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校公开课).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3210553
  • 上传时间:2022-08-05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校公开课).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初三 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 上册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导学案 公开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导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要点: 1、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 1、通读文章,扫清障碍,做好批注; 2、把握线索理清结构: 3、初步赏析驳论文的写法和相关词句的含义。 (1)、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

    2、思)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 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2)、明确35自然段中的“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

    3、讽刺意义。 (3)、明确: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一、学习反馈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试卷( jun ) 卷( jun )起 抹( m )杀 泡沫( m ) 省(xng )亲 广东省( shng) 筋骨( g ) 花骨( g )朵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诬mi( 蔑 ) 高ling(粱 ) 栋ling( 梁) cu( 催 )促 大gi( 概 ) ki(慨 )叹 b( 博 )学 拼b(搏 ) 3、找出下

    4、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地大物搏(博 ) 前仆后记(继 ) 自期期人( 欺 ) 舍声求法( 身) 框骗 (诓 ) 不足为锯(据 )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该词语造句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句略)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句略)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句略) 三、合作探究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

    5、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示“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写出夸耀者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寄人篱下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3.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

    6、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副词“总”“简直”有什么表达效果?能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一个“总”字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你是如何理解“他信力”? “他信力”是运用仿词手法,由“自信力”仿拟而来的,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现象。“他信力”与“自信力”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睿智闪烁,妙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味道 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7、。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6、哪些人是“中国脊梁”?为什么称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

    8、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7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第二课时 四、展示质疑 1文中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

    9、一话是怎样理解的?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能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2课文一二自然段就鲜明地提出对方的论点与论据是错误的,作者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通过驳敌论据引出对方论的荒谬论点。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这是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文章除了直接批驳对方论点之外,还从哪个角度一步一步进行批驳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本课采用了多种反驳

    10、方法。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荒谬论点的论据,即三个“事实”,用批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对三个“事实”逐一批驳,以揭示敌论论点不能成立。再针对敌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揭露对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对方论证入手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根据对方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在驳倒敌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接着用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使正面观点利于不败之地。正面观点的确立又是对对方论点的间接批驳。从而证明了“中国人失掉自

    11、信力了”这一论点的荒谬。 4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本文巧妙地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据两种反驳方法,思路严密,驳立结合。 (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带有讽刺意味。 (3)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字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作者先用波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

    12、全面,深刻,有力,从而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随堂检测 1、给粗体字注音 脂( zh )粉 玄(xun )虚 省(xng )悟 渺(mio )茫 脊( j )梁 诓( kung)骗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 且介亭杂文,作者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是 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 。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敌论证 为突破口,采取 直接反驳

    13、和 间接反驳 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 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 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是指 求神拜佛,麻醉自己 。“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表讽刺否定 。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答: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

    14、、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以“勤奋”为开头,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 ,勤奋是 勤奋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 。 8、关于“真诚”“诚信”的名言、警句,你一定知道一些,请写出一些出来。 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树论据不久:只希望“国联” 靶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子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驳斥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驳斥古拼命硬干的人 为名请命的人 论据舍身求法的人脊梁 今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校公开课).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210553.html
    副主任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