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课件·《行政法原理》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套课件·《行政法原理》1.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法原理 全套 课件 行政法 原理
- 资源描述:
-
1、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为四编十八章,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教材主要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本教材在继承、批判和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框架。本教材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法学、行政学等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从事法律、行政管理工作的参考书。1第一编 行政法学本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行政法理论基础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 第四章 行政法基本原则 2第一章
2、绪论 第一节 行政与公共行政第二节 行政权及其来源第三节 行政法第四节 行政法学回到编目录3第一节 行政与公共行政一、行政二、公共行政4一、行政1.行政的概念2.行政的价值 (1)行政效率 (2)行政公正 (3)行政的价值冲突及选择5二、公共行政61.“公共”的含义2.关于“公共行政”的解释 3.我国国内对“公共行政”的理解4.“公共行政”的定义回到章目录第二节 行政权及其来源一、行政权二、行政权的来源7一、行政权81.行政权与相关概念的比较:(1)行政权与政权 (2)行政权与行政职权 (3)行政权与行政权限 (4)行政权与权利二、行政权的来源u作为我国基本大法的宪法第 条第 款明确规定:“中
3、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此可见,我国法律从形式上确认人民是权力的最终拥有者。u行政权的运行要遵守以下原则:(1)以民意为基础;(2)以政策为依据;(3)以法律为准绳;9回到章目录第三节 行政法一、行政法的概念二、行政法的渊源三、行政法的内容及分类四、行政法的性质和特征五、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六、行政法的作用10一、行政法的概念u所谓“定义”也就是一个抽象的界定,它可能是深刻的、概括性的,却不可能涉及事物的全部内容、所有层面。u在我们看来,因为行政法的目的与作用是多重的,从单一目的出发定义行政法失之偏颇,还是从其内容、调整对象的角度给行政法下定义相对稳定,容易把握一些。11二、行
4、政法的渊源1、行政法的渊源概述:(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或惯例 (4)行政法理(5)条约、协定12二、行政法的渊源2、我国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8)有权法律解释。13三、行政法的内容及分类1、行政法的内容 是指由行政法所确立的各项权利(力)与义务的内容。2、行政法的分类u 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u 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u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 另外,根据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无隶属性,行政法可分为内部行政法与外部行政法。14四、行政法的性质和特征1、行政法的
5、性质:(1)政治属性 (2)公法属性 (3)国内法属性2、行政法的特征:(1)内容 (2)形式 (3)数量 (4)界限(实体、程序)15五、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u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u行政法是独立的部门法。16六、行政法的作用1、西方行政法作用理论:(1)保权说 (2)控权说 (3)均衡说2、我国行政法作用理论:u 对行政管理的保障作用u 对公民个人、组织等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作用17回到章目录第四节 行政法学一、行政法与行政法学二、行政法学体系三、国外行政法学的发展概况四、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18一、行政法与行政法学u 行政法属于法律的范畴,是一系列行政法规范的总称。u 行政法学则属于法
6、学范畴,是研究行政法的科学。19二、行政法学体系1、构筑行政法学体系的原则 (1)大胆借鉴,勇于创新,适应中国国情的原则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 (3)理论研究与行政法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行政诉讼法学的并入问题20二、行政法学体系3、“单线体系”和“双线体系”的问题u 以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管理方的行政主体为主线,贯穿于行政法的始终,可称之为“单线体系”。u“双线体系”从行政法律关系的两端出发,以作为管理方的行政主体为一线,以作为被管理方的行政相对人为另一线,两条线并行,贯穿行政法学的始终。21三、国外行政法学的发展概况u 行政法学作为法律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始于 世纪;u 进入 世
7、纪后,随着各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发展,以及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大,行政法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2四、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u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行政法和行政法学获得了新生并取得了重大发展;u 年我国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行政法学教材行政法概要;u 年法学教材编辑部重新编审了一本高等学校试用教材行政法学。23回到章目录第二章 行政法理论基础 第一节 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第二节 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界定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展望回到编目录24第一节 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一、控权论二、管理论三、平衡论25一、控权论(一)背景与主要观点u 詹宁斯;戴雪;博登海默(二)历史
8、作用(三)弊端u 片面强调行政权力与个人权利间的对立、冲突互不相容u 把行政法视作控制政府权力的一种消极工具u 笼统地排斥行政自由裁量权u 受司法万能观念影响,过分倚重渲染司法的控权作用u 忽略了公民权利也可能被滥用 以及行政法在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方面的作用26二、管理论(一)背景和形成基础u 管理论曾在苏联以及二战之前的日本和德国的行政法中占主导地位。u 管理论的形成基础:1.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计划的经济模式 3.国家专权主义和集体主义占统治地位(二)主要观点与特征u 行政法的目的u 行政法的概念及内容27二、管理论(三)弊端 u 过分信赖和倚重国家权力;u 论以管理者为本位,以管理为
9、使命,以法为管理工具,单向性地强调行政特权和行政效率,突出行政领域“官本位”的特征,忽略对管理者的监督,忽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u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把行政管理对象视为纯粹的管理客体,无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28三、平衡论(一)理论源头与现实基础u 韦德古德诺;“红灯、绿灯与黄灯理论”;阿尔弗雷德阿曼(二)理论的提出与基本观点u 罗豪才教授等于 年发表的论文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u 基本观点:1.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2.公正与效率的平衡 3.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4.平衡论实现了权利义务等值化目标29回到章目录第二节 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界定一、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概念二、行政法理
