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课件-(共85张PPT).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课件-(共85张PPT).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 论语 选读 思想 内涵 梳理 课件 85 PPT
- 资源描述:
-
1、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主张均贫富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2、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
3、)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答案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案答案因为因为“问政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暴政”倾向,因而孔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
4、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使民也义”;为政需;为政需正己;举贤才。正己;举贤才。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孔子所谓的“均无均无贫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平均主义主义”。
5、二、克己复礼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答案: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6、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1)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答:_(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答:_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活的逍遥自在。(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7、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孝”与与“悌悌”被看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
8、”、追、追求求“仁仁”、实践、实践“仁仁”的根本。的根本。“孝孝”即孝敬父母,即孝敬父母,“悌悌”即尊敬兄即尊敬兄长。长。“孝悌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答案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
9、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案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
10、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望,所以,一个个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孔子的“改革改革”目标是要目标是要“复礼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表现出孔
11、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怃然”(”(怅惘失意的怅惘失意的样子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
12、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四、仁者爱人 1.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对如此“不忠”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仁者”?答案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为似乎违背了仁道。但是,孔子的孔子的“仁仁”的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是大仁。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曰
1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答:_(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答案“仁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答案孔子旨在说明达到答案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
14、,这并不是说“圣圣”的境界不可追求。的境界不可追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宽厚仁慈,是“仁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大众,是“仁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能近
15、取譬近取譬”,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仁”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五、君子之风 1.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君子之风”一章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答:_答案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
16、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答:_(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
17、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答:_答案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答案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答案答案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义”字当头。合于字当头。合于“义义”的的“利利”可取,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义”之事,之事,获得利益。获得利益。“君子”一词在论语
18、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即“文文”和和“质质”兼美。所谓兼美。所谓“文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
19、度谦逊。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六、周而不比 1.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答:_答案不与时代相悖。孔子认为君子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不是说没有进取心。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
20、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_(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21、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答:_答案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答案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答案答案(示例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态,快乐地生活。(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
22、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即交,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提
23、出三种“益友益友”与三种与三种“损友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
24、言相告自己的愤怨。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七、诲人不倦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论语先进)注兼人:指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兼,倍。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答案答案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
25、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