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20中考汇编 9.古诗词汇编.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推荐)2020中考汇编 9.古诗词汇编.doc》由用户(田田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2020中考汇编 9.古诗词汇编 推荐 2020 中考 汇编 古诗词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19届四川省自贡市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 15题。浪淘沙 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桁:通作“行”。一桁,一带、一列。壮气: 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1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 错误的请选“B”。 (5分)(1)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2)“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3)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4)
2、“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15.“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案】14.A;B;B;B;A。15.“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019浙江省金华(四)古诗阅读(4分)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
3、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13.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2分)14.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2019泰安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
4、图,意境开阔。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2019年连云港市(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7-8题。(6分)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 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
5、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飞舄(x);会飞的仙鞋。仙人:指三元宫山僧。迓(y):迎接。7.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8.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7.(2分)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8.(4分)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初盟
6、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2019浙江省绍兴市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0题。【诗以见性】南阳道中田禾大稔喜而作歌明张元忭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注释】稔(rn):谷物成熟。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骅蹓足:骅,骏马名;蹓(li),慢慢走,散步。16.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3分)_16.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平和祥乐。2019江
7、苏省淮安市二(66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
8、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2019达州市四、诗歌鉴赏(共5分)【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
9、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3.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_14.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
10、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13.“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关键词:化用,1分)。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1分),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1分)。14.B2019年衡阳市无答案阅读与鉴赏(44 分) (一)诗歌鉴赏(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巻紅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 “角声満天秋色里,
11、塞上燕脂凝夜紫。”送用夸张和比喩的修辞手法,分別从 和 兩方面渲染战場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10.下面选項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項是( ) (2分)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詩借用它作诗題写当时战事。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幵。”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C.颈联“半巻紅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將
12、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2019江苏省宿迁市无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9分)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4. 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5. 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分) 6. 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 是( )(3分)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
13、吟应觉月光寒。2019湖南省岳阳市(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注释:蓟(j)庭,地名。7.(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 ,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2分) 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
14、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2019年四川省遂宁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成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1)这首词按照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作 者三个时期在歌楼、客舟、_听雨的不同心情。(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15、)时间,僧庐。(2)画面:客船上,一个壮年男子听着雨声,望着江面,看见江面开阔,云脚低垂,一只失群孤飞大雁在西风中哀鸣。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孤苦漂泊中悲凉哀伤的思想感情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2019湖南省株洲市(三)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白云留不住,
16、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2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
17、赠别之意。2019武威市(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5分)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释】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砌:台阶。22.“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2分)23.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3分)22.“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23.“离恨恰如春草,
18、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2019盐城市(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长寿山居元夕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注】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8.(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