10、论基础的界定30一、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概念u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于行政法的基础理论。u 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是比理论基础高一层级的概念范畴,由许多不同层级的理论构成;而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属于行政法的基础理论范畴,且是其中最基本的理论内容,其他的基础理论都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如研究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31二、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界定u控权论u管理论u平衡论-更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32回到章目录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展望u横向:世界各国我国特殊性u纵向:特定时期的特定问题33回到章目录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 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与性质第二节 行
11、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类型与特征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回到编目录34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与性质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35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行政关系在实施行政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行政法的调整,将之“升华”为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36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 当事人双方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具有双向性 一定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存在的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关系 当事人双方的主动与被动地位只是相对的37回到章目录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
12、系的构成要素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38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u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u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即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39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u物质财富u精神财富u行为40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u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u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u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41回到章目录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一、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
13、法律关系42一、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u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组成机构之间、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u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与公民、法人等之间发生的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43 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法律关系u行政实体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关系。u行政程序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依行政程序法而形成的。u行政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主体 非对等性 法定性 非自由处分性 单方解决、处理权44回到章目录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
14、灭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四、法律事实45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u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亦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实际构成。46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u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消灭前,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内容的变更。u具体有两种情形:1.一方当事人发生了变化;2.内容发生变化。47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u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指原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消灭。u三种情形:1.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消灭;2.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消灭;3.是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消灭。48四、法律事实u所谓法
15、律事实,是指能够导致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客观事实。u法律事实: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 49回到章目录第四章 行政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 合法行政原则第三节 合理行政原则第四节 比例行政原则第五节 应急行政原则回到编目录50第四章 行政法基本原则 第六节 公正行政原则第七节 诚信行政原则第八节 民主行政原则第九节 文明行政原则第十节 责任行政原则回到编目录51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u 所谓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制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行政行为的实施,以及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范和准则。u 根据不同的层次,大致上可分为三类:1.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 2.一般的
16、行政法原则 3.行政法的特别原则 52回到章目录第二节 合法行政原则一、行政机关依法设立二、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三、法律优先四、法律保留五、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六、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七、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53回到章目录第三节 合理行政原则回到章目录54u合理行政原则,亦称“行政适当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还应当客观、适当、合乎理性。u合理行政原则的产生是由于有行政自由裁量权。u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又称“酌处权”。第四节 比例行政原则回到章目录55u在行政法层
