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3134896
  • 上传时间:2022-07-2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3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上海卷 高考作文 多方 解读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一)不要失去童心童趣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点评这是一道评论型材料作文题,与2020、2021年评论一种看法(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认识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有所不同。但与2016-2018年的评论(评价他人生活;对生活的预测;被需要的心态)相同:都是评论一种现象。应该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正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

    2、集中所说,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无往而非趣”,他们“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变化,“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对此,不必担忧。但是,成年人应该努力 摆脱世俗的桎梏,心灵的荆棘,见闻的束缚,理性的羁绊,不要失去童心童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喜欢质疑、发问 ,争取 创 新 、发展 ,不要只看重结论。写作本文,要说清楚成年人容易 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重点在于论述成年人容易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如果考生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担忧,也

    3、未尝不可。可以从反面说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从正面说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重点在于论述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从2016年到2022年的7年中,上海高考作文题,除2009年(感悟音乐的中国味)属于感悟型材料作文以外,其余6年都是评论型材料作文。这样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形成 一种写作的套路,不利于高中生思维和语言素养的提升。作文题的形式本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以是感悟型、命意型、评论型,评论型材料作文可以评论生活现象、评论社会事件、评论某种看法、评论文学作品题型应该不断变化,同一种形式的使用,不应连续使用三次以上,但可以交错使用。我们期待这种变化。

    4、(二)善发问者善作结论有两个名人的名故事。一个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据鲁迅自己说,他刚到三味书屋,就觉得得到了发问的机会,想从水镜先生那里知道早就渴望知道的关于虫子“怪哉”的故事,水镜先生却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鲁迅才知道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于是鲁迅就只读书,宁可躲在课桌下画画,也不再向先生发问。一个是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据各类文献资料,爱迪生八岁上学,刚刚三个月就被赶出校门。原因是爱迪生喜欢刨根问底,在上课时经常问老师一些另类的问题,例如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等于四,老师认为他有精神上的缺陷,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就读,他就被退学了。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人们小时

    5、候是喜欢发问的,长大后就至少不太喜欢向别人发问了,而消灭人们发问兴趣的主要凶手居然是那些教育者。两个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则更会如此。当孩子的发问一次一次被漠视、被讽刺、被打压,甚至被毁灭,孩子除了沉默,就只有沉默。毕竟像鲁迅、爱迪生那样坚韧的人还是很少的。沉默的结果就是被迫接受别人的结论,例如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其实,孩子发问也只是想得到结论,老师也会给出结论。只是孩子对老师给出的结论再有疑问,老师就不能给出新的结论了。老师们大多如此,因为要想赚钱吃饭,就只能奉行教科书。但老师们消灭掉的却也许是一个个天才。孩子长大后,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性格被塑造得圆润或麻木了,不再发问,只等结论,只是为了大家都

    6、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自己又正好可以脑子偷懒。当然,真正的天才是不怕“韧的战斗”的。他们决不停止发问。只是,发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问的对象不再只是老师,问的内容也不再幼稚。长大后的鲁迅会向军政当局发问:“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长大后的爱迪生会向自己发问:“什么东西可以让弧光灯变成白光灯?”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疑问。孔子四十岁后就真的就没有疑问了吗?不是,而是自己在找结论。屈原遭两次流放后,不问君主,不问奸臣,而是向老天发出一百七十二问,问的多是已有的结论。屈原知道老天不会回答,其实他问的是自己。真的天才,长大后,会把向别人发问变成向自己

    7、发问,会把向别人要结论变成向自己要结论。这样,才最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三)上海作文题的材料采用“对比现象+对立观点”的模式。现象中的“发问”和“结论”可以视为认知的步骤:发问是认知之始,结论是认知之果。按照上海题常用的诗意思维,这个“发问”和“结论”也可以扩展理解为:怀疑和确信,设想和成果,提出质疑和结束争论可以说,“发问”是对改变的诉求(外在或内在的),“结论”不等于回答提问、得出真理,而是结束提问、回归稳定。比如以下句子虽不带问号,但仍属于“发问”:现在的一片天 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 再也看不见而略加改动,就可以变为“结论”:现在的一片天 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

    8、总是看得见试题既然刻意强调“发问”和“结论”的对立,那么两者就应该有互斥性,也就是说,“发问”并不包括求知努力以及最终获解。这也符合“小时候”的设定小孩提问很多时候仅是一种好奇心的表达,对于大人给予的回答其实并不在意。“看重结论”也可以推到极端,即回避难以得出结论的问题。所以,材料第一句话的完整表达可以是:“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而不计较结论,长大后往往看重结果而避免发问。”所以,我们在讨论“发问”的原因或价值时,不应该把属于“结论”的内容包括进去。这是此题有别于关于“求知”“探索”之类话题之处。 “小时候”和“长大后”是另一层对立。由此及彼的变化,可以解释为消极的退化、变质,也可以是积极的成长,

    9、这对应下句的“担忧”和“正常”。但直接就此构思,可能会把我们的关注点吸引到孩童和成人的比较上,挂靠上泯灭童心、背弃初心等话题,而对“发问”和“结论”中表现出的心态和价值观浅尝辄止。要想深入分析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分别讨论小时候喜欢发问的原因和长大后看重结论的原因。小时候喜欢发问的原因:1.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无须掩饰自己的无知,反而能在发问中获得成就感;3.认知有限,只能以发问的方式介入世界和表达自我;4.希望用发问引起成人主意,与成人交流,甚至挑战成人。长大后看重结论的原因:1.见怪不怪,安于现状。结论可以解释现状,而提问则往往动摇现状。2.普遍知识已经获得。较深入的问题周围人也未必知道

