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资格证知识宝典)教育目的.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师招聘资格证知识宝典)教育目的.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招聘资格证知识宝典 教师 招聘 资格证 知识 宝典 教育 目的
- 资源描述:
-
1、目录教育目的1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1、教育目的的概念12、教育目的的意义2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24.教育方针2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26、教育目的的三个基本层次2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38、教学目标的概念3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310、个体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311、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31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313、影响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41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目的的确立提出的要求41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4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4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81、素质教育的概念82、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2、的关系83、素质教育的特征8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95、素质教育的层次结构96、素质教育的内涵107、素质教育的意义108、“应试教育”其弊端与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109、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110、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11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
3、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3、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导向功能)(2)激励作用(激励功能)(3)评价作用(评价功能)(4)调控作用(调控功能)4.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明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
4、,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和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概念性质不同。“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内容范畴不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指向不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和“
5、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的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约束力不同。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6、教育目的的三个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
6、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8、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9
7、、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0、个体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简言之
8、,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是包括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康德、马斯洛、萨特等。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他看到了当时社会反动、恶的一面,实际上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扼杀了人的本性,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1、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言之,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社会本位论产生于1
9、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荀子和国外的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凯兴斯泰纳、孔德等。在西方教育史上,由于对个人与社会这一对关系有不同看法,有的重视个人,有的重视社会,他们往往把二者的关系看做是完全对立的,因而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就出现了对立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关系(比如怀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一般认为,个人和社会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1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10、展学说13、影响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社会制度不同,则其教育目的也不相同。(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1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目的的确立提出的要求(1)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2)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1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人的发
11、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经过多次变动,主要有: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78年,在新修订的宪法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
12、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
13、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高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律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14、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达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15、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上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与确立对于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对各级各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6、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4)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4、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5、德育的意义(1)重视德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自觉运用。(2)加强德育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3)加强德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6、德育的任务培
17、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出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7、智育的概念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智育的意义(1)智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智育是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3)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9、智育的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