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机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微生物发酵机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发酵 机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好氧根据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好氧性发酵、厌氧性发酵和兼性发酵。性发酵、厌氧性发酵和兼性发酵。(1)好氧性发酵好氧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在发酵过程中需要通入一定量的无菌空气,满足微生物呼吸需通入一定量的无菌空气,满足微生物呼吸需要。要。(2)厌氧性发酵厌氧性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不需要供给:在发酵过程中不需要供给无菌空气。无菌空气。(3)兼性发酵兼性发酵: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活。如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活。如酿酿酒酵母酒酵母,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气性发酵积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气性发酵积累酒精,而在有氧条件下则进行好氧发酵,大酒精,而在有氧条件下则进行好氧发
2、酵,大量繁殖菌体细胞。量繁殖菌体细胞。发酵机制: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积积累累的的产产物物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菌体酶酶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厌气发酵:厌气发酵:酒精、酒精、甘油、甘油、乳酸、乳酸、丙酮、丙酮、丁醇等丁醇等好气发酵:好气发酵:有机酸、有机酸、氨基酸、氨基酸、蛋白质、蛋白质、核苷酸、核苷酸、抗生素、抗生素、维生素等维生素等代谢控制发酵:代谢控制发酵: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调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使有用的代谢产物过量的积累。控机制,使有用的代谢产物过量的
3、积累。发酵机制研究的内容:发酵机制研究的内容: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规律(就是各种代谢产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规律(就是各种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2.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培养条件等)对代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培养条件等)对代谢的影响及改变代谢的措施;谢的影响及改变代谢的措施;葡萄糖经葡萄糖经EMP途径:途径:C6H12O6+2ADP+2Pi+2NAD 2CH3COCOOH+2ATP+2NADH2EMP EMPEMP途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途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1,6-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消耗二磷酸果糖的生成,消耗2 2分子分子ATPATP;1 1,6-6-二
4、磷酸果糖降解为二磷酸果糖降解为3-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3-3-磷酸甘油醛经五步反应转化为丙酮酸,产磷酸甘油醛经五步反应转化为丙酮酸,产生生4 4分子分子ATP ATP 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它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G G分解产生能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途径。量的共同途径。EMPEMP的每一步都是由酶催化的。己糖激酶;磷的每一步都是由酶催化的。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该酶受酸果糖激酶(该酶受ATPATP、柠檬酸的抑制,为、柠檬酸的抑制,为AMPAMP所激活);丙酮酸激酶;所激活);丙酮酸激酶;3-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受碘乙酸抑制);烯醇化酶(受氟化物抑制)。受碘
