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高考作文素材: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3132959
  • 上传时间:2022-07-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高考作文素材: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 高考作文 素材 古诗 中的 哲理 思辨 警句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作文素材: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古代诗人发现哲理的悟性很强,揭示哲理的艺术性很高。或以日常小景(描绘山水)隐喻生活哲理,给人以领略不尽的启示;或从切身体验出发,引发人生感悟;或咏怀史事,以阐明哲理。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哲理:清澈的池水像明镜一样映照出天空漂浮的白云,使人心旷神怡:池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原来源头有潺潺的活水。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讲的却是学习的道理。要使知识不陈旧、思想不僵化,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由塘而水,见水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充满了哲理。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2、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哲理: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而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诗人在树木蓊郁的山峦间漫步,清澈的流泉在山林间曲折穿行。草木愈见茂密,崎岖的山径也愈益难辨。正在茫然之际,忽然眼前一亮,花明柳暗,农家村舍掩映于花草树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种情景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不少见:面前的困难,扑朔迷离,于是顿生迷惘之惑,但只要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3、。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哲理: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并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其中任何细微的变化。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哲理: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动可以有效地衬静。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哲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

    4、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哲理:陈叶、前波都是旧事物,芳林新叶、后波都是新事物,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必然的。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哲理:古人运用云、日、风的因,预知雨来临的果,乌云来了,太阳下山了,风吹得厉害,说明雨要来了。无论何种物质、事物,都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必定与其他事物存在相关联。8“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哲理:阅历经历越深,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9“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释中。”(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山恶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

    5、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哲理:两诗取材写法不同,却说明同一道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10“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明王守仁睡起偶成)哲理:世上很多人思想浑浑噩噩,必须大声疾呼促其觉悟。人的觉悟有快有慢,即使晚一点被唤醒,也是撞钟的收获。11“终日堂前学画眉,几人曾道胜花枝。试看三月残春后,门外清阴是阿谁?”(李山甫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柳)哲理:前诗之柳喻指平日默默无闻却作出贡献的人们,后诗之柳喻指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的仗势小人。两诗取材写法相类,所说之理却完全不

    6、同。12“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罗隐泾溪)哲理:行舟的安危,与水路、水情的好坏固然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舟人的思想重视程度。该诗涉及安与危、难与易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哲理。理寓趣中,理与趣兼,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1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下阕)哲理:院墙之内,佳人高荡秋千,笑声飞扬,“墙外行人”心荡神往,驻足留连。但一墙相隔,难通情愫。“墙里佳人”荡罢秋千,笑声渐失,墙外“行人”以为“佳人”无情,顿生无限烦恼。这一“奇情四溢”的场景极富理趣:人与人之间,贵在理解沟通,倘若一厢

    7、情愿自作多情,必然自讨没趣、自寻烦恼。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哲理:从诗面看,作者写的却是他畅游庐山的观感。读这首诗,我们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游踪,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或高峻,或舒缓,或秀丽,或雄浑。每一个姿态都是真实的,但对整体庐山来说又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身在庐山,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原因恰恰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15“飞来山上千寻塔,

    8、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哲理:这首诗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1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题沈君琴)哲理:一支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在琴声中,琴、手指、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

    9、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巧与琴、手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想奏出优美音乐,只有相互协调配合。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哲理: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1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哲理:对人、对事要想得到全面的认识,把握正确的方向,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细心辨认,从整体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更不能通过一时热

    10、情和兴趣去判断人和事。否则就容易判断失误,而造成整个事情的失败。1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哲理: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比较平常的事物就不放在眼里了。2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哲理: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但最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通过自我经

    11、历获得的深刻感受说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坚守,辛劳之后必有所获;也用来说明,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日久真相自然明。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哲理: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也就是说,花儿开过了

    12、,并不是无情地离开了,而是落到地下变成肥料来支持以后的花开得更鲜艳!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2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哲理:在苏轼看来,生行无定踪,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地,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可见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没有必要过分怀念。24“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哲理:国家的兴盛衰亡取决

    13、于时势,颠覆国家的罪责在帝王自身。诗作批判了“红颜祸水”论,极富理性色彩。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哲理: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2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哲理: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2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4、陶渊明饮酒)哲理:保持宁静高远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也能自得其静。静在心,不在境。2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哲理:充满自信,不断追求,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3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哲理: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哲理: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5、)哲理: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彼此的心灵和精神也是相通的。34“云霞,我爱山无价;行踏,云山也爱咱。”(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哲理: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和谐共处。3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哲理:天地间人才辈出,不要拘泥于古人,后人定能超出前人。36“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吴兴杂诗)哲理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3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哲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

    16、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哲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揭示物是人非,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道理。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哲理: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一旦认识到“失去才知可贵”那时就晚了。4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哲理: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41“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哲理:“成功好似”容易,其实(成功的道路)却很艰辛。42“冗繁削尽留

    17、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的题画竹)哲理:体现了事物发展以及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生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熟练的感觉,熟时经过积累,发展到生疏的感觉)4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44“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哲理: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

    18、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45“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哲理: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46“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比丘尼)哲理: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若没有追寻的过程,永远不会珍惜;任何一种成功都并非偶然,除了努力还需要时间的积累。4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高考作文素材: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3295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