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学课件·社会心理学(第三版).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140446
  • 上传时间:2022-07-21
  • 格式:PPT
  • 页数:450
  • 大小:17.6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课件·社会心理学(第三版).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学 课件 社会心理学 第三
    资源描述:

    1、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内容提示】【内容提示】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是在2002年初版、2006年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和补充而成的。第三版导论要探索和讨论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公众文明的问题,不过这个讨论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中放在不同地方。第二版是放在本章之始,作为开宗明义的话题,表明现实给我们提出的社会心理问题之不可忽视和本教材的现实思考之不可或缺,而第三版是在本章的最后,试图将讨论引向更深处。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西费尔(Sieffert),他1893年著的集合心理学,以集合心理观点研究群众,认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生质”,是一种心灵现象。但更有影响的是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勒朋(G

    2、.Le Bon)发表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认为,本能“是遗传而来的或是本有的一种心理而兼生理的倾向”,“是支持人们身心活动并且管束人们行为的本源”;由本能激动而引起的本能心理历程都有情的一面去唤起原始的情绪,本能与情绪的结合,成为人心底层组织的动力来源。冯特(冯特(WWundt,18321920)以他)以他1879年首创心理学实验室而开启了心理学的可操年首创心理学实验室而开启了心理学的可操作研究历史,他称这个心理学实验室像一块作研究历史,他称这个心理学实验室像一块敲门砖,使他敲开了心理学的大门。在其后敲门砖,使他敲开了心理学的大门。在其后的学术研究中,冯特终觉实验室研究之外的的学术研究中,冯特终

    3、觉实验室研究之外的复杂心理现象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由此认复杂心理现象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由此认为心理学有两大部门即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为心理学有两大部门即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个人心理学。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个人心理学。(一)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疑问 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应当说是陆志韦1924年的社会心理学新论。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宣布:本书的主张是行为派。(二)社会学家奠定的社会心理学随意性 就理论与应用并重这一点看,当属孙本文1946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为开端,而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早在1926年的大学讲课期间即已开始。(三)群众论的意义(三)群众论的意义 陆志韦用

    4、学习论批判勒朋等人陆志韦用学习论批判勒朋等人的模仿本能论,孙本文用个人的模仿本能论,孙本文用个人行为论评析勒朋等人的群众行行为论评析勒朋等人的群众行为论,两人对社会心理学上的为论,两人对社会心理学上的“群众群众”,均有看法,但孙本,均有看法,但孙本文的论述更广泛且更具社会心文的论述更广泛且更具社会心理学的意义。理学的意义。(四)应有的思考(四)应有的思考(1)在学科性质的问题上,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立足点是个人心)在学科性质的问题上,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立足点是个人心理与行为,或者说,理与行为,或者说,“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体现在所处的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体现在所处的社会情境社会情境”(泰勒泰勒)

    5、,或者个人受社会影响后形成的与他人共同的,或者个人受社会影响后形成的与他人共同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阿伦森阿伦森)。(2)至今美国社会心理学承袭的多是心理学取向)至今美国社会心理学承袭的多是心理学取向,但在理论观但在理论观点上开始突出社会文化理论,不过,这种理论侧重跨文化研究,点上开始突出社会文化理论,不过,这种理论侧重跨文化研究,并没有触及以个人心理并没有触及以个人心理行为为立论基点的基本理论。行为为立论基点的基本理论。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现象心理基

    6、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对社会认知的研究,使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理论的微观化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突出变化是,随着应用研究的增多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出现细分化和微观化倾向。(一)影响社会心理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文化特点和社会生活状况对社会心理的特点及变化都是起作用的因素,但是,起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二)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文化作用的深刻性就在于对社会心理的模式化,这种“心理模式化”基于“文化思维”,是潜在的深层的。(三)社会心态和心理表达的问题社会心理唯以心理“状态”出现才能“嵌入”生活,这种心理“状态”离不

    7、开人们的生活,它从生活中形成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很多方面的表现,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比如,梦、恐惧、愤怒、恍惚、喜悦、激情、幻想、想象、期望等等。社比如,梦、恐惧、愤怒、恍惚、喜悦、激情、幻想、想象、期望等等。社会心理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会心理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