17、级上,比例原则的含义主要是:拘束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特别是涉及侵害公民权利时,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而且必须选择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方式。u包括以下三个亚原则:1.妥当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狭义比例原则第五节 应急行政原则56u应急行政原则,也可称为“保障正当的特权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u应急行政原则是合法行政原则的例外,但是并非排斥任何法律控制。回到章目录第六节 公正行政原则57一、行政实体公正二、行政程序公正三、行政公平原则四、行政公开原则一、行政实体公正(1)公正地分配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
18、的权利和义务(2)公正地对待一切事件和行政相对人58二、行政程序公正u行政程序公正,是指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形式,履行一定的手续,遵循一定的步骤,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59三、行政公平原则u全体人民在民主国家内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行政主体应平等地对待任何相对人,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凭某种关系或自己的好恶赋予某些人特别的权利,给予某些人特别的义务。60四、行政公开原则1.行政公开的概念 行政公开,是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相对人和公众公开,使相对人和公众知悉。2.行政公开的意义(1)可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2)有利于公民对行政事务的参与(3)有助于加
19、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61四、行政公开原则3.行政公开的具体要求(1)行政决定公开(2)行政过程公开(3)行政信息公开62回到章目录第七节 诚信行政原则63一、信赖保护原则二、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诚信原则一、信赖保护原则u 信赖保护原则,也称“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从适用范围来看,信赖保护原则侧重于行政行为发生变更时对行政主体的诚实信用要求。u 信赖保护的方式为存续保护和财产保护。64二、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诚信原则u 某些行政行为并不以强制行政相对人接受、服从为特征,不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产生影响。u 虽然我国针对大部分这类行政行为目前还没有专门立法,但是仍有必要对这类行政行为的
20、诚信原则加以规定。65二、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诚信原则u 诚信行政原则主要表现如下:(1)在行政规划中,规划确定、生效之后,原则上不得变更。(2)在行政指导中,应遵循合法自愿原则。(3)在行政合同中,自行政合同订立后,行政主体就应当信守承诺。66回到章目录第八节 民主行政原则67一、参政权保障原则二、协商行政原则一、参政权保障原则u 参政权是公民参与政府活动、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权利。u 保障参政权,是现代民主行政、法治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u 参政权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放行政职位;建议权、申请权、陈述权保障;听证;政府采购;政府网上办公等。68二、协商行政原
21、则u 协商行政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贯彻、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分的协商,通过协商沟通的途径达成合意或进行合作,从而达到行政目的。u 协商行政原则可以具体划分为两个子原则:1.协商的优先性原则 2.协商的穷尽性原则69回到章目录第九节 文明行政原则70一、人权保障原则二、禁止强制权滥用原则一、人权保障原则u 作为一个法治政府,应该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而不能以自己的行为侵犯公民的人权,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71二、禁止强制权滥用原则u 行政机关在采用行政强制行为以实现行政目的时,很有可能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产生
22、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确定该强制性执法行为对于实现行政目的来说是必要的、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72回到章目录第十节 责任行政原则73u责任行政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行政活动承担责任,整个行政活动应处于一种负责任的状态,不允许行政机关只实施行政活动,而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一、责任行政原则的内容1.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2.惩罚性责任和补救性责任3.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4.责任落实和监督行政74回到章目录第二编 行政主体论 第五章 行政主体原理 第六章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第七章 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75第五章 行政主体原理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第二节 行政主体的职权、地位与优益权第三
23、节 行政主体的职责、权限与责任第四节 行政主体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回到编目录76第五章 行政主体原理第五节 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第六节 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七节 行政主体法定代表人第八节 行政主体的相对方:行政相对人77回到编目录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二、关联概念的比较 三、行政主体的范围 四、行政主体的种类78一、行政主体的概念u在我国,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u具体分析如下: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非个人;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主体是能
24、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79二、关联概念的比较(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二)行政主体与行为主体(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人(四)行政法人与法定代表人80三、行政主体的范围u 法国:国家、大区、省、市镇、公务法人u 德国:国家、公法人u 日本:国家、公共团体u 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范围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被行政授权的组织以及少数行政机构。81四、行政主体的种类1.国家行政机关2.被行政授权的组织 (1)行政授权的概念和特征 (2)行政授权的范围 (3)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3.行政机构82回到章目录第二节 行政主体的职权、地位与优益权 一、行政职权的概念与内容 二、行政职权的特点 三、行政职权的设定
25、与分配 四、行政主体的地位与优益权83一、行政职权的概念与内容u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是各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u 固有职权 u 授予职权84二、行政职权的特点u 强制性 u 单方性u 不可处分性u 与职责的统一性85三、行政职权的设定与分配u 行政职权的设定,是指宪法、法律、法规直接赋予有关组织一定行政职权的国家行为及法律制度,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职权的产生方式。u 行政职权的分配,是指行政主体拥有行政职权以后对职权所作的一种内部分工与安排。86四、行政主体的地位与优益权.行政优先权 先行处置权 获得社会协助权 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