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3章-BIM协同设计与可视化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167481
  • 上传时间:2022-07-27
  • 格式:PPT
  • 页数:106
  • 大小:13.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3章-BIM协同设计与可视化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建筑 信息 模型 BIM 概论 协同 设计 可视化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3章 BIM协同设计与可视化本章内容本章内容3.1 概述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 3.3 BIM协同设计3.4 BIM可视化 3.1 概述3.1 3.1 概述概述 当前,中国工程建设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各种CAD软件以及专业分析软件的应用也已非常成熟,这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的建设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但在信息交换、协同与可视化方面,仍缺乏统一的信息表达标准和通用的协同技术方案,常常造成同一项目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基于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和相应的软件开发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仍相对滞后。3.1 3.1 概述概述 目前针对BIM技术的应用大多局限于工程项目生命的早

    2、期阶段,也就是建设阶段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环节,对于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面向工程全生命期信息集成和协同工作的研究仍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信息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ion)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和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共享,通常包含数据的集成、整合、融合、组合等涵义,是协同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3.1 3.1 概述概述 在实施信息共享的过程当中,由于不同用户提供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其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有时甚至会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信息丢失等棘

    3、手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在各部门和各软件系统中的流动与共享。信息集成将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需求、有效扩展应用领域、分离实现技术和应用需求、充分描述各种数据源格式以及发布和进行数据交换等问题。3.1 3.1 概述概述 协同工作是BIM价值实现的核心理念,也是建筑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的协同设计在工程建设早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协同设计(CD,Cooperative Design)一词的概念是由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提出的,最早的英文表达为Synergic Design。当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欧美国家的设计事务所在长期的实践工

    4、作中发现如果能够将不同专业的工作链接在一起,不仅可以减少专业间的矛盾产生,提高设计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项目设计时间,最终降低设计成本。3.1 3.1 概述概述 协同设计有二个技术分支,其一是主要适合于大型公共建筑、复杂结构的三维BIM协同,其二是主要适合普通建筑及住宅的二维CAD协同。通过协同设计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包括图层、颜色、线型、打印样式等。在此基础上,所有设计专业及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从而减少现行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导致的错、漏、碰、缺现象。真正实现所有图纸信息元的单一性,实现一处修改其他处处自动修改,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3.1 3.

    5、1 概述概述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以图形图像的可视化技术为依托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程,而且形成了许多可视化工具,其中美国SGI公司推出的GL三维图形库表现突出,易于使用而且功能强大。3.1 3.1 概述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人工环

    6、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感应、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 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协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的有效集成,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专业产生的数据信息具有独特性、复杂性、易变性、动态性等特点。

    7、如何实现这些信息的有效集成,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基于Web Services技术面向建筑企业的信息化集成模型平台,如图3-1所示。基于XML技术用于协同设计、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标准的集成信息平台,可以解决建筑内部不同子系统数据库的异构、分散、以及信息孤岛现象。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图3-1 基于Web Services建筑业信息化集成体系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1.信息集成方法 建筑业包含许多分散的企业,

    8、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其它工业领域,往往重复工作不断,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现状是包含不同的企业参与,比如房地产公司、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材料生产厂商等。而在一个企业内部往往又包含许多不同的专业,比如在建筑设计企业,一般包括建筑、结构、节能、造价、给排水、暖通、电器等专业参与设计工作。因此,建筑业的组织复杂性远远高于其他工业。但建筑业的这种分散现象正在改变,逐步向集成化的方向改善。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1.信息集成方法 建筑信息的组织集成按照信息共享和协作层次的高低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沟通、协

    9、调、合作以及协作,如图3-2所示。图3-2 组织集成的四个层次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1.信息集成方法 组织集成的基础是信息共享以及“共同语言”的建立。图3-3所示为BIM组织集成方法。图3-3 BIM组织集成方法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1.信息集成方法 工程生产中由于组织分散从而造成过程分散。工程建设过程中包括数据信息处理过程和建筑生产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通过信息技术指导生产。过程集成的作用即是实现这两个过程的集成,通过数据信息处理过程的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集