    8、现象,都被包括在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社会心理现象之中。社会心理现象之中。当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当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群体心理构成的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群体心理构成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即涂尔干,即涂尔干在那本有名的自杀论中说的在那本有名的自杀论中说的“集体表象集体表象”,同样是一种存在着的现象,同样是一种存在着的现象,这就是说,社会心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说,社会心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一)文明所指“文明”

    9、这个概念涵盖极其广泛,凡是人类生活含有的内容都存在“文明”与“不文明”的方式或形式。公众文明是指公共领域的文明,文明的主体是公众,相对于个人文明,但以个人文明为基础。(二)文明与礼貌 文明与礼貌分不开。在中华“礼”论中,对于“礼貌”、“教养”的最早规制,为孔子的“创造”。所谓“有礼貌”,是指行为上对衣冠、容貌、举止、表情、言辞,有所要求,有所讲究。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三)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说的是:“文明”的“理性”品质对“心理”非理性欲望有制约或引渡作用,文明是存在于社会心理背后的理性价值。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和不文明的“举动”都有背后的“心态”。公共场合“礼让”和

    10、“给予”的背后一定是“亲和”的心态,让人与人之间的行动减少或免除“损失”。公共场合“好斗”和“占便宜”的背后一定是“失落”心态。社会生活中纷然杂陈的心态都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文明水平。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遇事将“心态”调适得“理性”一些、“自省”一些,是必要的。(一)一个“本体”的视角 从“人本体”看问题就是把人视为其自身“存有”,人是自己的“物自体”;人本于其自身,身体承载的所有官能都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这是本体论及其具有的方法论。(二)一场有恒久性的对话 荀孟的“情境假设”不同,论点不同,最后,殊途同归,都证明了“善”之于“人”的不可毁弃和永恒。(三)善善恶恶和“善”的根本性 孟子“情境假设”的意

    11、义在于“人性善”命题及其情境假设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不可颠覆性和至关重要性上,在学理上的可观察和可体证又证明“善”的“扩充”和“传播”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导论要点导论要点 1、社会心理概念,书中突出了社会心理在比个体更高的社会层面上揭示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性存在。2、导论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和我国早期研究的分析,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的意义。3、影响社会心理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互有联系,但起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4、社会心理与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关键概念清单关键概念清单 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 大众心理 民族心理 文明 人性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1、请通过社会

    12、心理学的产生,说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2、请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说明美国风土及社会个性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参见:P7)3、请分析陆志韦和孙本文对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贡献。4、请结合你对中国人性格的认同与反思,分析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参见:P9、P10)5、请用你身边的变化,说明社会心理的文明本质。(P14)6、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文明对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7、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内容提示】【内容提示】本章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开始就对研究方法的概

    13、念、原理以及操作形成初步的整体的认识。同时希望将这种认识融会到后面各章的学习中去。在学习每一章的具体理论知识尤其是涉及经典研究案例时,一定要思考下列问题:该研究选题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采取那样的研究设计?该研究设计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其收集资料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为什么是合理的?然后再回到“研究方法”这一章,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单纯靠简单的观察或许可以积累许多事实资料,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但要证明某种假设,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是相当困难的。(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虽然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多种方法,但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况且如果真能完全控制了无关变量,其研究结论是否

    14、具有普遍意义又会大打折扣,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无关变量被控制好的自然情景。所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倡多变量的研究方式。(三)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这种期待的作用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既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与的实验,也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有关目的和内容,那么这种实验设计称做“双盲”实验。(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的观测来进行推测或判断。对心理特征的测量同样也只能是间接的,即借助于对行为的测量达到对心理特征的间接测量。这种测量的间接性制约着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增加了心理测量工具控制误差的难度。(一)研究问题的确定:提倡和坚持针

