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课件PPT 104页 玉米 病虫害 综合防治 措施 课件 PPT 104
- 资源描述:
-
1、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及综合防治技术 张掖市植保植检站 费永祥第1页,共104页。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甘肃省特别是河西走廊,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如隔离条件好,降雨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再加上该地地域辽阔,有灌溉条件,病虫害发生少等因素),是优质玉米制种的理想宝地,并已成为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促进我省玉米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从1995年开始,依据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按照种子生产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亲本种子繁殖方式,种子生产,种子收获,处理与贮藏,种子检验等过程入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先进实用的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同时对病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进行了
2、研究,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第2页,共104页。l制种规模:我市制种是从1998年发展起来的,1995年-1997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仅3万亩,1998年达到了8万亩,1999年12万亩,2000年发展到15.5万亩,2003年达到45.53万亩,2006年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18万亩左右,其中杂交玉米制种上报面积87.67万亩,实际为105.57万亩,全市有30家玉米制种企业在我市32个乡(镇)、373个行政村开展玉米种子生产,年产玉米杂交种达4.2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2%,产值突破15亿元。第3页,共104页。l全市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的企业达54家(外来企业17家,本地
3、企业37家),其中生产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24家(外来4家,本地20家)。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的企业30家(外来13家,本地17家)。全国制种企业50强中有10户落户我市。l我市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主要以代繁为主,品种组合超过300个,其中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种仅有23个。l为了发展种子产业,我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法律、政策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质服务。第4页,共104页。l2006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490万亩,产种量16.2亿公斤,有效库存为3亿公斤,2007年杂交玉米可供种量达19.2亿公斤。2007年全国玉米计划种植面积为4亿亩以上,约需杂交种10亿公斤,因此,2007年全国剩余玉米
4、种子为9亿公斤,当年不制种或少制也能满足2008年全国用种需求。l2007年,全市玉米杂交制种面积将减少3035%,达到60万亩左右。年初我们对优势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目前以加工番茄、马铃薯、蔬菜制种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弥补了玉米制种减少造成的损失。第5页,共104页。1 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历史回顾与现状1.1“六五”和“七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由于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性,从“六五”开始,就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而在此以前对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对单虫单病的单项防治技术上。“六五”、“七五”期间,在对过去单项防治
5、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组装集成,主要对象为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和亚洲玉米螟,在东北春玉米和华北夏玉米主产区按两大玉米生态区设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分别建立了以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为主的春玉米区和以玉米小斑病、玉米螟为主的夏玉米区等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建成3个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其3个主要类型如下:第6页,共104页。在以第一代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东北春玉米主产区,以种植多抗玉米品种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越冬防治;在以第一、二代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东北南部春玉米主产区,以种植多抗玉米品种为主,结合采用生物防治
