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155304
  • 上传时间:2022-07-24
  • 格式:PPTX
  • 页数:104
  • 大小:2.3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 玉米 病虫害 综合防治 措施 课件 PPT 104
    资源描述:

    1、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及综合防治技术 张掖市植保植检站 费永祥第1页,共104页。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甘肃省特别是河西走廊,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如隔离条件好,降雨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再加上该地地域辽阔,有灌溉条件,病虫害发生少等因素),是优质玉米制种的理想宝地,并已成为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促进我省玉米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从1995年开始,依据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按照种子生产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亲本种子繁殖方式,种子生产,种子收获,处理与贮藏,种子检验等过程入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先进实用的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同时对病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进行了

    2、研究,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第2页,共104页。l制种规模:我市制种是从1998年发展起来的,1995年-1997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仅3万亩,1998年达到了8万亩,1999年12万亩,2000年发展到15.5万亩,2003年达到45.53万亩,2006年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18万亩左右,其中杂交玉米制种上报面积87.67万亩,实际为105.57万亩,全市有30家玉米制种企业在我市32个乡(镇)、373个行政村开展玉米种子生产,年产玉米杂交种达4.2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2%,产值突破15亿元。第3页,共104页。l全市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的企业达54家(外来企业17家,本地

    3、企业37家),其中生产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24家(外来4家,本地20家)。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企业30家(外来13家,本地17家)。全国制种企业50强中有10户落户我市。l我市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主要以代繁为主,品种组合超过300个,其中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种仅有23个。l为了发展种子产业,我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法律、政策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质服务。第4页,共104页。l2006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490万亩,产种量16.2亿公斤,有效库存为3亿公斤,2007年杂交玉米可供种量达19.2亿公斤。2007年全国玉米计划种植面积为4亿亩以上,约需杂交种10亿公斤,因此,2007年全国剩余玉米

    4、种子为9亿公斤,当年不制种或少制也能满足2008年全国用种需求。l2007年,全市玉米杂交制种面积将减少3035%,达到60万亩左右。年初我们对优势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目前以加工番茄、马铃薯、蔬菜制种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弥补了玉米制种减少造成的损失。第5页,共104页。1 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历史回顾与现状1.1“六五”和“七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由于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性,从“六五”开始,就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而在此以前对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对单虫单病的单项防治技术上。“六五”、“七五”期间,在对过去单项防治

    5、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组装集成,主要对象为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和亚洲玉米螟,在东北春玉米和华北夏玉米主产区按两大玉米生态区设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分别建立了以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为主的春玉米区和以玉米小斑病、玉米螟为主的夏玉米区等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建成3个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其3个主要类型如下:第6页,共104页。在以第一代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东北春玉米主产区,以种植多抗玉米品种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越冬防治;在以第一、二代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东北南部春玉米主产区,以种植多抗玉米品种为主,结合采用生物防治

    6、或化学防治;在以第二、三代玉米螟和玉米小斑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夏玉米主产区在改革耕作栽培制度的基础上,种植抗病虫品种,结合高效化学防治措施,重点防治玉米螟。第7页,共104页。1.2“八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80年代末,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换,玉米病虫害随之发生变化,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出现并上升为优势小种,使原来的抗大斑病1号小种的玉米杂交种丧失抗性,同时,玉米小斑病小种发生变异出现新小种,玉米茎腐病(青枯病)和穗粒腐病大面积发生,东北地区的苗期病虫害回升严重,西南丘陵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病虫害为害加剧,因此,在“八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攻关研究中,以玉米螟、玉米大斑病(

    7、2号小种)、小斑病(新小种)和玉米穗、茎腐病为主攻对象,分别在松辽平原和辽河三角洲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和西南丘陵夏玉米区4个不同生态区组建综合防治示范区。提出了“以抗性品种为基础,根据各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地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农业防治等手段控制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防技术模式。第8页,共104页。4个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防治体系分别为:1.2.1 松辽平原综防示范区 该区以灾变动态为依据,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生物、物理措施防螟和保健栽培防病的综合配套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1.2.2 辽河三角洲春玉米综防示范区 在“八五”期间,将综防示范区由山区推向平原地区,分别组建了两

