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章比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文学 历史 现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1、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2、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及发展的三个阶段3、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n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化趋势与比较文学 发展的必然性n第二节 比较文学简史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化趋势与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一)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外在文化之因n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对于“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预言;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
2、了。(歌德,1827年)n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n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信息)n一方面,一方面,“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日渐形成;日渐形成;n另一方面,民族意识的抬头,形成了一另一方面,民族意识的抬头,形成了一股股“寻根热潮寻根热潮”。n(德)斯宾格勒 (Oswald Spendler)西方的没落:认为过去对于历史的
3、研究都不是以世界整体为对象,而是只取被选择的一小部分,只是把西欧作为一个“极”,而把许多伟大的历史和遥远的强大的文化都勉强塞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指出文化(包括历史)总是不断因人的新的阐释而变化中心被解构了历史被解构为事件的历史和叙述的历史两个层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当代人所阐释的历史。n鲁迅 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沙聚之帮,由是转为人国。”n 陈寅恪:“一方面吸收外来输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n“全球意识全球意识”与与“寻根热潮寻根热潮”两股潮流的冲两股潮流的冲击和碰撞也就基本上决定着击和碰撞也就基本上决定着20世
4、纪文化发展的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向。主要动向。(二)人类文化同质与异质的对立统一 内在文化之因n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普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性与差异性。差异性。n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同质同质”的一面。的一面。n普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普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n首先首先是体现在人类社会具有相似的发展具有相似的发展阶段。阶段。n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了五种形态五种形态,即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表明了人类生产关系的类同。n(美)戴维戴维里斯曼里斯曼(David Lisman)孤独的人
5、群:“传统引导”的社会“内在引导”的社会“他人引导”的社会n比利时学者曼德尔曼德尔,将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分成早期、自由和晚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n法国学者德鲁兹德鲁兹Gillse Deleuze:从符号学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五个五个“符符号化阶段号化阶段”:无符号阶段、符号化阶段、超符号阶段、解符号化阶段和重新符号化阶段。n(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传播学角度):无传播手势交往语言传播印刷符号传播电讯传播n欧陆、美洲、亚洲、澳洲、非洲,都莫不如此。n其次,不同部落的人类在生其次,不同部落的人类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共同性:理和心理方面的共同性:n孟子孟子: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
6、之于色,有同美焉。中国思想家孟子很自信的样子很智慧的样态n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人格结构等,都揭示出人类心理活动的某些共性。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很精明的样子象一个哲学家也象一个科学家n钱钟书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意气风发好像可以穿越历史的风云n文化同质的基础上产生文化异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产生文化异质。n人类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性。人类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性。n“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n 公元前800200年间 认识飞跃n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希腊、以色列、印度、中
7、国四大文明多元文化的源头多元文化的源头n希腊:哲学的概念 理性认识 荷马史诗n以色列:上帝 圣经旧约n印度:“业报”“灵魂转世”四大吠陀n中国: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心、知性、知天”诗经n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三个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方面:n首先,体现在哲学上:首先,体现在哲学上:n中国哲学主要与人事有关,“四书”、“五经”基本上都是谈人事的;西方哲学大多与科学联系在一起,注重科学的精神和方法。n中国哲学强调整体、统一、和谐,西方更注重差异、多元、矛盾。n中国哲学注重人和自然的融合;西方哲学则表现为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认为人是作为认识主体站在世界、自然之外
8、观察它,人也只有在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n西方哲人多向前看,中国智者常将眼光投向过去。n其次,体现在文化上,存在两种明显的象其次,体现在文化上,存在两种明显的象征图式:征图式: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太极图西方文化史上的十字架n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太极图太极图,它是圆的、平衡的、具有向心力的,同时也是封闭的、互相纠缠的,注重内部运动和斗争。n西方文化的象征是十字架十字架,它纵横相交,向四方延伸,显示出一种张力,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扩张性。再次,体现在人们的战争观念上:再次,体现在人们的战争观念上:n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而中国的理想模式是“协和万邦”。n利玛窦利玛窦,说他见过的明朝军队,
