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生产运作管理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课件·生产运作管理1.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生产 运作 管理
- 资源描述:
-
1、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工商管理系列 生产运作管理目录目录 第1章生产运作管理简介 第2章生产过程组织 第3章新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 第4章项目管理 第5章生产计划管理 第6章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第7章MRPERP原理及其应用 第8章员工生产率 第9章质量管理 第10章先进生产方式第1章生产运作管理简介 第1节引言 第2节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演进 第3节生产运作战略与竞争力本章重点知识 明确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理解组织的三个主要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把握生产运作管理与竞争力的关系。第1节引言 生产既包括有形产品的制造,也包括对无形产品服务的提供。随着生产运作管理
2、的发展,国内外生产管理学界对“生产”的理解进一步深化(1)对于制造业,生产的概念与过去有较大的不同,因为生产活动的涵盖范围随着生产系统的前伸和后延在扩展。(2)生产概念的扩大,使生产系统管理研究的导向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1组织的三个基本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1.1.1基本职能1.生产生产是一切组织最基本的活动,通过输入原材料、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经转化输出产品和服务。2.营销营销是指销售或推销一个组织的产品或服务。3.理财理财是指为组织各项活动筹措资金并合理地分配资金,加快资金周转。1.1.2相互关系1.生产运作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关系生产运作管理与市场营销是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3、各自相对独立,通过紧密地协作,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保证客户的订单按时交货,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2.生产运作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生产运作管理与财务管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3.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关系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与财务管理等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创造最佳经济效益。1.2生产运作管理的范围 1.2.1生产概念的扩展1.服务业的兴起2.服务性生产的特点 1.2.2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1.预测2.生产运作系统设计3.生产运作计划4.生产运作系统变革 1.2.3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
4、,实现灵活、高效、准时、低耗的目标。1.2.4生产运作管理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第2节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演进 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最初寻求新生产方式到今天发展成为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的理念、方法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2.1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史 2.1.1传统管理阶段 2.1.2科学管理阶段 2.1.3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阶段 2.1.4管理科学阶段 2.1.5现代管理阶段2.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2.2.1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
5、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2.2.3柔性柔性是以最小的时间、成本、绩效损失来应对变化或者响应变化的能力。随着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如何提高柔性是每个企业需要切实解决
6、的问题,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和推行成组技术是有效的途径。2.2.4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1990年,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他将流程再造定义为“对业务流程的基础性的重新思考和根本性的重新设计,从而对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重要指标作较大的改进”。供应链管理是另一个全新的系统管理思想,即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组成的产品价值链上的所有组织之间建立一个双赢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市场的竞争从单一企业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第3节生产运作战略与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生产运作管理强调的是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70年代末,日本的企
7、业运用准时化生产(JIT)的生产方式向顾客提供质量、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为保持竞争力,企业对环境及顾客需求的变化必须作出快速反应,有效的生产运作管理对取得竞争优势尤为重要。3.1企业经营环境与战略 3.1.1先进的科学技术物料需求计划(MRP)及随后出现的MRP、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为生产运作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有利于更快地作出决策;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S)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服务的质量,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制造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
8、管理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1.2市场需求多样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将使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面临变革;需求多样化还体现为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尤其是日常消费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从产品的构思、设计,经过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对企业生产效率、对市场需求反应速度的要求提高,企业能否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准时交货率、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至关重要。3.1.3产品质量与成本的挑战提高产品质量是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之一,过去强调的是“合理质量”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基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的时代,企业应生产“完美质量”的产品。