    8、个具有不同特色、符合本区防治水平的示范区,即 以种植多抗品种防治玉米病害,以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自然控制为主的具有明显生防特色的综防技术示范区;-以推广抗病虫杂交种为主控制病害,以多种人工防治措施防治玉米螟危害如大面积飞机喷洒Bt乳剂,局部地区施用高效颗粒剂等多种措施并存的具有综防特色的示范区。构成本区“以抗性品种为基础控病增产,以人工防治(化防、生防)玉米螟减轻为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第9页,共104页。1.2.3 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综防示范区 以更新抗性品种为突破,以多抗品种为主,结合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等农业措施,控制玉米小斑病和玉米螟的危害。1.2.4 西南丘陵夏玉米综防示范区 为“

    9、八五”期间新建综防示范区,该区以选用抗病虫高产品种为主体,栽培技术为基础,辅以合理使用农药,协调保护利用天敌,建立以生态控制为主,结合人工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八五”期间,根据不同生态区的主攻对象,共组建6个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综防示范区面积8.7万hm2,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35,增收玉米8778.58万kg,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第10页,共104页。1.3“九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九五”期间在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丘陵玉米区设立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以玉米螟、玉米穗、茎腐病为主攻对象,兼顾玉米大、小斑病和粗缩病。通过两年的研

    10、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各生态区在“八五”综防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提高;明确了一化性玉米螟是构成高质量越冬种群的主要因素,根据滞育后发育历期、临界光周期以及RAPD分析可以区分一化和二化性玉米螟两种类型,为一代玉米螟大发生中期预报提供了可靠依据,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可望在“九五”期间取得突破。明确了玉米穗、茎腐病的的两种病害病原菌可交互侵染,在发生规律上即有共性又有个性,玉米植株体内第11页,共104页。的糖分与品种抗性密切相关,螟害能明显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保健栽培措施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增产效果明显。初步明确了玉米粗缩病毒病初侵染源、传毒灰飞虱、气候条件、播期及田间杂草与病害流行的关系。同时,

    11、对新上升为主要病害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拟眼斑病)、尾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纹枯病的病原生物学、发生规律和抗性品种筛选鉴定等研究工作业已开展,为这些新病害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第12页,共104页。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栽培密度的增加以及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病虫害自身的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玉米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米穗期虫害加重,原来一些次要或局部发生病害,如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纹枯病和玉米病毒病(粗缩病和矮花叶病)发生较重且呈上升趋势,已跃升为严重危害玉米生产上新的主要病害,而对这些病害的灾变规律

    12、和防治措施尚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第13页,共104页。2.1 缺乏完善的玉米主要病虫害大发生中长期预警体系 由于至今未能解决玉米主要病虫害大发生中长期预报技术,以致在防治上仍处于被动,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按照常规的预测手段对玉米螟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准确率很低,如东北地区1981年和1988年的一代螟两次大发生均未报出,而预报为大发生的1982年和1989年却发生较轻。利用一代螟数量预测二代螟发生程度同样准确率不高,如1988年辽宁省一代螟发生很轻,百株虫量不足20头,而二代虫量竞达150头,多者达600多头,造成二代暴发成灾;1990年一代螟百株虫量只有15头,而二代螟百株虫量在170头

    13、以上,多者达760头之多,二代螟再次暴发成灾。由于玉米植株高大,一旦病害发生很难进行防治,导致对玉米病害预测预报研究不够重视,因此,玉米主要病害的暴发的预警体系研究工作更为薄弱。第14页,共104页。2.2 病虫为害发生变化,次要病虫害成为主要灾害 玉米螟发生为害出现新的变化,近年来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有加重趋势。东北春玉米二代螟、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三代螟和玉米棉铃虫发生日趋严重,997年对河北省衡水、保定和邢台三市夏玉米产区玉米穗期虫害发生情况调查表明,玉米螟和玉米棉铃虫的平均雌穗被害率分别为32和34,穗期虫害除直接为害果穗造成产量损失,降低品质外,还诱发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种子萌发

