证据能力和证据的证明力(一)证据能力(一)证据能力n证据能力是指某一证据材料在诉讼上可被容许采纳为证据
10、能力是指某一证据材料在诉讼上可被容许采纳为认定案件事实根据的一种认定案件事实根据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法律上的资格。大陆法系称之。大陆法系称之为证据资格,英美法系则称为证据的可采性。为证据资格,英美法系则称为证据的可采性。n然而,证据的可采性与有无证据能力有时并非完全一然而,证据的可采性与有无证据能力有时并非完全一致。凡无证据能力,便无容许其为证据的资格;虽有证致。凡无证据能力,便无容许其为证据的资格;虽有证据能力,有时因审判人员的审查判断,如认为已有充分据能力,有时因审判人员的审查判断,如认为已有充分的证据、立证价值甚微或已无必要时,也不得予以容许的证据、立证价值甚微或已无必要时,也不得予以容许
11、或采纳为诉讼上的证据。或采纳为诉讼上的证据。2021/7/2610(二)证据的证明力(二)证据的证明力n证据的证明力,或称证据力,是指证据的证明力,或称证据力,是指证据能够证明案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件事实的能力。证据的证明力体现的是证据在证明待。证据的证明力体现的是证据在证明待证事实方面的作用大小与强弱、分量与程度。证事实方面的作用大小与强弱、分量与程度。n证据的证明力是由证据的真实性与关联性确定的。证据的证明力是由证据的真实性与关联性确定的。n从发展历史来看,证据的证明力的确定经历了从发展历史来看,证据的证明力的确定经历了“法法定证据原则定证据原则”到到“自由心证原则自由心证原则”的演
12、变。的演变。n证明力的认定是审判人员的职能所在。但是,即使证明力的认定是审判人员的职能所在。但是,即使在现代,也还保留着由法律直接规定证明力有无及大在现代,也还保留着由法律直接规定证明力有无及大小的做法。小的做法。2021/7/2611(三)证据能力与证据证明力的关系(三)证据能力与证据证明力的关系n证据能力是证明力的前提基础,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才有证明力证据能力是证明力的前提基础,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才有证明力可言,凡有证明力的证据,在证据能力上均具有适格性。可言,凡有证明力的证据,在证据能力上均具有适格性。n当事人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质疑,既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当事人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质疑,
13、既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也不存在互为前提的问题。也不存在互为前提的问题。n审判人员对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属于对证据形式要件进行的审审判人员对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属于对证据形式要件进行的审查判断,而对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属于对证据的实质要件进查判断,而对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属于对证据的实质要件进行的审查判断。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审判人员对证据进行审查判行的审查判断。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审判人员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完整内容。断的完整内容。n总之,对证据能力的采证属于形式要件的认定,它涉及证据的总之,对证据能力的采证属于形式要件的认定,它涉及证据的合法性;对于证据证明力的采证属于实质要件的认定,它涉及合法性;对
14、于证据证明力的采证属于实质要件的认定,它涉及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2021/7/2612四、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四、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1 1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2 2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3 3有助于法院查明事实真相。有助于法院查明事实真相。2021/7/2613第二节第二节 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与法定种类与法定种类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分类n(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n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与传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
15、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通过来证据。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通过第一来源的途径所直接获得的证据。所谓传来证据,是第一来源的途径所直接获得的证据。所谓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并非从第一来源渠道而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并非从第一来源渠道而是经过传抄、复制、转述等中间环节和辗转过程而形成是经过传抄、复制、转述等中间环节和辗转过程而形成的第二手以上的证据。的第二手以上的证据。2021/7/2614n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但是,我们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因此低估了传来证据的作用。也绝不能因此低估了
16、传来证据的作用。n我国我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诉法解释民诉法解释和和民事诉讼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证据规定确立了有关书证的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确立了有关书证的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运用的一般规则。运用的一般规则。n1 1原始证据优先原则。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应当原始证据优先原则。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应当优先收集、提供、采纳原始证据。优先收集、提供、采纳原始证据。n2 2补强证据规则。即传来证据必须与原物、原件相补强证据规则。即传来证据必须与原物、原件相互印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互印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2021/7/2615在下列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出示书证的复制件:在下列情况下,当事人可
17、以出示书证的复制件:n(1 1)书证原件遗失、灭失或者毁损的;)书证原件遗失、灭失或者毁损的;n(2 2)原件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经合法通知提交而拒)原件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经合法通知提交而拒不提交的;不提交的;n(3 3)原件在他人控制之下,而其有权不提交的;)原件在他人控制之下,而其有权不提交的;n(4 4)原件因篇幅或者体积过大而不便提交的;)原件因篇幅或者体积过大而不便提交的;n(5 5)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通过申请法院调查收集)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通过申请法院调查收集或者其他方式无法获得书证原件的。或者其他方式无法获得书证原件的。出现上述情形,法院应当结合其他证据和案件具