9、是世界上人数最为庞大的军队,也是装备最为精良的军队,但他发现这支军队很奇怪,没有战斗力,因为它的性质和观念完全是防卫性的。明朝的时候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马窦明朝的时候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马窦n文化有同质,有异质,就有了比较的基础。完全同质,甲等同于乙,没有比较的必要;完全异质,甲与乙毫不相干,没有比较的可能。文学,常是文化的象征和集中表现,文化的同质和异质也就决定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与可能。(三)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内在的必然n各民族文学,往往存在普适性与差异性。各民族文学,往往存在普适性与差异性。n(英)波斯奈特Posnett 1886年比较文学n(波)勃兰兑斯BrandesGeor十九世纪文学
10、主流n(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n1969年,勃洛克Blockn “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n1970年,韦勒克Wellekn “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伦理和政治界线的文学研究.”n1、“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是统一的”(韦勒克)(1)由于人类所遭遇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常常是统一的,人类具有共同的生命形式与情感体验。人性的同一n如“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喜庆”与“忧伤”、“分离”与“团聚”、“希望”与“绝望”等,都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而集中的描写。n例一:生老
11、病死之苦,佛家“人生八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憎厌聚苦”,“五蕴盛苦”)的相通n红楼梦(爱)贝克特等待戈多n电影红楼梦n主角之一n林黛玉n不知在看谁n好像是在看你n例二: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的相同n陈子昂、李白把酒问月(美)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n例三:对人生意义的寻求的一致n“自我求证”的愿望n伊阿宋 “金羊毛”拉伯雷巨人传“智慧的神壶”n钱钟书有一篇钱钟书有一篇诗可以怨诗可以怨:“痛苦”比“快乐”更易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和“穷愁”的发泄,并将此现象概括为“诗可以怨”。因此,认为钟嵘与弗洛伊德可以对话。中国古代诗评重“穷苦之言”,古代音乐也欣赏“以悲哀为主
12、”;西方认为悲剧比喜剧伟大,表明西方与东方人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唐代诗人钟嵘的诗品之评注本(2)文学本身中外文学有着共同的性质 世界世界 作者作者 作品作品 读者读者 世界世界 语言语言 世界世界 信息信息世界世界沟通修辞轴沟通修辞轴再现模仿轴再现模仿轴(3)在文学的功用方面也能找到共同的框架。世世 界界 作作 品品作作 者者读读 者者(美)阿布拉姆斯MHAbrams 镜与灯 孔子:“兴”、“观”、“群”、“怨”(4)文体的发展也有共同的趋势。n中外文学有相似的文体及其相同的表现形式。n各民族文学中都有诗歌、戏剧、小说等相应的文学体式,并且“小说”这一体裁,都较诗歌晚;“散文诗”比“散文”形式要
13、晚。n各民族文学作品中都有夸张、拟人、比喻、象征、叙事、内心独白、人物对白、以景寓情等相近的表现手段。2、不同民族文学有其独自的传统和特色。n“世界怎样产生?世界怎样产生?”n基督教、以色列文化:上帝n中国:劳动创造、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自我牺牲 n大洪水大洪水 n圣经旧约 挪亚Noah方舟n 女娲炼石补天 大禹化为黄熊小说、戏剧、诗歌三大主要文体独自小说、戏剧、诗歌三大主要文体独自特色的比较:特色的比较:(1)小说:众多人物构成一个虚构的世界n西方传统小说主人公:威武有力的骑士、雄健阳刚n中国传统小说主人公:博学多才的书生、温文有礼n中国传统小说的侠客武士:为主人公牺牲;追求“利他
14、”的“义”,或“为知己者死”或为“除暴、安良”而献身;视“儿女私情”与“狭义”不相容。n西方传统小说的骑士:全书的主人公;为自我个人的荣誉而战;为赢得贵妇青睐而决斗而牺牲。n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女人又处于更优越、更主动的地位:红线、绿珠、聂隐娘等女侠;佘赛花、穆桂英、花木兰等女将;杜十娘、卓文君、崔莺莺、李娃等n(2)戏剧:同源于远古的祭神仪式n西方戏剧:“具体的真实”、一切活动在规定的情景之中n中国戏剧:抽象、脸谱化、“带戏上场,带戏下场”、音乐节奏n(德)布莱希特“史诗剧”“间离效果”n 中国在20世纪移植了西方的话剧形式n中国戏剧突出表演,讲究唱念做打;西方戏剧则偏重于文学性,讲究戏剧冲突与
15、结构。(参阅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春泥集,上海文艺,1979)n李渔论戏剧结构李渔论戏剧结构揭示了中西戏剧结揭示了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性:构的差异性:n李渔在李渔在闲情偶记闲情偶记中提出两点:一是一本戏只演一个人的一桩事,不是一个人的一生的事;二是故事通体承上接下,血脉相连。n杨先生认为,这种戏剧结构理论与亚氏所说的悲剧故事的整一性表面上非常接近,其实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结构。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n希腊悲剧要求“时间”、“地点”与“情节”都比较集中,而史诗的结构则比较松散。n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地点是流动的,时间也不限于一段,一桩事情同时发生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在台上表演出来;情节也有相当的
16、长度,可以穿插许多无关紧要的细节。n杨认为,李渔所说的“戏剧结构”,并不是亚氏的“戏剧结构”,而更像他所说的“史诗结构”。n(3)诗歌诗学:反映着不同文化精神n中国诗学:重“神”、“气韵”、“意境”,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n中国诗歌:饱满、充实、有力、宏大(汉赋)和“虚、寂、清、远”(山水诗)讲求空灵、“气韵生动”、充满静气n西方文化:“有”、“实”、“形”原子、实体与虚体的对立 重形式、重分析 工具、明晰人与自然的对立n柏拉图:“理念是最高的精神实体”n中国文化:“无”、“气”、“虚实相生”重整体功能 重未知部分、不依靠工具、模糊人与自然的和谐n庄子:“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
17、为死。”n“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n“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n“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对于“模糊”的追求3、文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交相影响。n印度佛教文化与唐代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n西方小说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根本性的改变(全知的叙述角度叙述者和作者分裂,以人物性格、心态、问题为中心组织叙述结构)n“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鲁迅)n1912年,美国新诗运动 中国古典诗歌对它的影响n庞德Ezra Pound:“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
18、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n意象派以中国诗歌的“克制陈述”来反对夸饰的“滥情主义”,以中国诗歌的质朴简化来反对当时美国诗歌的“装腔作势”和过分铺排的比喻。n总之,当内部条件成熟的时候,外国文学就常常成为推动本国文学发展的决定性的一触。n n各国文学的相互吸取和影响是比较文学发展最早阶段的核心,也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美学的兴起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全球意识的发展为这种研究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目前东西方各自遭遇的问题和危机以及相互借鉴的需要更加促进了这一研究的繁荣。第二节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n比较文学创建于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其
