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课件-PPT.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全心理学课件-PPT.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心理学 课件 PPT
- 资源描述:
-
1、江西理工大学资环学院 2019年3月1 1、概论、概论1.1安全心理学概述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心理现象 安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和研究方法 行为科学与安全心理学 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1.2安全生理与心理 人-机-环系统模型 安全生理 安全心理1.3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 人机工程学分析 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 个案事故分析 事故的流行病分析2 2、安全与心理特征、安全与心理特征2.1事故及事故的产生 安全和事故 对事故的影响因素2.2人的生活特征与事故关系 生物节律与事故 事故倾向性理论 生活事件与事故2.3心理特征与安全 心理过程与安全 与
2、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与安全3 3、生产过程中的心理、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安全变化与安全31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作业疲劳概述 疲劳的检测方法 疲劳的预防与安全3.2应激 应急的概念 应激源 应激的效应 应激的预防与控制 紧张心理的调节3.3职业适应性 职业适应性概述 职务分析 职业适应性测评 事务类职务及其适应性 技术和机能类职业及其适应性 职业禁忌4 4、生产过程中人的不、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行为4.1人的行为概述 行为的实质 人的行为个性差异和共同特征 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分析4.2人的行为失误 人的行为失误概述 与人的行为有关的事故模式 人行为失误的控制与预防
3、对策4.3人的可靠性研究简介 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简介 危险事件判定技术简介 行为控制图及其在安全中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功能核心测试组合方法 神经行为评价系统5、生产环境因素与安全5.1生产环境的采光、照明与安全 与生产环境照明设计有关的视觉技能特点 根据心理特征的照明设计原则5.2生产环境的色彩与安全 色彩的意义 生产环境的色彩应用5.3生产环境的噪声、振动与安全 生产环境中的噪声与安全 生产环境中的振动与安全5.4生产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与安全 人体的热交换与平衡 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 微气候环境的综合评价 微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措施6、激励与安全生产6.1激励概
4、述 激励的基本特征 激励的过程 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实践6.2激励与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激励原则激励实施应注意的问题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安全生产士气与安全生产人际关系与安全生产6.3安全目标管理的激励企业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具有下列作用安全目标管理中应注意的心理因素7、安全心理学实验简介7.1心理实验概述心理实验概念心理实验的类型与研究程序7.2心理实验方法简介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适应性方法信号坚持论方法心理物理量表法阈上感知的测量反应时法听觉实验视感觉和颜色视觉实验形状知觉(图形识别)实验深度与运动知觉实验学习与记忆实验常用心理实验仪器简介1、安全心理学概述 (1)安全心理学的定义 以解释、预
5、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科学。应用心理学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人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时的心理过程,旨在调动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防止事故的能力。(2)人的心理现象(3)安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起源于工业心理学 20世纪初:泰罗:“一个最优作业法”改善工人和管理层之间关系 19世纪末:冯特及敏斯特博格:冯特“构造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分解成感觉、意向等元素,研究研究它们相互关系;敏斯特博格应用到实践,“工业心理学之父”1924-1939年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工作满意度首要的是心理因素(工作安全、晋升机会、
6、工作方式、地公司位等,然后才是待遇问题);心理学走入工业和组织管理学领域。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管理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组织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安全心理学(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科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4)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和方法 研究任务: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系的安全问题,其任务是减少生产中的伤亡事故。理清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安全的关系;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组织、技术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研究对象: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但影响安全的因素和方面很多,其中
7、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人在安全生产中的认识过程,人-机-环境的关系;分析情绪、情感、意志、注意等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例如,1977年8月中旬的天,重庆某机床厂,女工王某中午下班回家吃饭时,因对孩子的管教同丈夫发生争吵,还不到上班时间王就怒气冲冲地进了车间。下午上班后,同事们发现此情况后,给予劝解和安慰,王某的情绪略有好转。到4点钟左右,她在取一个加工零件时,手滑,工件颁在大脚趾上,鲜血直流。幸好工件不重,没造成更大伤害。她自己事后说,当时老想着和爱人吵架的,思想集中不起来,结果出了事c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物理环境也没什”么改变,发生事故的关键
8、是心情不,从而影响了操作的准确性n可见,情绪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个性心理特征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高效群体;生理状态及其对心理的影响;实施安全教育和行为控制的心理学方法;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心理测量(P10):采用心理测验或精密仪器测量受试者的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注意信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和效度(真实性、准确性即能达到测量效果)两个基本要素(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对象的变化(4)模拟仿真: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模拟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5)行为科学与安全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工作本身