9、而“完美质量”要求企业以顾客为中心,使每个员工对质量负责,提高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产品的成本问题。一些跨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取得了成功。作为供应商,谁能出更低的报价,谁将能获得订单,这给企业带来了产品成本的压力,一些企业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所需的劳动力;许多生产企业缩减了规模,降低管理费用和劳动力成本 3.1.4企业并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美国几乎有一半的企业被合并,年均合并公司数为301家,合并金额为6.9亿美元,超过了1895年以前10年的合计数。并购的特点表现在:从行业来看,以横向并购为主;从并购方式来看,换股成
10、为主要方式;从并购规模来看,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很普遍。3.2生产运作战略 3.2.1关于战略“战略”(strategy)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stregoe”,是一个军事术语。在战争中,敌我情况不明,力量对比复杂,因此战略应运而生。战略应用于企业之中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韦伯斯特词典将“战略”定义为:“谋略的巧妙实施和协调”以及“艺术性的规划和管理”。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取舍选择,即选择一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以提供独特的价值,企业的这种独特定位能够避免由于企业间的模仿所导致的过度竞争。3.2.2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战略是指企业在构造生产或者服务
11、系统时的长期策略计划及为完成企业战略的生产运作部门的各项活动。生产运作战略包括制订企业在生产运作方面的各项政策和计划,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持企业的长期竞争战略。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服务的选择与设计、工艺选择、生产能力、厂址选择、设施布局、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从资源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转换过程。3.2.3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 首先,要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并具有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市场环境、产品与工艺特征等。其次,要明确生产运作战略的是核心是产品/服务选择与设计 生产运作战略制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各
12、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生产运作战略时,必须要考虑市场环境尤其是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运作战略的一般流程是:(1)确定市场需求,明确目标市场。(2)根据产品/服务特征,划分产品类别。(3)确定每类产品的订单优先级。(4)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确定生产运作系统的目标。(5)确定和调整运作系统中的结构化要素和非结构化要素,形成运作战略。3.2.4服务运作战略的制定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在服务运作战略的要素中,选址就是选择直接接触顾客、提供服务的地点,因此,选址往往是最重要的;服务通常不能先于顾客需求而提供,这对服务运作计划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的质量往往由提供的服务和顾客的
13、满意程度所决定,因此,服务业运作要寻求影响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 服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在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选择能形成市场优势的战略。随着服务市场的成熟,服务柔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服务运作系统的柔性将是服务运作战略的重要内容。3.2.5生产运作战略的发展趋势 1.网络经济下的生产运作战略 2.全球制造战略3.3竞争力 3.3.1竞争力的定义企业竞争力,就是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一个系统,由多种因素构成,如:产品性能高、质量好、成本低、价格便宜、服务周到以及产品的款式新颖等都能构成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代替的价
14、值、产品、服务和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生产运作系统的有效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即用最短的时间、最完美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市场与顾客。3.3.2生产运作竞争力 1.时间2.质量3.成本4.柔性 3.3.3竞争重点的选择1.权衡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企业有优势的方面,不具备优势的业务交给其他有优势的企业,OEM(贴牌生产)、业务外包是许多企业采用的方式,通过集中优势,不断强化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取胜。2.环境决定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竞争重点,以适应环境变化。本章小结 本章从生产的概念着手,介绍了组织的三个
15、主要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肯定了生产运作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生产运作管理包括制造业的运作管理和服务业的运作管理。之后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即预测、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生产运作计划、生产运作系统的变革。本章还按照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时间,总结了生产运作管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生产运作管理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开始,到今天的以电子商务等为主要特征的运作模式,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章的最后,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及战略选择。重点概念解释 1.生产 2.生产运作管理技能 3.生产运作系统 4.生产运作战略 5.生产运作竞争力 复习思考题 1.生产运作管理发展各阶段的
16、特点是什么?2.生产运作管理的作用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是怎样的?3.试举例说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4.未来生产运作战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5.深入一家制造业或服务业企业,了解该企业的产品与市场特性。返回目录书页返回目录书页第2章生产过程组织 第1节生产过程及其构成、类型 第2节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第3节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第4节流水线装配平衡 第5节成组技术本章重点知识 了解生产过程及其构成,把握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掌握设施选址因素及方法、设施的布置及方法,了解流水线的平衡和成组技术及其应用。第1节生产过程及其构成、类型 生产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某种产品开始,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随着原材料、燃
17、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经过加工转换,输出各种产品,其实质是资源的转换过程。生产过程是与产品紧密相关的,作为生产运作管理人员,首先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生产的一般过程,熟悉产品的特性,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1.1生产过程的构成 1.1.1 工序的划分生产过程由许多连续的工序组成,正确地划分工序是合理设计生产过程的重要条件,也是计算劳动定额、配备操作人员或设备、制订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工序可划分为加工工序、检验工序和运输工序。1.1.2了解生产过程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2.基本生产过程3.辅助生产过程4.生产服务过程 1.1.3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平行
