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用户(李老师yy)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0152 组织 行为学 高频 考点 重点 汇总
- 资源描述:
-
1、 绪论知识点名称内容1.概念:(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组织行为学概念及学科性质2.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内容:(1)个体心理与行为(2)群体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4)领导行为1.对它有主要页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个体,主要研究个体及其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变
2、化发展规律。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群体。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1.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1)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组织行为学 (2)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创始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的学科产生 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3)工业社会心理学。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研究人人相互关系。(4)管理心理学。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发展组织
3、行为学 (1)阶段1: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的学科发展 (2)阶段2: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创立人际关系学说;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3)阶段3:费德勒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管理要随机应变(4)阶段4:观念转变管事到管人从事为中心到人为中心,从对纪律到对行为研究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心理测验法下具体考点:心理测验是使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要进行偏差控制。以信度表明可靠性;效度表明有效性。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点名称内容1.经济人假设(1)
4、提出者:亚当斯密(2)假设起源:“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3)基本观点:把人看做是“经济人”,认为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4)基于该假设的管理:“胡萝卜加大棒”。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1.社会人假设 (1)提出者:梅奥(2)假设起源:霍桑实验(3)基本观点:人是“社会人”管理工作要“以人1/14 为中心”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善于倾听,进行良好沟通(4)基于该假设的管理:管理人员不应只关注生产,还应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
5、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管理人员应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1.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 (1)提出者: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2)假设起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假设论(3)基本观点:人总是会自我实现(4)基于该假设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只有内在的激励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下放,建立参与决策制度管理者应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障碍1.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1)提出者:沙因(2)假设起源:对前三种固定模式的批判(3)基本观点:“变”(
6、4)基于该假设的管理:“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华生的1.华生的行为主义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行为主义 和反应(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1.托尔曼-目的性的行为主义结论: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中间因素,如认识、期望、目的等。2.赫尔-内驱力理论(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新华生主义 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是相伴随-如:饥饿/口渴/空气/体温调节/睡眠继发性内驱力-情境-如:戏剧/故事/旁人3.斯金纳-强化理论(1)基本原理某种行为对人有利时,这种行为会重复
7、出现(2)当行为后果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弱化卢因群体动 1.卢因的观点:B=f(P,E)力论B是个体行为,P是个体的内部驱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1.行为的基本特征:(1)目的(2)自主(3)社会(4)连续(5)持久(6)可塑性2.人的行为模式(3种)个体行为规律(1)SR模式(2)SOR模式(3)B=f(P,E)模式3.个体行为分析:(1)应该同时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2)应该同时考虑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3)应该同时考虑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1.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影响人的行 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
8、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为的心理因 2.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素分析(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价值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第二章 个性心理与行为2/14 知识点名称内容1.行为三步走:需要动机行为(1)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2)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2.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需要动机与 3.动机的三种机能:
9、(1)选择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2)强化机能: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行为再出现(3)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4.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总而言之:很复杂(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1.概念: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2.价值观的形成来源:(1)家庭(2)社会(3)大众媒体3.价值观的属性:(1)内容属性(2)强度属性价值观4.价值观对组织的作用: (1)价值观是研
10、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1.概念:是指一个人对个体或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态度2.态度的心理结构(ABC模型):(1)知觉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意向成分3.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1)调整功能(2)自我保护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知识功能4.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影响认知和判断(2)影响行为效果(3)影响忍耐力(4)影响相容性1.概念: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
11、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工作满意度 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2.实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一种态度。3.影响因素:(1)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1.概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2.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3.特征:(1)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2)整体性:把许多部分或属性的客观对象当做个整体来反映(3)理解性: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进行解释(4)恒常性: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会保持其稳定性知觉4
12、.社会知觉:它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5.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1.首因效应:本质为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相互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个体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发挥作用大。知觉偏差 2.近因效应:最后的深刻印象冲淡过去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个体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发挥作用大。3/14 3.晕轮效应:在知觉过程中,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4.投射效应: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5.对比效应:指在对两个