6、或化学防治;在以第二、三代玉米螟和玉米小斑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夏玉米主产区在改革耕作栽培制度的基础上,种植抗病虫品种,结合高效化学防治措施,重点防治玉米螟。第7页,共104页。1.2“八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80年代末,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换,玉米病虫害随之发生变化,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出现并上升为优势小种,使原来的抗大斑病1号小种的玉米杂交种丧失抗性,同时,玉米小斑病小种发生变异出现新小种,玉米茎腐病(青枯病)和穗粒腐病大面积发生,东北地区的苗期病虫害回升严重,西南丘陵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病虫害为害加剧,因此,在“八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攻关研究中,以玉米螟、玉米大斑病(
7、2号小种)、小斑病(新小种)和玉米穗、茎腐病为主攻对象,分别在松辽平原和辽河三角洲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和西南丘陵夏玉米区4个不同生态区组建综合防治示范区。提出了“以抗性品种为基础,根据各生态区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地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农业防治等手段控制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防技术模式。第8页,共104页。4个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防治体系分别为:1.2.1 松辽平原综防示范区 该区以灾变动态为依据,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生物、物理措施防螟和保健栽培防病的综合配套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1.2.2 辽河三角洲春玉米综防示范区 在“八五”期间,将综防示范区由山区推向平原地区,分别组建了两
8、个具有不同特色、符合本区防治水平的示范区,即 以种植多抗品种防治玉米病害,以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自然控制为主的具有明显生防特色的综防技术示范区;-以推广抗病虫杂交种为主控制病害,以多种人工防治措施防治玉米螟危害如大面积飞机喷洒Bt乳剂,局部地区施用高效颗粒剂等多种措施并存的具有综防特色的示范区。构成本区“以抗性品种为基础控病增产,以人工防治(化防、生防)玉米螟减轻为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第9页,共104页。1.2.3 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综防示范区 以更新抗性品种为突破,以多抗品种为主,结合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等农业措施,控制玉米小斑病和玉米螟的危害。1.2.4 西南丘陵夏玉米综防示范区 为“
9、八五”期间新建综防示范区,该区以选用抗病虫高产品种为主体,栽培技术为基础,辅以合理使用农药,协调保护利用天敌,建立以生态控制为主,结合人工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八五”期间,根据不同生态区的主攻对象,共组建6个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综防示范区面积8.7万hm2,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35,增收玉米8778.58万kg,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第10页,共104页。1.3“九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九五”期间在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丘陵玉米区设立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以玉米螟、玉米穗、茎腐病为主攻对象,兼顾玉米大、小斑病和粗缩病。通过两年的研
10、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各生态区在“八五”综防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提高;明确了一化性玉米螟是构成高质量越冬种群的主要因素,根据滞育后发育历期、临界光周期以及RAPD分析可以区分一化和二化性玉米螟两种类型,为一代玉米螟大发生中期预报提供了可靠依据,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可望在“九五”期间取得突破。明确了玉米穗、茎腐病的的两种病害病原菌可交互侵染,在发生规律上即有共性又有个性,玉米植株体内第11页,共104页。的糖分与品种抗性密切相关,螟害能明显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保健栽培措施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增产效果明显。初步明确了玉米粗缩病毒病初侵染源、传毒灰飞虱、气候条件、播期及田间杂草与病害流行的关系。同时,
11、对新上升为主要病害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拟眼斑病)、尾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纹枯病的病原生物学、发生规律和抗性品种筛选鉴定等研究工作业已开展,为这些新病害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第12页,共104页。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栽培密度的增加以及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病虫害自身的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玉米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米穗期虫害加重,原来一些次要或局部发生病害,如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尾孢菌叶斑病、纹枯病和玉米病毒病(粗缩病和矮花叶病)发生较重且呈上升趋势,已跃升为严重危害玉米生产上新的主要病害,而对这些病害的灾变规律