    10、成。过程集成是过程管理PM(Process Management)的一部分,通过过程并行化、以及过程改进和过程重组可以实现过程集成优化。在过程集成中,信息交流与共享是协同工作的关键,信息交流必须做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给正确的人。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1.信息集成方法 通过过程并行是实现过程集成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BIM作为信息交流的核心内容,而沟通与协作平台(诸如PIP、远程协作平台等)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BIM不仅推动了过程集成,也为过程集成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模型平台,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过程集成后一个突出的特点

    11、就是将会对信息的准确度、传递信息的效率以及信息的统一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信息延误和信息失真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是过程集成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条件。从这个层面上讲,组织集成是过程集成的保证。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图3-4示意了涵盖工程生命期不同阶段、不同参与者(专业)的生产活动整个过程,说明了工程生命期不同阶段生产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在不同阶段由于设计变更等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图3-4 工程生命期跨度和设计变更导致的附加成本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

    1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1995年,英国的Philip Iosifidis等学者在其工程信息体系研究项目中提出的协作建造集成体系(CO-CIS,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System)。CO-CIS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集成模块:支持互协作的智能对象类、集成建筑产品模型、动态交换信息体系。智能对象类(IOC,Intelligent Object Classes)可以说是IFC标准发展的前身,可以支持不同专业间的互协作,并对数据模型的几何和拓扑信息以及不同对象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且赋予一般对象的常用属性。3.2 BIM3.2 BIM

    13、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IOC智能对象类的基本框架如图3-5所示,图中为了详细说明IOC的功能,利用建筑单元的墙实体为例进行了阐述。图3-5 支持互协作的智能对象类IOC体系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图3-6为CO-CIS体系架构,在该体系中,充分集成设计信息数据库、专业属性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筑产品模型,并保证三个不同模块间实时的动态交换,实现工程建造的不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图3-6 CO-CIS体系架构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

    14、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1994年日本学者Kenji Ito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技术的协作和集成的工程信息模型PMAPM模型,并根据工程不同参与专业信息的动态变化特点,定义了基于产品和过程的两种信息集成子模型,如图3-7所示。图3-7 集成信息体系PMAPM框架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支持集成建造的技术相继产生。比如,计算机集成建造CIC系统可以实现协同工作,该系统的特点如下:(1)强调工程项目不同参与者的协同工作,以便克服工程的整个建造过程中

    15、信息的不连续;(2)支持新的数据交换标准,比如IFC,用以解决工程参与者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3)是一种全新的工程建造过程,不会产生无价值的附加生产活动;(4)通过一个中间数据库或交流层来实现工程信息的共享访问,避免过去的信息复制工作;(5)具有虚拟现实功能和设计阶段建筑4D模拟建造能力。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2003年提出的一种用于提高建筑业信息交流的分布式虚拟空间DIVERCITY项目,该项目的具体目标如下:(1)一种用于客户和建筑师之间交流和传输设计思想的工作空间;(2)一种包含工程不同参

    16、与者在内的、允许多专业进行设计综评的交互式设计评论空间;(3)允许使用者评价工程可建造性能的一种虚拟建造空间;(4)一种集成上三种工作空间的软件框架,通过在网络上共享这三种空间信息来支持不同地理分布的工程团队之间的互协作。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英国的I.Faraj等提出了一个基于Web的IFC项目数据共享环境WISPER。该系统可以实现基于IFC标准的工程信息的共享,并通过Web技术使得处于不同地区的工程团队随时共享工程文件。WISPER包含三层具有独立处理数据能力的结构,分别为网络用户界面、网络服务器、数据库

    17、(IFC工程模型),该三层结构集成了工程的详图设计、基于成本估计的建筑构件、施工进度以及虚拟现实建造等信息。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2.信息集成产品模型 韩国Keunhyoung Lee等提出的一种基于IFC标准的集成设计信息管理体系DIMS用以解决不同专业间信息有效集成问题,基本框架如图3-8所示。图3-8 DIMS框架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3.BIM信息集成模式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专注于某一阶段的数据信息模型的集成则更容易实现。比如,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形成建筑结构信