    15、对当前社会现实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选题方向。选择和确定了研究问题的同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要做清晰的界定,如果拟采取定量研究,则各种变量须有操作性定义,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一个好的假设应该符合如下基本要求:(1)假设必须是合理的,即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一致;(2)假设应该是具体的,不可模棱两可或过于空泛;(3)假设应该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4)假设表述必须简明。(二)查阅参考文献:查阅文献的主要途径为权威著作、核心期刊、光盘与网络以及政府出版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广泛,因而查阅文献时不仅要检索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期刊、光盘等,还要注意检索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

    16、、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有时还要扩大到教育、法律、经济等更广的范围。(三)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即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与假设所做的研究计划大纲,具体地列出研究方案。主要包括:1.方法 2.对象 3.时间 4.工具 5.过程(四)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实际操作所获得的资料或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讨论。(五)做出研究的结论: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开始阶段的研究假设做出判断。(六)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基本上按照上述研究步骤撰写,即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研究结论;同时将所查阅的文献中对本研究产生作用的作为“参考文献”列在研究结论后面。(七)研究的

    17、效度(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其成果的积累终将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应用研究的目标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注重概念、假设构成的模型及其演绎的结果,定性研究强调的是过程及对现象的整体解释,它并不强调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就有一个理论基础,理论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对变量的控制(1)对变量以操作定义来界定而不是以一般的概念性定义。(2)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尽量避免偶然事件对研究过程的影响。(3)调查对象的选取。(4)如果研究须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则在这期间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可能发生变化。(5)避免霍桑效应、期望效应对研

    18、究结果的影响。(二)控制调查或测量工具的误差(1)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物理观察仪器与心理测验)必须保证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关于心理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参见本章第四节)。(2)在调查研究中用的问卷也可以看做一种收集数据的工具,要克服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妥而导致数据不可靠现象的发生。(三)合理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1.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首先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其次是检验方法应针对实验设计的假设。2.对差异检验的结果要有正确的解释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进行t检验的结果常常以P0.05,P0.01等表示差异显著。这时一定要注意统计检验结果的“显著”并不意味着实验组与控制组真实差异很

    19、大,而是表示这个t检验结果非常有把握证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真实差异的存在。(一)实验设计的原则 1.实验设计的概念、常用符号(1)被试:参与实验研究的人。(2)主试:研究者本人或研究者请来协助操作实验变量的人。(3)自变量:主试为确定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操作的条件、因素、特征称为自变量。(4)因变量:主试为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而设定的变量。(5)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6)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性质上接近、不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7)常用符号:X表示自变量;O表示因变量的观测结果;R表示随机分派,C表示控制变量。2.实验设计的实质 实验设计的实质是考虑如何操作及控制变量。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使自变量

    20、的变异尽可能地大而误差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小,同时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无关变量或使其保持恒定。(2)将被试随机分组。(3)区组设计。(4)使无关变量成为实验中的一个自变量。(二)实验的基本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实验组控制组仅有后测设计 3.所罗门四组设计(三)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时,除了根据统计检验以外,还需要对由于未随机分组所可能导致的影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一)访谈调查 1.访谈调查的特点(1)访谈有助于取得完整的资料。(2)有助于对问题做深入探讨。(3)一般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现象。(4)有利于控

    21、制调查情境。(5)访谈对访问员的依赖性大,容易使结果不客观。(6)访问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有时是不利因素。(7)对一些敏感问题,被访者不愿意真实回答。2.访谈调查的类型(1)无结构访谈。(2)结构化访谈。3.访问调查的步骤(1)根据研究目的编写访谈提纲或访谈问卷。(2)抽取被访者。(3)培训访问员。(4)访问的开始。(5)访问的进行。(6)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二)问卷调查 1.问卷的功能 2.问卷设计原则(1)理解性原则:题目一定要清晰易懂,避免专业性词语出现,目的在于使被试真正理解题意而不发生偏差。(2)准确性原则:问题用语要准确,同时要能让被试准确回答,否则被试将无所适从。(3)客观性