12、和防治措施尚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第13页,共104页。2.1 缺乏完善的玉米主要病虫害大发生中长期预警体系 由于至今未能解决玉米主要病虫害大发生中长期预报技术,以致在防治上仍处于被动,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按照常规的预测手段对玉米螟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准确率很低,如东北地区1981年和1988年的一代螟两次大发生均未报出,而预报为大发生的1982年和1989年却发生较轻。利用一代螟数量预测二代螟发生程度同样准确率不高,如1988年辽宁省一代螟发生很轻,百株虫量不足20头,而二代虫量竞达150头,多者达600多头,造成二代暴发成灾;1990年一代螟百株虫量只有15头,而二代螟百株虫量在170头
13、以上,多者达760头之多,二代螟再次暴发成灾。由于玉米植株高大,一旦病害发生很难进行防治,导致对玉米病害预测预报研究不够重视,因此,玉米主要病害的暴发的预警体系研究工作更为薄弱。第14页,共104页。2.2 病虫为害发生变化,次要病虫害成为主要灾害 玉米螟发生为害出现新的变化,近年来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有加重趋势。东北春玉米二代螟、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三代螟和玉米棉铃虫发生日趋严重,997年对河北省衡水、保定和邢台三市夏玉米产区玉米穗期虫害发生情况调查表明,玉米螟和玉米棉铃虫的平均雌穗被害率分别为32和34,穗期虫害除直接为害果穗造成产量损失,降低品质外,还诱发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不仅影响种子萌发
14、,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很大威胁。2.3新病害层出不穷,防治难度加大 新品种新组合不经检疫从世界各地大量引进,造成许多新病虫连年发生,如玉米顶腐病、苗枯、黑束病等,由于对发生发展规律不清楚,造成防治上的被动。第15页,共104页。玉米瘤黑粉病是个玉米生产上的老病害,我们北方人叫“灰包”,在玉米各生育期均能发病。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我们大面积制种品种均不抗瘤黑粉病,而且面积超过的郑单是高感品种,平均发病率在,亩减产,严重地块达以上,损失惨重。各地、各企业虽开展了大面积防治,但效果较差,多年得不到有效解决,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第16页,共104页。玉米红蜘蛛,在我市发生的主要是截形叶螨
15、,年全市发生面积达到77万亩,其中制种玉米万亩、大田玉米万亩、大豆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由于前期防治不及时,成株期虫量很大,部分地块、部分品种叶片提前枯死,损失达以上,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各地加强前期防治工作,减轻了后期防治压力,虫口数量上升较慢,防治效果显著。玉米锈病,在海拔较高的制种玉米田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后期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生面积可达到万亩以上,产量损失。第17页,共104页。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广、种类多 全市玉米上常发性、局部偶发性和迁入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扩展和加剧之势,特别是风沙沿线灌区,玉米病虫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种类明显增加,成灾面积逐年扩
16、大。全市玉米上发生的病害有10种以上,主要以玉米苗期病害和成株期锈病为主;虫害达20多种,以玉米红蜘蛛、蚜虫、棉铃虫为优势种群。本市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第18页,共104页。.一度被控制的病害再度回升玉米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是80年代原本已被控制的病害,随着栽培制度和品种的更换,自90年代以来,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和东北的辽宁省危害日趋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仅1996年河北、山东两省发生面积100多万hm2,玉米减产约50亿kg,由于该病在春玉米及套作玉米发病相当严重,许多玉米产区已无法种植春玉米或套播玉米,只能改种夏玉米,不仅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甚至会延误小麦的播期。玉米矮花
17、叶病19941996年在河北、山东、北京、河南、山西、甘肃和辽宁等地均因该病流行而严重减产,制种田病株率可高达80100,而且可种子带毒6,仅河北省抚宁县就减产2250万kg。玉米丝黑穗病已有抬头趋势,危害逐年加重,在辽宁一些地区发生达2030。第19页,共104页。.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和新病虫害的不断出现 玉米大、小斑病生理小种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品种抗性丧失,部分地区玉米蚜和叶螨为害加重,玉米疯顶病已在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和辽宁发生并有蔓延趋势,已对玉米生产构成新的威胁。第20页,共104页。.抗病虫选育有待新突破 主要病害过去为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即通常说的“三病”,玉米抗病育
18、种工作也主要针对这些病害进行,选育的杂交种多为单抗性品种;由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抗性遗传背景狭窄,由此引起病虫连年发生危害由于我国玉米的害种类及病理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化,从而使抗某种病害或生理小种的品种丧失抗性,导致新病害出现和次要病害暴发流行,如丹玉十三抗玉米大斑病1号小种,由于80年代末2号小种的出现并成为优势小种,导致该品种很快退出东北春玉米种植区。第21页,共104页。.成株期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由于玉米植株高大,加之近年玉米种植密度加大和夏季的酷热高温,使成株期玉米病虫害防治困难,现有的技术措施效果差或难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玉米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作物,某些措施虽有明显
