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179092
  • 上传时间:2022-07-29
  • 格式:PPT
  • 页数:80
  • 大小:45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犯罪心理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十三 变态心理 犯罪 犯罪心理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 第一节:变态心理犯罪概述第一节:变态心理犯罪概述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 (一)概念(一)概念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认能力或控制能力。n(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别标准n 1、经验标准。、经验标准。n 2、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n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标准。n 4、统计学标准。、统

    2、计学标准。(三)变态心理的几种常见类型(三)变态心理的几种常见类型 1、精神病。、精神病。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3、性变态。、性变态。4、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5、神经症。、神经症。n 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n(一)生物学因素(一)生物学因素n 一些生物学的因素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一些生物学的因素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人的体质、要的作用。这些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活动等。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活动等。n(二)心理因素(二)心理因素n 人的一些心理因素,如情

    3、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人的一些心理因素,如情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理防御机制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有重要作用。n(三)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三)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n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这些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这些因素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巨大影响。素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巨大影响。三、变态心理与犯罪的关系(一)变态心理的发生率 多数调查

    4、说明: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犯罪人的变态心理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的变态心理患病率。(二)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 相对而言,在变态心理患者中,性变态、人格障碍与精神病的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由身心疾病与神经症引起的违法犯罪现象是非常少的。第二节:不同类型的变态心理与犯罪 一、精神病(一)精神病与犯罪 精神病的主要症状是各种精神异常。在精神异常状态上的患者并不都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但某些精神病人一旦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手段往往十分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严重。与实施社会危害性行为联系比较多的精神病主要有以下几类:1、精神分裂症。(1)单纯型。(2)青春型。(3)妄想型。(4)紧张型。2、偏执性精神

    5、病。(1)偏执狂。(2)类偏狂。3、癫痫性精神障碍。4、情感性精神病。(1)躁狂状态。(2)抑郁状态。(3)躁抑症。5、反应性精神障碍。6、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二)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1、动机不明或离奇。2、危害行为极端残忍而不符合常情。3、作案往往无预谋与计划。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一)人格障碍与犯罪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冲动型人格障碍。3、偏执型人格障碍。4、分裂型人格障碍。5、情感型人格障碍。6、轻佻型人格障碍。7、孱弱型、社会疏离、幼稚型人格障碍。8、怪癖型人格障碍。(二)人格障碍犯罪特点 1、一般带有偶然性。2、违法

    6、目的不明显。3、自我保护性差。4、作案类型多为攻击型、爆发型。5、常进行持续性犯罪。6、犯罪活动一般是单独进行。三、性变态 性变态又名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指性心理与性行为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对象、性身份、性目的或满足性欲的方式异常。(一)性变态与犯罪 1、恋童癖。2、近亲相奸癖。3、恋物癖。4、恋尸癖。5、异装癖。6、露阴癖与窥阴癖。7、摩檫癖。8、性施虐癖与性受虐癖。(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 1、性变态者作案一般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对侵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2、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会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避打击的反侦查手段。3、作案有一定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系列性作案。4

    7、、作案手段凶残,特别是性施虐狂表现更加突出。5、缺乏罪责感、焦虑感,抓获后比较容易交代问题,对犯罪过程能清楚地陈述。案例分析 少女失踪案1996年3月,10岁的娜塔莎在上学途中被一名名叫沃尔夫冈的男子诱拐,随后,她被沃尔夫冈囚禁在地下室长达8年多时间。娜塔莎失踪案一度成为奥地利最引人关注的悬案,直到2006年,娜塔莎才成功逃脱。就在娜塔莎重获自由数小时后,沃尔夫冈自杀身亡。2006年8月24日,奥地利警方公布了卡姆普什10岁时的一张照片。n 据报道,在得知44岁的沃尔夫冈自杀的消息后,16岁的卡姆普什表现得有些悲伤,她对警方说:“在我看来,他完全没有必要自杀。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在某

