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吉林省松原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松原市 年级 下学 物理 期末考试 试卷 教师 下载 _考试试卷_物理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正方观点: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反方观点: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比如两个挨着的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球,故错误;正确; 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无
2、法产生力的,故错误;正确; 经阻力影响物体的运动实验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力,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故错误;正确;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村居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儿童放飞风筝的画面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放风筝的儿童在奔跑中惯性会消失 B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D线对风筝的拉力
3、和风筝对线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D 【解析】【解答】A、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A 不符合题意; B、越飞越高的风筝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是运动的,B 不符合题意; C. 儿童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C 不符合题意; D. 线对风筝的拉力和风筝对线的拉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所以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
4、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2018 年 5 月 14 日,川航重庆至拉萨 3U8633 航班在飞行期间出现挡风玻璃碎裂,导致驾驶舱处于高空低温失压的状态,在空管和机组人员的冷静处理下,飞机安全迫降于成都双流机场。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机正常飞行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大 B系
5、安全带是为了防止被“吸出”舱外和惯性带来的危害 C挡风玻璃碎裂后,驾驶舱内的气压突然变为零 D飞机在迫降过程中运动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解答】A.飞机正常飞行时,机翼上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A 不符合题意; B.系安全带可以防止机舱外流速大压强时,人被“吸出”,也可以防止惯性带来危害,B 符合题意; C.在挡风玻璃破碎后,驾驶舱内气压不会为零,C 不符合题意; D.飞机迫降时,速度会改变,不是平衡状态,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系安全带可以防止惯性带来危害。 4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
6、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类比法 B蚊子尖尖的口器可以插入皮肤吸吮血液,利用了甲、乙的实验结论 C交通管理部门通过限载来控制货车对路面压强的大小,利用了乙、丙的实验结论 D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这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D 【解析】【解答】比较甲、乙的实验知,受力面积相同时,甲中压力较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比较乙、丙的实验知,压力相同时,乙中受力面积较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较明显。 A通过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A 不符合题意; B蚊子的口器很尖,这是利用了减小受力面积
7、增大压强,应为乙、丙的实验结论,B 不符合题意; C通过限载来控制货车对路面压强的大小,这是利用了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应为甲、乙的实验结论,C 不符合题意;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中一个的关系时,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这是运用控制变量法,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实验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5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接触面的压强就一定越大 B刀刃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力 C大气压强随着海拔
8、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D水坝建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是由于水对坝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根据 p= 可知,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压力和受力面积;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是有条件的,重力大,压力不一定大,同时不知道受力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比较压强的大小,故 A 错误; B、刀刃磨得很锋利,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 B 错误; C、大气压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 C 错误; D、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坝建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可承受更大的压强,故 D 正确 故选 D 【分析】 (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压力和受力面积,而压力是垂直压在物
9、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F 是由重力引起的,F=G (2)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3)根据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可做出判断; (4)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据此判断 6物理离不开生活,下列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钓鱼竿 B独轮车 C筷子 D船桨 【答案】B 【解析】【解答】ACD钓鱼竿、筷子、船桨在使用时都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ACD不符合题意; B独轮车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B 符合题意。
10、 故答案为:B。 【分析】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 7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力为 80N 的物体在 5s 内竖直匀速提升 1m,拉力 F 为 50N,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0.5m B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0.4m/s C拉力做的有用功为 50J 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11、 80% 【答案】D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绳子股数 A物体在 5s 内竖直匀速提升 1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A 不符合题意; B物体上升的速度 B 不符合题意; C拉力做的有用功 C 不符合题意; 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拉力作的功为总功,克服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两者相除即为机械效率。 8如图是开瓶盖的起子开启瓶盖的示意图,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下列能正确表示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AD如图开瓶盖的起子开启瓶盖的示意图所示,人向上使劲,该杠杆绕着瓶盖中间与起子相接触的点转动
12、,故该点为支点,AD 不符合题意; BC由于瓶盖与瓶子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故用起子翘瓶盖时,瓶盖对起子有一个向下的阻力,阻碍起子向上运动,B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1)瓶盖紧紧的套在瓶口上,要使瓶盖打开,要克服瓶盖和瓶口之间的摩擦力,瓶盖给起子的力是向下的,利用杠杆克服这个摩擦力。 (2)动力 F1使杠杆绕固定点转动,阻力 F2阻碍杠杆转动,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9充气的气球轻轻一压就扁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用手轻轻向上一弹就飘起来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如果气球上升过程中所受外力突然消失,气球
13、将做 运动 【答案】形状;运动状态;匀速直线 【解析】【解答】气球轻轻一压就扁,是形状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手轻轻向上一弹就飘起来了,是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气球上升过程中所受外力突然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气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表示为,当物体不受力时,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0饮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图是一把装有水的茶壶,壶嘴和壶身构成了一个 ,壶盖上有一个小孔,倒茶时,茶水在 的作用下很方便流出。 【答案】连通器;大气压 【解析】【解答】如图所
14、示,壶嘴和壶身上端开口,下端连通,是一个连通器;壶盖上有一个小孔,与大气相连,倒茶时,茶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很方便流出。 【分析】连通器的特点是内部液面始终在同一水平面上,与摆放位置无关,例如水壶、船闸等。 1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 原理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与拉力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小芳认为小明实验误差较大,故答案为:用图乙所示装置实验,使用该装置的好处是 ;她在用力将木板向左拉出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 (选填“A”或“B”)的示数反映了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答案】二力平衡;相等;不用控制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读数)
15、;B 【解析】【解答】实验中要求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此时拉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是一对平衡力,即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改用图乙装置,在将木板向左拉出的过程中,木块对木板有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是水平向左的,这样不用控制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弹簧测力计B 的示数反映了木块受到木板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一定,方便度数。 【分析】 (1)实验中,要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相等,是一对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反向、等大、共线分析;物体在平衡状态中受平衡力的作用。 122018
16、年 12 月 8 日,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湖北武汉顺利下水,如图所示。若“深海一号”满载时排水量为 4500t,满载吃水(船进入水中的深度)为 5.8m,则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 N;船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Pa;当母船将潜水器投入水中后,母船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已知 水=1.0103kg/m3,g取 10N/kg) 【答案】4.5107;5.8104;变小 【解析】【解答】船满载时排水量为 4500t,则排水重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则满载时所受的浮力 船满载吃水(船进入水中的深度)为 5.8m,则船底受到水的压强 因为船漂浮,所以
17、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总重,即 当母船将潜水器投入水中后,船仍漂浮,所以 因为总重减小,即 则母船受到的浮力 即母船受到的浮力将变小。 【分析】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求解液体内部的压强,利用公式 pgh,其中 是液体的密度,h 是深度。 13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重是 60N,底面积是 0.2m2的物体,物体对地面的压强是 Pa;用10N 的水平推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N;当推力增大到15N 时,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300;10;不变 【解析】【解答】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300Pa 用 10N 的
18、水平推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所以它受到的摩擦力 f=F=10N 当推力增大到 15N 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分析】处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重力,结合压强的定义式 p=F/S 求解物体产生的压强,其中 F 是压力,S 是受力面积;水平匀速拉动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14体积均为 200cm3的木块和合金块,放入水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木块重为 1.8N,合金块重为 6N,则木块受到的浮力为 N,合金块受到的浮力为 N 【答案】1.8 ;2 【解析】【解答】解: (1)由图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