    14、,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很大威胁。2.3新病害层出不穷,防治难度加大 新品种新组合不经检疫从世界各地大量引进,造成许多新病虫连年发生,如玉米顶腐病、苗枯、黑束病等,由于对发生发展规律不清楚,造成防治上的被动。第15页,共104页。玉米瘤黑粉病是个玉米生产上的老病害,我们北方人叫“灰包”,在玉米各生育期均能发病。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我们大面积制种品种均不抗瘤黑粉病,而且面积超过的郑单是高感品种,平均发病率在,亩减产,严重地块达以上,损失惨重。各地、各企业虽开展了大面积防治,但效果较差,多年得不到有效解决,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第16页,共104页。玉米红蜘蛛,在我市发生的主要是截形叶螨

    15、,年全市发生面积达到77万亩,其中制种玉米万亩、大田玉米万亩、大豆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由于前期防治不及时,成株期虫量很大,部分地块、部分品种叶片提前枯死,损失达以上,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各地加强前期防治工作,减轻了后期防治压力,虫口数量上升较慢,防治效果显著。玉米锈病,在海拔较高的制种玉米田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后期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生面积可达到万亩以上,产量损失。第17页,共104页。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广、种类多 全市玉米上常发性、局部偶发性和迁入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扩展和加剧之势,特别是风沙沿线灌区,玉米病虫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种类明显增加,成灾面积逐年扩

    16、大。全市玉米上发生的病害有10种以上,主要以玉米苗期病害和成株期锈病为主;虫害达20多种,以玉米红蜘蛛、蚜虫、棉铃虫为优势种群。本市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第18页,共104页。.一度被控制的病害再度回升玉米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是80年代原本已被控制的病害,随着栽培制度和品种的更换,自90年代以来,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和东北的辽宁省危害日趋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仅1996年河北、山东两省发生面积100多万hm2,玉米减产约50亿kg,由于该病在春玉米及套作玉米发病相当严重,许多玉米产区已无法种植春玉米或套播玉米,只能改种夏玉米,不仅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甚至会延误小麦的播期。玉米矮花

    17、叶病19941996年在河北、山东、北京、河南、山西、甘肃和辽宁等地均因该病流行而严重减产,制种田病株率可高达80100,而且可种子带毒6,仅河北省抚宁县就减产2250万kg。玉米丝黑穗病已有抬头趋势,危害逐年加重,在辽宁一些地区发生达2030。第19页,共104页。.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和新病虫害的不断出现 玉米大、小斑病生理小种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品种抗性丧失,部分地区玉米蚜和叶螨为害加重,玉米疯顶病已在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和辽宁发生并有蔓延趋势,已对玉米生产构成新的威胁。第20页,共104页。.抗病虫选育有待新突破 主要病害过去为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即通常说的“三病”,玉米抗病育

    18、种工作也主要针对这些病害进行,选育的杂交种多为单抗性品种;由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抗性遗传背景狭窄,由此引起病虫连年发生危害由于我国玉米的害种类及病理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化,从而使抗某种病害或生理小种的品种丧失抗性,导致新病害出现和次要病害暴发流行,如丹玉十三抗玉米大斑病1号小种,由于80年代末2号小种的出现并成为优势小种,导致该品种很快退出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第21页,共104页。.成株期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加之近年玉米种植密度加大和夏季的酷热高温,使成株期玉米病虫害防治困难,现有的技术措施效果差或难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玉米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作物,某些措施虽有明显

    19、效果,但防治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研究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且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2页,共104页。22 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发生面积大、危害重(1)玉米红蜘蛛 常年发生面积40-50万亩,损失粮食2800万kg左右;2005年全市发生面积77万亩,其中制种玉米发生面积63万亩,占制种玉米总面积的82%,平均虫株率86.2%,严重田达100%,玉米田平均虫量达1315.0头/株,个别地块达1.43万头,玉米植株提前1520d枯死,减产6700万kg;大田玉米发生11万亩,大豆万亩,大豆田单叶虫量250头,单株达3200头,损失产量150万kg。(2)玉米蚜虫全市