    22、原则:题目不能带有某种暗示和导向。(4)选项排他性原则。(二)问卷调查 1.问卷的功能 2.问卷设计原则(1)理解性原则:题目一定要清晰易懂,避免专业性词语出现,目的在于使被试真正理解题意而不发生偏差。(2)准确性原则:问题用语要准确,同时要能让被试准确回答,否则被试将无所适从。(3)客观性原则:题目不能带有某种暗示和导向。(4)选项排他性原则。3问卷调查的操作方式(1)访谈:由调查员按照问卷中的顺序向被访者提问,被访者的回答由调查员填写。(2)置留或集中填答:将问卷发给被试,待其填毕再到他家去取是置留方式,这种方式不易控制被试的填答态度。(3)邮寄。(4)电话。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定

    23、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参与观察法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1)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基于被研究者的看法之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基于被研究者的看法之上。(2)整体主义。整体主义。(3)定性研究者认为社会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应当重视和研定性研究者认为社会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应当重视和研究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究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4)定性研究者重视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建立理论,是探索性、定性研究者重视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建立理论,是探索性、发现式的。本身的研究设计往往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发现式的。本身的研究设计往往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是事先设定的。是事先设定的。(5)定性研究对

    24、研究方法采取开放的策略,它们的报告中方法、定性研究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的策略,它们的报告中方法、过程、结果常常一同呈现。过程、结果常常一同呈现。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1研究问题的界定 2研究现场的选择 3进入研究现场 4收集资料 5资料分析三、参与观察法三、参与观察法(一)参与观察法的一般特点 1.什么是参与观察法 乔根森(Jorgensen)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法:(1)开放式的。(2)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3)个案的深度访谈。(4)直接观察。三、参与观察法三、参与观察法 2.研究者的参与程度 高尔德(Gold)将参与者参与的程度分为四种:(1)

    25、完全的参与者;(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4)完全的观察者。3.参与有时会被限制 有的情况和场合是相对封闭、排他的,如果陌生人介入会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担心团体的利益会被陌生人损害,这时参与观察就受到限制。三、参与观察法三、参与观察法(二二)参与观察法的步骤参与观察法的步骤1观察什么观察什么(1)观察对象是谁:谁在场,他们有何特征、是什么角色,谁是这个团体的观察对象是谁:谁在场,他们有何特征、是什么角色,谁是这个团体的负责人等等。负责人等等。(2)观察内容:观察对象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怎么表现的、某些行动过程、观察内容:观察对象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怎么表现的、某些行动

    26、过程、彼此的互动关系等等。彼此的互动关系等等。(3)发生的时间:观察的内容所发生的时间、持续了多久、何时结束的。发生的时间:观察的内容所发生的时间、持续了多久、何时结束的。(4)发生的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其他地点也发生了、为什么在此地发生的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其他地点也发生了、为什么在此地发生。发生。(5)发生的作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相关原因,成员对事件发生的看法。发生的作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相关原因,成员对事件发生的看法。(6)发生的情形:事件是为何发生的、这个事件是否与其他事件有关联、事发生的情形:事件是为何发生的、这个事件是否与其他事件有关联、事件与其他场合的事件有何

    27、不同。件与其他场合的事件有何不同。三、参与观察法三、参与观察法 2记录什么:直接观察或深度访谈过程中应记录的内容如下:(1)行动者:事件参与者。(2)时间: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3)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环境。(4)主题:观察主题。(5)行为:成员的单一性行动。(6)活动:成员的系统性、相关性行动。(7)目标:成员想做的事情。(8)感受:成员的情绪表现、感受。三、参与观察法三、参与观察法(三)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1)参与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关系。(2)观察时间太短会造成观察的片面性。(3)观察手段如果过于单一,也影响观察结果,一般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对同一对象、同一内容综 合运用观察、调查、访谈等

    28、多种手段将提高结果的全面性、深入性。一、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一、随机抽样(一)随机抽样的原理 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应用。采用这种方法,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相等的。(二)随机抽样的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分层随机抽样 3.阶段抽样二、非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目标抽样不从随机原则出发,因而称作非随机抽样。常用的非随机抽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最大差异抽样(二)典型个案抽样(三)同质抽样三、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如何提高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要从测验本身、使用、统计方法三方面入手。(1)测验的长度(题量)越长,信度越高。(2)测验过难或