5、乙酸抑制);烯醇化酶(受氟化物抑制)。当以其他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时,先通过少数当以其他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时,先通过少数几步反应转化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几步反应转化为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然后然后沿着糖酵解途径进行降解。沿着糖酵解途径进行降解。丙酮酸的不同去路。反应中生成的丙酮酸的不同去路。反应中生成的NADHNADH2 2不不能积存,必须被重新氧化为能积存,必须被重新氧化为NADNAD后,才能继续不后,才能继续不断地推动全部反应,断地推动全部反应,在不同的机体,在不同的在不同的机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如氧气的有无),氢的受体不同,丙环境下(如氧气的有无),氢的受体不同,丙酮酸的去路也不同。酮
6、酸的去路也不同。在无氧在无氧条件下:条件下:在在乳酸菌乳酸菌中受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丙中受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丙酮酸作为受氢体而被还原为乳酸,即同型乳酮酸作为受氢体而被还原为乳酸,即同型乳酸发酵;酸发酵;在在酵母菌酵母菌中,丙酮酸受丙酮酸脱羧酶中,丙酮酸受丙酮酸脱羧酶的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的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作为受氢体被还原为乙醇,即酒精发酵;下作为受氢体被还原为乙醇,即酒精发酵;在在梭状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中,丙酮酸脱羧生成中,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乙酰COACOA,然后经一系列变化生成丁酰,然后经一系列变化生成丁酰COACOA、丁醛,两者作为受氢体被还原生成丁醇
7、,生丁醛,两者作为受氢体被还原生成丁醇,生成物中还有丙酮、乙醇,所以称为成物中还有丙酮、乙醇,所以称为丙酮丙酮-丁醇丁醇发酵发酵。在好氧发酵条件在好氧发酵条件丙酮酸进入丙酮酸进入TCA环环,进行代谢,产生各种好,进行代谢,产生各种好氧代谢产物或完全氧化获得能量。氧代谢产物或完全氧化获得能量。B B、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一定需要三羧酸循环一定需要氧氧才能进行。才能进行。在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在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氢,形成,形成NADH NADH 和和 FADHFADH2 2,然后再逐步传递给,然后再逐步传递给氧氧。丙酮酸三个二氧化碳三个二氧化碳三羧酸循环A.厌氧厌氧发酵机制发酵机制第一
8、节第一节 酒精发酵机制酒精发酵机制1 1酵母菌的酒精发酵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1.1 酒精生成机制酒精生成机制(1)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EMP 丙酮酸(丙酮酸(pyruvic acid)己糖磷酸化作用己糖磷酸化作用 EMP 六碳糖转变为三碳糖六碳糖转变为三碳糖磷酸丙糖磷酸丙糖 丙酮酸丙酮酸(2)丙酮酸乙醇丙酮酸乙醇 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脱羧酶丙酮酸脱羧酶乙醛(乙醛(acetaldehyde)乙醛乙醛 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 乙醇乙醇(alcohol)由葡萄糖生成乙醇的总反应式为由葡萄糖生成乙醇的总反应式为 C6H12O6+2ADP+2H3PO4 2CH3CH2OH+2CO2+2ATP 酵母
9、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以上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以上12步反步反应,应,1分子分子G生成分子的乙醇,分子的生成分子的乙醇,分子的CO2和和 2分子分子ATP。则则1mol葡萄糖生成葡萄糖生成2mol乙醇,理论转化乙醇,理论转化率为率为 246.05/180.1100%=51.1%但是在生产中大约有但是在生产中大约有5%的葡萄糖用于的葡萄糖用于合成酵母细胞和副产物,合成酵母细胞和副产物,实际上乙醇生成实际上乙醇生成量约为理论值的量约为理论值的95%,则乙醇对糖的,则乙醇对糖的实际实际转化率约为转化率约为48.5%。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下好气条件
10、下,酵母菌发酵能力下降(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降(细胞内糖代谢降低,乙醇积累减少);好气条件下,代谢进入好气条件下,代谢进入TCA环环柠檬酸柠檬酸、ATP抑制激酶抑制激酶6-P-葡萄糖葡萄糖反馈抑制反馈抑制己糖激酶己糖激酶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葡萄糖葡萄糖利用降低。利用降低。同时,好气条件下,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同时,好气条件下,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也是由于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也是由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降低所致。活性降低所致。丙酮酸激酶活性丙酮酸激酶活性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活性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活性糖酵解速度