    20、玉米蚜虫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占玉米总面积的80%左右,重发生年分可达60万亩以上,平均虫株率4%,平均虫量280头/株,既对玉米雄花发育、花粉传播及光合效率造成影响,还使玉米茎秆、雌穗苞叶产生煤污,百粒重下降1.01.5g。第23页,共104页。()玉米锈病 该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但近年在杂交制种田及其周围大田流行危害。1999年为重发年,全市发生面积34万亩,平均病株率为12.6%,平均病叶率为6.3%,严重田块病叶率达100%,严重度10%40%,平均25.0%,造成玉米减产920万kg。()玉米茎基腐病 平均病株率7.4%,严重田达14.0%,田间病株于大喇叭口期整株青枯死亡,对产量

    21、影响较大,一般亩减产50 kg左右。第24页,共104页。()玉米根腐病 在玉米制种区,随制种面积的扩大和组合的增加,玉米苗期根腐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对外制种田发病早而普遍,缺苗严重。据调查,1998年制种田发病面积万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59.5%,平均病株率30.6%。第25页,共104页。本市玉米病虫害成灾的原因分析1 春季气候多变,造成苗期病害加重近几年观察,我市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常出现持续低温天气,导致种子发芽受阻或幼苗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弱苗,为土壤病菌提供了侵染机会,导致苗期病害加重。部分蔬菜、瓜类、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子包衣和拌种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使烂根、立死、苗枯以及

    22、地下害虫等普遍发生,个别地块毁种重种。2 轮作倒茬困难,导致土传和种传病害连年发生我市甘州、高台、临泽川区三县(区)是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这些地过去就以大田玉米或带田为主,制种产业发展以来,制种玉米涉及到了全市县(区)个乡第26页,共104页。(镇)415个行政村的15.7万农户,制种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62。三县(区)制种面积超过播种总面积的65,且80以上的地块连续繁育玉米种子达13年以上,由于面积过大,不能合理进行轮作倒茬,使土壤病菌连年积累,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造成许多病害连年发生,给农业防治带来困难。新品种大量引进,新发病虫不断增多过去国有种子公司生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引进渠道简单

    23、,随着种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有300多个玉米品种或组合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而未经检疫部门实施严格检疫,使大量外来有害生物随调种传入我市,造成各地新病虫不断增多,危害日益加重。第27页,共104页。4 病虫越冬环境优化加重了危害 冬春温室生产的发展,给红蜘蛛、斑潜蝇等害虫和某些病原菌的越冬、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每到夏季温室蔬菜生长后期,揭棚后温室内病虫即迅速蔓延到邻近玉米田,由于此期室外温度条件适宜,红蜘蛛等即大量繁殖,使玉米害虫发生高峰期提前、危害加重。据调查,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村带田玉米红蜘蛛平均虫株率100%,虫量911.5头/株,严重地块达1900头/株左右,到8月下旬部分受害重的地块玉

    24、米植株已失绿干枯,而周围无日光温室和带田,玉米红蜘蛛平均虫株率91.3%,虫量652.6头/株,严重田块1070.0头/株,直至9月中旬收获前还未发现成片干枯的植株。第28页,共104页。5 对制种管理不严导致有的病害普遍发生 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玉米制种自然条件,制种面积逐年扩大,但对制种缺乏严格的管理,其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由于对新引进组合忽视了抗病性鉴定和植物检疫程序,从而导致对外制种田苗期根腐病及成株期茎基腐病普遍发生。根据调查,对外制种田母本根腐病发病率平均为35.2%,严重田块达64.3%。第29页,共104页。6 农药使用不合理降低了防效 一是贻误防治时机。小麦成熟后农民忙于收割、打

    25、碾,忽视了玉米害虫的防治,而待夏收结束时,玉米植株上蚜虫、红蜘蛛已大量繁殖危害,尤其是红蜘蛛已拉丝结网,严重田部分叶片已开始干枯,此时虽然喷药防治,但效果不佳,损失已成定局。二是喷药方法不合理。由于玉米红蜘蛛、蚜虫主要在叶片背面、雄穗及雌穗苞叶内危害,因此要求喷药部位应有针对性。而不少农户却按常规方法喷药,药液难以喷到虫体及集中危害部位,致使防治效果低。三是药剂品种单一。多年来我市各类作物上防治红蜘蛛和蚜虫均以有机磷类农药为主,不同类型农药很少交替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尽管使用浓度越来越高,防治次数增加,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不仅防治效果不佳,造成损失,而且使天敌数量急剧下降