9、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保健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模式)、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行为的后果是报酬或惩罚将影响行为的重复性)斯坎伦和林肯的计划:强调协作和团队,满足需求和承认技能。麦格雷戈的X和Y理论:人是“社会人”或“自然人”。(6)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 人 机械和工具 环境(7)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对于个人:加深人们对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了解,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对于社会:可使安全管理部门制订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安全法规、条例、制度等,提高安全管理科学水平,合理改善和使用生产环境,有效安排作业流程,使之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
10、积极性。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P16(1)人-机-环境系统模型(2)安全生理 人体的感官系统:又称感觉系统,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的机构。感觉包括五官(眼耳鼻舍肤)感觉、运动感、平衡感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觉、温度感觉、本体感觉)、人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人体各器关、系统的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人的运动神经机能与供能系统:人的运动系统 人运动系统是完成各种动作和从事生
11、产劳动的器官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三个部分组成。人的供能系统 各种人体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供给是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化或酵解来实现。能量的产生 能量代谢 劳动强度:指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和紧张程度。劳动强度的分级 (3)安全心理 人的心理是同物质相联系的,它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脑的产物。人的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认真、马虎、负责、敷衍、细心、粗心、诚实、虚伪、勇敢、胆怯、能力 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观察、
12、记忆、注意、思维、感觉、想象力等 特殊能力:特殊活动的操作能力、节奏感、空间、颜色鉴别等 影响能力的因素有:素质、知识、教育、环境、实践、动机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力,简单的说,它是人们为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它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产生的态度。影响情绪的因素:社会的、工作的、家庭的、自身的 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安全心理学对事故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从人的因素出发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及其规律,提出预防措施。(1)、人机工程学分析
13、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大量的原始资料,从人-机-环三个方面找出事故的原因及其变动规律,找出哪些因素是人引起的,哪些是环境引起的。(2)、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 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可按照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工种,工龄,年龄,事故类型,性质,事故原因,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寻找事故规律。(3)、个案事故分析 (4)、事故流行病分析 回顾性研究 现况调查 前瞻性研究 1、安全及事故的产生 (1)安全和事故 安全:一般包括人的安全和物(机器设备、上作场所等)的安全两大方面,危害安全的直接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标准是指在工作中能容许的危险性,以此作为评价安全工作的情况和容许的操作标
14、准。事故:事故通常包括性质和后果两个部分,性质包括事件的多因素关系和事件的过程;后果包括伤害、疾病、物资损失和经济损失。国家经贸委2019年12月20日颁发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中将事故定义为:“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2)对事故的影响因素 人的个体因素 智力 按照一般想象,似乎智力和事故发生率之间存在负关系,即智力较高的人事故发生率较低。但是,研究结果并不十分支持这种想法。某些研究指出,仅在某些需要较高的判断能力的工种,智力高低才影响事故发生率的差异;而在一般工种,智力高低与事故发生率无明显关系。健康和体力状况 (与事故有关的身体缺陷最常见的是
15、视力和听力不足)疲劳 (疲劳可引起工作能力下降和事故增加)工作经验 年龄 性别 生活紧张 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因素 物质环境 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机器,设备的涌现,给工人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以前知识在实验室用的高功率激光束,已广泛用于服装工业的裁剪工序。工业类型 事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依工业类型不同,工种不同有较大差异。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越长,发生事故的机会也越多。照明 照明对人的心理因素将产生复杂的影响。如:疲劳、工作效率、事故、情绪 颜色 人对颜色的积极反应是天生的,不同颜色会改变人的心理、生理状态。颜色对心理的影响 颜色作用于人类的感觉,引起心理活动,改变情绪,影响行为。如由于冷色系列
16、颜色(蓝 青 绿)和暖色系列(红 橙 黄)引起的对冷与暖,兴奋与抑制,前进与后退等的感觉。颜色对生理的影响 包括对视觉工作能力和视觉疲劳的影响和对人体机能和生理过程的影响。噪声 噪声通常是指一切对人们生活与工作有妨 碍的声音。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如听觉疲劳,噪声性耳聋,爆发性耳聋等。对其他生理机能的影响 噪声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心理的影响 对信息传递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温度 工作环境的温度也会影响事故发生率。有研究指出,工作环境温度在摄氏20度左右,事故发生率最低;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他因素 机器设备的设计因素 机器设备设计是人机
17、系统设计的重要 环节,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前提。虽然人的因素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但机器设备的良好设计将大大有助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率。2、人的生活特征与事故关系(1)生物节律与事故 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的应用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是古代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2)事故倾向性理论 事故倾向性理论简介及其评价 该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某些人由于某些个性特征,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3)生活事件与事故 在人的生活过 程中,那些对本人 产生显著影响或关 键性变化的事件叫 做生活事件。(1)心理过程与安全 感知觉与安全