19、效果,但防治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研究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且经济有效的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2页,共104页。22 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发生面积大、危害重(1)玉米红蜘蛛 常年发生面积40-50万亩,损失粮食2800万kg左右;2005年全市发生面积77万亩,其中制种玉米发生面积63万亩,占制种玉米总面积的82%,平均虫株率86.2%,严重田达100%,玉米田平均虫量达1315.0头/株,个别地块达1.43万头,玉米植株提前1520d枯死,减产6700万kg;大田玉米发生11万亩,大豆万亩,大豆田单叶虫量250头,单株达3200头,损失产量150万kg。(2)玉米蚜虫全市
20、玉米蚜虫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左右,占玉米总面积的80%左右,重发生年分可达60万亩以上,平均虫株率4%,平均虫量280头/株,既对玉米雄花发育、花粉传播及光合效率造成影响,还使玉米茎秆、雌穗苞叶产生煤污,百粒重下降1.01.5g。第23页,共104页。()玉米锈病 该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但近年在杂交制种田及其周围大田流行危害。1999年为重发年,全市发生面积34万亩,平均病株率为12.6%,平均病叶率为6.3%,严重田块病叶率达100%,严重度10%40%,平均25.0%,造成玉米减产920万kg。()玉米茎基腐病 平均病株率7.4%,严重田达14.0%,田间病株于大喇叭口期整株青枯死亡,对产量
21、影响较大,一般亩减产50 kg左右。第24页,共104页。()玉米根腐病 在玉米制种区,随制种面积的扩大和组合的增加,玉米苗期根腐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对外制种田发病早而普遍,缺苗严重。据调查,1998年制种田发病面积万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59.5%,平均病株率30.6%。第25页,共104页。本市玉米病虫害成灾的原因分析1 春季气候多变,造成苗期病害加重近几年观察,我市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常出现持续低温天气,导致种子发芽受阻或幼苗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弱苗,为土壤病菌提供了侵染机会,导致苗期病害加重。部分蔬菜、瓜类、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子包衣和拌种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使烂根、立死、苗枯以及
22、地下害虫等普遍发生,个别地块毁种重种。2 轮作倒茬困难,导致土传和种传病害连年发生我市甘州、高台、临泽川区三县(区)是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这些地过去就以大田玉米或带田为主,制种产业发展以来,制种玉米涉及到了全市县(区)个乡第26页,共104页。(镇)415个行政村的15.7万农户,制种农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62。三县(区)制种面积超过播种总面积的65,且80以上的地块连续繁育玉米种子达13年以上,由于面积过大,不能合理进行轮作倒茬,使土壤病菌连年积累,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造成许多病害连年发生,给农业防治带来困难。新品种大量引进,新发病虫不断增多过去国有种子公司生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引进渠道简单
23、,随着种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有300多个玉米品种或组合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而未经检疫部门实施严格检疫,使大量外来有害生物随调种传入我市,造成各地新病虫不断增多,危害日益加重。第27页,共104页。4 病虫越冬环境优化加重了危害 冬春温室生产的发展,给红蜘蛛、斑潜蝇等害虫和某些病原菌的越冬、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每到夏季温室蔬菜生长后期,揭棚后温室内病虫即迅速蔓延到邻近玉米田,由于此期室外温度条件适宜,红蜘蛛等即大量繁殖,使玉米害虫发生高峰期提前、危害加重。据调查,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村带田玉米红蜘蛛平均虫株率100%,虫量911.5头/株,严重地块达1900头/株左右,到8月下旬部分受害重的地块玉
24、米植株已失绿干枯,而周围无日光温室和带田,玉米红蜘蛛平均虫株率91.3%,虫量652.6头/株,严重田块1070.0头/株,直至9月中旬收获前还未发现成片干枯的植株。第28页,共104页。5 对制种管理不严导致有的病害普遍发生 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玉米制种自然条件,制种面积逐年扩大,但对制种缺乏严格的管理,其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由于对新引进组合忽视了抗病性鉴定和植物检疫程序,从而导致对外制种田苗期根腐病及成株期茎基腐病普遍发生。根据调查,对外制种田母本根腐病发病率平均为35.2%,严重田块达64.3%。第29页,共104页。6 农药使用不合理降低了防效 一是贻误防治时机。小麦成熟后农民忙于收割、打
25、碾,忽视了玉米害虫的防治,而待夏收结束时,玉米植株上蚜虫、红蜘蛛已大量繁殖危害,尤其是红蜘蛛已拉丝结网,严重田部分叶片已开始干枯,此时虽然喷药防治,但效果不佳,损失已成定局。二是喷药方法不合理。由于玉米红蜘蛛、蚜虫主要在叶片背面、雄穗及雌穗苞叶内危害,因此要求喷药部位应有针对性。而不少农户却按常规方法喷药,药液难以喷到虫体及集中危害部位,致使防治效果低。三是药剂品种单一。多年来我市各类作物上防治红蜘蛛和蚜虫均以有机磷类农药为主,不同类型农药很少交替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尽管使用浓度越来越高,防治次数增加,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不仅防治效果不佳,造成损失,而且使天敌数量急剧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