    18、息模型;在施工和工程管理阶段,形成施工管理信息模型;在运营管理阶段,形成运营管理信息模型等,将会带来很好的应用效果。但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模型越多越不利于信息统一集成与共享,因此建立单一数据模型是实现工程信息集成的理想方法,但单一数据模型的灵活性较差。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3.BIM信息集成模式 因此,BIM信息集成实现具有不同的模式:包括建立单一数据模型和分布式数据模型(可视为虚拟的BIM)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模型等方法(如图3-9所示)。图3-9 BIM信息集成模式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

    19、2.1 BIM信息集成 3.BIM信息集成模式 一项工程的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涉及众多参与专业以外,数据信息来源广泛,结构格式迥异,不同阶段的不同专业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分阶段建立相应的基于BIM信息模型较为合理,也有助于解决信息集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比如,提出基于IFC的分阶段创建BIM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即从项目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应用建立相应的子信息模型,各阶段通过对上一阶段数据信息的提取、扩展和集成,形成本阶段的信息模型。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1 BIM信息集成 3.BIM信息集成模式 图3-1

    20、0是一个包括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的BIM网络结构体系。图3-10 BIM分阶段信息模型框架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BIM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数据)交换。那么什么是信息交换?简单来讲就是把A软件的数据导入B软件中去,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一直是当前BIM应用和发展的瓶颈。不同软件使用的数据模型可能千差万别,一般数据接口就像是做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很难做到数据模型的精确转换。另外,不同软件的应用目的也不同,包含的信息和数据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来源信息的有效集成需要一种统一的交换格式,BIM的信息互协作即是指不同应用

    21、工具之间具备信息交换的能力,能够促进工作流程变得顺畅,并加速协同工作的自动化。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工程的设计、建造和管理是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参与的团队活动,每个阶段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处理任务和相关的应用工具。所产生的信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几何信息,比如构件的尺寸、截面属性等;一类是非几何信息,比如参与人员资料、材料、造价、成本、施工进度等。工程参与人员已经习惯应用文本方式来交换几何信息,比如使用DXF、IGES等,而且这些交换已相当成熟,可以发现一些几何错误,并加以修正。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是,非几何信息如何有效交换?还是使用手

    22、动的方法吗?这就需要引入一种全新的交换模式,也即建筑信息模型BIM。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的主要挑战是平台对平台的交换,包括设计平台如Revit、ArchiCAD、Digital Project,模型制造平台如Tekla、SDS/2、Structure works等。平台不仅包含海量的数据,也包括保持模型完整性的规则。目前不同BIM平台所支持的规则集相似度是有限的,在某些平台中,构件有自己的定义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对平台的交换是不可能的。通过交换所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仅仅需要将一种模型转换为另一种格式,还需要对转换的

    23、模型进行修改,使其适应不同的设计用途。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一般情况下,不同软件或应用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基于两种级别的定义,如图3-11所示。图3-11 不同交换模式和语言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根据模式和语言规模的分类,交换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1)使用应用程序接口API直接连接:软件或应用工具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交换的信息,并使用API将交换的信息写入。(2)专属的交换格式:是由商业性公司所开发的文本或串流界面,一般用于公司内部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换,交换模式可以公

    24、开也可以保留为公司商业机密。(3)公开的数据模型交换格式:该种交换格式主要使用一个开放的和公开管理的模式和语言,如XML或文本。一些产品模型支持XML和文本交换,如IFC、CIS/2等皆是公开领域界面的示例。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表3-1罗列了AEC行业最常见的交换格式,并根据它们的主要用途进行了分类。表3-1 AEC行业软件的通用交换格式交换格式说明2D图像(点阵)格式JPG、GIF、TIF、BMP、PNG、RAW、RLE图像格式因下列因素而异:压实度、每个像素可能的颜色数、透明度、压缩会不会导致数据丢失。2D向量格式DXF、DW

    25、G、AI、CGM、EMF、IGS、WMF、DGN、PDF、ODF、SVG、SWF向量格式因下列因素而异:压实度、线格式、颜色、分层、支持的曲线类型,一些是基于文件格式,其他的使用XML。3D表面和形状格式3DS、WRL、STL、IGS、SAT、DXF、DWG、OBJ、DGN、U3D、PDF(3D)、PTS、DWF3D表面和形状格式因表面类型和边线的表现形态而异,无论它们是代表面或(和)实体、形状的材料属性(颜色、图像点阵图、纹理映射),或者是视点信息。有些具有ASCII和二进位编码,有些包括照明、照相机和其他查看控制选项,有些为文件格式,有些则为XML格式。3D对象交换格式STP、EXP、CI

