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讲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讲义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研究 社会调查 方法 讲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实验研究一、实验研究的原理和程序(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进行测试(即前测)2.引入自变量x,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因变量(即后测);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如果没有,原假设不成立。通常分为二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受到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未受到影响。】猜想一下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会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吗?教师的期望会改变学生的成绩吗?(二)实验
2、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1.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一种因果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一项实验的自变量也许会成为另一项实验中的因变量。2.实验组和控制组 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是实验组 不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是控制组 3.前测和后测 两次测量的比较是找到因果关系的重要数据。(三)实验的基本程序 从一个有因果关系的简单明白的假设开始 根据实际条件决定一种合适的实验设计来检验假设 决定如何引入实验刺激或如何创造一种引入自变量的背景 制定一种有效的和可信的因变量的测量 建立实验背景,并对实验刺激和因变量测量进行预
3、实验 选取合适的实验对象或个案 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不同的组,并对他们进行详细指导 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前测 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刺激 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后测 告诉实验对象有关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原因,询问他们的实际感受,尤其是当实验对象在某些方面被欺骗时,这种说明更为重要 考察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检验假设是否被证实。【并不是每一项实验都完全包含这些内容,这些步骤的顺序也不是完全严格固定不变的】二、实验研究的特点 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最吸引人的地方】人工化的研究背景 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三、实验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1)实验室实验的优点
4、: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局限性: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原因之一就是较多的实验对象都是以大(中)学生为对象,这些对象与社会中的普通人存在很大的差别。之二是实验室的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别很大。(2)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在真实地生活环境中观察到人们的自然反应,但常常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条件进行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影响。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 社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常常被限制,严格的实验设计往往难以达到。在实验设计中,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
5、验,就被称作“准实验设计”准类似于、接近于、几乎是、半 准实验设计是在更好的实验研究无法实行时所使用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3.双盲实验 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例如:新药的药效实验 四、基本实验设计(一)经典实验设计 也称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有的也称为“双组前后测模式”。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控制组 2.对两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前测)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4.对两
6、组对象进行第二次测量(后测)5.比较和分析前后测的结果实验刺激的影响(二)复杂的实验设计1.索罗门三组设计实验组: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控制组1:前测1后测1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由于控制组2有实验刺激,而无前测,因而这个组中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只能归因于实验刺激。有了控制组2我们还能总结出交互作用的影响。2.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 控制组1:前测后测1 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 控制组3:后测3 这四组设计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实验设计,具有很多优点,离研究者最希望的目标很近。但是,在实际实验的时候包含有很多潜在的假定与前提:假定找到足够的实验对象,假定实验环境等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7、。【可能么?】这样就给实验带来了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与影响。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1.重大事件的影响 2.实验对象的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3.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案例: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某种经历是否会引起大脑形态变化的问题?1785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me)研究了同一胎产下的几对小狗和同一窝蛋孵出的几只小鸟。他有目的地长期训练每一对中的一只,而另外一只会得到同样良好的照料,但并不接受训练。然后,通过对动物的尸体进行解剖,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大脑表现得更为复杂,带有更多的褶皱和沟回。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
8、展使科学家们具备更精确地检测大脑变化的能力,他们运用高倍技术,并对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马克罗兹维格(Mark Rosenzweig)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Edward Bennett)以及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采用这些技术,历时十余年,进行了由16项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力图揭示经验对大脑的影响。理论假设为什么选择老鼠做被试就成了研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作者解释说,由于多种原因,使用啮齿类动物比使用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如食肉类或灵长类动物)更方便。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脑部,老鼠的脑部是平滑的,并不像更高等的动物那样曲折而复杂。因此,对其大脑的检测
9、和测量就更容易。此外,老鼠体型较小并且也不昂贵,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通常实验室的经费并不充足而且缺乏空间)。老鼠一胎多子,这就允许研究者将同一窝中的老鼠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作者最后指出,研究者培养了多种种系的老鼠,以便需要的时候把遗传作用考虑在内。在罗兹维格的研究中隐含着一种想法,即将饲养在单调或贫乏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相比,两者在大脑发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这篇实验报告所涉及的每次实验中,均采用了12组老鼠,每一组由取自同一胎的3只雄鼠组成。方法方法3只雄鼠都是从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选择的,它们被随机分配到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中。1只老
10、鼠仍旧与其他同伴待在实验室的笼子里,另一只被分派到罗兹维格称为“丰富环境”的笼子里,第三只被分派到“贫乏环境”的笼子里。记住,在16次实验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被安排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中三种不同环境(描述如下):1在标准的实验室笼子中,有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些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独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并没有冒犯米老鼠的意思),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物品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新玩具中选取一种放在笼子里”。实验人员让老鼠在这些不同环境里生活的时间从4周到10
11、周不等。经过这样不同阶段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人员将人道地使这些用于实验的老鼠失去生命,通过对它们进行解剖以确定脑部是否有不同的发展。为了避免实验者偏见的影响,解剖按照编号的随机顺序进行,这就可以避免尸检人员知道老鼠是在哪种环境下成长的。研究者关注的是生活在丰富环境下的与生活在贫乏环境下的老鼠的大脑所出现的不同。解剖老鼠的大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重和分析,以确定细胞生长的总和与神经递质活动的水平。在对后者的测量中,有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脑酶引起了研究者特别的兴趣。这种化学物质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脑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快、更高效。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是否发现了老鼠的大脑因为在丰富环境下或贫
12、乏环境下而有所不同呢?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结果 结果证实,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皮层是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面提到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组织中,这种酶更具活性。案例: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榜样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攻击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是目前世界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行为?班杜拉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13、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阿尔卡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这项研究。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既可以通过简单的地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研究问题及问题由来 人类攻击行为的来源是?为什么人们表现攻击行为?天生在生理上被设计成具有攻击性的 情境因素 攻击是被习得的 班杜拉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里完成的“社会学习理论”:他相信学习是人格发展中最为主
14、要的因素,学习发生于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波波娃娃”研究(the Bobo doll study)班杜拉认为,即使不是直接地奖励或者惩罚,行为依然能够以其他重要的方式得到塑造,比如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班杜拉和罗斯(Ross)为了证明攻击行为的榜样效应。“波波娃娃研究”实验指出参考了早期研究成果,证明了儿童在成人榜样面前的时候,乐于去模仿榜样的行为。理论假设研究者计划让儿童分别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榜样出现的新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他们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