    8、种程度上为他的死感到悲伤。”n奥地利被囚奥地利被囚8年女孩年女孩写自传写自传 讲述被禁生讲述被禁生活活(图图)n2010年年9月月9日,日,娜塔莎娜塔莎卡姆普什介卡姆普什介绍自传绍自传3096天天,首次完整披露当年首次完整披露当年被困地牢的经历。被困地牢的经历。事发后,绑匪普里克洛皮尔卧轨自杀。n 8年半年半3096天天n当年的奥地利少女娜塔莎卡姆普什,就是在被折磨和煎熬中一天一天数着过来的。n10岁时遭绑架,随后被囚禁8年半。n2006年8月,卡姆普什终于“重见天日”。n日前,22岁的卡姆普什推出自传3096天。n 遭绑前与母亲赌气遭绑前与母亲赌气n那些年,卡姆普什被锁在一个密封的“水泥监狱

    9、”内;最痛苦时,她每周被打超过200次,甚至可以听到骨头折断的声音;忍饥挨饿,受尽折磨,沦为性奴n对于卡姆普什而言,一切仿佛就在昨天。n回忆录中记载了卡姆普什遭绑架前后发生的事:n 当时,卡姆普什的父母已分居。遭绑的前一天晚上,她先是来到父亲家。当父亲送卡姆普什回母亲家晚了些时,母亲大发雷霆,随后禁止她以后再去见父亲。n第二天上学时,卡姆普什决定惩罚一下母亲,没有对母亲说“再见”,更谈不上和母亲吻别。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母亲送她上学的提议。n走到大街上,她看到两米外停着一辆货车,车旁站着一个男人。卡姆普什在书中描述道:“他直直地盯着我,眼神空空的,看上去仿佛迷了路,我甚至有一种帮助他的欲望。”n

    10、在走向那个男人时,卡姆普什犹豫了一下,“我隐隐觉得似乎应该躲开他走,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没有”。n 遭绑夜听绑匪读故事遭绑夜听绑匪读故事n接下来,“一切发生得太快”。n当卡姆普什准备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时,他一把搂住她的腰,把她扔进车内,紧接着驾车离去n在车上,那个男人不停地打电话。n卡姆普什惊恐地问:“你想对我进行性骚扰吗?”n对方说:“你太小了,我不会那么做。我要带你到森林中,将你交给另外一些人,我们以后永远都不会见面。”n当车子最后停在一处松树林里时,那个男人却对她说:“他们不会来了。”n于是,卡姆普什被带到一个冰冷而黑暗的地牢,看起来不足5平方米。随后,她知道这个男人的姓名:沃尔夫冈普里

    11、克洛皮尔。n被囚禁的第一个晚上,卡姆普什要求普里克洛皮尔给她讲故事,后者为她朗读了豌豆公主的篇章。n 头头6个月扔瓶泄愤个月扔瓶泄愤n卡姆普什的小地牢仅有1.6米高,没有窗户,房门由金属制成。n屋内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厕所和一个水槽。被囚6个月后,卡姆普什要求普里克洛皮尔带她到地面上洗个澡。n卡姆普什在书中写道:“他要求我跟着。这时,我才发现,通往楼上的门是一个用混凝土制成的怪物!我被封闭在一个混凝土的房间内,全密封的。”n最初6个月,她向墙壁扔瓶子,用拳头捶墙希望有人能听到,但是所有挣扎只是徒劳。卡姆普什说,那个小房间几乎把她逼疯了,“有好几次,我都梦见手里有一把斧子,然后把他(普里克洛皮尔)

    12、的头砍了下来。”n被迫更名为被迫更名为“比比安比比安”n卡姆普什被剥夺了一切自由。n据其回忆:“在我被绑架的一年半后,他突然对我说:你不再叫娜塔莎,现在你属于我。”n他命令卡姆普什取个新名字,从而彻底剥夺她的身份感,于是,她被迫取名为“比比安”。n“我不能直接注视他的脸,如果我要站起来、坐下、转头或说话,我都必须获得他的准许。甚至连我上厕所时,他也陪着我。”n 普里克洛皮尔特意在地牢内装了一个对讲机。这个对讲机上,安装了一个麦克风,这使n得房间内任何一点轻微的响动都逃不过普里克洛皮尔的耳朵。n如果卡姆普什没有及时回应,他就会朝对讲机来一阵咆哮,直到声音震得卡姆普什一阵头疼。而卡姆普什每一次回应

