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2-精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2-精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西方 社会学 理论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第一章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概况一、当代西方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时间概念 1970年代以来的新社会学 进入新世纪的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学 学术概念 a.对现代社会学的持续超越 b.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 c.实证社会学与非实证社会学后工业社会理论现象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后结构主义社会学社会实践理论批判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消费社会学象征社会学社会建构论新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群理论身体社会学全球化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网络社会学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1、社会学边缘化的反思A.西方社会学古典时期的中心地位:实证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
2、学、解释学社会学B.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学派开始的社会学经验化、技术化、街角研究,美国社会学的边缘化C.中国社会学发端之初的中心地位与边缘化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 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中国社会学边缘化 80年代中国社会学边缘化的继续2、当代西方社会学超越边缘化的努力 思维方式变革 理论视野转换 概念构架创新 价值观念重构 学科界限突破3、中国社会学的边界扩展:科学人文并举:精神世界 文化传统 主观心理 超越狭隘实证社会学 构建中国的新社会学第二章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 兴起与扩展一、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1、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3、Peirce,1839-1914)、詹姆斯(William Jarn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经验是世界的本体,一切源于经验;超越二元论;经验是主观精神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事实与评价的统一;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行动经验实效 对科学的追求与反省返回生活世界的呼唤从生活世界看生活的意义:观察立场的变化 所见内容的变化 评价尺度的变化 返回生活世界的实质是视界转换 2、现象学对生活世界的呼唤二、社会学理论转向的先声1、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对现象学、实用主义和解释学社会学的继承立足生活世界观察人类社会生活生活世界是最高的现实2、现象学社会学的局限仍然在主
4、客关系中思考社会现象 缺乏对社会学同其研究对象的关系的反思三、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1、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原则站在常人的立场 展开常人的视野 坚持常人的心态 面对常人的世界 2、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社会学从神话到人化从科学到生活从主客对立到主体间性新思维方式在主体间关系中思考社会现实更新的思维方式在传递经验、缺场关系中理解社会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扩展1、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的深刻变迁从后工业化 全球化 网络化2、经验基础的重大转变局部经验 全球经验在场经验 缺场经验确定经验 传递经验3、当代社会学的崭新扩展当代社会学的全球化、网络化与视野扩展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革命一、社会学现实基础的转
5、移1、产业结构调整与后工业社会来临2、就业结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调整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中心任务转移二、社会学知识基础的转移1、社会学知识基础的必要性和历史性2、传统社会学的科学知识基础3、当代社会学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三、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1、社会学研究语言的必要性及其失落2、社会学研究语言的开始与演化3、当代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态势与意义 四、面对感性世界的当代西方社会学 引言 当代社会学理论突破了传统学科划分的界限,超越了传统社会学和传统社会理论的理性化追求,展开了对感性意识、感性行为、感性存在、感性关系和感性秩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论研究,代表了当代学术限制理性、提升感性的感性论转向
6、,其中既有对感性事实的崭新解释,又有对人性完整性和本真性的深刻关怀。(一)社会理性化追求的形成与分化1、人文主义的追求与分化A.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完整追求 薄伽丘、爱拉斯谟、拉伯雷等人文主义者宣扬的人性,是同人的躯体、欲望、思维和日常生活行为直接统一的完整的人性,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欲的真实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智力在生活世界中自主自立的人。b.个体化的人性与集体化的理性 瓦拉、皮科和蒙台涅等人的极端个人主义,都明确地把人性的追求归结为对个人的存在、欲望和享乐的追求。极端个人主义对封建宗教的冲击对社会秩序的威胁 莫尔的乌托邦,追求社会秩序的集体主义理性 c.崇拜理性与怀疑感性 伽利略对科学原则的普
7、遍化和绝对化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对理性思维的肯定与感性生活的否定 2、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革命对理性化追求的极端化法国启蒙运动并非理性化追求极端化的开始法国大革命与理性化追求的极端化德国古典哲学对理性化追求的理论总结a.崇尚理性而贬斥感性的现实根据感性存在落后,理性要求感性改变其存在状态3、理性化追求的社会理论转向a.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与三大社会理论的兴起b.三大社会理论对理性化追求的不同态度:人本主义社会理论 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坚持个人主义的感性论立场,纷纷回归感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从个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关系来思考社会人生问题。
8、实证主义社会理论 对理性化追求的深化与极端化 迪尔凯姆的理性主义及社会理性化原则 霍曼斯用经济学的理性原则为经济社会学奠基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马克思同时接受了德国古典哲学理性化追求和经由费尔巴哈中介的克尔凯郭尔感性论追求的影响,从实践出发超越了两种单极化追求的对立,试图实现二者的统一。4、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及其模仿者 社会理性化追求的极端表现经济学研究的形式化与计量化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极端理性化极端实证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简单模仿 (二)立足实践的社会理性化批判1、理性化追求的结果:效率提高、社会分化、结构失衡2、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理性化的批判3、马尔库塞的艺术