    29、过易会降低信度,所以选择题目难度适当的测验可提高信度。(3)编制测验时,对测量目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其结构并使之可操作化,这样编出的测验有可能满足效度的要求。(4)在测验的过程中控制情境、控制主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可能提高信度和效度。(5)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保证信度的前提下去努力提高效度。(6)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计算信度、效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期待效应 研究假设 内在效度 外在效度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行动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变量控制 无关变量 霍桑效应 实验组 控制组 被试 主试 自变量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1社会心理学的

    30、研究有哪些特点?(P20)2实验设计的实质与功能是什么?(P27)3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P32)4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P34)5你是怎样理解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的?【内容提示内容提示】在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尤为重要。传统中国社会被认为是一个“关系本位”或“关系中心”的社会,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而且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在本章中我们将特别注意介绍有关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行为的研究成果。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

    31、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研究发现,情感上的“亲疏”(love/hate)与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dimension)。其他次要一些的维度还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前者讲人情,做事因人而异;后者一视同仁)、“工作导向与非工作导向”等。(二)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lan P.Fiske)综合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社会关系模式。(1)共享(communal sharing):由团

    32、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3)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三)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克拉克(M.Clark)与米尔斯(J.Mills)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与共享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一)社会测量法(一)社会测量法(二)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二)人

    33、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 1、人际交往类型测验、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2、人际交往能力测验、人际交往能力测验 3、不良行为的自我测量、不良行为的自我测量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匿名性。在网上,个人往往不披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第二,单面性。网络人际沟通大多通过文字进行,缺乏非言语线索。第三,浅层性。在网络交往中,由于上述匿名性和单面性的特点,熟悉和信任很难稳定地建立起来。第四,随意性。网络人际关系往往是随机的、短期的,很少约束,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要深入发展有很多困难。第五,自主性。网络上形成的一些兴趣团体往往互动频繁,也让参与者享受自由交往的乐趣。第六,广泛性。在网络上,人们可

    34、以朋友遍天下,天涯若比邻。二二 关系的发展关系的发展 (一)社会交换信息、金钱、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二)自我表露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三)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一)亲密关系的特征(1)相互依赖。(2)共同活动。(3)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5)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6)承诺。(二)爱情 哈特菲尔德(E.Hatfield)等人区分了“友谊式爱情”与“狂热式爱情”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 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

    35、本的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与承诺(commitment),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一)人际冲突 1、冲突的实质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关系。当相互关联的两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期望或实际行动是不兼容的,并且这些个体同时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个体间的冲突就发生了。2、冲突的过程 美国学者潘迪(Pondy)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结果阶段。3、冲突的管理:根

    36、据人们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可以区分五种比较典型的冲突处理方式(1)竞争模式(2)回避模式 (3)顺应模式 (4)妥协模式(5)合作模式(二)人际合作(二)人际合作 合作的必要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关系的持续,人们的交往不是一次性的;其二是相互回报。(二)人际合作(二)人际合作 为了提高合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建立持久的关系;第二,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第三,要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第四,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分步合作,对对方的行为要奖罚分明。(一)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任何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1、利他行为概述

    37、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动机因素 情境因素:旁观者的人数、其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个人因素: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二)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的原因(1)对侵犯行为的反击(2)工具性侵犯行为(3)本能性侵犯行为(4)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5)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行为的应对、对侵犯行为的应对采取自持行为,自持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持自己的权利。一、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1)关系形式化(或角色化)(2)关系互依性(或回报性)(3)关系的和和谐性(4)关系宿命论(5)关系决

    38、定论(一)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一)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或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一个交往基础。(二)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关系(二)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关系(三)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三)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杨国枢认为,根据亲疏远近,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分为以上三类,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四)核心区域、可靠区域及有效区域(四)核心区域、可靠区域及有效区域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三个观念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三个观念 1、和谐的天人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天人和人际关系 2、“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人群关的人群关系系