18、性3.生产过程的比例性4.生产过程的均衡性(节奏性)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1.2生产过程的类型 1.2.1流程式生产和间歇式生产1.流程式生产流程式生产是指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产品具有高度一致性 2.间歇式生产间歇式生产也称加工装配式生产,是指生产系统在满足多种加工要求的前提下,物料按一定的工艺顺序运动,并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1.2.2订货式生产和存货式生产1.订货式生产订货式生产基本是按用户订单来组织生产,订单可能是单件,也可能是批量。用户可能对产品提出各种要求,经过协商和谈判,双方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确定产品质
19、量、数量和交货期的要求,然后组织设计和制造。2.存货式生产存货式生产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在现有生产能力基础上,按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1.2.3大量大批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和成批生产1.大量大批生产大量大批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少、产量大,经常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的产品,生产过程稳定而重复,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 2.单件小批量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每种产品生产的数量甚少,一般不重复生产 3.成批生产成批生产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生产方式,其特点是产品品种较多,主要应用于生产中等产量规模的相似产品 1.3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效率 1.3.1减少零件数量1.推行产品系
20、列化、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推行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可以减少产品的品种数,通过系列产品满足用户的多种要求。2.推行成组技术成组技术是利用零件的相似性来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方法。按零件加工表面和加工工艺的相似性对零件进行分类编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一个描述其典型特性的数码。1.3.2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柔性是以最小的时间、成本、绩效损失来应对变化或者响应变化的能力。生产系统的柔性是指适应不同产品和零件的加工要求,缩短加工转换时间。1.3.3实施准时化生产准时化生产的内容将在本书第十章详细介绍。第2节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2.1选址概述 选址的问题由来已久,设施选址是各行业都会面临的重大决策,
2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选址问题都得到了企业的重视。恰当的设施选址有助于企业迅速打开市场、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选址失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选址问题相当复杂,需考虑的因素很多,制造业与服务业选址决策的重点不同,制造业企业主要是为了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而商店、旅店等服务企业与目标市场的接近程度对他们的收入影响极大;对于仓储和物流配送企业来说,配送成本和速度是它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2选址的影响因素 2.2.1经济因素1.原材料所在地原材料成本往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大,企业都希望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优质的原材料 2.目标市场所在地对距目标市场远近的选
22、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销售市场、成本上的考虑 3.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劳动力的年龄、工作态度、素质、薪资水平和有关法律法规等 2.2.2其他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府法令等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企业所在的社会中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 3.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2.3选址的步骤 2.3.1明确企业选址的目标,列出评价选址的标准一般来说,制造业选址的目标是追求成本最小化,服务业选址的目标是与目标市场的接近度。选址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企业选址的优化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
23、具体的优化目标,列出评价选址优劣的标准。2.3.2列出影响选址决策的主要因素因为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很多,所以应确定不同因素的权数。选址是重大决策,将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选址时应十分慎重,要比较不同方案后作出抉择。2.3.3列出可供选择的方案(1)扩建现有的厂址。(2)保留现有厂址,在其他地点增加新的厂址。(3)放弃现有厂址,迁到新的地点。2.3.4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估不同方案,作出选址决策因素评分法重心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 2.4选址的评价方法 2.4.1因素评分法因素评分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备选方案中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一一列出,根据各因素对选址决策的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将每个选址
24、方案的各因素分值乘以权重并相加,得出每一方案的得分,取分值最高者。2.4.2重心法重心法适于企业有多个目标市场和运作设施而想在理想地点设置配送中心的情况,其主要原理是在坐标图上绘出各个相关设施的位置,然后计算重心,找出新增设施到各个目的地距离大致相等的地点。重心法的步骤如下:(1)建立坐标系,确定各地点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2)运用计算公式,以目标市场所需产品数量为权数计算出重心的坐标值 2.4.3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也称损益平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经营决策方法,应用于选址决策时,应选择总成本最低或收益最高的方案,其步骤如下:(1)计算各备选方案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2)绘出各备选方案
25、运作的总成本线。(3)在所预测的市场需求下选出可行的方案。2.5设施布局 设施布局就制造业而言包括厂区的划分、设备的布局;就服务业而言包括顾客服务区域、办公区域、休息室、餐厅等。设施布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性,需对厂区、车间(经营场所)合理规划,实现生产运作系统的流程、运输和物料存储的高效率、低成本。以制造业为例,厂区布置的基本原则有:(1)厂房的布置应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尽可能使厂区内物件运输路线最短;减少交叉和迂回路线,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费用。(2)充分利用厂区平面,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紧凑布置,生产和协作关系密切的单位就近布置,减少占地面积,节约投资和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