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培训.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城市规划原理培训.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培训
- 资源描述:
-
1、城市规划培训城市规划培训专题城市规划培训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区专题 开放街区与封闭社区专题 多规合一专题 概念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题 城市规划原理专题 城市规划实务专题 详细规划专题 城市设计专题 快速规划设计专题城市规划培训城市规划原理 认识城市 城市的特色、作用 城乡差别 城市与城市化 规划城市 前期调研 现状分析 规划设计(各个层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 规划的实施 规划的保护 政策法规的制定 政策法规的执行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系;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
2、七章 城市详细规划;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第九章 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十章 城乡规划实施目录 一、城市与乡村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区域区
3、域城市城市乡村乡村(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产生(1)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为城市(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剩余品交换和争夺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4)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2、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1)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3)城市集聚的定义
4、: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3、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换,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发展变化(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4、城市
5、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 5、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为: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6、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型市制:市区与市域)目前我国有直辖市4个,25个副省级城市、280余个地级城市,370余个县级城市(二)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农民收入增长
6、缓慢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城市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和创新、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2、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差异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产业主导农业依赖工业化服务业职能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经济发展中心服务中心规模有限主要空间载体多元化发展目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生态时代
7、3、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带(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 经济技术 政策制度 1、城镇化的含义:是一个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比例,质量指标更反映发展水平)。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
8、社会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2、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推进(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调控(2)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1)历程:1949-1957年城镇化启动;1958-1965年城镇化波动发展;1966-1978年城镇化停滞;1979年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2)当前状况:沿海化、大城市化、城市群化、部分发达城市的郊区化(3)推进健康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
9、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4、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1、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2、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3、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
10、展的重要动力4、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城市装饰城市装饰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城市约束城市约束城市载体城市载体 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割据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2、熟悉当代
11、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1、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广场)、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广场与城市放射轴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市政设施缺乏,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行政实
12、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技术基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3万人的规模,中央公园的圆形城市,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城区之间是农业用地,各个区域联系依靠从中心向外放射道路(莱彻沃斯)(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希望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内部改造,从明天城市、光辉城市到雅典宪章(1933)(昌迪加尔)(3)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依托铁路大发展,马德里的市郊),指导了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和巴黎的轴向延伸;戈
13、涅的工业城市(结合工业区布局),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调查分析规划,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芒福德形成综合研究与区域规划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
14、,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布局中部为中心区;40万人24栋60层高楼、60万人板式住宅、200万人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1931年“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柯比西埃规划实践昌迪加尔规
15、划4、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诺瑟姆):三个阶段:起步70%戴维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越晚,城市化越快,从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转变为30%,英格兰和威尔士用了79年,美国用了66年,德国是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26年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超大城市、世界城市)城市体系理论:贝利较好的结合了分散与集中发展理论,职能、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 工业区位理论、廖士市场网络区位理论)
16、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城市功能组织(雅典宪章)、城市土地使用形态(伯吉斯的同心圆、霍依特的扇形、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经济合理性(地租理论)、城市道路交通(铁路主导的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埃涅尔提出的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柯布西埃提出的汽车时代城市规划方案、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组织城市居住区、私人小汽车时代的新都市主义、公交引导开发(TOD)模式)、空间形态(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的城市建筑艺术、罗西和克里尔兄弟对空间形态研究观点在都市村庄和美国新都市主义运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科林.罗和柯伊特的拼贴城市)、城市生活(马丘比丘宪章、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凯文.林奇的城市意想雅布斯的社会调
17、查、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3)城市规划方法论:综合规划:麦克劳林、林德布罗姆分离渐进:林德布罗姆混合审视:爱采尼(城市规划决策方法)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18、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
19、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
20、化时代东周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 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1、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皇城宫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元大都 三套方城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宫城居中 轴线对称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前朝后市宫城皇城内城北京第一代商业中心什刹海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北部收缩2.5KM 南部扩展南部扩展0.5KM 突出突出8KM中轴线中轴线 皇城南形
21、成商肆皇城南形成商肆 北京第二代商业中心我国的一些古代城市还充分体现了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是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2、中国近代和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不断引进和运用的过程(1)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规划: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2)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批城市规划: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郑州、无锡,抗战爆发后,规划中断。(3)抗战后:颁布都市计划法,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城市规划最高成就(4)建国初期:西安、兰
22、州、太原、洛阳、包头、成都、郑州、哈尔滨、吉林、沈阳、抚顺等规划被批准(5)文革期停止(6)改革开发后,各城市逐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
23、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 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
24、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对城市的要求一、城乡规划的内涵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三、城乡规划的制定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1、城乡规划的概念 依
25、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2、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1)主要特点: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互为依据,相互制约;政策性: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做为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又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民主性:代表最为广大的人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