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贵阳市 年级 下学 物理 期中考试 试卷 教师 下载 _考试试卷_物理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木块长度 B测木块质量 C测液体体积 D测液体温度 【答案】D 【解析】【解答】A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对齐,不能倾斜,A 不符合题意。 B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要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即“左物右码”。不能直接用手拿砝码,B 不符合题意。 C测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相平,C 不符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感温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刻
2、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
3、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质量为 100g 的水结成冰后,它的质量为( ) A110g B100g C90g D10g 【答案】B 【解析】【解答】解:质量为 100g 的水结成冰后,只是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仍然是 100g 故选 B 【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4、与物体所含物质多少有关 32015 年 1 月 18 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球场举办了亚洲杯 B 组最后一轮球赛,国足 2:1 获胜,如图是孙可飞奔跑庆祝的情景,若赛场主席台是运动的,可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孙可 B地面 C看台上坐着的观众 D赛场边矗立的广告牌 【答案】A 【解析】【解答】以地面为参照物,主席台是静止的。以观众为参照物,主席台也是静止的。以矗立的广告牌为参照物,主席台还是静止的,只有以运动员孙可为参照物,主席台才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A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
5、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A 【解析】【解答】“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惊吓了天上的人,这里的“高”指响度大 故选 A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根据音色能分辨物体 首先明确诗句的含义,才能判断是声音的哪种特征 5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明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答案】B 【解析】【解答】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
6、们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B。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6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上八点半
7、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调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A 不符合题意;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 不符合题意;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C 不符合题意;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下列几种估测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你的食指指甲的宽大约为 3cm
8、B你的正常体温约为 38 C一个新生儿的质量约为 3kg D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 0.5m/s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中学生食指指甲的宽大约为 1cm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37左右,变化不大,故 B 不符合实际; C、一个新生儿的质量约为 3kg 左右,故 C 符合实际;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4km/h=4m/s1.1m/s 左右,故 D 不符合实际 故选 C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8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9、( ) 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把新鲜的草莓放入冰箱 D把苹果装入塑料袋 【答案】A 【解析】【分析】A、电吹风吹头发既可增加空气流动,同时也能提高温度和蒸发面积,可使蒸发变快,符合题意; B、给瓶子加盖既减小了蒸发面积,更控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C、把新鲜的草莓放入冰箱,降低了温度,同时控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D、苹果装入塑料袋后减小了蒸发面积,同时控制了空气流动,可使蒸发变慢,不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回答此类问题时,先要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出哪是加速蒸发,哪是减慢蒸发 92015 年 5 月 26 日印度出现
10、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沥青属于晶体 B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C沥青被烤化属于汽化现象 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答案】B 【解析】【解答】A沥青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非晶体,A 不符合题意。 BC沥青被烤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B 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 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
11、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下列自然现象中,主要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冰雪正消融 B枝上挂露珠 C地上铺白霜 D冰雹从天降 【答案】C 【解析】【解答】A冰雪正消融,是熔化现象,A 不符合题意; B枝上挂露珠,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 不符合题意; C地上铺白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 符合题意; D冰雹从天降,冰雹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1如图所示,能正确的描述冰的凝固过程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冰是晶
12、体 A、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冰的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分析】解决此题首先要知道冰是晶体,其次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
13、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1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在屏幕上开成手影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答案】B 【解析】【解答】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A 不符合题意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 符合题意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 不符合题意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
14、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3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D 选项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当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 C 图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了,所以 C 不符合题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而 A 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所以 A 不符合题意。B 符合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 故答案为:B。 【分析】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却在界面的两侧; 从空气
15、射入水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14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灰、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正确;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错误; D、只要是光
16、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 B 【分析】 (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m 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
17、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小丽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明的大小有关,跟小丽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明靠近平面镜时,小丽像的大小不变。 故选 B 【点评】人靠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16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 A都是凸透镜 B都是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凹透镜和凸透镜 【答案】D 【解析】【解答】解:小莉看书时却把书放得很
18、近,说明她的眼睛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 小莉的外公看报时,总是把报纸放得离眼睛很远,说明外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因此是远视眼,需要戴凸透镜 故选 D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远视眼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需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17小玉同学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出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如图所示四幅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