    26、S/2、IFC产品的数据模型格式根据2D或3D类型的表现形态来表达几何体形状,它们也包含对象类型数据和相关属性,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信息内容上是最丰富的。AecXML、Obix、AEX、bcXML、AGCxmlXML是为建筑物数据交换而开发的模式,它们因交换的信息和支持的工作流程而异。V3D、X、U、GOF、FACT、COLLADA众多的游戏文件因表面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格式,无论它们是否具备层次结构、材料属性类型、纹理和凸凹映射参数、动画和表皮。SHP、SHX、DBF、TIGER、JSON、GML地理信息系统GIS格式因2D或3D、支持的数据链接、文件格式和XML而异。3.2 BIM3.

    27、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由于建筑物在整个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模型和多种应用工具,IFC或XML已经开始了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换。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每个部门或顾问团队都会有专人负责管理工程文件的版本,当建筑师或工程师对原来设计方案进行更改时,需要专人进行协调和模型的同步化。随着工程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由于设计变更所产生的修改信息也越来越复杂,通过人工方式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技术就是基于BIM的建筑模型库(building model repository),建筑模型库是一种伺服器或数据库系统,可以汇集并改进工

    28、程文件的管理和协调。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对BIM存储库的基本要求如下:(1)用户控制存取管道和不同级别模型粒度的读取、写入、创建功能,模型获得的粒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代表多少的模型数据需要被保留以便用户对其进行修改。(2)让用户与工程文件信息相关联,可以使他们参与、存取、追踪,以及工作流程的协调。(3)将所有原始数据模型读取、存储、写入到平台,也包括其他各种BIM工具所使用的衍生数据模型。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对BIM存储库的基本要求如下:(4)将所有原始数据模型读取、

    29、存储、写入到建筑数据模型,用于一些交换工作和案例管理。(5)支持产品数据库,用于在设计或加工制造细化阶段,将产品实体集成到BIM模型中。(6)管理对象实体,并根据交易规则读取、写入,以及删除它们。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对BIM存储库的基本要求如下:(7)支持存储产品规格和产品维修及服务信息,用于将竣工模型交付于业主管理。(8)存储电子商务资料,并将成本、供应商、订单装运清单等连接到BIM应用工具中。(9)提供终端用户模型交换能力,比如Web存取、FTP、PDF和XML交换等。(10)管理非结构化的沟通形式,包括电子邮件、电话记录、会

    30、议记录、列表、照片、传真,以及录影等。3.2 B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根据伺服器不同的功能,可以归纳BIM伺服器市场至少有三种。(1)设计、工程、施工面向工程项目市场,这是核心市场,是面向工程项目的,需要支持范围广泛的应用软件,并能支持更改管理和同步化。(2)特定的厂房管理市场,主要应用于工程订单产品,如钢结构制作、帷幕墙、自动扶梯、和其他特定项目的预制单元。这个市场必须追踪多个工程项目,并促进这些项目之间的协调。(3)设备运营及维护管理的产品,处理设备运营的检测,可能从一个或多个设置中读取感测器的数据,具有即时监控和生命期的验证。3.2 B

    31、IM3.2 BIM信息集成与交换信息集成与交换3.2.2 BIM信息交换 图3-12所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BIM伺服器,具备一般的系统架构和交换流程。图3-12 BIM伺服器支持信息交换的内部结构示例3.3 BIM协同设计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快速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传统的以“甩图板”为目的和提高设计效率的二维CAD技术已经失去其优势,以BIM促进协同设计正成为新世纪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比如,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米,于2015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如图3-13所示)。该大厦采用了BIM协同技术,其特点是

    32、自建筑方案初期就综合各专业协同设计,特别是建筑造型与结构方案选择的协调统一成为了该工程设计的一大亮点。图3-13 上海中心大厦图3-13 上海中心大厦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协同设计最原始的雏形是召集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定期召开商讨会议,或通过多媒体投影介绍各自专业的工作现状,现场解决和协调各专业的矛盾。这种会议在一项工程设计阶段一般会反复进行多次,直至项目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如图3-14所示。图3-14 协同设计的初级模式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较为先进的协同设计是通过数据线将不同专业的设计者聚集在一起

