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国际竞争优势来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章-国际竞争优势来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竞争 优势 来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继续 退出3.1 3.1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3.1.1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理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银。国内贸易由于买和卖得失相抵,不能增加财富,而在对外贸易中,一国之得必然是另一国之失,因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国家应当干预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干预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易,以保证贸易出超和
2、金银进口易,以保证贸易出超和金银进口。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到16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英)海尔斯(John Hales,?1571)、(法)安徒安孟克列钦等。“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超过我们出售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自己将陷于穷困,他们将日趋富给他们的,否则,我们自己将陷于穷困,他们将日趋富足足”。海尔海尔斯斯又称“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马克思语)1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末到17世纪)代表人物:(英)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称“贸易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3、“他们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的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应绝对地少买多卖,应对每个国家和每一笔交易都保持货币顺差优势。v“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v“商品贸易不仅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而且,如果某些规则得到严格遵守的话,它还恰恰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v“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贸易差额论的基本观点贸易差额论的基本观点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4、贸易差额论的主要保护措施:实行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输入,扶植出口产业,保护航运业。3.1.2 3.1.2 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11 亚当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人类的交换倾向分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巨大增进。分工原则个人分工原则国际分工原则国际分工的基础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后
5、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再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利。绝对成本理论的中心内容绝对成本理论的中心内容 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按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只有各国都实行自由对外贸易政策,这种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绝对成本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商品 国家英国葡萄牙分工前毛呢(X)80120酒(Y)10090分工后毛呢(X)2.250酒(Y)02.33交换毛呢(X)1.25(1+0.25)1酒(Y)11.33(1+0.33)3.1.2 3.1.2 比较成本理
6、论比较成本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比较成本理论,又称相对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或比较利益理论 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比较优势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比较成本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商品 国家英国葡萄牙分工前毛呢(X)10090酒(Y)12080分工后毛呢(X)2.20酒(Y)02.125交换毛呢(X)1.2(1+0.2)1酒(Y)11.125(1+0.125)比较成本理论的中心内容比较成本理论的中心内容 各国应按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进行国际分工,各国应专门生产成本上相对有利的产品,而成本
7、相对不利的其他商品,即使生产该商品的绝对费用低于其他国家,亦仍然从国外进口为有利,这样可以彼此节省劳动,各得其利。巩固练习题 下表数据表明了不同情况下A、B两国生产X和Y商品需要劳动投入量,在I、II两种情况下,指出A、B两国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商品?I情况II情况国家A国B国A国B国X商品/人工小时4212Y商品/人工小时6121毛呢酒英国100人120人德国50人60人思考题 试判断在下列情况下,英、德两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两国能否开展对外贸易?由此判断比较成本理论的关键何在?比较成本理论成立的条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程度不同: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
8、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地位不同。3.1.3 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doctrine)代表人物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相互需求理论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或“国际价值法则”相互需求方程式 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得自贸易的利益越少。国际交换比例越远离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国得自贸易的利益越多。相互需求理论的进一步说明英德亚麻布(码)1520细棉布(码)1010根据比较成本论,英、德各应出口什么?根据比较成本
9、论,英、德各应出口什么?德:亚麻布德:亚麻布 英:细棉布英:细棉布国际交换比率上下限?国际交换比率上下限?下限:英国国内交换比例(下限:英国国内交换比例(1010:1515)上限: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上限:德国国内交换比例(1010:2020)什么样交换比例分别对德、英两国最有利?什么样交换比例分别对德、英两国最有利?1010(细棉布):(细棉布):1616(亚麻布)、(亚麻布)、1010(细棉布):(细棉布):1919(亚麻布)(亚麻布)国际需求方程式国际需求方程式 相互需求:一方出售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
10、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式,即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商品的强度决定。国际需求方程式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国际价值值=乙国进口需求量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国际价值。即本国产品与其他国家产品交换时,其价即本国产品与其他国家产品交换时,其价值必须使该国输出品全部恰好能够支付该值必须使该国输出品全部恰好能够支付该国输入品全部。国输入品全部。相互需求理论的进一步说明相互需求理论的进一步说明假设:“国际交换条件”为10码细棉布 17码亚麻布,德国需10,000码细棉布,英需17,000码亚麻布10,00017,000=(1,00010)(1,000l7)=1017 两国的相互需求使
11、双方收支适趋平衡,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国际价值(即国际交换条件)稳定。国际交换条件不变,两国相互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只有13,600码,而德国对细棉布的需求仍为10,000码 10,00013,600 (101000)(17800)(德对细棉布(英对亚麻布 1017 的要求)的要求)1017的交换条件比率不能满足需求方程式,贸易条件不稳定,需要改变。相互需求理论的进一步说明德国对英国的细棉布需求强于英国对德国亚麻布的需求,因此德国需降低亚麻布的交换价值 假设:交换比率变为1810 由于细棉布价值上升,故德国对细棉布需求减至9,000码(即10码的900倍);由于亚麻布价值下降,
12、故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增大至16,200码(18码的900倍)9,000 16,200=(10900)(18900)=1018 1018的交换比率恰能符合国际求方程式的要求,国际价值开始趋于稳定。结论: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3.1.4 3.1.4 生产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Factor(Factor Endowment Theory)Endowment Theory)年份代表人物代表作贡献1919(瑞)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
13、点1933(瑞典)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系统建立要素禀赋论1941(美)萨缪尔森和斯托尔珀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初步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1949(美)萨缪尔森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进一步论证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企业家才能。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注: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