    26、。第30页,共104页。施用未经腐熟的根茬、秸秆造成潜在隐患 研究结果证明,未经堆沤腐熟的根茬、秸秆携带病菌和害虫,而我市广大农村对秸秆还田时不进行高温堆沤处理,其潜在隐患极大。第31页,共104页。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我区近年玉米主要病虫害越冬基数较高、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及种植方式有利病虫生存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后数年内玉米红蜘蛛、蚜虫的发生与危害将呈加重趋势,混合发生面积将达万亩以上,严重发生面积达万亩左右,特别是平川灌区、风沙沿线灌区制种玉米田将严重发生,同时对带田将造成一定危害;玉米苗期根腐病也将普遍发生,特别是对外制种田的危害将逐年加重,并会波及到带田集中种植区;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

    27、病、茎基腐病、锈病将在平川灌区玉米上中度偏轻发生;地下害虫近几年虽发生较轻,但该虫年际间的发生有变化,冷凉灌区应密切注意其动向,以免造成损失。第32页,共104页。本市重点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一)玉米大斑病识别及防治1、识别:大斑病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在田间,受在的玉米一般从玉米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也有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漫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在小不等,最大的长1520厘米,宽12厘米。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重病年份全田

    28、一片枯黄,损失极大。天气潮湿时病斑两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第33页,共104页。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第34页,共104页。2、防治(1)种植抗病品种抗源基因区域化即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的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兼抗品种:中单2、掖单12号、丹玉14、丹玉6、吉单131、四单8、郑单2号、承单4号、京黄105、京黄113、恩单2号、新单1号、鲁单15号、鲁单19号、冀单2号、沈单5号、沈单7号、锦单6号、本玉9号、陕玉9号、掖单12号。第35页,共104页。(2 2)压低菌量玉米收获以后

    29、,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收集的 病残组织连同收下的玉米秸秆经高温发酵沤熟施用。在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应该合理安排烧 柴顺序,力争将玉米秸秆在玉米出苗前后烧完。深翻土地或进行轮作,可以消灭埋在土壤里的病残体 组织上的大斑病菌,轮作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预防多种土传病害。第36页,共104页。(3 3)增施肥料,加强管理 玉米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的发育中期,最易受大斑病菌的侵染,因此,在苗期和抽雄期阶段特别要注意增施氮肥,以保证苗期的茁壮成长和防止后期脱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凡玉米生长健壮的大斑病发病轻。中耕、及时排水 改变田间的小气候,能促进植株发育健壮,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在气温较

    30、低的玉米种植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发病,但早播玉米出苗慢,丝黑穗病发生重。因此,要注意播种期的调整。(4 4)目前农药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差,同时大斑病发病时施药困难,所以一般不用药剂防治。第37页,共104页。(二)玉米小斑病识别及防治1、识别: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主要为害叶片、但苞叶、叶鞘也能受害。在叶片上病斑较小,但数量比大斑病多。因玉米品种和病菌(生理小种)不同,有三种不同的病斑。一是病斑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多限制在叶脉之间,黄褐色,边缘褐色或紫褐色,多数病斑连成一片后,病叶变黄枯死。二是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苗期发病时病斑周围或两端形成暗绿色浸润

    31、区,病斑数量增多时叶片很快萎蔫死亡。三是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一般不扩大,周围有黄色晕圈。第38页,共104页。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第39页,共104页。2、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在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玉米杂交种。单抗杂交种:C103、H84、M017、吉63、525、自330、黄早4、风白29B、承191、冀432、白野4、双糖、CB5、丹340、H99、掖107、朝 23、综引、5003、U8、812、辽输814。兼抗杂交种:掖单4、沈单7号、农大60、丹玉16号、华玉2号、掖单13号、冀单17号、掖单2号、成单9号、成单1

