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冷 空调 系统 智能 控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第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8.1智能控制智能控制 8.2电力电子技术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 8.3电子膨胀阀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电子膨胀阀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 8.4变频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变频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8.5制冷与空调系统电气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制冷与空调系统电气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 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8.1智能控制智能控制8.1.1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控制科学的发展同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都主要由人类的生产发展需求和人类当时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决定。从瓦特(J.
2、Watt)的用来调节蒸气机运行的飞球调节到1892年李雅普诺夫(A.M.Lyapunov)的博士论文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建立了从概念到方法的关于稳定性理论的完整体系。奈奎斯特(H.Nyquist)、伯德(H.W.Bode)关于反馈放大器的研究,奠定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单变量常系数线性系统,其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根轨迹法和频率法。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卫星及宇宙飞船控制的需要及计算机的发展,以多输入多输出变量控制为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重大发展,主要有美国卡尔曼(Kalman)的滤波理论和能
3、控性、能观性理论,前苏联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Bellman)的动态规划等,形成了以最优控制、系统辨识和最优估计、自适应控制等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状态空间描述法。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由于以上两种控制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因此对于具有以下特征的系统却难以解决对其的控制问题:(1)控制对象难以精确建模,或所建模型过于复杂,或建模代价太高。(2)控制对象的模型具有高度非线性。(3)复杂的任务要求,例如智能机器人系统、复杂工业控制过程、能源系统等。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采用传统控制理论已经无法解决此类
4、控制问题。然而,我们在生产实践中看到,许多复杂的生产过程难以实现的目标控制,可以通过熟练的操作人员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将熟练的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控制理论结合起来去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就是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目标所在。智能控制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控制对象及其环境、目标和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提出来的。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现代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学习理论、生物控制和激励学习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1.智能控制的定义智能控制的定义智能控制这个术语早在1967年就由利奥德斯(Leondes)等人提出了。定性地
5、说,智能控制系统应具有仿人的功能(学习、推理);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能处理多种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能以安全和可靠的方式进行规划,产生和执行控制的动作,以获得系统总体上最优或次优的性能指标。按照萨里迪斯提出的观点,可以把智能控制看作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三个学科的交集,即如图81所示的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图81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 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可定义为IC=AIACOR其中:IC智能控制(IntelligenceControl);AI人工智能(ArtificalIntelligence);AC自动控制(Automatic
6、Control);OR运筹学(Operationsresearch)。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如上所述,智能控制是一个多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的领域,因而它所包含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类型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多级递推智能控制;(2)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3)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控制模糊控制;(4)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5)基于规则的仿人智能控制;(6)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7)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8)学习控制和自学习控制;(9)基于可拓逻辑的智能控制可拓控制;(10)基于混沌理论的智能控制混沌控制。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2.制冷技术中应用的几种智能控制
7、制冷技术中应用的几种智能控制1)模糊控制我们知道,无论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还是现代控制理论设计,一个控制系统都需要知道被控对象(或过程)的精确数学描述,整体控制规律的设计都是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和要求的性能指标来进行的。对于许多情况下的被控对象(或过程)而言,要获得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它的特性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学解析式来表达,而且影响因素很多,相互交叉耦合,使其模型极其复杂,难于求解以至于没有实用价值。此类过程的变量多,各种参数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时变性,且过程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因此建立这一类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困难很大,甚至是办不到的。这样一来,对于这类对象