    33、,在同一时间内去完成某项工程的设计任务,如图3-15所示。这种模式以建筑设计为龙头,其他专业依靠建筑设计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本专业的设计。图3-15 协同设计的中级模式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最先进的协同设计是通过中间数据管理平台,集成不同专业的设计数据信息,并通过共享所建立的中间数据信息模型(BIM)进行协同工作。这种协同设计的技术核心是要建立不同专业信息表达的统一标准(比如IFC标准),通过这个统一标准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图3-16所示。图3-16 协同设计的高级模式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协同

    34、设计可以区分为广义协同和狭义协同两种概念。狭义协同是指企业内部集成不同专业之间共享数据信息的一种设计实践。比如,对于国内设计人员所熟知的PKPM系列设计软件,集成了建筑、结构、设备、施工、概预算等阶段的设计工作于一体,共享从建筑设计阶段就建立的信息数据库。图3-17 企业内部的狭义协同设计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广义协同设计是指不同建筑设计企业或软件公司之间能够共享数据信息,共同进行某项工程设计工作的一种实践,图3-18所示诠释了广义协同设计概念。目前,协同设计的难点就在于广义协同设计的实现。图3-18 不同企业间的广义协同设计3.3 BIM3.3

    35、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无论是实现狭义协同设计或者是促进广义协同设计的发展,都不应该只把协同设计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协同设计应该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力的工作。设计公司或软件开发商应该明白协同设计不是一套软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的孤立设计过程,它必然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发展。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1 协同设计内涵 协同设计的范围应该涵盖整个建筑生命期,包括从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到退役的过程。这也就要求协同工作不仅在设计公司之间进行,同时和发展商,施工单位,物

    36、业管理等相关单位都能够进行协同工作。这种协同设计要求能够跨地域、跨公司、跨时区、甚至跨国界展开,使各种相关人员,甚至在流动状态的设计人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所需信息。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单从协同设计的角度来看,BIM由于是一种基于三维模型所形成的信息数据库,所以在技术上更适合于协同工作的模式。甚至可以这样说,BIM和协同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为BIM使各专业基于同一个模型平台进行工作,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集成协同设计成为可能。BIM不仅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个三维实体信息模型,还提供了包含材料信息、工艺设备信息、进度及成本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引

    37、入,使各专业均可以采用BIM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或者统计,使各专业间的协同达到更高的层次。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BIM信息模型的创建过程是对工程生命期数据和信息的积累、扩展、集成和应用过程,目的是为工程生命期信息管理而服务。工程阶段信息流和BIM信息传递过程如图3-19所示。图3-19 BIM信息积累过程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建立一个面向工程生命期的BIM信息集成平台需要具体解决四个方面技术要素,如图3-20所示。图3-20 BIM支撑要素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

    38、.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其一是体系支撑,BIM的体系支撑是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和共享是BIM的重要特征,实现这一特征的基本条件是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换标准。图3-20 BIM支撑要素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其二是技术支撑,BIM的技术支撑是三维数字技术。在工程生命期不同阶段的产品数据是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的核心数据,产品模型的创建只有基于3D模型的设计方式才能够充分发挥BIM带来的信息集成优势。图3-20 BIM支撑要素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其三是数据支撑,BIM的数据支撑是数据存储和访问技

    39、术。面向工程生命期过程包含海量的数据信息,且数据关联性复杂,包括结构化的模型数据和非结构化的文档数据。建立BIM工程信息数据库管理体系是实现数据存储、管理、查询和传输的基础。图3-20 BIM支撑要素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其四是管理支撑,BIM的管理支撑是信息集成平台。BIM信息模型的创建是逐步集成的过程,从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到使用管理阶段,最终形成覆盖完整工程项目的信息模型。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集成平台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提供与各阶段应用软件相适应的数据接口。图3-20 BIM支撑要素3.3 BIM3.3 BIM