    13、时,都必须有“服从”一词。n一周被打一周被打200次次n卡姆普什12岁那年,普里克洛皮尔变得异常怪异。n当卡姆普什从身边走过时,普里克洛皮尔就踢她的小腿。每天,他都会对她进行一些轻微的性骚扰。n有一段时间,卡姆普什被带到地面的房间内,开始做各种家务。厨房内的一切物件都必须擦得闪闪发亮,而普里克洛皮尔稍有不满,便会对她大打出手。n卡姆普什写道:“他很厌恶我痛得哭起来的样子。这时,他会扼住我的喉咙,把我拖到水槽边,把我的头浸在水里,掐我的脖子,直到我几乎失去知觉。”n“我至今还记得,当他用拳头击打我的脊椎时,我的脊椎发出清脆的断裂声。随后,我失去了知觉。那一刻,就好像我离开了自己的身体一样。”n对

    14、卡姆普什而言,如此虐待如同家常便饭。最严重的时候,她一星期要经历200多次殴打,以致她睡觉时不能平躺,只能侧睡。n 半裸干活自称半裸干活自称“女奴女奴”n14岁之后,卡姆普什终于有机会在地面上过夜。n她惊恐地躺在床上,而普里克洛皮尔就躺在她身边,并用橡胶手铐把她的手和自己的手铐在一起。这让卡姆普什不停颤抖,但又不敢发出任何声音。n“在铐着我同床而睡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对我实施性侵犯。这个频频殴打我、将我锁在地牢中的绑架者显然有着另外的考虑:他只想有个东西可以抱抱。”n 随着普里克洛皮尔的疑心越来越重,他开始害怕任何卡姆普什的踪迹被警察找到。他剪光了卡姆普什的头发,为的是不让警察发现毛发的痕迹。n

    15、他要求卡姆普什半裸着在家里干活,并自称“女奴”,称他为“我的主人”。n他禁止卡姆普什吃太多食物,因为让她身体虚弱,可以让她百依百顺,更不会轻易逃跑。n百密终有一疏,卡姆普什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n2006年8月的一天,当普里克洛皮尔在院子内忙于洗车时,时年18岁的卡姆普什奋力逃出屋子,跑过几个住宅后,最终在附近一栋房屋的花园内获救。n最终,普里克洛皮尔卧轨自杀。n 最喜欢仙人掌最喜欢仙人掌n卡姆普什说,她最喜欢的植物是仙人掌。这是她在被囚禁期间,地牢里惟一的一种植物。n“它们不需要太多水,它们独立生长。它们利用刺保护自己。它们喜欢阳光,也能忍受寒冷。它们了解自己的内心。”n 回忆起那八年半的

    16、时光,卡姆普什表示:“我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鸡笼里的一只可怜的小鸡。你们在电视上也都看到了,我待的地牢那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地方。”n“我总在反复问自己,在成千上万人中,为何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是我?我对自己说:我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被锁起来遭受蹂躏的。恶父乱伦案 2008年4月,奥地利警方发现一名叫约瑟夫弗里茨的男子将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囚禁在地下室24年,并对其进行性虐待,期间她生下了7个孩子。有3个孩子自出生以来一直与母亲一起被锁在地下室。n奥地利恶父约瑟夫弗莱茨勒不仅囚禁和性侵犯女儿伊丽莎白,还曾将自己亲生母亲囚禁至死。n奥地利媒体报道,心理医生认为弗莱茨勒有一种病态观念,但他心智健全,