8、或过程就难以进行自动控制。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与此相反,对于上述难以自动控制的一些生产过程,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手动控制却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既然存在大量的模糊问题难以用传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解决,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人们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开始重新研究和考虑人的控制行为有什么特点,能否将无法构造数学模型的对象让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控制与决策,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数学去求解模糊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和精确数学有巨大区别的数学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是解决模糊问题的有效工具。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周围世界,在脑和神经系统中调整获得的信息,经过适当的存
9、储、校正、归纳和选择等过程而进行决策并反作用于外部世界,从而达到预期目标。遵循反馈和反馈控制的思想,人的手动控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总结成一系列的条件语句,即控制规则。运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这些规则,计算机就起到了控制器的作用。于是,利用计算机取代人,就可以对被控对象进行自动控制。在描述控制规则的条件语中的一些词,如“较大”、“偏差”等都属于模糊概念,因此采用模糊集合来描述这些模糊条件语句,即组成了所谓的模糊控制器。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1974年英国的马达尼(E.H.Mamdani)首次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气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DDC)更好的效果
10、。1975年荷兰的莱姆基(V.N.Lemke)和基克特(W.Kickert)研究了热水站的模糊控制,使这个传统方法难以进行控制的多变量非线性对象实现了稳定可靠的控制。1976年丹麦的拉森(R.M.Larson)和奥斯特加德(J.J.Ostergaard)进行了双输入双输出且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和非线性特性对象的模糊控制,控制效果良好。1977年帕皮斯(C.Pappis)和马达尼(E.H.Mamdani)等人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1979年中国的李宝绶、刘志俊等人开始了模糊控制器的研究工作,用连续数字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模糊控制器的性能,并与传统PI控制器进行了性能比较。19
11、81年王以治等人对模糊语言和模糊文法进行了研究。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龙升照等人对人机系统中模糊变量的隶属函数和模糊控制的自调整形式也进行了探讨。1983年日本的安信等人用预测模糊控制方法对电气化铁路列车的运行和停止进行了控制,并达到了节能1114的效果。邓聚龙对模糊控制过程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有关模糊控制的稳定条件。1984年涂象初提出了把模糊控制和常规调节器相结合组成混合型的调节器。1988年邓聚龙提出了最小信息量的最优模糊控制。1990年陈常样应用自寻优模糊控制,在电气传动方面模糊控制理论有相当多的应用,如异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逆变器供电电机控制、矢量控制以及伺服
12、系统控制。近年来,日本兴起了模糊控制热,据统计,日本的采用模糊控制的变频冰箱、变频空调器已占到市场的80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糊逻辑和模糊控制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在制冷领域,模糊控制已经成功地用于变频冰箱、变频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中。例如,根据冰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测得多室温度值和得出相应的温度变化率,运用模糊神经推理确定冰箱内食品温度,进而控制变频压缩机的转速、风扇运转和风门的开闭,达到最佳的运行状况和最佳的保鲜效果。神经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记忆用户的调节要求、环境温度、门开启次数和取放食品等使用情况,预置于控制程序中,然后自动地借助专家系统选择最佳控
13、制方案。空调器的模糊控制就是通过传感器获得室温变化、室内外温度、房间情况等大量数据,将这些实测数据与大量经验数据相比较,应用模糊理论使变频压缩机、电子膨胀阀和风机转速及风门这些执行机构做出相应的快速调节。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尽管当前模糊控制应用已经很多,但其实现仍主要是基于已有的专家经验知识和规则,通过增加一些规则调整方法来改善系统控制的性能。而控制规则的获取和调整是模糊控制应用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模糊控制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将模糊控制与其他优化理论、方法和控制技术相结合,提高模糊控制系统的性能,成为当前模糊控制领域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随着模糊控制技术在家用电器中应用研究的不
14、断深入,在控制策略方面从基于查询表方法的简单模糊控制发展到了与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的智能模糊控制,如传统控制方法与模糊控制构成复合控制,利用神经网络来实现模糊控制,采用非线性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进化算法对模糊控制的规则进行优化等。因此,如何实现模糊控制规则的获取和调整将是今后模糊控制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2)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神经的活动而建立的一种数学模型。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对脑和计算机交叉科学进行了研究,试图解决智能信息处理机理的问题。维纳(N.Wiener)在控制论一书中已经提出了反馈控制、信息和能的一些关系。当时在控制论的引导下
15、,很多学者把这些内容当作一个统一的主题进行研究。但控制学科、计算机学科和神经生物学各按自己独立的道路发展,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给学科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了障碍。直到近年来,智能控制才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蓬勃发展,人们开始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控制、计算机和神经生物学新的结合,以此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用常规控制理论和方法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神经网络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初,心理学家麦克洛克(W.S.Mcculloch)和数学家皮茨(W.Pitts)给出了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并研究了基于神经元模型几个基本元件互相连接的潜在功能。1949年赫布(D.O.Heb
16、b)和其他学者研究神经系统中的自适应定律,并提出了改变神经元连接强度的Hebb规则。1958年罗森布拉特(F.Rosenblatt)首先引入了感知器(Perceptron)的概念,并提出了构造感知器的结构,这对以后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1962年威德罗(B.Widrow)提出了线性自适应元件(Adline),它是连续取值的线性网络,主要用于自适应系统,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以顺序离散符号推理为基本特性的AI方法完全不同。在此之后,明斯基(M.Minsky)和帕佩特(S.Papert)对感知器为代表的网络作了严格的数学分析,证明了许多性质,指出了几个模型的局限性。格罗斯伯格(S.Grossberg)