    32、0号。第40页,共104页。栽培防治栽培防治 控制菌源控制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株残体,深翻土地。在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应在玉米播种前将玉米秸烧光。采用高温沤肥的方法处理玉米秸秆,实行秸秆还田须充分腐熟以后施用。摘除底叶摘除底叶 当玉米小斑病发病率70,单株下部23叶发病时,摘除下部病叶.要发动群众大面积进行方能见效,并将摘下的病叶带回村内,沤肥或作饲料处理。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分期施肥;定苗后及时施肥,每亩施硫铵40公斤,心叶末期施磷肥25公斤。第41页,共104页。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50敌菌灵500倍液,75百菌清 300倍液,50代森按800倍液,

    33、75甲基硫菌灵(75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一般在心叶末期到抽丝期喷施,每周一次,连续喷23次。第42页,共104页。(三)、玉米矮花叶病诊断及防治诊断:诊断:矮花叶病(本病也叫花叶条纹病)70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第43页,共104页

    34、。玉米矮花叶病第44页,共104页。第45页,共104页。第46页,共104页。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第47页,共104页。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选用壮苗移栽,减少毒源;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药剂治蚜防病,可

    35、用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12001500倍液于麦蚜迁移盛期喷雾一、二次,可杀死蚜虫介体,减轻危害。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效果更佳。第48页,共104页。(四)、玉米丝黑穗病诊断及防治诊断:诊断:以春播玉米和冷凉山区发病较重。病菌存在于玉米播种至出苗期的土壤中。病菌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蔓延至雌雄穗。幼苗感病后,有时矮化,分蘖增多而簇生,叶鞘破裂,呈畸形。多数病株在营养器官上很少表现症状,直到顶叶抽出以后,才见其中肋破裂,雄穗花器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为黑粉;雌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灰黑色干粉,内有许多丝状物,此为寄生维管束的残留物。植株感

    36、病后,不能形成果穗,颗粒无收。第49页,共104页。玉米丝黑穗病第50页,共104页。丝黑穗病菌,属轴黑粉菌属,有两个生理小种,一个侵染玉米,另一个侵染高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萌发形成菌丝和小孢子,是主要侵染源,故以土壤传病为主。种子带菌也可引起发病。发病轻重,决定于品种的抗病力和出苗期土壤温湿度的高低。抗病力弱的品种,出苗期土壤温度低,水分不足,出苗缓慢,最易发病而且较重。第51页,共104页。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不同品种的抗病表现,从高抗至高感,差异很大,选用抗病品种最为经济有效。精选种子,播前晒种,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轻危害。彻底拔除病株,轮作倒茬,减少病源。

    37、药剂拌种。可用50%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5%的用量拌种;或用20%的萎锈灵乳剂1:5加水稀释后,按种子量的十分之一加药液拌匀后,闷种4小时,晾后播种;或用粉锈灵有效成分100克,拌种100公斤,效果均佳。第52页,共104页。(五)、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识别:识别:70年代以来,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为1020%,重者4050%,个别地块可达80%以上,对玉米产量影响甚大。该病多在玉米雌穗蔫须后表现症状。植株感病后,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青枯,似霜冻危害,根系和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并逐渐变为褐色;茎基部三、四节间,明显失水,变软变空,乃至

    38、干缩,后期植株易倒伏;根部空心变软,呈褐色或紫色,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穗心干缩,脱粒困难,千粒重显著下降。第53页,共104页。青枯病病源菌,是以瓜果腐霉菌侵染为主,并与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腐霉菌占75.5%,镰刀菌占12.5%,病源主要通过土壤带菌传播。一般,在乳熟期间,如遇天气炎热,突降大雨,温度聚变的条件,病害即迅速而严重发生。品种不同,其发病轻重也有明显差异。第54页,共104页。第55页,共104页。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本病属土传病害,在目前尚无有效的土壤处理药剂的情况下,应以农业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时播种,避开病害对关键生

    39、育期的危害,减轻损失;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透气不良而影响根系活力,根际培土,促进侧根生长,预防病害发生。第56页,共104页。(六)、玉米螟综合防治玉米害虫在我国大部分主产区的主要对象就是玉米螟。因而我国玉米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玉米螟展开的。现阶段已用于生产或正在示范应用的主要技术是:农业防治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 根据综合防治的策略,在实际应用中要尽量不用化学防治法,在不得不用农药时也要注重与其他的技术协调作用。玉米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不同方法第57页,共104页。玉米螟为害雄穗及蛀茎造成断茎玉米螟