18、认识过程,指人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得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情感与安全 情感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意志与安全 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根据既定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进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自觉性:指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果断性:指人能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地采取决策。坚持性:指人在执行决定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自制力: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
19、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2)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省能心理:省能心理是指人类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获得最大效果。侥幸心理:逆反心理: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凑兴心理:群体心理:注意与不注意:(3)个性心理与安全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单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表明了一个人稳定的类型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性格与安全:“性格”一词源于希腊文,愿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气质与安全:气质就是日常所说的性情、脾气、它是一个
20、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活动的程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度(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如有人倾向外部事物、有人倾向内心世界)。】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在其活动中的表现,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外部表现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类型与测定: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决定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型、多血型、粘液型和抑郁型。气质与安全 为了进行安全生产,在安全管理中针对不同职工的气质类型特征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能力与安全 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人具有一定的能
21、力。工作绩效=能力动机 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安全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强度过大、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过度紧张、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或操作方法方式不合理等。1、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作业疲劳概述 疲劳: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状态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疲劳的分类:体力疲劳 精神疲劳 疲劳的种类:A局部疲劳局部疲劳、B全身性疲劳、C智力疲劳、D技术疲劳、E心理性疲劳 疲劳产生的原因:(1)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2)作业速度(3)作业态度(4)作业时刻(5)作业环境 疲劳的检测方
22、法 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等。(P 87)疲劳的预防与安全 疲劳的规律 (P 91)预防和降低疲劳的途径 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合理用力的一般原则 A随意性原则 B平衡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降低动作等级原则 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克服工作内容单调感 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生产组织和劳动制度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作业速度、休息日制度和轮班制等。2、应激 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况而操作者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就为应激。应激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应激是在系统偏离最佳状态
23、时出现的 (2)应激是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之间不平衡引起的 (3)应激的产生有动机因素的作用 当系统偏离最佳状态时,操作者往往通过适当的行动来校正偏差,偏离越大,校正的动机越大。应激源 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很多,可把它们分成四个方面:作业时的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应激的效应 在应激状态下,操作者的身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应激引起的效应,称为“紧张”,可总结为四大类:(1)生理身体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的变化(3)工作效绩的变化(4)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 应激的预防与控制 要消除一切应激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有时某些应激甚至是必要的,事实上有很多的人是在不利于它们健
24、康的压力下工作的。目前已经把很大注意力用来对付物理环境的应激,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物理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许多由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精神方面的应激源的影响必须给予重视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重新设计)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安全科学等有关理论,研究人、及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感觉环境、适当的工作岗位设计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条件,使人体每个系统所受到的负荷减小到最低限度。工作设计 组织管理 个人应付能力 紧张心理的调节 缓解和消除职业性紧张对职工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职工应付紧张的素质 开展职业心理咨询 紧张心理的自我控制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做
25、到客观评价,不做超过自己能力过大的职务和工作。简单的说就是量力而行。提高操作技能,注意积累经验,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稳定情绪、坚定意志和自制力。进行预演性训练。学会时间运筹。平时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自我说服,自我命令,自我激励,自我分析。自我放松等。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3、职业适应性 职业适应性概述 职业适应性概念 职业适应性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职业适应性包括很多内容,但由于场合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要点,如工作效率、无事故倾向、最低能力和特性要求,熟悉工作速度,意愿适应,个人背景。职业适应性评测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评测手段,对人的的身心素质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