    17、适于出庭受审。n奥地利新闻杂志援引泄漏的法庭机密文件内容报道,弗莱茨勒在囚禁女儿前,曾将母亲囚禁在一个房间内,甚至将房间窗户用砖砌死。n阿德尔海德克斯特纳是法庭指定对弗莱茨勒开展心理检测的医生,她与弗莱茨勒次交谈后写下一份页的报告,呈交给法庭。n报告显示,弗莱茨勒囚禁母亲是出于对童年时期遭母亲虐待的报复。n“我从她那里从未获得过爱。她打我,踢我,直到我倒在地上,躺在血泊中,”弗莱茨勒说,“我对她和她的喜怒无常感到恐惧。她总是侮辱我,说我是魔鬼,罪犯,说我一无是处那让我觉得完全软弱、没有尊严。”n 报告说,弗莱茨勒的母亲以做佣人为生,离婚后独自抚养他。弗莱茨勒一直同母亲一起住在阿姆施泰滕镇的房子

    18、里,在那里迎娶妻子罗斯玛丽,但他后来开始虐待母亲并最终将其囚禁。n弗莱茨勒说:“我把她关在楼上的一个房间里。然后,我用砖把房间窗户砌死,那她就再也看不见日光了。”弗莱茨勒的母亲在1980年去世。n 有证据显示,约瑟夫弗莱茨勒从小便受到单身母亲的残忍虐待,或许这就是令他变成禽兽的真正原因。n约瑟夫的妻妹、现年56岁的克莉斯汀罗斯玛丽透露,约瑟夫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他的母亲脾气暴躁,爱对约瑟夫施暴。“她每天都把他打得鼻青脸肿,这很可能是造成他心理变态的原因。他不能同情他人,一辈子都在羞辱我姐姐”。n奥地利心理学家雷哈德海勒向法院提供的心理分析报告显示,约瑟夫弗莱茨勒的权力情结或源自母亲对其的虐待。

    19、另一名在法庭上作证的心理学家西格朗罗斯曼尼指出,约瑟夫弗莱茨勒有双重性格,其中一重性格被向别人施加完全控制的需要所主导。自18岁起便被他囚禁在地牢中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他权力情结的受害者。“她是约瑟夫弗莱茨勒可以在任意时候虐待的奴隶,”西格朗说,“他令她顺从,对她实施绝对的控制。”n奥地利兽父约瑟夫弗莱茨勒禁锢女儿24年当性奴,但7日仍厚颜无耻地表示,他没杀死女儿以及两人乱伦所生的“孙儿”,理应受“褒扬”,又说禁锢女儿是想“保护”她。n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1973年被创造的一个词汇。那年8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把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最

    20、后劫匪向警方投降。n 但奇怪的是,危机结束后,所有的受害者都声明并不痛恨歹徒,他们感激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甚至在警方采取营救措施时还对抗警方。n 这起案件让人们大跌眼镜,心理学家由此发明了一个词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概括这一类心理特征;受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协助加害人对抗解救他的人。n制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4个条件:n1、加害者的威胁非常直接,受害人绝对不能反抗,否则会付出生命代价。n2、加害者会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而不是一味地施以加害。n3、加害者对受害者实施信息封锁,让受害人无法接触到其他任何信息,而只

    21、能接受加害者的观点。n4、加害者让受害者相信,他绝对逃不出去,或者即使暂时逃出去了,加害者也会找到他并施以更残酷的伤害。四、精神发育迟滞(一)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 1、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3、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4、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n(二)精神发育迟滞违法犯罪的特点n1、动机往往幼稚、单纯,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n2、作案对象和目标常具有一定选择性,作案条件的选择不严格,行为多带有冲动性,公开而粗暴,易被当场抓获。n3、单独作案者多。n4、案后对其产生的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领会,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数有抵触情绪。n n n 第三节:变态心理犯罪的法律责任与防治n 一、变态心理犯罪的