11、糖酵解速度 1.2 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形成酒精发酵中副产物的形成 主产物(主产物(product):乙醇(:乙醇(alcohol)副产物(副产物(by product):):40多种多种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甘油(甘油(glycerol)乙醛(乙醛(acetaldehyde)琥珀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乙酸(乙酸(acetic acid)酯(酯(ester)高级醇(高级醇(higher alcohol)双乙酰(双乙酰(diacetyl)1.2.1 杂醇油的生成杂醇油的生成 杂醇油是碳原子数大于杂醇油是碳原子数大于2的脂肪族醇类的脂肪族醇类的统称,主
12、要由正丙醇、异丁醇、的统称,主要由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异戊醇和活性戊醇组成,这些高级醇是构成和活性戊醇组成,这些高级醇是构成酒类酒类风味风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当其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当其过量过量时会时会影响产品质量,是酒类产品中质量指标之影响产品质量,是酒类产品中质量指标之一,应予以一,应予以控制控制。1.2.1.1酒精发酵中高级醇的形成途径酒精发酵中高级醇的形成途径 a.氨基酸氧化脱氨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作用 b由由葡萄糖直接生成葡萄糖直接生成酒精发酵中高级醇形成的途径酒精发酵中高级醇形成的途径(1)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氨基酸氧化脱氨作用缬氨酸缬氨酸 异丁醇异丁醇 异亮氨酸异亮氨酸 活性戊
13、醛活性戊醛酪氨酸酪氨酸 酪醇酪醇 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苯乙醇苯乙醇 亮氨酸亮氨酸酮戊二酸酮戊二酸酮异己酸酮异己酸转氨酶转氨酶+谷氨酸谷氨酸异戊醇异戊醇异戊酸异戊酸醇脱氢酶醇脱氢酶(2)由葡萄糖直接生成)由葡萄糖直接生成 酮酸酮酸(碳原子低的)(碳原子低的)活性乙醛活性乙醛 酮酸酮酸(碳原子高的(碳原子高的)还原、异构、脱水还原、异构、脱水醇醇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醇醇1.2.1.2 影响杂醇油形成的条件影响杂醇油形成的条件a.菌种菌种: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菌种的杂醇油生成量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菌种的杂醇油生成量相差很大。酵母的杂醇油生成量与相差很大。酵母的杂醇油生成量与
14、醇脱氢酶醇脱氢酶活性活性关系密切,该酶活力高,杂醇油生成量大。关系密切,该酶活力高,杂醇油生成量大。b.培养基组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中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培养基中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的存在,可增加相应的高级醇氨酸、缬氨酸)的存在,可增加相应的高级醇(异戊醇、活性戊醇和异丁醇(异戊醇、活性戊醇和异丁醇)的生成量。培养)的生成量。培养基中氮水平高,形成杂醇油量少,基中氮水平高,形成杂醇油量少,杂醇油总形成杂醇油总形成量因氮水平高而降低。量因氮水平高而降低。c.发酵条件发酵条件:一般发酵一般发酵温度高温度高,高级醇生成量高,高级醇生成量高,通通风风有利于高级醇生成。高级醇的生成
15、与乙醇的生有利于高级醇生成。高级醇的生成与乙醇的生成是平行的,随乙醇的生成而生成。成是平行的,随乙醇的生成而生成。1.2.2双乙酰(双乙酰(diacetyl)1.2.2.1双乙酰合成途径双乙酰合成途径 双乙酰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是双乙酰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是酵母细胞内生物合成酵母细胞内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的中间产物缬氨酸、亮氨酸的中间产物;也是衡量啤酒成熟和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它赋也是衡量啤酒成熟和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它赋予啤酒一种予啤酒一种不愉快的馊味,不愉快的馊味,淡色贮藏啤哂的双乙淡色贮藏啤哂的双乙酰含量应控制在酰含量应控制在0.1mg/L以下。以下。双乙酰是双乙酰
16、是-乙酰乳酸在酵母细胞外非酶氧乙酰乳酸在酵母细胞外非酶氧化的产物,是酵母在生长繁殖时,在酵母细胞体化的产物,是酵母在生长繁殖时,在酵母细胞体内用可发酵性糖经内用可发酵性糖经-乙酰乳酸合成它所需的缬氨乙酰乳酸合成它所需的缬氨酸、亮氨酸途径中的副产物,中间产物酸、亮氨酸途径中的副产物,中间产物-乙酰乳乙酰乳酸部分酸部分排出排出酵母酵母细胞体外细胞体外,经,经氧化脱羧作用氧化脱羧作用生成生成双乙酰。双乙酰。CH3CHO-TPP(活性乙醛活性乙醛)CH3COCOOH-乙酰乳酸乙酰乳酸 缬氨酸缬氨酸双乙酰双乙酰2,3-丁二醇丁二醇非酶氧化非酶氧化酵母还原酵母还原+双乙酰合成消除途径双乙酰合成消除途径1.
