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2022新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2022新版).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小学 科学 苏教版五 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自然界 循环 教案 2022 新版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 【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
2、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建立“
3、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教学准备】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教学过程】一、识别云和雾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生:美!美在云雾缭绕。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5.播放视频:大雾笼罩。师: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6.师:云和雾有什么不同?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
4、看到的是雾?生: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7.师: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二、人造雾实验1.师: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生:没有。师:那云雾是怎么来的?生:人工制造的。师: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你们想制造
5、云雾吗?生:想。2.师: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3.师: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4.师:观察到雾了吗?生:看到了。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5.师: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生: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6.师: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7.师: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生: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
6、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1.师: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生: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2.师: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生: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3.师: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
7、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资料阅读: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生: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4.师: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生: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5.播放视频:云是怎么形成的。6.师: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设计意图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
8、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教学后记】14.露和霜 【教材分析】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
9、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露和霜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
10、霜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做造霜的实验。【教学准备】铁罐、湿毛巾、电子温度计、碎冰、盐、冷水。【教学过程】一、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1.播放视频:雾和云。2.师:同学们,视频中自然现象你们还认识吗?生:雾和云。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雾和云,它们都是水在空中的不同形态。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自然现象。3.播放视频:露珠。4.师:你认识这是什么吗?生:好像是露水。师:对,这就是露。这些小水珠是在哪儿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生:它们一般是在早晨会出现,我在早晨见过。生:它是在秋天的早上出现的。师:为什么是秋天的早上?生:因为秋天的早上比较冷。师:你的意思是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生
11、:是的。5.师: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多张霜的图片)生:这是霜。师:你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吗?生:霜不是小水滴,是固体的。生:霜像小雪花,像冰。6.师:你说的很准确。那你见过霜吗?在哪儿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生:它们一般也是在早晨会出现,而且是冬天的早上。师:那霜为什么是在冬天的早上出现呢?生:因为冬天的早上也比较冷。师:露和霜有什么不同呢?生: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生: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设计意图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做铺垫。 露、霜的形成涉及
12、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主要的内因。二、造露、造霜实验1.师:那露是怎样形成的呢?猜测一下。生:可能是早上下了点毛毛雨,就落在了草叶上。生:可能是天冷了,草叶上的水蒸发不了就留在了草叶上形成了露。生:空气中有水蒸气,可能是天冷了就变成了水滴,在草叶上形成了露。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怎样知道呢?生:实验验证。师:怎么实验验证呢?生:我们也制造点露出来就可以看出怎么形成的了。3.师:你想怎么制造“露”?生:降低温度。师:怎样使温度降低呢?生:用冰块。4.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明确实验步骤。师:湿毛巾有什么作用?生: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师:请同学
13、们认真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5.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就是露珠。师: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生:水蒸气遇冷形成的。6.师:没错,其实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桶外壁上形成的露。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生:冬天我从寒冷的室外到室内的时候,我的镜片上就会有很多小水珠,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师:对了,你很会联想,你的眼镜片在室外变得冰冷,一回到教室,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你的镜片上,镜片就会变得很模糊,很不方便。7.师:那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也是空气中有水蒸气,遇到更冷的天
14、气形成的。师: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想,要获得正确的结论还是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想制作“霜”吗?生:想。9.师:怎样才能制造更低的温度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往冰块上加些盐,可以让温度更低。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10.师:你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了?生:桶的外壁上出现了霜。师: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你觉得霜是怎样形成的?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更加冰冷的桶外壁变成的。师:对了,这就是霜的形成。11.师: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生: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师: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生:将
15、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12.师:我们来看这两个实验,你觉得露和霜有什么关系?生: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生: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更低。13.师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三、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1.师: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关于露和霜的节气,是什
16、么节气?生:白露和霜降。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关于白露和霜降的介绍。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白露和霜降的由来了吧!二十四节气中,还有一些是与天气有关的,你能找到吗?生: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补充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设计意图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很多节气的命名与天气现象有关,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这是很好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题材。四、总
17、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今天我们通过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实验,知道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还知道了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但温度要求不一样。【教学后记】15.雨和雪 【教材分析】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做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