    22、法律责任n(一)法学依据n1、人是否患精神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n2、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在刑法理论中属于犯罪构成中的犯罪主体范畴。(二)变态心理责任能力的分组与鉴别 1、精神病和精神发育迟滞的责任能力划分。(1)无责任能力。(2)部分责任能力。(3)完全责任能力。2、性变态者的法律责任。3、人格障碍的法律责任。(1)反社会人格。(2)情感性人格,强迫性人格,孱弱型、社会疏离型与幼稚型人格等集中人格障碍者,在出现犯罪行为时应具有完全责任能力。(3)偏执性、分裂性和爆发性人格障碍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如果障碍的程度较严重并明显影响了患者的辨认或自控能力时,可评定为部分责任能力,否则应评定为完全责

    23、任能力。(4)癔症性人格障碍者在癔症发作时实施了犯罪行为,应评定为部分责任能力,否则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n 二、变态心理犯罪的预防及其治疗n(一)变态心理犯罪的预防n 1、发病的预防。n(1)改善个体的社会环境。n(2)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心理卫生意识。n 2、犯罪的预防。n(1)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n(2)加强监护和监管,减少变态心理者违法犯罪的机遇。(二)变态心理者的治疗 1、药物治疗。2、电休克疗法。3、心理治疗。(1)支持性的心理治疗。(2)分析性的心理治疗。(3)训练性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4、康复治疗。第十四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第一节犯罪嫌疑人

    24、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与对策 侦察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为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性的调查活动。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后的反侦查心理(一)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 反侦查心理是犯罪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和干扰侦查视线的动机。反侦查活动是犯罪人在作案前后,在反侦查心理支配下,有目的、有计划采取的各种逃避侦查的手段、方法。1、精心设计作案时间。2、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3、改变个体形象特征。4、处理赃证。5、伪装积极。6、串供和谎供。(二)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的识别1、侦查人员应当善于依据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准确分析

    25、与刻画犯罪人可能具有的特征,从而避免受到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行为的干扰。2、要识别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手段,侦查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心理品质:(1)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要具有质疑能力。第一,要有渊博的知识。第二,要有丰富的经验。第三,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二、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对策(一)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行为反应 1、自首。2、潜逃。3、对抗。(二)缉捕犯罪嫌疑人的对策 1、缉捕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的对策。(1)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经验和能力。(2)了解和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3)了解和掌握地理交通,风俗民情。2、缉捕对抗的犯罪嫌疑人的对策。n三、被跟踪、守侯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26、及对策n(一)被跟踪、守侯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n 1、多疑。n 2、试探。n 3、急欲摆脱盯梢的心理。n 4、侥幸。(二)侦查人员跟踪、守侯犯罪嫌疑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记忆的准确性。2、敏锐的观察力。3、分析判断的正确性。4、处理问题的随机应变性。5、社会交往能力。n四、被采取不同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应n(一)拘传的心理反应n(二)监视居所的心理反应n(三)取保候审的心理反应n(四)拘留、逮捕的心理反应n 1、孤独感。n 2、紧张。n 3、压抑。n 4、抵触。n 5、悔恨。n 第二节: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n 心理及对策n 讯问是侦查人员为揭露案件真相,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犯罪

    27、嫌疑人依法进行的调查、核实及追讯活动,是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一、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一)畏罪 畏罪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处罚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由犯罪人犯罪后产生的罪责感和讯问开始后形成的强大的法律威慑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有畏罪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有着不同的表现。1、有强烈的逃避处罚或减轻处罚的欲望。2、部分犯罪嫌疑人产生记忆、思维及语言障碍。3、罪责感的压力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心理动力。(二)侥幸 这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一般在着手实施犯罪前就已存在。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过去经验的影响。2、犯罪嫌疑

    28、人对讯问人员掌握证据情况的判断。3、盲目相信自己的反讯问能力。n (三)戒备n 这是犯罪嫌疑人为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防御是人的本能,处于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地位的犯罪嫌疑人,由于防备罪行被揭露和对讯问人员的不信任,防御本能更加突出。n 犯罪嫌疑人产生戒备心理有以下两种原因:n 1、自我保护的本能。n 2、对讯问人员不信任。n 在戒备心理的支配下,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常有如下表现:n 1、对一切讯问活动保佑戒心,疑虑重重。n 2、对周围环境有着高度警觉。n 讯问人员应当做到:n 1、要了解犯罪嫌疑人产生戒备心理的原因,力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n 2、要进行政策、