    10、,问也无益,如果彼知我不知,就是自曝其短。与其冒险发问,不如直接获取结论。3.看重效用,结论有操作意义,而发问会降低效率。4.更多与成年人交往,结论可以统一思想、促成合作,而发问易制造分歧、增加争端。把以上原因两两组合,就解释了从小到大的变化,让人“觉得正常”。长大后的我们倾向于稳定、保守,拒绝挑战、冲突,复杂人际关系让我们无力发问,种种考量让我们无心发问。尽管无奈,但也是必然。那么值得“担忧”的是什么呢?担忧更多不在于少年心性的失去,而在于成年后没有产生新的发问的动力。本来,对于人类发展的认识和对于社会变革的责任,都应该让我们去发问。如果不发问,问题仍然存在。成人主观上的逃避问题和问题的客观

    11、存在之间的矛盾,才是我们应该担忧的。总之,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比较,只是提出一个成人世界的问题,但回到童年,不是解决之道。相反,我们需要变得更成熟,看得更深、更远。补充一个小疑问。材料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而在语法上更顺当的表达应该是“人们小时候喜欢发问”,把“小时候”前置可能是为了强调与下句“长大后”的对比。但玩其意味,“人们小时候喜欢发问”是说小孩子爱发问,而“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似乎可以理解为小孩子爱发问,周围的人也喜欢听小孩子发问。虽然这一点未必在命题者的考虑之中,但是可以提醒我们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变化的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四)初看2022上海作文题第一眼,会让人觉得好生

    12、面熟:这题目似乎在哪里见过?想了一下,2015年山东卷就考过类似主题,只是穿了不同的外衣。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中,“孩子”探索真相,追求真理,打破定式,质疑权威,追求新鲜事物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童心可贵,切莫嘲笑,更不要凭着僵化的“成人思维”,扼杀孩子的“

    13、探求欲”。而“父亲”分清主次,直击本质,认为结果、功利、实用比形式、过程更重要,不如遵从自然规律,斩去杂念纠缠,不必刻意强求,不辨藤蔓纠结,不在意“千丝”缠绕。孩子一片童心照尘俗,而成人大彻大悟不纠缠。寓意深远,孰是又孰非?还真有点高考作文题的木石前盟。再回到上海作文题。还是熟悉的老配方,二元式对立,开放性思维,多棱镜视角,思辨性写作。从到“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到“一切都会/不会过去”,到“需要与被需要”,到“没有事实的看法/没有看法的事实”,到“浓缩的是/不是精华”几乎年年都是“有人说”“也有人说”“如此,又不尽如此”。未免有些审美疲劳,但,相比那些押着学生喊口号的作文题,上海作文题还

    14、是挺清流,还是很语文。材料设置了一组矛盾对立面:小时候,长大后;喜欢发问,看重结论;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小时候”“喜欢发问”有什么特点?未泯童心,不失赤子情怀,有着天真烂漫的个性,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多思善想爱问,具有不可遏止的摸索探究与创造欲望,他们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为什么”,他们最注重的是原因和过程,而不是结论与终点。所以捧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的,不太可能是大叔和大爷。而且,不难列举,世界上不少伟大发明和发现,都藏匿在一句句简单的“为什么”背后。 “长大后”“看重结论”呢?直面强大的现实,或深陷功利的世界,心性消磨,纯真隐退,梦想黯淡,取而代之的是,空间逼仄,负荷深重,无力改变,于是慢

    15、慢养成既定思维,习惯程式生活,默认既定事实,甘于接受秩序,我们开始淡化模棱含糊、难以评估的“过程”“为什么”,更看重直观易感、可以量化的利弊、得失与成败,包括手段。所以,能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除了心无城府的孩子,就是世人眼里神魂颠倒的狂人。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成人成了生活的奴隶,而孩子一直是生活的主角。某种程度上,2022上海作文题就是“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看利弊”的造句版:小孩子问为什么,成年人看是什么;小孩子看原因,成年人看结果;小孩子看过程,成年人看终点当然,对“小时候”“长大后”的解读,也是“不尽然”的,这就是上海作文题的思辨性所在。一天到晚“为什么”的孩子,他们有很多机会推倒重

    16、来、关机重启、销毁再造,他们的世界,易塑、易变也易污,因而也可能是不谙世事、未经风雨、耽于幻想、沉浸自我的象征。就像一个天天风花雪月却不会炒菜的诗人,一个理想丰满却不识现实骨感的书生,跟他交朋友挺好,但和他结婚你会迟疑。而“长大后”的世界,构建起了相对完善、齐备的知识体系和规则坐标,领悟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天道,以及“生活把我撕碎,我自己重新拼凑”的生存之道,懂得适应时代风波与世界潮流。“长大后”的世界,更多是安家、立业、升迁、加薪,更多是踏石有印,抓铁留痕,需要实干而非臆想,需要迎面而非却步,需要勇担而辞卸,需要断臂求生而非扼腕叹息,甚至需要眼睁睁地,看着生活的鞭子抽下来,烙下一道道带

    17、血的痕。就像一个辛苦搬砖、挣钱养家的民工,就像一个熬夜加班、紧盯业绩的职员,他们不懂花月,不解风情,但是他们值得一个家的依托,如果他们只顾写诗去了,家庭离散可能也不远了。基于以上的两个维度,“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也就有解了。可以又唱又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长大后我就会失去她可以忧心忡忡,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还可以振聋发聩,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以上加粗的两句来自2013浙江卷童心作文题)也可以一本正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最后想说一句有些鸡汤的话:不管我们是孩子还是成人,不管我们爱发问还是看结论,不管我们释然还是忧心,都努力不和生活撕破了脸。如果不能活得轰轰烈烈,就过得简简单单,或者过得实实在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348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