18、体情况,出现上述情形,法院应当结合其他证据和案件具体情况,审查判断书证复制品等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审查判断书证复制品等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2021/7/2616(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n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在理论上可以把证据分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在理论上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n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证据,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n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或其记载的实物证据,是指以客
19、观存在的物质形式或其记载的内容来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主要包括物证、书证、内容来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主要包括物证、书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2021/7/2617n言词证据具有以下特点:言词证据具有以下特点:n第一,言词证据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第一,言词证据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n第二,言词证据较易失真且不易固定。第二,言词证据较易失真且不易固定。n实物证据具有以下特点:实物证据具有以下特点:n第一,客观性较强。第一,客观性较强。n第二,可变性较强。第二,可变性较强。n第三,间接性较强。第三,间接性较强。显著的互补性显著的互补性2021/7/2618n区
20、分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针对言词证区分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针对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收集、质证和认证规据与实物证据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收集、质证和认证规则。则。n在民事诉讼中,收集言词证据应当主要运用询问或录音、录在民事诉讼中,收集言词证据应当主要运用询问或录音、录像的方法;收集实物证据则主要采用勘验、搜查、扣押、查像的方法;收集实物证据则主要采用勘验、搜查、扣押、查封、冻结等方法。封、冻结等方法。n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都应当通过当庭质证才能作为认定事实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都应当通过当庭质证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的根据。n在对言词证据与实物证
21、据进行审查判断时,必须辨明两种证在对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时,必须辨明两种证据的不同特征。对于言词证据应主要审查证据的提供者是否据的不同特征。对于言词证据应主要审查证据的提供者是否存在使证据失实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实物证据,应着重审查存在使证据失实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实物证据,应着重审查证据是否被伪造、篡改,是否因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而证据是否被伪造、篡改,是否因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而失真等。失真等。2021/7/2619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n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联系的不同,可把证据分为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联系的不同,可把证据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直
22、接证据与间接证据。n直接证据,是指仅凭其自身的证明作用就能够直接证直接证据,是指仅凭其自身的证明作用就能够直接证明案件某一待证事实的证据。明案件某一待证事实的证据。n间接证据,是指仅凭其自身的证明作用不能直接证明间接证据,是指仅凭其自身的证明作用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某一待证事实,必须与其他有关证据结合起来才案件的某一待证事实,必须与其他有关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该待证事实的证据。只有若干间接证据组合起来,能证明该待证事实的证据。只有若干间接证据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才能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才能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2021/7/2620n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
23、接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应当针对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各自特点,将两种证应当针对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各自特点,将两种证据结合起来使用。据结合起来使用。n在间接证据的使用方面必须遵循以下规则:在间接证据的使用方面必须遵循以下规则:n(1 1)单个间接证据不能单独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单个间接证据不能单独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n(2 2)间接证据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并且必须具有关联性;)间接证据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并且必须具有关联性;n(3 3)各个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印证,不)各个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印证,不存在矛盾;存在矛盾;n(4 4)运
24、用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体系进行推理时,所得)运用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体系进行推理时,所得出的结论应当是肯定的、唯一的。出的结论应当是肯定的、唯一的。2021/7/2621 (四)本证与反证(四)本证与反证n根据证据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可把证据分为本证根据证据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可把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本证,是指一方当事人为证明其事实主张,与反证。本证,是指一方当事人为证明其事实主张,提出能证明该事实主张存在的证据。反证,是指一提出能证明该事实主张存在的证据。反证,是指一方当事人为证明其抗辩事实主张而提出的旨在推翻方当事人为证明其抗辩事实主张而提出的旨在推翻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待证事实的证据。对方当事人主张
25、的待证事实的证据。n本证与反证一般不能并存。本证与反证一般不能并存。n本证的证明标准要求更高,必须使法官达到确信本证的证明标准要求更高,必须使法官达到确信的程度;反证的证明标准则低一些,只要足以动摇的程度;反证的证明标准则低一些,只要足以动摇法官的心证、使待证事实真伪不明即可。法官的心证、使待证事实真伪不明即可。2021/7/2622二、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二、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定种类n(一)当事人的陈述(一)当事人的陈述n当事人的陈述,是指当事人当事人的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庭所作出的陈述。庭所作出的陈述。n特征:真实性较强;具有偏特征:真实性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