13、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6.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使人们对主观刺激的知觉更迅速、更具方向性,但也可能歪曲事实。7.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海归):海德首次提出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行为解释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1)外部归因(2)内部归因。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凯利认为,判断归内因还是归外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三个要素决定:(1)特殊性(2)共同性(3)一贯性归因理论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1)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14、2)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外部因素造成的(3)控制源对于成功的期望有重要影响。成功之后,当其将成功归于自己,其对下次下次成功期望比较高。成功之后,当其将成功归于外因,其对下次下次成功期望比较低。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的四种原因1.概念: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2.个性的基本特征:(1)差异性(2)倾向性(3)稳定性(4)整体性(5)社会性1.概念:一个人自然特征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个性气质2.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3.考试注意点:(1)是先天的个性心
15、理特征(2)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没好坏能力与性格 1.能力: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具备的心理特征情绪2.性格:(1)是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里特征,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2)有好坏之分1.情绪的概念:个体受到某种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2.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1)选聘员工(2)决策(3)创造力(4)激励(5)领导力(6)谈判1.概念:也叫“组织认同感”。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2.包括三部分:(1)感情承诺(2)持续承诺(3)规范承诺3.建立组织承诺:组织承诺(1)建立高感情承诺。(使员工对企业有感情)
16、培养员工更高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2)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使员工不离职)通过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能高度投入工作创造条件,对员工的付出,组织需要适时肯定,通过公平的报酬系统和晋升系统给予回报。组织1.概念: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励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公民行为2.特点:(1)主动自发(2)自我裁量(3)与正式报酬不直接相关(4)对组织长期效能有关键作用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知识点名称内容4/14 1.群体的概念: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
17、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2.类型:(1)按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概念 1)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2)非正式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及类型(2)按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3)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4)按照群体是否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5)按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6)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群体的作用 1.作用:(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4)协调人际关系(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群体发展的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五阶段模型 (1)形
18、成阶段,群体发展的初始阶段(2)震荡阶段,各个成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3)规范化阶段,群体表现出凝聚力(4)执行阶段,完成大部分实质性工作(5)中止阶段,目标已实现,做解散准备。1.间断-平衡模型(1)由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间断-平衡模型(2)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内容:群体成员完成其项目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和假设的基本框架及群体的发展方向。(3)结论:群体在其存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而这一变革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任务时间期限的紧迫性而引发的。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1.群体外部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
19、、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群体外部影响因素(2)工作群体能够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条件。(3)职权结构通常决定着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结构 1.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和群体凝聚力。1.角色:是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2.角色认同:是指在一种角色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3.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角色4.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5.角色冲突:当个体面
20、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6.心理契约:管理层对员工的期待及员工对管理层的期待。(在员工组织关系中,心理契约界定了角色期待)7.一个组织之中,成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1.概念: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群体规范2.群体规范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5/14 么、不该做什么。3.作用:(1)支柱作用(2)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动力的作用(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1.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2.起源:从众行为
21、源于群体的压力。从众行为1.群体规模的主要内容:群体规模(1)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的群体更有利。(2)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3)异质性群体由相互差异很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工作效率也会更高。群体凝聚力 1.群里的成员彼此互相吸引,并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说明群体有凝聚力。归属感&认同感&力量感群体2.表现形式: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者凝聚力;情感凝聚力1.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大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互动过程2.惰化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3.社会促进效应: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激发了他的
22、工作动机,绩效水平提升。1.头脑风暴法: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序法。要点:612人大家自由发言任何人都不能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价(1)优点:帮助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参与性强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集中集体智慧,相互启发。(2)缺点:主持者的要求高防跑题主持者参与机会少受讨论者水平的限制问题不都适合讨论。2.德尔菲法:目的是调查某一特殊领域内专家的共识意见。(1)优点: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地点的灵活性。群体(2)缺点:步骤较多、耗时长,不适用于急迫决策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3.名义小组法:召集为数不多的人介绍问题、每人写下看法、向其他人说明自己观点、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