9、理性与感性解放理论三、重新思考感性世界的新视野(三)重新思考感性世界的新视野1、回归生活世界重新认识感性世界 现象学、解释学、常人方法学的生活世界转向与感性世界的再发现经济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科学领域科学领域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2、反思社会秩序重新评价感性秩序新保守主义的感性论立场:丹尼尔.贝尔等人的强调感性稳定性、存在持续性的立场身体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对感性存在的新探索福柯关于身体和性的新视野新自由主义的感性秩序论:哈耶克强调在本能与理性之间生成的感性秩序的有效性、稳定性新制度主义对感性秩序的强调: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强调感性的非正式制度的深层性迪马乔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
10、义社会学强调模仿在形成稳定秩序中的作用消费时代与象征经济消费与生产的易位,布西亚的消费社会学与象征社会学文化影视化与意识形态感性化影像文化对文字文化的冲击与替代思想观念传播方式的变化与意识形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化 3、关注日常行为感性选择的新发现 布迪厄关于惯习、实践感、场域的论述 吉登斯论实践意识 卡尼曼、特沃斯基的感性选择 日常生活中的感性选择 从社会行动论到社会选择论 个体选择群体选择社会选择 理性选择非理性选择感性选择 (四)感性论转向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 1、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熟悉关系中心势力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特征比较团体格局的理性化特征差序格局的感性化特征外在客
11、观性圈子社会隆昌县牌坊(忠、德、孝、贞)2、视觉文化时代的感性传播人人体体吊吊挂挂 视觉文化时代感性传播的鲜明特点:影像性 丰富性 广泛性 迅捷性3、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感性文化觉醒 全球化是一场更广阔、更深入的社会理性化,面临灭顶之灾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普遍自觉;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已成为非西方民族的广泛共识。费孝通晚年关于研究民族感性文化的呼吁:要研究文化、研究主观、研究精神世界,研究非西方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研究意会、感悟、将心比心等感性层面的理解方式和沟通方式,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超常稳定的特殊机制。4、感性论视野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特点 正确对待感性文
12、化、感性行为和感性秩序 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建立和谐社会第四章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一、学术背景1、生平与著述Daniel Bell,1919年生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52-1969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9在哈佛大学任教曾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主要学术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195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蜿蜒之路19802、学术立场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3、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跨学科、综合性地审查社会现实 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中介性的学术语言 社会学的图示语言 二、后工业社会理论(一)后工业社会来临与
13、社会结构变迁1、产业结构变迁0 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农业农业工业工业服务业服务业2、阶级结构变迁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自自然然 自然人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自然4、社会思维方式变化 主客关系 主体间关系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二)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1、前者为后者确认了现实基础2、后者扩展了前者的学术影响3、前者相对保守、后者批判激进 三、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中轴原理1、中轴的基本含义:中心,核心,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构成因素,从支配因素的变化过程来考察各种层面的社会因素
14、中轴与中心、核心的区别2、现代社会的中轴:社会结构由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等因素构成,中轴是经济化:低成本、高效益;政治结构政治体制中的中轴是参与和管理,权力与秩序文化结构文化系统中的中轴是:价值与意义,自我实现与发展3、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否定机械因果论或机械决定论b.否定中心论和相对主义c.承认社会系统多层性和决定因素多元性d.在动态变化中看问题:旋转着的中轴,中心与环绕因素的 动态关系e.中轴原理为划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提供了方法原则 四、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三大领域的对立a.经济领域:利益最大化原则,非人化、异化b.政治领域:分离独立,个性自由与集权控制c.文化领域:文化商品化 文
15、化形式分裂 文化言路断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d.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结构失调?2、资本主义精神裂变a.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双向亲合的观点b.贝尔认为宗教冲动与经济冲动发生分裂冲突c.修复文化裂变的新宗教公众家庭d.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分化与整合?3、视觉文化与感觉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中的感性经验变迁城市空间、大众文化、文化世俗化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替代印刷文化地位引起的感觉革命视觉文化制造新感觉感性经验的被建构性4、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与感性论立场纽约犹太文人群体的保守主义贝尔的保守的社群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的共同点:感性论立场贝尔关于三种社群的论述:地区性社群、记
16、忆性社群和心理性社群,心理性社群是一种“为信任、合作与利他主义意识所支配的、面对面的有人际交往的社群。”“这些人参与共同的活动,并且在追求共同目标时感受一种心理上的共生共存感。这种社群建立在面对面的交流上,由一种相互信任、合作和利他的原则支配着。”贝尔所说的心理社群实际也就是交往频次较高的熟人群体,正是这种交往密切的熟人群体“通过灌输一种超越狭隘个人利益的对美好事务的关注的心态,很好地防范了社群主义最担心的那种霍布斯式的情景,即:一个分化的社会,人人相互对立,并易为集权所左右。”五、后工业知识社会学1.知识性质的变化经验技术理论,理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 2、知识的领导地位知识分子的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