14、对概念,它与一国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有很大的区别。要素丰裕度的衡量方法要素丰裕度的衡量方法 物质定义法: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L)A和(K/L)B,而且有(K/L)B (K/L)A,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该法仅考虑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定义法:以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在A、B两国中资本要素的价格为r,劳动要素的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w)A和(r/w)B,而且有(r/w)A(r/w)B,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该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
15、需求,相对来讲较为科学。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Factor Intensity)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要素密集度主要通过两种产品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比来确定,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来说,如果某一要素投入比例大,可称该产品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可将产品分为若干种类型,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等。要素密集度假设两种产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分别为(K/L)X和(K/L)Y。如果有(K/L)Y(
16、K/L)X,就可以称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要素禀赋论的进一步说明 假定一国拥有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乙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假定该国的劳动资源数量为OX,资本数量为OY。思考题利用表中数据判断:要素禀赋A国B国资本(K)6045劳动(L)3010A、B两国哪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哪个国家劳动相对丰裕?如果假定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A、B两国的比较优势何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假设前提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限制自由贸易的
17、障碍;要素流动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完全竞争: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商品和要素同质;规模收益不变: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规模的增减而变化;技术相同假定:两国投入同样数量的要素能生产出同样数量的商品;要素密集度: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同种商品在两国的要素密集度相同,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发生;消费者偏好相同;资源被充分利用。要素禀赋论的推导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价格的国际差异价格的国际差异来源于成本的国际差异各国不同的成本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生产要素不同的供给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商品价格要素价格要素的派生需求商品的最终需求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间的收入分配要素供给生产
18、技术图图 生产要素禀赋论的解释框架图生产要素禀赋论的解释框架图回退狭义生产要素禀赋论的中心内容狭义生产要素禀赋论的中心内容 供给丰富的要素,价格较便宜,反之价格则贵。因此,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家要专门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用它来出口,进口那些本国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要素价格均等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说 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将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从而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广义生产要素禀赋论 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一国应生产
19、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禀赋的产品,同时进口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进出口贸易类型)商品流动可以代替生产要素流动,从而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3.1.5 3.1.5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 代表人物(美)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代表作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现状再考察(195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Leontief Paradox Paradox)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按照赫按照赫俄理论,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俄理论,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
20、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赫俄理论俄理论。采用从美国的数据中计算进口替代品的要素采用从美国的数据中计算进口替代品的要素密集度的方法来估计进口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密集度的方法来估计进口品的要素密集程度。19471947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要素投入量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要素投入量 出口商品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品进口替代品资本资本美元美元25507803091339劳动劳动人人/年
21、年182170资本资本/劳动劳动1401018180这就是说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美国出口这就是说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验证结果正好与赫验证结果正好与赫俄理论相反,也完全出乎里昂俄理论相反,也完全出乎里昂惕夫本人的预料,而且有悖常理,这被人们称之为惕夫本人的预料,而且有悖常理,这被人们称之为里昂惕夫反论
22、(里昂惕夫反论(Leonlief Paradox)或里昂惕夫之)或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之谜。谜或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之谜。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H-O模型,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大量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而劳动要素稀缺的国家,所以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验证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与H-O模型对美国贸易结构的预测截然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验证年份年份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检验国家检验国家结论结论1956里昂惕夫里昂
23、惕夫美国美国与与“谜谜”一致一致1959建元正弘建元正弘市村真一市村真一日本日本日美贸易日美贸易与与“谜谜”一致一致与与H-O模型一致模型一致1961斯托帕斯托帕罗斯坎普罗斯坎普原东德原东德与与H-O模型一致模型一致1961瓦勒瓦勒加拿大加拿大与与“谜谜”一致一致1962巴拉哈拉德巴拉哈拉德 印度印度印美贸易印美贸易与与H-O模型一致模型一致与与“谜谜”一致一致1976李永基李永基韩国韩国与与“谜谜”一致一致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 需求偏好差异说需求偏好差异说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 关税保护说关税保护说 自然资源说自然资源说 要素密集逆转说要素密集逆转说 3.1.6 3.1.
24、6 国际贸易新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与传统贸易理论不相符的三个显著特征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与传统贸易理论不相符的三个显著特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并成为国际贸易主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并成为国际贸易主流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现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代国际贸易中,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现代制成品贸易、高科技产品贸易逐渐占据国特征的现代制成品贸易、高科技产品贸易逐渐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贸易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取决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贸易各国的国际竞
25、争力日益取决于科技竞争力于科技竞争力 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产品劳动力劳动力不同质说不同质说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要素说要素说其它要素论其它要素论新元素说动态周期说动态周期说 技术进展论技术进展论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进展的方式v发展出新的更高效率的方法来生产现有的产品;v发明出崭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的产品。技术进展论 技术进展能使得一国享有特殊的贸易利益。原因在于:“仿效差距”,即从一个国家发明新的技术到另一个国家成功地仿制之间的时间间隔。“需求差距”: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