17、2.2.2 双乙酰的消除双乙酰的消除措施措施:.提高麦汁中提高麦汁中氨基氮的含量氨基氮的含量;提高麦汁中提高麦汁中缬氮酸缬氮酸的的含量通过含量通过反馈作用反馈作用,抑制从丙酮酸合成缬氨酸的,抑制从丙酮酸合成缬氨酸的支路代谢作用。支路代谢作用。.利用酵母的还原作用,将双乙酰转变成利用酵母的还原作用,将双乙酰转变成2,3-2,3-丁丁二醇;二醇;.利用利用二氧化碳的洗涤作用二氧化碳的洗涤作用,排除双乙酰。,排除双乙酰。4.4.加入加入-乙酰乳酸脱羧酶乙酰乳酸脱羧酶;5.5.使用基因工程构建的含有使用基因工程构建的含有-乙酰乳酸脱羧酶的酵乙酰乳酸脱羧酶的酵母菌株母菌株 酯是啤酒香味的主要组成成分,它
18、是酯是啤酒香味的主要组成成分,它是通过酯酰辅酶通过酯酰辅酶A与醇缩合而形成的。与醇缩合而形成的。传统淡色啤酒以传统淡色啤酒以酒花酒花香为主体香,含香为主体香,含有有适量的酯适量的酯,才使啤酒香味丰满协调。过,才使啤酒香味丰满协调。过高的酯含量会使啤洒有不愉快的香味。近高的酯含量会使啤洒有不愉快的香味。近代啤酒中的酯含量与高级醇一样,普遍有代啤酒中的酯含量与高级醇一样,普遍有升高的趋势。有的酒其升高的趋势。有的酒其大于阈值,大于阈值,有淡雅的果实香味,也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有淡雅的果实香味,也成为一种独特的风味。味。啤酒的香味啤酒的香味 果酒的香味果酒的香味酒花香酒花香麦芽香麦芽香发酵过程形成的各种
19、发酵过程形成的各种酯类的香味酯类的香味果香果香发酵香发酵香陈酿香陈酿香形成途径:形成途径:通式:通式:R-CO-SCOA+R OH RCOOR +COA-SHR-CO-SCOA脂肪酸的激活作用脂肪酸的激活作用酮酸的氧化作用酮酸的氧化作用 在在ATP的作用下,使脂肪酸活化的作用下,使脂肪酸活化 酮酸的氧化作用酮酸的氧化作用R-COOH+ATP+COA-SH RCOSCOA+AMP+PPi RCOCOOH+NAD+COASH RCO-SCOA+NADH2+CO2 影响影响酯含量酯含量因素因素:a.酵母酵母菌种菌种,不同的酵母菌种,发酵时形成的酯量是不同的;,不同的酵母菌种,发酵时形成的酯量是不同的
20、;b.发酵发酵温度高温度高,有利于酯类的形成;,有利于酯类的形成;c.接种量大,接种量大,酯类的形成量低。酯类的形成量低。2.细菌的酒精发酵细菌的酒精发酵(alcoholic fermentation of bacteria)菌种为菌种为运动发酵单孢菌运动发酵单孢菌(Zymomonas Mobilis),),少数假单胞杆菌少数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如林氏假单胞菌),如林氏假单胞菌(Ps.lindneri)能利用能利用G经经ED途径进行酒精发酵。途径进行酒精发酵。总反应式为总反应式为 C6H12O6+ADP+H3PO4 2C2H5OH+2CO2+ATP产物和酵母菌的酒精发酵相同,
21、但产能水平各异。产物和酵母菌的酒精发酵相同,但产能水平各异。ED途径途径(脱氧酮糖酸途径脱氧酮糖酸途径)由由部分部分EMP途径途径、部分部分HMP途径途径组成组成 ED途径的途径的 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1、G 氧化分解氧化分解 6-磷酸葡萄糖酸磷酸葡萄糖酸 +NADPH(HMP)2、6-磷酸葡萄糖酸磷酸葡萄糖酸 三碳糖三碳糖 6-P-葡萄糖酸脱水酶葡萄糖酸脱水酶 6-P-葡萄糖酸葡萄糖酸 2-酮酮-3-脱氧脱氧-6-P-葡萄糖酸葡萄糖酸 2-酮酮-3-脱氧脱氧-6-P-葡萄糖酸葡萄糖酸 丙酮酸丙酮酸+3-P-甘油醛甘油醛 3、氧化产能阶段、氧化产能阶段 3-P-甘油醛甘油醛 EMP 丙酮酸丙酮酸