    39、 3、以君子为个人的楷模、以君子为个人的楷模 信息扩展:费孝通信息扩展:费孝通“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关键概念清单关键概念清单交换关系共享关系社会测量法自我表露爱情的三因素理论旁观者效应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1.说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答案参见P46)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简述社会渗透理论。4.密切关系有哪些特征?(答案参见P56、57)5.谈谈你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6.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参见P65)7.如何采取自持行为?(答案参见P66)8.评述爱情的三因素理论。9.分析中国人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点。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知觉(包括对

    40、他人和自我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4)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所谓的自我知觉(self perception)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又叫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或自我图式,self schema)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

    41、识。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一)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的反馈 2反射性的评价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4社会比较(二)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想法、情绪与行为。(三)自我概念的测量 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是由费茨(Fitts)编制的,它适用于12岁以上的受测者。2.自我描述问卷、和 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试图多维度地测量自

    42、我概念,马什(HWMarsh)及其同事分别 于1983年、1984年编制了三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儿童(SDQ)、青少年(SDQ)与成人(SDQ)(一)自尊的构建 总的说来,一个人自尊的高低主要受下面三种信息的影响。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3自己的内部标准(二)自尊的测量 1.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该工具只包括10个定序等级题目,因此它易于施测、计分和解释。它最初是为青少年设计的,但也广泛用于成年人。2.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 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TSBI)是测量社交自尊的一个工具。此量表有两个各含16个题目的复

    43、本,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题目描述的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程度、与陌生人说话时的恐惧感、在社交情境中的安全感,以测量社交信心、支配欲、社交能力、与权威人士的关系。(一)认同的含义 沙莲香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结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二)自我认同 在自我认同研究中通常有如下几个理论视角:(1)心理动力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4)社会基模理论。(三)自我认同中的性别认同(四)自我认同的研

    44、究 1埃里克森(Erikson)对自我认同的研究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2马西亚(Marcia)对自我认同的研究 马西亚具体整理了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认同发展中有两个心理社会指标:一是“危机”(crisis),二是“承诺”(commitment)。(五)自我认同的形成确立 埃里克森提出了认同确立的三因素模式,认为认同形成和确立从理论上可以区分为个人的、相互的、集体的三大因素,每个因素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四个方面。马西亚发现在自我认同的成熟度上,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类。(1)认同成功(identi

    45、ty achievement)(2)认同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3)认同闭锁(identity foreclosure)(4)认同混淆(identity confusion)(一)信息要素 1.外表 2.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言语节奏等 3.行为(二)印象的组织结构:三个维度 1.品质的好坏 2.能量:个人能力的强弱 3.活动水平: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安德森(Anderson)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2.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布鲁尔(Brewer

    46、)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一种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一种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一)规律 1、“中心特质”效应:无论什么时候遇到某个人,我们都会根据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二)印象的作用 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

    47、现的预言(一)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二)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需要对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2)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这样,所获得的普遍的不一致信息就会改变人们原有的对此群体的看法。(3)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要想改变刻板印象,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一)早期社会认同研究(二)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的,团体的

    48、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心理学家米勒“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三)社会认同的含义 1、价值认同 2、角色认同 3、认同学习 4、社会认同的认知过程 5、社会认同的动机(1)提高自尊。(2)降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3)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4)找寻存在的意义。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意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一)民族认同的含义(二)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三)民族认同的形成(四)民族认同的组成 1自我认定

    49、2归属感 中国的文化传统极为厚重而又顽强,但纵使如此,也顶不住多灾多难的打击,文化断裂同社会动荡一样,频频不止。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财富中“己”观念和与之相关的命题,在我们今天谈论“自省”、“自知”,进而谈论心理品质和人格建设话题时,显得尤其重要。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2负性的事件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2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等人于1972年提出了成就归因模型,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1)内因外因。(2)稳定不稳定。

    50、(3)可控制性。3三维理论 归因的三维理论(cube theory)是凯利于1967年提出的,此理论认为:(1)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2)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 B一贯性(consensus)信息 C特异性(distinctiveness)信息 4反常条件关注模型 5 顺序阶段模型 吉尔伯特(Gilbert)等人于1988年提出了归因加工的顺序阶段模型,把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行为的分类。(2)自动的特质归因(3)校正 6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基本归因错误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3自我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学课件·社会心理学(第三版).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404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