    40、为害雄穗及蛀茎造成断茎第58页,共104页。第59页,共104页。在目前大面积推广种的玉米品种中,有些品种(如中原单4号、掖单4号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虫性,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尽量选用抗螟品种。第60页,共104页。1、农业防治(1)消灭越冬虫源 在越冬幼虫羽化以前,处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是消灭越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各地常用的方法有:将有虫秸秆作燃料,且先烧带虫多的,后烧带虫少的,尽量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烧完;将玉米等秸秆铡碎沤肥或垫圈;尽量铡细、铡碎留作牲畜饲料的秸秆;对用作轻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进行封垛存放,且尽量做到隔年启用。(2)改进耕作制度 在3代发生区,

    41、尽量扩大夏玉米播种面积,压缩玉米、高粱、谷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积,减少第一代玉米螟的食料来源和繁殖场所,以控制第二、三代发生量和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第61页,共104页。(3)设置诱集田 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长旺盛的寄主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种前1个月左右选择邻近越冬场所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带、诱集田;或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促其早发,诱集成虫产卵,然后施用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进行集中歼灭,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在玉米螟为害棉花较重的地区,可在棉田播种的同时,点播玉米诱集带,每亩100200株为宜。诱集玉米螟在其上产卵孵化后集中消灭,同时玉米也可诱集棉铃虫。第62页,

    42、共104页。(4)种植抗虫品种 在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中,有一些品种(如中原单4号、掖单4章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虫性,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尽量选用抗螟品种。(5)田间管理 第一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可结合间苗、定苗去掉有虫株;第二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先在棉花嫩头、叶柄为害,然后才蛀茎,可结合整枝、打顶去掉有虫叶柄、嫩尖和枝杈,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均可明显减轻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在玉米打苞抽雄期,由于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因此在雄穗刚抽出未散开之前,隔行人工除去2/3的雄穗并带出田外,既不影响授粉又可消灭70的幼虫,同时玉米去雄也可增产。第63页,共104页。2、物

    43、理防治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趋光性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可诱集大量成虫集中消灭,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还有蝼蛄,金龟子,叶甲和多种蛾类。据研究测定,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集面积为亩左右,灯光诱杀,简便易行,用工量小且效果显著。频振式杀虫灯是远距离通过光波,配伤特定颜色和气味引诱玉米螟、棉铃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一般从月日开始,月日结束。试验表明,可使二代棉铃虫田间落卵量减少9以上。第64页,共104页。第65页,共104页。3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白僵菌白僵菌 早春封垛防治越冬幼虫早春封垛防治越冬幼虫 在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虫化蛹之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物秸秆、根茬

    44、进行喷粉封垛,用量每立方米为100克菌粉,垛面每平方米喷1个点,至垛面可见“白烟”即可。一般封垛后的杀虫效果达80以上,成虫羽化显著减少;田间防治效果平均可达到80。在同一地区连年使用白僵菌防治,还有累积增效作用。第66页,共104页。心叶中期颗粒剂防治心叶中期颗粒剂防治由于白僵菌药效较慢,施药期要比施用化学由于白僵菌药效较慢,施药期要比施用化学农药提前数天,即春、夏玉米的心叶中期。农药提前数天,即春、夏玉米的心叶中期。此时,螟卵已处于孵化初期至盛期,将含菌量为50500亿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与5公斤过筛的煤渣拌匀,制成1:10白僵菌颗粒剂,按每株2克施入玉米心叶丛。对春玉米第一代螟虫的防

    45、治效果70左右,对夏玉米上第二代虫的防治效果稍差,一般为60在右。第67页,共104页。第68页,共104页。苏云金杆菌(苏云金杆菌(B.t.B.t.)商品B.tB.t.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前施于心叶内,每亩700克,防效可达90以上;也可用B.t.B.t.乳剂配制颗粒剂,每亩用B.tB.t.乳剂150毫升,加沙35千克混匀,防效在80以上;或在心叶期每亩用100150毫升B.tB.t.乳剂加水50升灌入玉米喇叭口内,防效可达93以上。棉田玉米螟发生期,用含有80100亿孢子的B.t.B.t.乳剂,每亩200250毫升加水稀释200倍喷雾,可防治玉米螟并兼治棉铃虫等棉田害虫。在中午阳光太强时不