22、 总反应式总反应式 C6H12O6+NADP+NAD+ADP+Pi 2CH3COCOOH+NAD 2H+NADP 2H+ATP 代谢速度快;代谢速度快;发酵周期短,比酵母菌的酒精产率发酵周期短,比酵母菌的酒精产率高;高;厌氧且耐高温;厌氧且耐高温;能利用多种糖类能利用多种糖类 发酵工艺技术要求高发酵工艺技术要求高优点:优点:缺点:缺点:一、一、同型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进行乳酸发酵的主要是细菌。进行乳酸发酵的主要是细菌。它们利用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还它们利用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还原产生乳酸。发酵产物中主要为乳酸的称为原产生乳酸。发酵产物中主要为乳酸的称为同型乳同型乳酸
23、发酵酸发酵。如如乳链球菌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cs)、)、乳酪链球菌乳酪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干酪乳杆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bulgaricus)等。)等。2H(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C6H12O6 EMP 2CH3COCOOH 2CH3CHOHCOOH 同型乳酸发酵的特点:同型乳酸发酵的特点:1mol的的G产生产生2mol乳酸,理论转化率是乳酸,理论转化率是100%。另外有很少量的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另外有很少量的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二、二、
24、异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 发酵产物中除发酵产物中除乳酸乳酸外同时还有外同时还有比例较高比例较高的的乙酸乙酸、乙醇、二氧化碳、乙醇、二氧化碳等,称为异型乳酸发酵。等,称为异型乳酸发酵。其生物合成途径有两种。其生物合成途径有两种。1.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磷酸葡萄糖酸途径:葡萄糖经葡萄糖经6-磷酸葡萄糖生成磷酸葡萄糖生成5-磷酸核酮糖,再磷酸核酮糖,再经差向异构作用生成经差向异构作用生成5-磷酸木酮糖;后者经磷酸解磷酸木酮糖;后者经磷酸解酮酶催化,分解为酮酶催化,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乙酰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乙酰磷酸经磷酸转乙酰酶作用变为乙酰磷酸经磷酸转乙酰酶作用变为乙酰CoA,再经乙
25、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醇。而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醇。而3-磷酸甘油醛经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者经乳酸脱氢酶催化还原为乳酸。生成丙酮酸。后者经乳酸脱氢酶催化还原为乳酸。葡萄糖ATPADP6磷酸葡萄糖1NADNADHH6磷酸葡萄糖酸2NADNADHH5磷酸核酮糖35磷酸木酮糖乙酰磷酸乙酰乙酰CoANADHHNAD乙醛NADHHNAD乙醇3磷酸甘油醛乳酸ADPATPNADNADHHNADNADHH485766磷酸葡萄糖酸生成乳酸和乙醇磷酸葡萄糖酸生成乳酸和乙醇1.己糖激酶己糖激酶2.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4.5磷酸核酮糖磷酸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