17、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作使神经网络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提出了具有新特征的几种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结构。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1982年霍普菲尔德(J.J.Hopfield)在网络的研究中引入了能量函数的概念,把特殊非线性动态系统结构用于解决优化之类的问题,引起了工程界的巨大兴趣。1985年欣顿(G.E.Hinton)借用统计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Boltzman机模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模拟退火技术,保证了系统全局最优。1986年以拉梅尔哈特(D.E.Rumelthart)和麦克菜兰(J.L.McClelland)为首的PDP(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
18、ing,并行分布式处理)小组提出了BP反向误差传播模型,把学习的结果反馈到中间层次的隐单元,改变它们的权系数,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BP模型实现了明斯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多层网络的学习算法,使得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再次进入了全盛期。后来科斯库(B.Kosko)提出了双向联想存储器和自适应双向联想存储器,为在有噪声环境下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至今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广泛地进行着,特别是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将极具潜力的神经网络连接主义模型用于复杂系统的建模、辨识与控制,迄今已取得了很多成果,如系统的建模与辨识、PID参数的设定、极点配置、内
19、模控制、优化设计、预测控制、最优控制、专家控制、自适应控制、滤波与预测、容错控制、模糊控制、学习控制,甚至还应用于与控制有关的其他问题,如A/D转换、D/A转换、矩阵求逆、Jacobian阵计算、Lyapunov方程和Ricati方程求解等。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控制领域,是因为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它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和性质: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1)非线性。神经网络在理论上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这就给控制理论中困难的非线性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2)分布式存储信息。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等势分布储存于网络的各神经元,神经元间广泛连接,这样即使网络中部分单元损坏也不影响整体的性
20、能,网络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鲁棒性和容错性。(3)并行处理方式。使神经网络有实现大量复杂的控制算法的潜力。(4)学习和自适应性。利用系统过去的数据记录,可对网络进行训练,受适当训练的网络有能力泛化,即当输入出现训练中未提供的数据时,网络也有能力进行辨识。(5)数据融合。网络能够同时融合定量或定性数据,使其能够利用连接主义的结构将传统控制方法与符号数据的人工智能相结合。(6)多变量系统。神经元网络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型可方便地应用于多变量控制系统。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目前,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控制。专家系统是一种知识表达,适于逻辑推理。神经
21、网络则反映的是一种输入输出的数学映射关系,属于直觉推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可能产生更好的控制效果。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2)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不确定性和难以分类界定的事物,模糊系统是仿效人的模糊逻辑思维方法设计的一类系统。系统在工作中允许数值型量的不精确性存在。另一方面,神经网络在计算处理信息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容错性来自于其网络自身的结构特点,而人脑思维的容错能力正是源于这两个方面的综合思维方法上的模糊性及大脑本身的结构特点。所以,将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相结合便成为一种很自然的趋势。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一般来说,利用神经网络表达的模糊逻辑
22、控制器,必然引入学习机制,同时也给神经网络带来诸多结合的优点,如存储容量的减小,泛化能力的增加,特别是模糊逻辑处理时间动态系统的能力,可能为动态神经网络的研究带来根本出路。因此,无论从模糊逻辑,还是从神经网络控制研究的角度来讲,将神经元、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结合起来将代表这一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此研究方向上,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以扎德(L.A.Zadeh)为首的“FuzzyGroup”做出的。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3)神经网络滑模控制。这种方法将系统的控制或状态分类,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切换和选择,这样可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学来改进滑模开关曲线,
23、进而改善控制效果。(4)时间进化反转(BTT,BackpropagationThroughTime)。它先利用神经网络来构造一个模拟器以模拟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而再对系统进行在线控制。(5)神经网络自适应评判控制。这种方法与自适应评判法在平面上是一样的,作用网络产生控制指令,评价网络对本系统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奖励学习来实时对作用网络本身的状态变量(即权重)进行修正。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6)容错控制。这种方法由神经网络对系统装置进行故障诊断,一旦发现错误,即通知容错控制系统来及时调整其结构,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7)神经网络与常规控制方法结合。神经网络PID控制。利用神经网络在线整定P
24、ID调节器的参数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控制效果。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传统控制中自校正调节器的目的是在被控系统参数变化的情况下,自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消除扰动的影响,以保证系统的性能指标。此法依赖于对系统参数的辨识,本质上以线性模型来描述实际系统,因而其算法复杂,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不仅可以避免参数辨识,简化算法,而且可以延拓到非线性系统。(8)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9)完全神经网络控制。完全神经网络控制也称直接神经网络控制,包括神经网络反馈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非线性控制等。其特点
25、是辨识、估计、计算、控制等都是由神经网络完成的。总之,在短短的几年内,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人们对生物神经系统的研究与了解还很少,因此使用的神经网络模型无论从结构还是规模上,都是真实神经网络的极简单的模拟,所以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还非常原始,目前大都停留在仿真与实验室阶段。对于完整的、系统的网络体系,还有大量艰难而富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尚未解决,真正成功的在线应用实例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8章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元网络逼近非线性函数方面:现有的学习算法收敛速度太慢,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