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人际关系 社会 行为 发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九章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
2、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一、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婴儿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2)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婴儿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3)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婴儿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第九章
3、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婴幼儿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岁以后)。这时,幼儿开始考虑母
4、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Ainsworth,1973)在著名的“陌生情境”研究中观察了一批白人中产阶级母亲与其婴儿的相互作用,观察每3周进行4小时,从出生持续到第54周。观察发现,不同婴儿对陌生情境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依恋对儿童
5、后期发展的影响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2对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 总之,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早期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能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显然,早期依恋对于日后发展确实产生了影响。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1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
6、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1、婴儿同伴关系的发生 有人对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并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1)物体中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婴儿早期的社会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7、,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 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同伴的作用 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社会游戏规则的学习,同伴从不同于家庭的角度为儿童提供关于这些规则的信息,并评价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如何。同伴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
8、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强化者榜样社会比较的参照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三)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儿童自身不可控的特征社交技能 此外,研究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的特点有是否友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四)四种社交类型的儿童受欢迎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一般幼儿第九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