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高考语文提升课堂:探文言议论之道增阅读翻译之效.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3130780
  • 上传时间:2022-07-1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高考语文提升课堂:探文言议论之道增阅读翻译之效.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 高考 语文 提升 课堂 文言 议论 阅读 翻译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高考语文提升课堂:探文言议论之道,增阅读翻译之效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节选自说苑贵德高考文言文变脸了,老面目“人物传记”悄然隐退,新面孔“说理文”粉墨登场,上面全国乙卷的文言阅读与翻译的选文是典型的文言议论说理文,全国甲卷也不例外(文本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其实,说新鲜也不算太新鲜,在过去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说理文、写景文已时露真容。那么,是否就可以断定以后的高考古文文本就非议论文莫属呢?当然不能如此轻率地结论。但是,“知己知彼,百战

    2、不殆”,敏感于文本的这一变化,探索文言议论文写作表达的基本规律,把握其谋篇布局的构建特点,为快捷、准确的解读做好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当是理智而明确的备考选择。文言议论说理文章在写作表达方面,常见的特点有哪些?我们这里梳理一下高中课文里面的文言议论文,可以从中发现这些规律。一重事实论据,多铺排论述。经典示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理特点:古人议论说理,特青睐“事实胜于雄辩”,不惜笔墨,

    3、大摆事实,当然不是简单粗糙地罗列堆砌,而是借助“铺排”(铺陈)之法,N则事实论据并列组合,成铺排之势,如众箭齐发,直指同一个箭靶(论点)。备考启示:既然这N个事实论据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A+B+C),那么,那么,我们一旦遭遇到“卡子”-或文言字词之障碍,或史实不明之障碍,怎么化解?好办,知道A则可推知B,知道C也可以推知A,互相借力,如此,看似障碍处,亦可轻松解读其义。二重辨证说理,多对比辨析。经典示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4、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说理特点:古人说理之思维水平,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而“辨证统一”全面地看问题这一基本说理法宝,古代作家们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几乎所有的古典说理文中,都跳跃着它灵动的身影。其具体表现形式也一目了然-两个或多个事实论据,彼此之间内容含义上存在对立关系,似乎一对(或多个)冤家被聚合到一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明确或强化论点。上述六国论部分,“秦之所得”与“诸侯之所亡”,诸侯“先祖父”创业艰难与其“子孙”轻易割地求全,以及如

    5、此行为的结局-三个维度,形成三层强烈的对比,这样“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论断水到渠成,鲜明而突出。这种对比说理的方式,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论”与“行”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证明某一观点(谏言内容)的正确性或必要性。这里的“论”,或谏言,或自悟,或巷议民谣;这里的“行”,指“论”得到落实后所产生的事实或效果。二者之间多存在对比关系,这种现象在主客对话体式的文言议论文和含有君臣(或上下级)交流内容的古文中,出镜率很高。例如勾践灭吴中:“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

    6、,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其中“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属于“论”,勾践的自我反省;“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属于“行”,即勾践反思之后的行为-二者之间构成意义上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出勾践反躬自省、改革图强的适恰性和正确性。备考启示:两个或多个论据之间,对比而聚,那么,就充分利用这一行文特点,借助“已知”反推“未知”含义-知道a,不就能轻松推知-a吗?以今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为例:“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7、”画线的是要求翻译的句子,5分-“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实话说,单独地看,句式较复杂,字词较陌生,给考生同学的翻译制造了很大的障碍-但是,往后看,不就“送分”来了?-前面晏子的建议是“论”,后面齐王的做法是“行”(谏言被采纳后所产生的行为事实),前后之间正存在对比关系,于是,知道“老弱有养”,当然可以推知前文“老弱之不养”的含义;知道“鳏寡有室”了,“鳏寡之不室者”不也就显而易见吗?三重情感感染,多修辞手法。经典示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

    8、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说理特点:“披情入理”,“情动而辞发”,古人议论说理,重道也重情,在“动之以情”方面做得很充分,这是文言议论文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在这个过程中,修辞手法大显其神通,典型的表现,如比喻、比拟的运用,借助富含感情色彩的喻体、拟体,倍增议论说理的情感分量,例如今年全国乙卷文言文开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把圣人对待百姓比作父母之于婴儿,拳拳之情尽在其中;又如排比手法的加持,或渲染情感氛围,或造就排山倒海之情势,或加码

    9、批驳鞭挞之力度,抒情性大大增强;再如夸张手法,或数量夸大,或性质加深,或结局(意义和影响)放大,都增强了议论说理的情感色彩;设问、反问这两种修辞手法,更是在文言议论文中高频亮相,为议论说理以情感赋能。备考启示:明晓文言议论文“重情感感染,多修辞手法”这一特征,有利于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旨。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该如何准确翻译?是意译,还是直译?例如-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奏曰:“大将军冀,荷国厚恩,而纵恣无底,诚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宜加也。谨务

    10、其无君之心十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齿者也。”(节选自后汉书张纲传)试把文中画线句子“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是一个比喻句,最好的翻译方法是-本体喻体一块翻译。“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参考翻译:豺狼一样暴虐奸邪之人当道,为何去查问那些狐狸一般的奸佞的坏人。准确把握“修辞句”的表达特点,是精准翻译的必要条件,比喻句如此比拟句、互文句的翻译也如此。四重专业句式语气,多特殊固定结构。与文言人物传记文章相比,文言议论文中特殊固定结构的运用率,大幅度提高,这是议论说理的需要,也是我们快捷、准确地解读文言议论文的必需。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文言特殊的固定结构大致上有这五类。

    11、(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3)(4)句中的“若何”、“如何”、“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5)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1)壁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

    1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是反问句。“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只是例(1)(3)的未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例如(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后序)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是之谓、此之谓。例如(1)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1)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2)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高考语文提升课堂:探文言议论之道增阅读翻译之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13078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