    46、宜施药,因为B.t.B.t.是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是一种杆菌,若被紫外线照射会降低药效。第69页,共104页。4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玉米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无论是春、夏玉米,心叶期防治都是治虫保产的重要环节,心叶末期是防治最有利的时机。确定心叶末期玉米快要进入打苞前期,抽样拔取有代表性的玉米心叶丛,剥去外边已经变绿的叶片,将剩下的黄白色嫩叶逐片展开,展开23叶后即露出其中的幼嫩雄穗,为典型的心叶末期,如展开45叶才见雄穗,则为心叶中期;如只展开1叶即见雄穗,则心叶期已过,进入了打苞期。第70页,共104页。确定心叶末期确定心叶末期第71页,共104页。配制颗粒剂配制颗粒

    47、剂 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按1:6拌煤渣,每株2克,撒入玉米心叶丛。颗粒剂要施入玉米心叶丛45个叶片之内。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每株1克撒入心叶丛。2.5杀螟灵一号颗粒剂每株0.080.1克,直接撒入心叶,或每亩用250克拌细沙34公斤,每株一克撒入心叶丛。玉米穗期药剂保护一般为防治春玉米第二代螟虫和夏玉米上第三代螟虫。第72页,共104页。药液灌注雄穗药液灌注雄穗 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50乙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这些药液均按10ml株的用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药液点花丝药液点花丝 将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灌入小口瓶内,瓶口塞上带塑料管

    48、的瓶塞。在玉米撒粉基本结束,而幼虫尚集中在花丝上为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即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第73页,共104页。棉田玉米螟药剂防治棉田玉米螟药剂防治 可以结合防治其它棉花害虫进行,常用的主要方法是药液喷杀。90敌百虫1500倍液、25甲萘威(西维因)可湿性粉200倍液等,于螟卵孵化高峰期喷洒,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高粱上玉米螟的防治方法基本与玉米上相同。但高粱对药剂十分敏感,故在选择药剂和确定使用浓度时应特别注意,如敌百虫、敌敌畏对高粱有严重药害,应严禁使用。第74页,共104页。(七)、玉米红蜘蛛(七)、玉米红蜘蛛 1、发生规律 危害我市玉

    49、米的红蜘蛛主要种类是截形叶螨,在我市发生约1012代,且世代交替,各虫态重叠,食性较杂,危害玉米、豆类、瓜类、蔬菜、杂草等。主要以雌成螨于10月下旬开始向玉米秸秆、枯叶、根际和土块缝隙、田埂杂草根际群居越冬。翌年4月随气温上升在田埂、沟渠、树下杂草上取食、产卵、繁殖12代。5月中下旬向玉米田迁移,危害下部叶片主脉两侧,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被害叶片正面初期出现黄白色斑点,后期变成黄褐色焦枯斑。6月下旬繁殖加快,危害重。8月上旬至9月初是危害高峰期,危害严重者,全株叶片焦黄干枯。9月中旬虫口密度开始下降,10月中下旬开始蛰伏越冬。第75页,共104页。红蜘蛛截形叶螨第76页,共104页。2、防治技

    50、术(1)农业防治。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内秸秆、枯叶、根茬,铲除或焚烧田间、地埂杂草,破坏越冬环境;深翻玉米茬,不施混有虫源的有机肥料;实行分区轮作,不种重茬玉米,尽量减少迎茬玉米。(2)化学防治。5月上中旬是防治关键时期,主要防治地埂、沟渠杂草上的越冬成虫;6月中下旬当田间玉米中下部叶片大量出现黄白斑时,可结合带田麦蚜挑治12次;7月中下旬对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进行普防,每隔10天左右1次,连施23次。农药:前期用25%红白螨1500-2000倍液或15%红白螨3500-4000倍液;中后期用20%巨螨达2000-3000倍液或1.8%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20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5530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