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课件-(共85张PPT).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158871
  • 上传时间:2022-07-25
  • 格式:PPTX
  • 页数:85
  • 大小:250.4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课件-(共85张PPT).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选读 论语 选读 思想 内涵 梳理 课件 85 PPT
    资源描述:

    1、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主张均贫富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

    2、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

    3、)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答案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案答案因为因为“问政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暴政”倾向,因而孔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

    4、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使民也义”;为政需;为政需正己;举贤才。正己;举贤才。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孔子所谓的“均无均无贫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平均主义主义”。

    5、二、克己复礼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答案: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6、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1)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答:_(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答:_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活的逍遥自在。(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7、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孝”与与“悌悌”被看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修身养性

    8、”、追、追求求“仁仁”、实践、实践“仁仁”的根本。的根本。“孝孝”即孝敬父母,即孝敬父母,“悌悌”即尊敬兄即尊敬兄长。长。“孝悌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答案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

    9、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案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

    10、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望,所以,一个个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孔子的“改革改革”目标是要目标是要“复礼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表现出孔

    11、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怃然”(”(怅惘失意的怅惘失意的样子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

    12、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四、仁者爱人 1.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对如此“不忠”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仁者”?答案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为似乎违背了仁道。但是,孔子的孔子的“仁仁”的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是大仁。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曰

    1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答:_(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答案“仁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答案孔子旨在说明达到答案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

    14、,这并不是说“圣圣”的境界不可追求。的境界不可追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宽厚仁慈,是“仁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大众,是“仁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能近

    15、取譬近取譬”,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仁”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五、君子之风 1.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君子之风”一章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答:_答案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

    16、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答:_(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

    17、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答:_答案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答案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答案答案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义”字当头。合于字当头。合于“义义”的的“利利”可取,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义”之事,之事,获得利益。获得利益。“君子”一词在论语

    18、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即“文文”和和“质质”兼美。所谓兼美。所谓“文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

    19、度谦逊。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六、周而不比 1.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答:_答案不与时代相悖。孔子认为君子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不是说没有进取心。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

    20、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_(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21、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答:_答案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答案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答案答案(示例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态,快乐地生活。(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

    22、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即交,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提

    23、出三种“益友益友”与三种与三种“损友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

    24、言相告自己的愤怨。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七、诲人不倦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论语先进)注兼人:指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兼,倍。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答案答案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

    25、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26、(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答案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孔子重视诗教与礼教。教学思想。内容上,孔子重视诗教与礼教。(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答案(示例一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视同仁。“远其子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

    27、要求,是君子爱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的体现。(示例二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孔子可能工作确实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孔子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孔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有限,孔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孔

    28、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呢?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呢?(观点鲜明,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言之成理即可)(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29、。(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八、高山仰止 1.请举例说说孔子爱学生的表现。答:_答案

    30、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答案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言表;对子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答:_(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

    31、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答案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答案答案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话。“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其

    32、人格魅力。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数仞之墙”,同时,同时又把孔子比作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日月”,“无得而逾无得而逾”。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对学生的态

    33、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九、沂水春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1)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答:_(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答案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

    34、为国以礼为国以礼”的结果,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答案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答案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礼治”之道,之道,所以孔子要所以孔子要“哂之哂之”了。了。“沂水春风”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沂水春风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十、中庸之道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

    35、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答:_(2)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答:_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答案答案“和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

    36、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同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乡原,德之贼注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乡原)居之似忠信,行之

    37、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注贼:败坏,侵害,危害。(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简要概括。答:_(2)孔、孟对“乡原”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善者喜欢、不善者厌恶的人,就是好人答案:善者喜欢、不善者厌恶的人,就是好人答案孔、孟对答案孔、孟对“乡原乡原”持批判态度。持批判态度。“乡原乡原”表面看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强调处事有“度度”,

    38、过犹不及。,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强调“权权”的重要性。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

    39、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现出“和而

    40、不同和而不同”和和“同而不和同而不和”的区别。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中庸”“”“和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

    41、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反对无“是非是非”原则的原则的“乡原乡原”等。孔子的等。孔子的“中庸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要“执中执中”而不偏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同乎流俗,合乎

    42、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乡原”,贬之曰,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德之贼也”。梳理、掌握其他传统文化梳理、掌握其他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经典的思想内涵一、孟子思想内涵(一)性善理论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生理欲望之性与仁义礼智之性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答:_答案生理欲望之性(口目耳鼻等生理官能的满足)与仁义礼智之性都是与生俱

    43、来的。但是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的,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生理欲望之性生理欲望之性是外在的,不能自己做主,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不是外在的,不能自己做主,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不能称之为性。而仁义礼智之性是内在的、固有的善性,虽然能称之为性。而仁义礼智之性是内在的、固有的善性,虽然也有命的成分,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是可求而必可得的。也有命的成分,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君子应追求仁义礼智之性。所以君子应追求仁义礼智之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

    44、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孟子认为“仁”是_,“义”是_。孟子由“性善”这个基点出发,认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_。(2)“求其放心而已矣”中的“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孟子的“求放心”指什么?答:_答案答案(1)人的良人的良(善、本善、本)心人的大道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心人的大道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 (2)这里的这里的“放心放心”是指放失本心,现代人所说的是指放失本心,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的意指不必担心、安心的意思,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思,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求放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

    45、的本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即善心即善心)找回来。找回来。性善理论是孟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天性就具有人天性就具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能”的的“良能良能”与与“不虑而知不虑而知”的的“良知良知”;人皆有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人皆有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但是,人类这种人类这种“善性善性”是要呵护和培养的。因为孟子所谓是要呵护和培养的。因为孟子所谓的的“善性善性”不是说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个人的资质中不是说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个人的资质中均有善的可能和倾向。均有善的可能和倾向。因此

    46、,性善论其实仅仅指人在本质上具有善的潜能。它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为完善的道德;否则,外来的破坏,都可能使其“失其本心”。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愿望,其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愿望,其次要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找放失了的善心。孟子还认为:在道次要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找放失了的善心。孟子还认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二)仁政学说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47、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答案答案(1)尊卑疏尊卑疏(2)孟子认为,国君考察人才要谨慎从事,一要多闻,二要细孟子认为,国君考察人才要谨慎从事,一要多闻,二要细察。在广泛听取国人意见,特别是百姓意见的同时,国君自察。在广泛听取国人意见,特别是百姓意见的同时,国君自己还要有观察力与判断力,不为左右臣下所蒙蔽。己还要有观察力与判断力,不为左右臣下所蒙蔽。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

    48、成(1)(2)题。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注易:治理,整治。菽粟:大豆和小米。答案答案(1)富仁富仁(2)(示例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一方面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

    49、的目的。孟子的仁政学说包括三大方面:(1)(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体现在:关注民生,顺应民心,尊重民意。(2)(2)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养民;利民之产;使民以时(征用百姓要不违农时);取民有制反对重赋,税率应以合理、适度为标准。(3)(3)王道思想:王道思想:要凭道德力量实行仁政,而非依仗武力统一天下;要保民而王,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要以德治国。(三)道德修养学说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50、: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熄:战争平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1)对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否为大丈夫这个问题上,景春和孟子看法不同,请概述。答:_(2)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是怎样的?答:_答案答案(1)景春认为他们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景春认为他们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大丈夫。孟子则认为他们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只是是大丈夫。孟子则认为他们没有仁义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课件-(共85张PPT).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5887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