    40、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在BIM协同设计过程中,通常存在两种工作模式,即异步协同设计和同步协同设计。异步协同设计是一种松散耦合的协同工作,是多个设计人员在分布集成的平台上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协同设计工作,但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工作。而同步协同设计是一种紧密耦合的协同工作,其特点是多个协作者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共享工作空间进行设计活动,并且任何一个协作者都可以迅速地从其他协作者处得到反馈信息。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同步协同需要解决网上高速实时传输模型和设计意图、需要有效地解决并发

    41、冲突、需要在线动态集成等诸多问题,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要大得多。事实上,在BIM协同设计过程中,异步协同与同步协同往往交替出现,专业间的协同工作常采用异步协同,专业内会采用同步协同的工作模式。对于BIM来说,更多的设计会采用同步协同的模式,也即共享的工作方式进行并行设计。3.3 BIM3.3 BIM协同设计协同设计3.3.2 BIM促进协同设计 针对传统的工程设计建造过程和基于BIM的集成设计建造过程进行的对比如图3-21所示。传统过程的特点是各阶段比较分散,过程断层明显,附加成本越高。BIM集成过程有利于协调各方的矛盾在早期阶段解决,减少非必要的资金浪费,信息交流更为流畅。图3-21 两种生产过

    42、程的比较3.4 BIM可视化 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R)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图3-22 VR技术装备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VR技术具有以下特征。(1)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理想

    43、的VR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VR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VR技术具有以下特征。(2)浸没感(Immersion)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

    44、4.1 虚拟现实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VR技术具有以下特征。(3)交互性(Interactivity)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VR技术具有以下特征。(4)构想性(Imagination)强调VR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45、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VR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Head Mount Display,头戴式可视设备)、感觉手套,学生可以很容易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这比现有的采用教科书的方式要有效得多。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在医学院校,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尸体”解剖和各种手术练习。由于不受标本、场地等限制,所以培训费用大大降低。一些用于医学培训、实习和研究的VR系统,仿真程度非常高,其优越性和效果是不可估量和

    46、不可比拟的。图3-23 VR模拟医学解剖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丰富的感觉能力与3D显示环境使得VR成为理想的视频游戏工具。如美国芝加哥开放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可供多人使用的VR娱乐系统,其主题是关于3025年的一场未来战争;英国开发的称为“Virtuality”的VR游戏系统,配有HMD,大大增强了真实感;1992年的一台称为“Legeal Qust”的系统由于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使计算机具备了自学习功能,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及难度,使该系统获该年度VR产品奖。另外,在家庭娱乐方面VR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前景。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

    47、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作为传输显示信息的媒体,VR在未来艺术领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应用能力也不可低估。VR所具有的临场参与感与交互能力可以将静态的艺术(如油画、雕刻等)转化为动态的,可以使观赏者更好地欣赏作者的思想艺术。另外,VR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一个虚拟的音乐家可以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手足不便的人或远在外地的人可以在他(她)生活的居室中去虚拟的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等。对艺术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样适用于教育,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系统、抽象的概念如量子物理等方面,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模拟训练一直是军事与航天

    48、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为VR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自19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研究称为SIMNET的虚拟战场系统,以提供坦克协同训练,该系统可联结200多台模拟器。另外利用VR技术,可模拟零重力环境,替代标准的水下训练宇航员的方法。VR技术的产生为应急演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展模式,将事故现场模拟到虚拟场景中去,在这里人为的制造各种事故情况,组织参演人员做出正确响应。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VR可以把设计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所见即所得”的完美境界。运用VR

    49、技术,设计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构建装饰“虚拟”的房间,并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房间中的位置,去观察设计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做模型的费用。图3-24 VR虚拟小区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利用VR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图3-25 VR虚拟古建筑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1 虚拟现实技术2.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一直是对全新的可视化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

    50、一,VR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并带来切实且可观的利益。VR技术在高速公路与桥梁建设中也得到了应用。由于道路桥梁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三维模型与纹理数据,导致这种形势需要很高的计算机性能作为后台支持,但随着近些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提高,一些原有的技术瓶颈得到了解决,使VR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3.4 BIM3.4 BIM可视化可视化3.4.2 可视化技术1.可视化技术概述 可视化技术正如本章开篇所述,可以简略地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虽然当前的可视化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将各种数据依据其特点转换为相应的图形图像,并提供界面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3章-BIM协同设计与可视化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6748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