    29、法律教育,多用实例给予真诚、耐心的说服。(四)抵触 抵触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公安机关甚至社会的一种强烈不满和敌视。抵触心理的出现大致有几种原因:1、反动的立场和观点。2、犯罪嫌疑人有较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对被拘捕有强烈的抵触情绪。4、在悲观心理的支配下,对前途失去信心,因而对讯问人员的讯问极为反感。5、讯问人员讯问方法不当,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和自尊;或者自己或家人曾受过公安机关的不公正对待,对讯问人员抱有成见。(五)悲观 悲观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悲观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害怕被判处重刑,或对日后漫长的监狱生涯

    30、心怀恐惧,产生自由无望、前途渺茫的绝望感。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无法摆脱和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导致丧失生活情趣和希望。3、犯罪心理已经定型,犯罪已成为一种需要,但又无法摆脱人身自由受限的局面,于是发展到极端对立的程度。4、犯罪后自责、后悔,自认为已成为社会的罪人和家庭的累赘,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试探摸底(二)对抗相持(三)动摇反复(四)供述罪行n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n(一)讯问策略n 所谓讯问策略,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讯问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讯问方针和斗争方式。讯问策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讯问态度、讯问场所

    31、的布置,实施讯问方法的时机以及讯问的速度和强度等。讯问策略实施是围绕着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认识、意向、情绪和动机斗争而进行的。1、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认识活动的策略(1)允许编造谎言和制止撒谎。(2)顺水推舟,将计就计。(3)形成错觉,改变认识。(4)引而不发。(5)连续使用证据。2、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策略。(1)自由交谈法。(2)声东击西法。(3)四面出击法。3、控制犯罪人情绪的策略 (1)制造紧张与消除紧张。(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4、控制犯罪嫌疑人动机斗争的策略。(1)消除残存的心理障碍,强化供述意识。(2)利用趋力避害需要,促其趋供述避抗拒。(3)分析并正确处理其要求,促其产生如实供述

    32、决意。n (二)讯问的基本方法n 1、自由陈述法。n 2、问答法。n (1)侦查式。n (2)迂回式。n (3)直接式。n (4)跳跃式。(三)讯问的辅助方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及常用方法。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是指测试人员运用一定的仪器和方法,收集被测人的生理及其他信息,并进行心理评价的过程。2、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依据普通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即对人体进行心理刺激会触发生理反应。3、测试过程。心理测试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受理案件、测前谈话、测试部分、测后谈话。心理测试技术的局限性:1、测试方法没有统一标准,而是多种模式并存。2、测试人员的培训有待

    33、进一步规范。3、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第三节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心理与对策 一、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心理(一)影响被告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程度。2、被告人的犯罪经历。3、诉讼参与人的影响。n(二)被告人在审判的不同阶段中的心理n 1、开庭时的心理。n(1)羞耻。n(2)紧张。n(3)忏悔。n(4)矛盾。n(5)共犯的心理效应。2、法庭辩论过程中的心理。(1)侥幸心理。(2)抗拒。(3)狡辩。(4)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5)对律师辩护的心理反应。(6)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当判决宣布后,被告人的情绪反应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1)情绪稳定。(2)抵触。(3)悔恨。n二、审判人员在审判中应当注意的问题n(一)审判人员在法庭辩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n1、尊重诉讼参与人的人格。n2、明确论题。n3、决策果断。n4、避免先入为主。n(二)审判人员在认定犯罪事实时应注意的问题n1、对证言的可靠性进行分析。n2、对证据证明力进行分析。n3、对证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n(三)审判人员在定罪时应注意的问题n 定罪是审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n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790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