19、发展分作世纪末的欧洲,其发展分作两段:史前史、学科史两段:史前史、学科史n史前史和学科史的实质性区别:史前史和学科史的实质性区别: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一)史前史(萌芽期)(一)史前史(萌芽期)n史前史: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史前史: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建立之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立之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研究
20、中的比较方法 n亚里士多德诗学n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诗艺(前65-前8)等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文学模仿自然的理论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比较文学的诞生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条比较文学的诞生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件:n 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n 跨文化视域的形成。2、中世纪欧洲的整体观念n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论俗语:“全欧”的眼光,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更高贵、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3、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n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
21、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4、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第一次真正深入的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n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持,更将目光投向东方哲学和文化,开始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对下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nA、伏尔泰: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远祖之一。伏尔泰n伏尔泰论史诗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并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和理性原则,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n“中国趣味热”:伏尔泰中国儒学nB、莱辛: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部杰作。书中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法国
22、古典主义的理论,并就具体的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鬼魂进行比较,得出结论:n伏尔泰的鬼魂只是一部艺术机器,它只是为情节而存在,我们对它丝毫不感兴趣。莎士比亚的鬼魂则相反,是一个真正行动的人物,我们关心它的命运,它唤起恐怖,但也唤起怜悯。5、19世纪是个特殊的时代,比较文学学科 的诞生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nA、赫尔德:歌德的精神领袖,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设想。其民歌集,收集了多个国家民族的民歌,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世界文学”选集。n赫尔德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他在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复兴
23、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影响了狂飙及跃进时代(Sturm und Drang)的兴起和浪漫主义文学。赫尔德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的历史观点。赫尔德(1744.8.25 1803.12.18)nB、歌德: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表达了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的愿望,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的萌芽具有启示作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直接历史动因:n 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n施莱格尔兄弟的文学史研究、斯塔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格林兄弟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
24、比较研究n施莱格尔兄弟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的观念。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文学分成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部分,并进行比较。弗里德里希 施莱格尔的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是一本比较语言学的巨著。n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作了比较。n更广大的背景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提出了一些以“比较”命名的著作和学科。n如:“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n “比较神话学”、“比较语言学”n19世纪中叶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的时机已经成熟。n恩格斯:“这一切积
25、聚了大量的材料,使得应用比较方法成为可能而且同时成为必要。”(二)学科形成(形成期)(二)学科形成(形成期)1、先驱人物:、先驱人物:n诺埃尔、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n维尔曼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n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总览 n安贝尔比较的文学史(1832)2、学科诞生(、学科诞生(19世纪末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标志:世纪初)的标志:n专门杂志发行;n专门论著的出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n大学开设课程;n专门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三)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期)(三)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期)n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